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且欲徙範仲淹知渭州,與王(氵公)對調。
仲淹以王(氵公)無用,上疏請與韓琦并駐泾州。
仁宗納了仲淹之言,即用韓琦、範仲淹、龐籍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讨使,置府泾州,分司行事,并召還王(氵公),令文彥博守秦州,滕宗諒守慶州,張亢守渭川,韓琦、範仲淹受命之後同心防邊,号令嚴明,拊循士卒,諸美樂為之用。
夏人畏懼,不敢侵犯。
邊人編成四句歌謠道:軍中有一韓,賊聞邊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那種世衡,卻因剛浪陵遣人詐降,一心要以假應假,除滅了他,免為元昊心腹。
恰巧有個僧人王光信,是個足智多謀人,種世衡收錄在部下,奏補三班借職,令改名為王嵩,遣他持書法去招降剛浪陵、遇乞。
剛浪陵接了書,拆開觀看,書中說是朝廷知道王有附内之心,已授為夏州節度,王可速速前來。
書的後面,又畫了一個棗兒和一個龜兒。
剛浪陵看了,不解所謂。
王嵩在旁解說道:“棗與早同音,龜與歸同音,是勸大王早早歸朝的意思。
” 那剛浪陵和遇乞兩人,皆屬野利氏。
元昊娶野利氏女為第五妃,便是兩人的女弟,因此兩人深得元昊寵任,又是很有才幹的,并握大權,夏人皆稱為大王,所以王嵩也稱他為大王。
剛浪陵何等狡猾,冷笑一聲道:“種使君把我看作何人,卻來弄這玄虛。
”喝令左右,将王嵩拿下,連同原書,獻于元昊。
元昊見了王嵩,拍案大怒,喝令斬首。
王嵩絲毫無懼,反哈哈大笑道:“人家說你們西夏人多詐,我卻不信,哪知果然詐僞。
”元昊聽了,忍不住大喝道:“你還多言麼?這明明用的是反間計,難道瞞得過我麼?”王嵩道:“剛浪陵大王,若不令浪埋來降,種使君也不至于無緣無故,就送書來。
現在浪埋等尚在鄜州,李文貴已經重用,我朝又授剛浪陵大王為夏州節席使。
羌漢人民,誰人不知,哪個不曉,這樣可靠的事情,也要變卦,豈不是西夏人多詐的證據麼?也罷,我死也值得的,有李文貴等四人在那裡償命哩。
” 元昊聽了這話,很覺驚詫!便問剛浪陵,李文貴等何事到他們那裡去的?剛浪陵前差浪埋等詐降,本未與元昊說明,此時被诘,反難答複。
元昊見了,心下好生驚疑!即命将王嵩緩刑,暫禁監内,一面盤問剛浪陵。
剛浪陵忙将前情詳細言明,元昊将信将疑的,也将剛浪陵留在帳中,派人詐為剛浪陵之使,往見種世衡。
世衡早巳料到是元昊所使,故意将錯就錯,格外優待,且與他約定剛浪陵和遇乞歸降之期。
來使回去,把情形報告元昊。
元吳不禁大怒,即召剛浪陵與所使之人對質,剛浪還要分辯,元昊已一劍将剛浪陵殺死,又将遇乞拘囚獄中。
種世衡聞得剛浪陵已死,遇乞被囚,笑道:“遇乞這厮,也留他不得,須要一并除去方好。
”遂又作了一篇祭文,說是剛浪陵兄弟有意歸降宋朝,不意遭了慘複深可痛惜!這篇祭文,說得甚慘恻,暗暗地投在夏境,有人拾了獻于元昊。
元昊又将遇乞斬首。
但是元昊也是個很有膽識的人物,種世衡用這反間之計,就是無謀下士也識得的。
元昊如何落入圈套,竟把自己的羽翼剪除了呢?隻因遇乞之妻沒藏氏,生得明媚豔麗,風姿絕世,與元昊第五個妃子野利氏有姑嫂之誼,時常出入宮中。
元昊見了,詫為美人,很想引誘上手,與她通情,隻忌着遇乞和剛浪陵,都是很有本領的人,又且手握重權,不敢妄動,正在沒有法想的當兒,卻巧碰着種世衡施了反間計,便将錯就錯,把剛浪陵兄弟二人殺了,遂将沒藏氏誘進宮去,威吓利誘,成就了好事。
元昊即已如願,就把王嵩從獄中放出,以禮相待,令他作書于種世衡,願與宋朝通和。
世衡告知龐籍,遣李文貴往議和解。
元昊大喜!即令李文貴與王嵩,同至延州,赍書議和。
龐籍接了來書,飛報宋廷。
仁宗令龐籍複書許和,但命他稍從恭順。
龐籍奉旨,乃遣李文貴赍書前去。
元昊令六宅使賀從勖,赍書同來,書中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龐籍看了問道:“怎麼叫做泥定國兀卒曩霄?”賀從勖答道:“曩霄是吾主新改的名字,泥定國是立國的意思,兀卒是國主的稱呼。
”龐籍道:“這樣說來,爾主仍不肯臣事我朝,這書如何上聞呢?”賀從勖道:“即稱父子,也和君臣一般。
倘若天子不許,再作計較。
“龐籍道:”如此,爾須入阙自陳。
“賀從勖應聲願往,遂令人送賀從勖至京。
龐籍奏言元昊來,書體未正,應谕令稱臣,始可議和。
仁宗覽奏,即召賀從勖入谕道:”你主果願歸誠,應照漢文格式,稱臣立誓,不得說什麼泥定國,什麼兀卒。
“賀從勖叩首道:”天朝皇帝,既命稱臣,當歸國再議。
惟天朝仁恩廣被,每歲應賜予若幹,使臣可以還報國主。
“仁宗道:”朕遣使
仲淹以王(氵公)無用,上疏請與韓琦并駐泾州。
仁宗納了仲淹之言,即用韓琦、範仲淹、龐籍為陝西安撫經略招讨使,置府泾州,分司行事,并召還王(氵公),令文彥博守秦州,滕宗諒守慶州,張亢守渭川,韓琦、範仲淹受命之後同心防邊,号令嚴明,拊循士卒,諸美樂為之用。
夏人畏懼,不敢侵犯。
邊人編成四句歌謠道:軍中有一韓,賊聞邊之心膽寒;軍中有一範,西賊聞之驚破膽。
那種世衡,卻因剛浪陵遣人詐降,一心要以假應假,除滅了他,免為元昊心腹。
恰巧有個僧人王光信,是個足智多謀人,種世衡收錄在部下,奏補三班借職,令改名為王嵩,遣他持書法去招降剛浪陵、遇乞。
剛浪陵接了書,拆開觀看,書中說是朝廷知道王有附内之心,已授為夏州節度,王可速速前來。
書的後面,又畫了一個棗兒和一個龜兒。
剛浪陵看了,不解所謂。
王嵩在旁解說道:“棗與早同音,龜與歸同音,是勸大王早早歸朝的意思。
” 那剛浪陵和遇乞兩人,皆屬野利氏。
元昊娶野利氏女為第五妃,便是兩人的女弟,因此兩人深得元昊寵任,又是很有才幹的,并握大權,夏人皆稱為大王,所以王嵩也稱他為大王。
剛浪陵何等狡猾,冷笑一聲道:“種使君把我看作何人,卻來弄這玄虛。
”喝令左右,将王嵩拿下,連同原書,獻于元昊。
元昊見了王嵩,拍案大怒,喝令斬首。
王嵩絲毫無懼,反哈哈大笑道:“人家說你們西夏人多詐,我卻不信,哪知果然詐僞。
”元昊聽了,忍不住大喝道:“你還多言麼?這明明用的是反間計,難道瞞得過我麼?”王嵩道:“剛浪陵大王,若不令浪埋來降,種使君也不至于無緣無故,就送書來。
現在浪埋等尚在鄜州,李文貴已經重用,我朝又授剛浪陵大王為夏州節席使。
羌漢人民,誰人不知,哪個不曉,這樣可靠的事情,也要變卦,豈不是西夏人多詐的證據麼?也罷,我死也值得的,有李文貴等四人在那裡償命哩。
” 元昊聽了這話,很覺驚詫!便問剛浪陵,李文貴等何事到他們那裡去的?剛浪陵前差浪埋等詐降,本未與元昊說明,此時被诘,反難答複。
元昊見了,心下好生驚疑!即命将王嵩緩刑,暫禁監内,一面盤問剛浪陵。
剛浪陵忙将前情詳細言明,元昊将信将疑的,也将剛浪陵留在帳中,派人詐為剛浪陵之使,往見種世衡。
世衡早巳料到是元昊所使,故意将錯就錯,格外優待,且與他約定剛浪陵和遇乞歸降之期。
來使回去,把情形報告元昊。
元吳不禁大怒,即召剛浪陵與所使之人對質,剛浪還要分辯,元昊已一劍将剛浪陵殺死,又将遇乞拘囚獄中。
種世衡聞得剛浪陵已死,遇乞被囚,笑道:“遇乞這厮,也留他不得,須要一并除去方好。
”遂又作了一篇祭文,說是剛浪陵兄弟有意歸降宋朝,不意遭了慘複深可痛惜!這篇祭文,說得甚慘恻,暗暗地投在夏境,有人拾了獻于元昊。
元昊又将遇乞斬首。
但是元昊也是個很有膽識的人物,種世衡用這反間之計,就是無謀下士也識得的。
元昊如何落入圈套,竟把自己的羽翼剪除了呢?隻因遇乞之妻沒藏氏,生得明媚豔麗,風姿絕世,與元昊第五個妃子野利氏有姑嫂之誼,時常出入宮中。
元昊見了,詫為美人,很想引誘上手,與她通情,隻忌着遇乞和剛浪陵,都是很有本領的人,又且手握重權,不敢妄動,正在沒有法想的當兒,卻巧碰着種世衡施了反間計,便将錯就錯,把剛浪陵兄弟二人殺了,遂将沒藏氏誘進宮去,威吓利誘,成就了好事。
元昊即已如願,就把王嵩從獄中放出,以禮相待,令他作書于種世衡,願與宋朝通和。
世衡告知龐籍,遣李文貴往議和解。
元昊大喜!即令李文貴與王嵩,同至延州,赍書議和。
龐籍接了來書,飛報宋廷。
仁宗令龐籍複書許和,但命他稍從恭順。
龐籍奉旨,乃遣李文貴赍書前去。
元昊令六宅使賀從勖,赍書同來,書中自稱男邦泥定國兀卒曩霄,上書父大宋皇帝,龐籍看了問道:“怎麼叫做泥定國兀卒曩霄?”賀從勖答道:“曩霄是吾主新改的名字,泥定國是立國的意思,兀卒是國主的稱呼。
”龐籍道:“這樣說來,爾主仍不肯臣事我朝,這書如何上聞呢?”賀從勖道:“即稱父子,也和君臣一般。
倘若天子不許,再作計較。
“龐籍道:”如此,爾須入阙自陳。
“賀從勖應聲願往,遂令人送賀從勖至京。
龐籍奏言元昊來,書體未正,應谕令稱臣,始可議和。
仁宗覽奏,即召賀從勖入谕道:”你主果願歸誠,應照漢文格式,稱臣立誓,不得說什麼泥定國,什麼兀卒。
“賀從勖叩首道:”天朝皇帝,既命稱臣,當歸國再議。
惟天朝仁恩廣被,每歲應賜予若幹,使臣可以還報國主。
“仁宗道:”朕遣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