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生全。
嘉祐六年,包拯為樞密副使,過了一年,患病将死。
崔氏始将此事告知包拯,乃命取回媵子,繼承宗桃,命名曰綖。
包拯臨殁,留遺囑道:“後人倘得出仕為官,當謹守清白家風。
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安葬祖茔。
不從吾志,非我子孫。
”言畢而逝。
有诏追贈禮部尚書,賜谥孝肅。
惟立儲一事,也在嘉祐六七年間方才定奪。
原來,仁宗生有三子,長名防,次名昕,三名曦。
皆生而不育,仁宗日夕望子,無奈育麟乏兆,終成虛願。
自張貴妃殁後,仁宗追思故劍,又召回前時的楊美人。
楊美人原是劉太後的親戚,色藝雙全,重新入宮,晉位婕妤,疊進修嫒修議諸名号,也是夢态無期,徒擅寵幸。
仁宗因後宮無出,又采選良家女子十人,一一召幸,宮中号稱“十閤”。
這十閤都歡喜恃寵争權,各有各的門路,内中尤以黃美人、劉美人兩個更為驕縱攬權,賄賂公行,中外測目。
當嘉祐四年秋間,月食幾盡,禦史中丞韓绛,奏稱十閤恃寵,不足育麟,反傷陰教,應請嚴加裁抑。
仁宗覽奏,暗加察訪,得了實據,遂将十閤盡行遣去,并放出宮女一二百人。
至嘉祐六七年間,文彥博年老緻仕,富弼亦丁母憂,乃用韓琦同平章事、宋庠、田況為樞密使,張升為副使。
韓琦入相,首以建儲為請。
仁宗道:“後宮現已有孕,且待分娩後,再議罷。
”不料到了産期,又複生女。
韓琦乃呈進《漢書。
孫光傳》道:“漢成帝無子,曾立猶子嗣。
彼乃中材之主,尚能擇人付托,何況英明如陛下呢!”仁宗仍是遲疑不決。
會知谏院司馬光,知江州呂誨,連章固請。
司馬光奏中且言儲位不定,必有小人從中作梗,欲俟臨時倉猝之際,援立親厚的人。
古時有定策閤老,門生天子之名,都是從此而來的,豈不可危!仁宗見了此奏,果然感悟,命将本章交中書會議。
首相韓琦,次日帶了本章進見,正要論奏,仁宗遽然說道:“朕久有立儲之意,卿看哪個可立呢?”韓琦答道:“此事非臣等所敢私議,還請決自宸衷。
”仁宗道:“宮中嘗養二子,年小的不甚聰明,就是大的罷。
”韓琦即便請名,仁宗道:“名為宗實。
”韓琦道:“既然如此,陛下不用再疑,就此定奪才好。
”此時宗實生父濮王,身故未久,正在藩邸守制,遂下诏起複,令知宗正寺。
宗實天性至孝,歡喜讀書不好嬉遊,衣服儉樸,與儒素之家無異。
當下得诏,再三辭謝。
仁宗又問韓琦。
韓琦道:“陛下為宗社計,擇賢而立。
今固辭不受,正是器識遠大。
足見陛下賞鑒不虛,請令喪視事便了。
” 次年宗實服滿,韓琦又入奏道:“宗正一诏,已見明文,中外臣民,盡知陛下擇嗣,不如即日正名為是。
”仁宗點頭答應。
韓琦退回中書,即令王圭草诏,王圭道:“此事關系宗社,非當面受命,不敢遽草。
”次日早朝,親自入宮請示。
仁宗道:“朕意已決,你可速去辦來。
”王圭再拜稱賀,乃退回草制,立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宗實又稱疾固辭,司馬光入奏道:“謙讓固是美德,但父召無諾,君命召不辭駕而行,這是臣子大義,請陛下舉義相,繩皇子自不敢有違了。
”仁宗召判大宗寺安國公從古往傳意旨,宗實尚不肯受,記室周孟陽,私問宗實,究是何意?宗實道:“非敢邀福,實欲避禍。
”孟陽道:“今皇上屢次傳诏,固辭不受。
倘中官等别,有所奉,轉啟嫌疑,還能安然無患麼?”宗實始悟,即與從古等相偕入宮。
臨行的時候,向家人說道:“謹守蕪舍,待上有嫡嗣,我便歸來了。
”進宮之後,每日一朝,有時或入侍禁中;過了一月,受封為巨鹿郡公。
大事方定,仁宗已一病不起,嘉祐八年三月初旬,駕崩于福甯殿,遺诏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後曹氏為皇太後,仁宗在位共計四十二年,壽五十四歲。
仁宗既崩,皇後曹氏深防有變,即命将宮門各匙收在身旁,待至黎明,命召皇子入宮,并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
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
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诏,令皇子嗣位。
皇子應承先志,不得有違。
”皇子變色道:“曙不敢為。
”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始可謂孝,聖母言不得有違。
”皇子曙乃遵命嗣位,禦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尊皇後曹氏為皇太後,大赦天下。
英宗欲行古禮,諒陰三年,命韓琦攝冢宰。
大臣等多不為然,這才罷了。
不到一月,英宗忽得暴疾,喜怒無常,病卧于床,不能理事;隻得援前朝故事,請太後垂簾聽政。
太後深通書史,遇事援引處斷,頗為适宜。
外事卻可放心,倒是宮廷裡面很為不和。
隻因英宗患病,性情暴躁,舉動改常,左右内侍,稍有不和,非打即罵,因此怨聲載道。
内都知任守忠,本是奸猾之人,前時仁宗無子,他原想立個昏弱的人做了皇帝,就可以于中
嘉祐六年,包拯為樞密副使,過了一年,患病将死。
崔氏始将此事告知包拯,乃命取回媵子,繼承宗桃,命名曰綖。
包拯臨殁,留遺囑道:“後人倘得出仕為官,當謹守清白家風。
如或犯贓,生不得放歸本家,死不得安葬祖茔。
不從吾志,非我子孫。
”言畢而逝。
有诏追贈禮部尚書,賜谥孝肅。
惟立儲一事,也在嘉祐六七年間方才定奪。
原來,仁宗生有三子,長名防,次名昕,三名曦。
皆生而不育,仁宗日夕望子,無奈育麟乏兆,終成虛願。
自張貴妃殁後,仁宗追思故劍,又召回前時的楊美人。
楊美人原是劉太後的親戚,色藝雙全,重新入宮,晉位婕妤,疊進修嫒修議諸名号,也是夢态無期,徒擅寵幸。
仁宗因後宮無出,又采選良家女子十人,一一召幸,宮中号稱“十閤”。
這十閤都歡喜恃寵争權,各有各的門路,内中尤以黃美人、劉美人兩個更為驕縱攬權,賄賂公行,中外測目。
當嘉祐四年秋間,月食幾盡,禦史中丞韓绛,奏稱十閤恃寵,不足育麟,反傷陰教,應請嚴加裁抑。
仁宗覽奏,暗加察訪,得了實據,遂将十閤盡行遣去,并放出宮女一二百人。
至嘉祐六七年間,文彥博年老緻仕,富弼亦丁母憂,乃用韓琦同平章事、宋庠、田況為樞密使,張升為副使。
韓琦入相,首以建儲為請。
仁宗道:“後宮現已有孕,且待分娩後,再議罷。
”不料到了産期,又複生女。
韓琦乃呈進《漢書。
孫光傳》道:“漢成帝無子,曾立猶子嗣。
彼乃中材之主,尚能擇人付托,何況英明如陛下呢!”仁宗仍是遲疑不決。
會知谏院司馬光,知江州呂誨,連章固請。
司馬光奏中且言儲位不定,必有小人從中作梗,欲俟臨時倉猝之際,援立親厚的人。
古時有定策閤老,門生天子之名,都是從此而來的,豈不可危!仁宗見了此奏,果然感悟,命将本章交中書會議。
首相韓琦,次日帶了本章進見,正要論奏,仁宗遽然說道:“朕久有立儲之意,卿看哪個可立呢?”韓琦答道:“此事非臣等所敢私議,還請決自宸衷。
”仁宗道:“宮中嘗養二子,年小的不甚聰明,就是大的罷。
”韓琦即便請名,仁宗道:“名為宗實。
”韓琦道:“既然如此,陛下不用再疑,就此定奪才好。
”此時宗實生父濮王,身故未久,正在藩邸守制,遂下诏起複,令知宗正寺。
宗實天性至孝,歡喜讀書不好嬉遊,衣服儉樸,與儒素之家無異。
當下得诏,再三辭謝。
仁宗又問韓琦。
韓琦道:“陛下為宗社計,擇賢而立。
今固辭不受,正是器識遠大。
足見陛下賞鑒不虛,請令喪視事便了。
” 次年宗實服滿,韓琦又入奏道:“宗正一诏,已見明文,中外臣民,盡知陛下擇嗣,不如即日正名為是。
”仁宗點頭答應。
韓琦退回中書,即令王圭草诏,王圭道:“此事關系宗社,非當面受命,不敢遽草。
”次日早朝,親自入宮請示。
仁宗道:“朕意已決,你可速去辦來。
”王圭再拜稱賀,乃退回草制,立宗實為皇子,賜名曙。
宗實又稱疾固辭,司馬光入奏道:“謙讓固是美德,但父召無諾,君命召不辭駕而行,這是臣子大義,請陛下舉義相,繩皇子自不敢有違了。
”仁宗召判大宗寺安國公從古往傳意旨,宗實尚不肯受,記室周孟陽,私問宗實,究是何意?宗實道:“非敢邀福,實欲避禍。
”孟陽道:“今皇上屢次傳诏,固辭不受。
倘中官等别,有所奉,轉啟嫌疑,還能安然無患麼?”宗實始悟,即與從古等相偕入宮。
臨行的時候,向家人說道:“謹守蕪舍,待上有嫡嗣,我便歸來了。
”進宮之後,每日一朝,有時或入侍禁中;過了一月,受封為巨鹿郡公。
大事方定,仁宗已一病不起,嘉祐八年三月初旬,駕崩于福甯殿,遺诏皇子曙即皇帝位,皇後曹氏為皇太後,仁宗在位共計四十二年,壽五十四歲。
仁宗既崩,皇後曹氏深防有變,即命将宮門各匙收在身旁,待至黎明,命召皇子入宮,并傳集韓琦、歐陽修等,共議皇子即位事宜。
皇子哭臨已畢,遽欲退出。
曹後道:“大行皇帝遺诏,令皇子嗣位。
皇子應承先志,不得有違。
”皇子變色道:“曙不敢為。
”韓琦忙掖留道:“承先繼志,始可謂孝,聖母言不得有違。
”皇子曙乃遵命嗣位,禦東楹,見百官,是為英宗皇帝,尊皇後曹氏為皇太後,大赦天下。
英宗欲行古禮,諒陰三年,命韓琦攝冢宰。
大臣等多不為然,這才罷了。
不到一月,英宗忽得暴疾,喜怒無常,病卧于床,不能理事;隻得援前朝故事,請太後垂簾聽政。
太後深通書史,遇事援引處斷,頗為适宜。
外事卻可放心,倒是宮廷裡面很為不和。
隻因英宗患病,性情暴躁,舉動改常,左右内侍,稍有不和,非打即罵,因此怨聲載道。
内都知任守忠,本是奸猾之人,前時仁宗無子,他原想立個昏弱的人做了皇帝,就可以于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