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二回
關燈
小
中
大
,說安石妄改祖宗成法,緻害天下大公。
這種人豈可久在政府,紊亂綱紀,請早罷免,以慰天下。
安石大怒,遂奏請仁宗,貶劉琦監處州鹽酒務,錢顗監益州鹽稅,并将劉述拘禁獄中。
司馬光、範純仁上書力争,才将劉述貶為江州通判。
就此一事,已可見王安石的堅僻怪張和他締結神宗的魔力了。
安石在朝,每事皆占勝利,自然意氣揚揚,十分高興;當下又要推行他的青苗法了。
那青苗法原不是安石起首的。
因為陝西邊境,戍兵最多,轉運使李彥,惟恐糧儲不繼,令百姓有願用官錢的,可以趁春夏方種青苗之時自行計算,将來可以收若幹糧食,可以借若幹錢。
等到秋冬收成後,即以糧食加利還官。
辦了幾年,居然很有功效,倉廒存米不少。
安石知道了,便要仿照而行,就要諸路常平、廣惠的錢谷做本錢,百姓有願預借的,按二分起息,每年随夏秋租稅,一同完納,且不必拘定還米谷。
有願還錢的,亦聽其便;遇有荒年,且可展長期限,俟至熟年再還。
照他說來,自然動聽,神宗哪有不準之理!安石即請朝廷酌量諸路錢谷多寡分别遣官提舉,每州選通判幕職官一員,專管收放,仍先河北、京東、淮北三路入手,等試辦有了頭緒,再行推廣。
神宗見了此奏,立刻批準,先發内帑缗錢一百萬,從河北辦起。
行不到一年,百姓已經叫苦連天。
這時韓琦正任河北安撫使,百姓知道他是公正無私的好官,都到轅門上來遞呈,請免借青苗。
韓琦遂即轉奏道:“臣奉到诏旨詳細推求,朝廷所以行青苗,原欲惠民不使兼并乘急,以邀倍息,公家本無所利其入。
今觀所列條約,無論鄉村内居戶,借錢一千納還一千三百,豈非官家放債與富戶盤剝有何分别?與诏旨初意大相背謬。
又章程上雖有不許強制抑勒之語,但不抑勒,上戶必不願借;下戶雖然願借,又恐無力償還,勢必着落保人賠償,以緻騷擾不休。
臣伏見陛下,躬行節儉,以化天下,國家經常收入已足敷用,何必使興利之臣紛紛四出,以緻遠迩之疑。
乞罷諸路提舉官,仍依常平舊法而行。
” 神宗見了韓琦的奏章,頗為感悟,遂将原疏藏于袖内,出禦便殿,召輔臣入議道:“韓琦真是忠臣!身雖在外,不忘王室。
朕初時以謂青苗乃是利民的,不料如此害民,且住于城市之民安有青苗?乃亦強令借給,如何可行?”安石聽了,氣憤憤的出班奏道:“隻要從民所欲,雖城市何害!”神宗即将原疏付于觀看。
安石略一瞧看,勃然說道:“漢朝的桑弘羊,籠絡天下貨财奉人主私用,始可謂興利之臣。
今陛下修周公遺法,抑兼并,赈貧弱,如何是言利呢?”神宗心内終以韓琦之說為是,沉吟不語。
安石趨出,神宗面谕輔臣道:“青苗法既不便行,不如饬令罷免。
” 曾公亮道:“待臣詳加訪問,果不可行,罷免為是。
”神宗點頭。
公亮退出。
安石即上章,稱病不朝。
神宗命司馬光草诏答韓琦,内有士大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
安石上章自辯,神宗又撰辭婉謝,且命呂惠卿勸令任事,安石隻是稱病不出。
神宗對趙抃道:“青苗法多害少利才批罷免,并非與安石有嫌,他如何不肯任事?”趙抃道:“新法多安石創行,待他銷假,再與妥議罷免未遲。
”韓绛道:“聖如仲尼,賢如子産,初入為政,尚且謗議紛興,何況安石。
陛下如果決行新法,非留安石不可。
安石若留,臣料民間亦必先謗後誦呢。
”這一席話,又将神宗罷行青苗之意,完全打銷,遂即敦促安石入朝。
安石方才銷假視事,當面奏稱:“中外大臣從官台谏,沒有一人懂得先王之道,所以哓哓不休。
陛下千萬拿定主張,不可搖惑。
”神宗深以為然,令他即日到司辦事。
安石更加肆無忌憚,把韓琦的原奏,交于曾布,令他逐句加了批駁,刻于石上,印刷一萬張,頒示天下。
韓琦再疏辯白,朝廷置之不理。
韓琦因此辭去安撫使,止領大名府事。
安石硬行批準。
從此正人君子,如司馬光、範鎮、孫覺、呂公著、呂公弼、趙抃、宋敏求、蘇頌、李大臨、程颢、張戬、李常、林旦、薛昌朝、範育數十百人,有言青苗不便的,有參劾安石的,盡皆貶官去位。
安石待他們去了,便薦舉私人同黨來補缺,甚而至于内官太監,經筵侍讀,都加以防備。
崇政殿說書一官,雖是閑曹,卻與神宗每日見面。
安石深恐有人借着講學談論外事,因此令呂惠卿兼了此職。
惠卿丁憂,又改派了曾布。
至于内監一方面,安石明知神宗不放心,必定派人私出察訪。
他又暗中結納内副都知張若水、押班藍元振。
果然事有湊巧,神宗偏偏派他兩人往河北去察訪。
兩人回來,竭力說青苗法有利無害,民情不勝歡悅,都争先恐後的領取青苗錢,官差從無強派之事,因此神宗十分相信。
大臣們有說青苗不便的,神宗便拿兩個内侍的話來搪塞他們,所以朝中無人敢言新法不好的了。
那王安石更加肆無忌憚,連太祖親手制定,曆代奉為金科玉律的更戍法,都要廢棄起來了。
未知安石又要改行何法,且聽下回分解。
這種人豈可久在政府,紊亂綱紀,請早罷免,以慰天下。
安石大怒,遂奏請仁宗,貶劉琦監處州鹽酒務,錢顗監益州鹽稅,并将劉述拘禁獄中。
司馬光、範純仁上書力争,才将劉述貶為江州通判。
就此一事,已可見王安石的堅僻怪張和他締結神宗的魔力了。
安石在朝,每事皆占勝利,自然意氣揚揚,十分高興;當下又要推行他的青苗法了。
那青苗法原不是安石起首的。
因為陝西邊境,戍兵最多,轉運使李彥,惟恐糧儲不繼,令百姓有願用官錢的,可以趁春夏方種青苗之時自行計算,将來可以收若幹糧食,可以借若幹錢。
等到秋冬收成後,即以糧食加利還官。
辦了幾年,居然很有功效,倉廒存米不少。
安石知道了,便要仿照而行,就要諸路常平、廣惠的錢谷做本錢,百姓有願預借的,按二分起息,每年随夏秋租稅,一同完納,且不必拘定還米谷。
有願還錢的,亦聽其便;遇有荒年,且可展長期限,俟至熟年再還。
照他說來,自然動聽,神宗哪有不準之理!安石即請朝廷酌量諸路錢谷多寡分别遣官提舉,每州選通判幕職官一員,專管收放,仍先河北、京東、淮北三路入手,等試辦有了頭緒,再行推廣。
神宗見了此奏,立刻批準,先發内帑缗錢一百萬,從河北辦起。
行不到一年,百姓已經叫苦連天。
這時韓琦正任河北安撫使,百姓知道他是公正無私的好官,都到轅門上來遞呈,請免借青苗。
韓琦遂即轉奏道:“臣奉到诏旨詳細推求,朝廷所以行青苗,原欲惠民不使兼并乘急,以邀倍息,公家本無所利其入。
今觀所列條約,無論鄉村内居戶,借錢一千納還一千三百,豈非官家放債與富戶盤剝有何分别?與诏旨初意大相背謬。
又章程上雖有不許強制抑勒之語,但不抑勒,上戶必不願借;下戶雖然願借,又恐無力償還,勢必着落保人賠償,以緻騷擾不休。
臣伏見陛下,躬行節儉,以化天下,國家經常收入已足敷用,何必使興利之臣紛紛四出,以緻遠迩之疑。
乞罷諸路提舉官,仍依常平舊法而行。
” 神宗見了韓琦的奏章,頗為感悟,遂将原疏藏于袖内,出禦便殿,召輔臣入議道:“韓琦真是忠臣!身雖在外,不忘王室。
朕初時以謂青苗乃是利民的,不料如此害民,且住于城市之民安有青苗?乃亦強令借給,如何可行?”安石聽了,氣憤憤的出班奏道:“隻要從民所欲,雖城市何害!”神宗即将原疏付于觀看。
安石略一瞧看,勃然說道:“漢朝的桑弘羊,籠絡天下貨财奉人主私用,始可謂興利之臣。
今陛下修周公遺法,抑兼并,赈貧弱,如何是言利呢?”神宗心内終以韓琦之說為是,沉吟不語。
安石趨出,神宗面谕輔臣道:“青苗法既不便行,不如饬令罷免。
” 曾公亮道:“待臣詳加訪問,果不可行,罷免為是。
”神宗點頭。
公亮退出。
安石即上章,稱病不朝。
神宗命司馬光草诏答韓琦,内有士大夫沸騰,黎民騷動之語。
安石上章自辯,神宗又撰辭婉謝,且命呂惠卿勸令任事,安石隻是稱病不出。
神宗對趙抃道:“青苗法多害少利才批罷免,并非與安石有嫌,他如何不肯任事?”趙抃道:“新法多安石創行,待他銷假,再與妥議罷免未遲。
”韓绛道:“聖如仲尼,賢如子産,初入為政,尚且謗議紛興,何況安石。
陛下如果決行新法,非留安石不可。
安石若留,臣料民間亦必先謗後誦呢。
”這一席話,又将神宗罷行青苗之意,完全打銷,遂即敦促安石入朝。
安石方才銷假視事,當面奏稱:“中外大臣從官台谏,沒有一人懂得先王之道,所以哓哓不休。
陛下千萬拿定主張,不可搖惑。
”神宗深以為然,令他即日到司辦事。
安石更加肆無忌憚,把韓琦的原奏,交于曾布,令他逐句加了批駁,刻于石上,印刷一萬張,頒示天下。
韓琦再疏辯白,朝廷置之不理。
韓琦因此辭去安撫使,止領大名府事。
安石硬行批準。
從此正人君子,如司馬光、範鎮、孫覺、呂公著、呂公弼、趙抃、宋敏求、蘇頌、李大臨、程颢、張戬、李常、林旦、薛昌朝、範育數十百人,有言青苗不便的,有參劾安石的,盡皆貶官去位。
安石待他們去了,便薦舉私人同黨來補缺,甚而至于内官太監,經筵侍讀,都加以防備。
崇政殿說書一官,雖是閑曹,卻與神宗每日見面。
安石深恐有人借着講學談論外事,因此令呂惠卿兼了此職。
惠卿丁憂,又改派了曾布。
至于内監一方面,安石明知神宗不放心,必定派人私出察訪。
他又暗中結納内副都知張若水、押班藍元振。
果然事有湊巧,神宗偏偏派他兩人往河北去察訪。
兩人回來,竭力說青苗法有利無害,民情不勝歡悅,都争先恐後的領取青苗錢,官差從無強派之事,因此神宗十分相信。
大臣們有說青苗不便的,神宗便拿兩個内侍的話來搪塞他們,所以朝中無人敢言新法不好的了。
那王安石更加肆無忌憚,連太祖親手制定,曆代奉為金科玉律的更戍法,都要廢棄起來了。
未知安石又要改行何法,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