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一回

關燈
第五十一回承大統旁支入繼議崇封聚訟盈廷話說狄青獲勝之後,深恐侬智高為人狡猾,就此潛逃,便難擒拿,所以決不休息,揮軍亟進。

    果然不出狄青所料,宋兵追至邕州,智高已縱火焚城,夤夜遁去。

     宋兵進了邕州,撲滅餘火,查覓智高,竟無蹤迹。

    适有一具屍體,身穿龍衣,衆将都目為智高,說他已死,拟即上聞。

    狄青連連搖頭道:“安知非詐?我甯失智高,不敢欺君冒功。

    ”遂據實具奏。

      仁宗接得捷報,喜慰非凡,謂龐籍道:“狄青果能一戰成功,卿可謂有知人之明了。

    ”乃诏餘靖經制廣西,追捕智高,召狄青、孫沔還朝。

    擢青為樞密使;沔為樞密副使,南征将士,均各賞赍有差。

    智高母阿侬及弟智光,侄繼宗,逃至特磨道,為餘靖追獲,解京伏法。

    獨智高竄死大理,由餘靖索取屍身,函首人獻。

    南方既平。

     仁宗又下诏改元,号稱至和。

    适值張貴妃一病不起,竟爾逝世。

    仁宗悲悼逾恒! 辍朝七日;且禁京城舉樂一月,追冊為皇後,治喪皇儀殿,賜谥溫成。

    知制诰王洙,迎合意旨,陰與内侍石全斌結連,欲令孫沔讀冊,宰相護葬。

    其時龐籍罷相,陳執中斷任。

    執中奉命惟謹,孫沔入朝抗言道:“陛下欲令臣沔讀冊,何敢不遵!但臣職任樞密副使,非讀冊官。

    不讀冊,是謂逆旨;臣若讀冊,是謂越職。

    須陛下将臣免職,方才可告無罪。

    ”仁宗默然不答,次日竟罷沔職,徙知杭州;且令參政劉沆充溫成皇後園陵監護使,葬畢叙功,擢同平章事。

      未幾,陳執中以台谏交章論列遂緻銘職。

    仁宗擇相未定,恰值學士王素,因事入見。

    仁宗問道:“卿為故相王旦之子,與朕為世舊,非他人可比。

    朕欲擇相,卿以為誰可當此重任?”王素奏道:“但教宦官宮妾不知姓名者,便可入選。

    ”仁宗道:“據卿所言,隻有富弼一人可以充選。

    ”王素頓首拜賀道:“臣慶陛下得人矣!” 仁宗又問文彥博如何?王素道:“亦宰相才!”乃下诏召二人入朝,并授同平章事。

     诏下之日,士大夫額手稱慶!過了至和二年,又改年号為嘉祐,仁宗禦大慶殿受賀。

     忽然眩暈欲仆,亟命群臣草草行禮,退回宮中,自此數日不朝,内外憂疑,群情洶懼!幸賴文、富二相,以祈禱為名,值宿殿廬,方能鎮靖無事。

    文彥博于問疾之時,乘間請立儲君,仁宗總是含糊答應。

    過了一月,才得痊愈,禦延和殿召見百官。

      文、富二相,始敢退舊私第。

    知谏院範鎮,請建儲位,罷免谏職。

    學士歐陽修、侍禦史趙汴、知制诰吳奎,上疏力請,亦不見允。

    殿中侍禦史包拯,又上章極谏,竟把他出知開封府。

      這包拯,宇希仁,及安徽合肥人,初舉進士,授建昌縣知縣。

    因父母年老,辭不赴任。

    直至雙親逝世,廬墓終喪,方才出仕。

    初知天長縣,即以善折獄著聞;後拜禦史,加按察使,又曆三司戶部判官,出為京東轉運使,複入為天章閣待制,更知谏院,除龍圖閣直學士,兼殿中侍禦史。

    生性剛正不阿,權貴豪戚,宦官近幸,皆為斂手。

    既知開封府,大開正門,任人訴冤。

    無論何種案件,皆令兩造上堂,辨白是非,如有枉屈,必盡力察訪,務得真情而後已。

    鋤強扶弱,伸冤理枉;不避權貴,矜恤孤寡;一介不取,鐵面無私。

    童稚婦女,皆知其名,或呼名為“包待制”,或呼作“包龍圖”。

    京師為之語道:“關節不到,有閻羅包老。

    ”後人因此一語,便說包公能日斷陽間,夜斷陰間,死後且為閻羅天子。

    《包公案》一書,就是從此附會而成的。

    其實包公善能斷獄,乃是真的。

    那些無稽之談,卻不足憑信。

    後人有詩一首,詠包公之善于折獄,倒還說得不錯,錄在下面;諸位看就知包公的為人了。

     其詩道:理枉全仗是廉明,豈有神仙異術存;剛正如公能有幾,果然一笑比河清。

     讀了這首詩,可知包公完全是個剛正不阿的人,并非攻乎異端之輩。

    後人說神說鬼,未免厚誣包公了。

      那包拯做了兩年開封府,仁宗仍舊召他入朝,授為禦史中丞。

    包拯受職以後,仍然是正色立朝,絕不阿附。

    才過了幾日,他又伏阙上,請立儲君,以端國本。

    仁宗不悅道:“卿又來說此事了。

    朕且問卿,何人可立?”包拯叩首奏道:“臣之本意,不過為宗廟萬世計。

    陛下今問臣何人可立,是疑臣請立儲君,抱有邀福之意了。

     臣年将七十,且無子嗣,還有什麼後福可邀。

     但是耿耿孤忠,難安緘默,願陛下察之。

    “仁宗聽了,很為動容,方和聲谕道:”卿之忠心,朕已知之;建儲一事,總當舉行,待朕妥議便了。

    “那包拯本有一子,名喚包缭,娶妻崔氏,曾為建州通判,壯年去世。

    崔氏無子,守節不嫁。

    因此包拯面奏仁宗,說道沒有子嗣。

    但包拯有個媵妾,懷孕被出,在母家生下一男,為崔氏所知,暗中贍養,母子俱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