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回
關燈
小
中
大
是擒住的賊人,命即正法,不得妄事株連。
”守忠奉命而去。
仁宗見曹後倉猝指揮,一絲不亂,十分贊歎! 其時天色已明,各院妃嫔得了消息,陸續前來,在門外請安,當時由曹後吩咐,啟門放入。
第一個進來的便是張美人,這張美人乃後第一個寵妃,生來巧慧多智,最善逢迎。
仁宗本要立她為後,因與劉太後意見不合,所以冊立郭後。
郭後被廢,又要立她為繼後,卻因張美人自己辭讓,不敢承當,方才改立曹後。
平日與兩後相處,倒還謙退盡禮,無甚乖忤之處,因此更得主眷。
慶曆元年,封清河郡君,後遷修媛,忽然患病,甚為沉重,遂申奏仁宗道:“賤妾蒲柳之姿,待罪掖庭。
不克上荷主眷,願仍退居美人之列。
”仁宗見她意出真誠,也就允許,但是封号雖屬美人,權力卻侔于皇後。
這回到中宮來請安,仁宗反好言撫慰,曹後也屈意殷勤。
緊跟着張美人進來的,便是周美人。
她從四歲上,即入宮闱,甚為張美人所鐘愛,因此撫為養女,到得年将及笄,出落得如花如玉,美豔動人。
仁宗見了這天仙般的佳人,如何還肯放過,也顧不得什麼名分,竟把養女收入鳳侶,也是很得寵幸的一位美人。
此外又有苗才人、馮都君,也相偕前來問安。
苗才人本是仁宗乳母的女兒,幼時便和仁宗在一處嬉戲,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自然十分相愛,到得年幻長成,其苗才人又生得身材苗條,妩媚甚愛。
仁宗便收她在妃嫔之列,封為才人。
這馮都君,是個良家女子,其祖名起,曾為兵部侍郎,以德容入選的。
其餘還有許多才人美人,一齊都來問安,因為無關緊要,也就不再詳述了。
到得次日,仁宗以宮禁謀變,禍生肘腋,特下诏書,譴責皇城使,與衛官數人。
副都知楊懷敏,由亂首顔秀供出,通同一氣,則應押外庭,嚴加審問,卻因樞密使夏竦和他私相結納,盡力包庇,奏請仁宗。
在禁中審訊,便有參知政事丁度谏阻道:“宿衛作亂,謀害乘輿,關系着社稷安危,乃是何等大罪,豈可胡亂了結麼?” 無如夏竦一力堅持,仁宗不欲遽興大獄,隻将楊杯敏降官,仍在内适當差。
夏竦非但保護楊懷敏,他還想交結宮闱,以圖自保,知道張美人寵擅專房,深得主眷,要在這個當兒結一内援,遂上章說張美人有扈跸大功,應進榮封。
仁宗本來寵愛張美人,日思進她的爵位,苦于無詞可借,這次得了夏竦的奏章,正合心意,即命冊張美人為貴妃。
夏竦見仁宗準了自己的奏章,料知有機可乘,意想就此動搖中宮,唆使谏官王贽,奏言叛逆起于中宮,請徹底追究。
仁宗見了此奏,心下又不免動疑,轉間禦史何郯。
何郯奏道:“中宮仁智,内外交欽,這是匪徒有意中傷,搖動正宮,觊圖非分。
陛下不可不察。
”仁宗聽了何郯的話,方把此事擱過一邊,惟加封張貴妃之父堯封為郡王,伯父堯佐為太師,兼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
殿中侍禦史唐介、知谏院包拯、吳奎,都竭言不可,中丞王舉證,又留百官到廷論駁。
仁宗難違衆議,隻得罷去堯佐宣徽、景靈二使。
過不上幾天,又使堯佐知河陽,兼職南院宣徽使。
禦史唐介,又抗章谏道:“外戚不可預政,前日陛下從臣等之言,已經收回成命。
今日如何重又拜除,自紊典章,緻召出乎反乎之。
”譏仁宗遂召唐介進,見面谕道:“除此之權,出自中書,并非盡由朕意。
卿何責備過甚?”唐介道:“相臣文彥博,也想結交貴戚,希榮固寵麼?” 仁宗見唐介語言切直,心内不悅!拂袖竟入。
唐介退歸家中,重又繕疏,參劾文彥博,身為宰相,交通宮禁,引用貴戚,不稱其職,請即日罷免,改相富弼。
次日入朝遞呈,仁宗閱了數語,将奏章擲下,怒斥道:“你若再來多言,朕立即将你遠谪。
”介唐毫無怯意,拾起所擲奏章,從容跪讀。
讀畢,又叩頭道:“臣忠憤所激,死且不畏,何畏遠谪。
”仁宗召谕群臣道:“唐介位居禦史,言事原是本職。
但擅劾文彥博,妄薦富弼,難道黜陟大權,也是禦史可以幹預的麼?”其實文彥博也在殿上,唐介竟向彥博道:“彥博應自省,如有此事,不可隐諱。
”文彥博向仁宗拜謝道:“臣不稱職,願即避位。
”仁宗見唐介如此無禮,愈加發怒。
立斥唐介下殿,聲色俱厲。
谏官蔡襄趨進道:“介誠狂直,但納谏容言,乃仁主美德,乞賜寬貸。
”仁宗餘怒未釋,遂貶唐介為青州别駕,後由王舉正等再三進谏,改徙英州,文彥博旋亦免職,出知許州。
唐介劾他交通宮掖一事,有人說:“并非誣枉,當日張貴妃之父張堯封,曾為彥博父洎門下客。
貴妃未入選時,曾認彥博為伯父。
後來入宮專寵,彥博進獻蜀中著名之燈錦,與貴妃制衣,所以後人所作宮詞有”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之句;又有人說,燈籠錦乃是文夫人進獻,
”守忠奉命而去。
仁宗見曹後倉猝指揮,一絲不亂,十分贊歎! 其時天色已明,各院妃嫔得了消息,陸續前來,在門外請安,當時由曹後吩咐,啟門放入。
第一個進來的便是張美人,這張美人乃後第一個寵妃,生來巧慧多智,最善逢迎。
仁宗本要立她為後,因與劉太後意見不合,所以冊立郭後。
郭後被廢,又要立她為繼後,卻因張美人自己辭讓,不敢承當,方才改立曹後。
平日與兩後相處,倒還謙退盡禮,無甚乖忤之處,因此更得主眷。
慶曆元年,封清河郡君,後遷修媛,忽然患病,甚為沉重,遂申奏仁宗道:“賤妾蒲柳之姿,待罪掖庭。
不克上荷主眷,願仍退居美人之列。
”仁宗見她意出真誠,也就允許,但是封号雖屬美人,權力卻侔于皇後。
這回到中宮來請安,仁宗反好言撫慰,曹後也屈意殷勤。
緊跟着張美人進來的,便是周美人。
她從四歲上,即入宮闱,甚為張美人所鐘愛,因此撫為養女,到得年将及笄,出落得如花如玉,美豔動人。
仁宗見了這天仙般的佳人,如何還肯放過,也顧不得什麼名分,竟把養女收入鳳侶,也是很得寵幸的一位美人。
此外又有苗才人、馮都君,也相偕前來問安。
苗才人本是仁宗乳母的女兒,幼時便和仁宗在一處嬉戲,青梅竹馬,兩小無猜,自然十分相愛,到得年幻長成,其苗才人又生得身材苗條,妩媚甚愛。
仁宗便收她在妃嫔之列,封為才人。
這馮都君,是個良家女子,其祖名起,曾為兵部侍郎,以德容入選的。
其餘還有許多才人美人,一齊都來問安,因為無關緊要,也就不再詳述了。
到得次日,仁宗以宮禁謀變,禍生肘腋,特下诏書,譴責皇城使,與衛官數人。
副都知楊懷敏,由亂首顔秀供出,通同一氣,則應押外庭,嚴加審問,卻因樞密使夏竦和他私相結納,盡力包庇,奏請仁宗。
在禁中審訊,便有參知政事丁度谏阻道:“宿衛作亂,謀害乘輿,關系着社稷安危,乃是何等大罪,豈可胡亂了結麼?” 無如夏竦一力堅持,仁宗不欲遽興大獄,隻将楊杯敏降官,仍在内适當差。
夏竦非但保護楊懷敏,他還想交結宮闱,以圖自保,知道張美人寵擅專房,深得主眷,要在這個當兒結一内援,遂上章說張美人有扈跸大功,應進榮封。
仁宗本來寵愛張美人,日思進她的爵位,苦于無詞可借,這次得了夏竦的奏章,正合心意,即命冊張美人為貴妃。
夏竦見仁宗準了自己的奏章,料知有機可乘,意想就此動搖中宮,唆使谏官王贽,奏言叛逆起于中宮,請徹底追究。
仁宗見了此奏,心下又不免動疑,轉間禦史何郯。
何郯奏道:“中宮仁智,内外交欽,這是匪徒有意中傷,搖動正宮,觊圖非分。
陛下不可不察。
”仁宗聽了何郯的話,方把此事擱過一邊,惟加封張貴妃之父堯封為郡王,伯父堯佐為太師,兼宣徽節度景靈群牧四使。
殿中侍禦史唐介、知谏院包拯、吳奎,都竭言不可,中丞王舉證,又留百官到廷論駁。
仁宗難違衆議,隻得罷去堯佐宣徽、景靈二使。
過不上幾天,又使堯佐知河陽,兼職南院宣徽使。
禦史唐介,又抗章谏道:“外戚不可預政,前日陛下從臣等之言,已經收回成命。
今日如何重又拜除,自紊典章,緻召出乎反乎之。
”譏仁宗遂召唐介進,見面谕道:“除此之權,出自中書,并非盡由朕意。
卿何責備過甚?”唐介道:“相臣文彥博,也想結交貴戚,希榮固寵麼?” 仁宗見唐介語言切直,心内不悅!拂袖竟入。
唐介退歸家中,重又繕疏,參劾文彥博,身為宰相,交通宮禁,引用貴戚,不稱其職,請即日罷免,改相富弼。
次日入朝遞呈,仁宗閱了數語,将奏章擲下,怒斥道:“你若再來多言,朕立即将你遠谪。
”介唐毫無怯意,拾起所擲奏章,從容跪讀。
讀畢,又叩頭道:“臣忠憤所激,死且不畏,何畏遠谪。
”仁宗召谕群臣道:“唐介位居禦史,言事原是本職。
但擅劾文彥博,妄薦富弼,難道黜陟大權,也是禦史可以幹預的麼?”其實文彥博也在殿上,唐介竟向彥博道:“彥博應自省,如有此事,不可隐諱。
”文彥博向仁宗拜謝道:“臣不稱職,願即避位。
”仁宗見唐介如此無禮,愈加發怒。
立斥唐介下殿,聲色俱厲。
谏官蔡襄趨進道:“介誠狂直,但納谏容言,乃仁主美德,乞賜寬貸。
”仁宗餘怒未釋,遂貶唐介為青州别駕,後由王舉正等再三進谏,改徙英州,文彥博旋亦免職,出知許州。
唐介劾他交通宮掖一事,有人說:“并非誣枉,當日張貴妃之父張堯封,曾為彥博父洎門下客。
貴妃未入選時,曾認彥博為伯父。
後來入宮專寵,彥博進獻蜀中著名之燈錦,與貴妃制衣,所以後人所作宮詞有”無人更進燈籠錦,紅粉宮中憶佞臣“之句;又有人說,燈籠錦乃是文夫人進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