第五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贓枉法的大題目上了一本,說惠卿之弟,強借秀州華亭富民錢五百萬缗,與知華亭縣張若濟,買田均分。
這本一上,立刻拿交刑部審訊,一時卻找不出什麼真實證據,先将惠卿出知陳州。
三司使章惇,也由鄧绾劾他與惠卿同惡相濟,出知潮州。
那華亭縣張若濟與惠卿之弟押在監獄。
過了一年,王雱深恐日久生變,瞞着安石,與門客呂嘉問、練亨甫商了一計,将這案件,夾雜在安石劃過行的别樣公事内,送到刑獄裡去。
安石還困在鼓裡,衙門中的書吏,有和惠卿聯絡的,忙寫信知照惠卿。
惠卿捏着這個錯處,如何還肯放過?上書直達朝廷,說安石一件事如此,其餘可知,請治以矯命罔上之罪。
次日早朝,神宗将這道奏疏遞與觀看,安石力陳冤枉,退朝回家,心内總有些疑惑。
便叫王雱前來細問,王雱不能隐瞞,才将實情吐出。
安石不免埋怨他一番,并說我一世的名譽,為你喪盡了。
王雱盛年負氣,性子甚是躁急,受了安石的埋怨,這一氣如何禁受得住!因此終日爵悶,不久生了背疽,醫治不愈而死。
從此,神宗也覺得安石行為不甚正當,恩眷漸衰。
還有個不識起倒的鄧绾,深恐安石去了自己沒有靠山。
上言安石功高,朝廷應該錄用他的兒子女婿,并賜第京師。
神宗就将這奏章,交于安石觀看。
安石一時下不來台,隻得奏道:“鄧绾身為風憲大臣,反替宰相乞求恩典,未免有傷國體,請陛下重治其罪,以肅官箴。
”神宗遂将鄧绾貶知虢州。
安石經此一事,心内愈覺不安,又因悲痛兒子,舉動改常,連疏求去。
神宗亦即準奏,以使相判江甯府,尋改集禧觀使。
安石到了江甯,往往寫“福建子”三字。
“福建子”乃是指呂惠卿的,有時且直言惠卿誤我。
惠卿再讦告安石,并附呈安石私書,有“無令上知”、“無令齊年知”等語。
神宗察知“齊年”二字,乃指馮京而言。
京與安石同年,故稱齊年。
神宗遂以馮京為賢,召知樞密院事。
又因安石女夫吳充,素來中立,不附安石,擢同平章事,王圭亦由參政同升。
吳充請召司馬光、呂公著、韓維,又薦孫覺、李常、程顯,神宗依奏召用,獨知湖州蘇轼,為中丞李定、禦史舒亶所劾,有诏逮蘇轼入都,下付台獄。
那蘇轼因何得罪呢?原來他自杭徙徐,由徐徙湖,平居無事,常常借着吟詩,諷刺朝政。
嘗《詠青苗》道: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詠課吏》道: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詠水利》道: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詠鹽禁》道: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這數首詩傳誦一時,李定、舒亶遂藉端進讒,坐他诽謗不敬之罪,意欲置之死地。
太皇太後适在病中,神宗入内問安。
太皇太後道:“蘇轼兄弟初入制科,仁宗皇帝常欣慰道:”我為子孫得兩宰相。
‘今聞轼因賦下獄,莫非有人中傷他麼?且文人詠詩,乃是恒情,若必毛舉細故,羅織成罪,亦非人君慎獄憐才之意,理應熟察為是。
“神宗連連答應。
吳充也替蘇轼力辯。
同修起居注王安禮,亦谏道:”自古以來,寬仁大度的君主,不以言語罪人。
轼具有文才,自以為爵祿可以立緻。
今碌碌如此,不無怨望,所以托為諷詠,自寫牢騷。
一旦逮獄加罪,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
“神宗道:”朕原不欲深譴,當為卿貸其罪名。
但轼已激成衆怒,恐卿為之辯白,他人反欲害卿。
卿勿漏言,朕即有後命。
“同平章事王珪,聞神宗有赦轼之意,又舉轼《詠桧》詩,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二語,說他确有不臣之心,非嚴譴不足示懲。
神宗道:“轼自詠桧,何預朕事。
卿等勿吹毛求疵。
”舒亶又奏稱驸馬都尉王诜輩,與轼交通聲氣,居然朋比。
還有司馬光、張方平、範鎮、陳襄、劉摯等,托名老成正士,實與轼同一舉動,隐想聯絡,均非嚴辦不可。
神宗不從,但谪蘇轼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轼弟轍與王诜,皆連坐落職。
張方平、司馬光、範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
蘇轼出獄赴黃州,豪曠不異昔日,常手執竹杖,足踏芒鞋,與田父野老優遊山水之間,且就東坡築室居住,自稱東坡居士。
每有宴會,談筆不倦,時或醉墨淋漓,随吟随書。
人有所乞,絕無吝啬。
雖供侍的營妓,索題索書,亦無不應,因此文名益盛。
神宗以轼多才,拟再起用,終為王珪等所阻。
一日視朝,語王珪、蔡确道:“國史關系,極為重大,應召蘇轼入京,令他纂修,方見潤色。
”王珪奏道:“轼有重罪,不宜再召。
” 神宗道:“既不召轼,且用曾鞏。
”乃命曾鞏為史館修撰。
曾鞏進太祖總論,神宗尚不惬意,遂手诏移蘇轼汝州,诏中有“蘇轼黜居思咎,歲月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等語。
蘇轼受诏後,上書自陳:“貧士饑寒,惟有薄田數畝;坐落常州,乞恩準徙常,賜臣餘年。
實出天恩。
”神宗立即報可,蘇轼乃至常州居住。
元豐二年,太皇太後忽然生病,神宗連忙召醫診治,親自入侍,衣不解帶的至匝旬之久,尚未見愈。
不知太皇太後能痊愈否?且聽下回分解。
這本一上,立刻拿交刑部審訊,一時卻找不出什麼真實證據,先将惠卿出知陳州。
三司使章惇,也由鄧绾劾他與惠卿同惡相濟,出知潮州。
那華亭縣張若濟與惠卿之弟押在監獄。
過了一年,王雱深恐日久生變,瞞着安石,與門客呂嘉問、練亨甫商了一計,将這案件,夾雜在安石劃過行的别樣公事内,送到刑獄裡去。
安石還困在鼓裡,衙門中的書吏,有和惠卿聯絡的,忙寫信知照惠卿。
惠卿捏着這個錯處,如何還肯放過?上書直達朝廷,說安石一件事如此,其餘可知,請治以矯命罔上之罪。
次日早朝,神宗将這道奏疏遞與觀看,安石力陳冤枉,退朝回家,心内總有些疑惑。
便叫王雱前來細問,王雱不能隐瞞,才将實情吐出。
安石不免埋怨他一番,并說我一世的名譽,為你喪盡了。
王雱盛年負氣,性子甚是躁急,受了安石的埋怨,這一氣如何禁受得住!因此終日爵悶,不久生了背疽,醫治不愈而死。
從此,神宗也覺得安石行為不甚正當,恩眷漸衰。
還有個不識起倒的鄧绾,深恐安石去了自己沒有靠山。
上言安石功高,朝廷應該錄用他的兒子女婿,并賜第京師。
神宗就将這奏章,交于安石觀看。
安石一時下不來台,隻得奏道:“鄧绾身為風憲大臣,反替宰相乞求恩典,未免有傷國體,請陛下重治其罪,以肅官箴。
”神宗遂将鄧绾貶知虢州。
安石經此一事,心内愈覺不安,又因悲痛兒子,舉動改常,連疏求去。
神宗亦即準奏,以使相判江甯府,尋改集禧觀使。
安石到了江甯,往往寫“福建子”三字。
“福建子”乃是指呂惠卿的,有時且直言惠卿誤我。
惠卿再讦告安石,并附呈安石私書,有“無令上知”、“無令齊年知”等語。
神宗察知“齊年”二字,乃指馮京而言。
京與安石同年,故稱齊年。
神宗遂以馮京為賢,召知樞密院事。
又因安石女夫吳充,素來中立,不附安石,擢同平章事,王圭亦由參政同升。
吳充請召司馬光、呂公著、韓維,又薦孫覺、李常、程顯,神宗依奏召用,獨知湖州蘇轼,為中丞李定、禦史舒亶所劾,有诏逮蘇轼入都,下付台獄。
那蘇轼因何得罪呢?原來他自杭徙徐,由徐徙湖,平居無事,常常借着吟詩,諷刺朝政。
嘗《詠青苗》道:赢得兒童語音好,一年強半在城中。
《詠課吏》道:讀書萬卷不讀律,緻君堯舜終無術。
《詠水利》道:東海若知明主意,應教斥鹵變桑田。
《詠鹽禁》道:豈是聞韶解忘味,迩來三月食無鹽。
這數首詩傳誦一時,李定、舒亶遂藉端進讒,坐他诽謗不敬之罪,意欲置之死地。
太皇太後适在病中,神宗入内問安。
太皇太後道:“蘇轼兄弟初入制科,仁宗皇帝常欣慰道:”我為子孫得兩宰相。
‘今聞轼因賦下獄,莫非有人中傷他麼?且文人詠詩,乃是恒情,若必毛舉細故,羅織成罪,亦非人君慎獄憐才之意,理應熟察為是。
“神宗連連答應。
吳充也替蘇轼力辯。
同修起居注王安禮,亦谏道:”自古以來,寬仁大度的君主,不以言語罪人。
轼具有文才,自以為爵祿可以立緻。
今碌碌如此,不無怨望,所以托為諷詠,自寫牢騷。
一旦逮獄加罪,恐後世謂陛下不能容才。
“神宗道:”朕原不欲深譴,當為卿貸其罪名。
但轼已激成衆怒,恐卿為之辯白,他人反欲害卿。
卿勿漏言,朕即有後命。
“同平章事王珪,聞神宗有赦轼之意,又舉轼《詠桧》詩,有“根到九泉無曲處,世間惟有蟄龍知”二語,說他确有不臣之心,非嚴譴不足示懲。
神宗道:“轼自詠桧,何預朕事。
卿等勿吹毛求疵。
”舒亶又奏稱驸馬都尉王诜輩,與轼交通聲氣,居然朋比。
還有司馬光、張方平、範鎮、陳襄、劉摯等,托名老成正士,實與轼同一舉動,隐想聯絡,均非嚴辦不可。
神宗不從,但谪蘇轼為黃州團練副使,本州安置。
轼弟轍與王诜,皆連坐落職。
張方平、司馬光、範鎮等二十二人,俱罰銅。
蘇轼出獄赴黃州,豪曠不異昔日,常手執竹杖,足踏芒鞋,與田父野老優遊山水之間,且就東坡築室居住,自稱東坡居士。
每有宴會,談筆不倦,時或醉墨淋漓,随吟随書。
人有所乞,絕無吝啬。
雖供侍的營妓,索題索書,亦無不應,因此文名益盛。
神宗以轼多才,拟再起用,終為王珪等所阻。
一日視朝,語王珪、蔡确道:“國史關系,極為重大,應召蘇轼入京,令他纂修,方見潤色。
”王珪奏道:“轼有重罪,不宜再召。
” 神宗道:“既不召轼,且用曾鞏。
”乃命曾鞏為史館修撰。
曾鞏進太祖總論,神宗尚不惬意,遂手诏移蘇轼汝州,诏中有“蘇轼黜居思咎,歲月滋深,人才實難,不忍終棄”等語。
蘇轼受诏後,上書自陳:“貧士饑寒,惟有薄田數畝;坐落常州,乞恩準徙常,賜臣餘年。
實出天恩。
”神宗立即報可,蘇轼乃至常州居住。
元豐二年,太皇太後忽然生病,神宗連忙召醫診治,親自入侍,衣不解帶的至匝旬之久,尚未見愈。
不知太皇太後能痊愈否?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