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九回
關燈
小
中
大
朝了。
但土地是我祖宗所固有,還乞見還!“富弼道:”晉以盧龍賂契丹。
周世宗複取關以南地,皆是前朝政事。
若兩國都要求地,幽薊曾隸屬中國,也就應該見還了。
“宗真無話可答,宣弼退下。
劉六苻引富弼至使館說道:“我主恥受金币,定欲索取關南十昊。
南朝何不暫許通融呢?”富弼正色道:“我朝皇帝常說:”為祖宗守土,不敢以尺寸之地與人。
北朝所欲,不過租賦。
朕不忍兩朝赤子重罹兵草,甯多加歲币,以代租賦。
如果北朝一定要索土地,便是有意背盟。
北朝應為戎首,其曲不在我朝了。
‘“劉六苻道:”南朝皇帝,如此存心慈善。
我們自當幫忙,使兩朝皇帝和好如初。
“是日開宴盡歡而散。
次日,契丹主宗真出獵,約富弼同往。
宗真引馬與富弼密語道:”南朝若允割地,我誓感厚誼,永敦和好。
“富弼答道:” 北朝以得地為榮,南朝自必以失地為辱。
彼此既為兄弟,豈可使一榮一辱了呢? “宗真默然無語。
獵畢而歸,劉六苻即來說道:”我主聞榮辱之言,頗為感動。
關南之地,暫且不提,願與南朝和親,諒來總可以答應的了。
“富弼道:”和親易啟嫌隙,況我朝長公主出降,齑送不過十萬缗,哪能及得歲币的大利呢?“次日,宗真召富弼入見道:”卿可返國取誓書來。
俟卿再至,我當從一事為約。
“富弼作辭南返,見了仁宗,把辯論情形,詳細奏聞。
仁宗複遣富弼,持誓書前赴契丹,并命至樞臣處親受口傳。
富弼領勒即行方抵樂壽,忽然心中一動,對副使張茂道:“我領國書時,沒有親自觀看,倘口傳的話,與國書不同,如何能取信于人。
這不誤了大事麼?”遂啟書看視,果與口傳不符,立即馳馬回京;時已午後,朝事已散。
富弼直叩官門,請求朝見。
仁宗召入,富弼呈上國書道:“樞臣意圖陷害,特作此書,與口受不同。
臣死不足惜,如國事何?”仁宗也覺疑心,便傳問晏殊,國書如何錯誤?晏殊道:“呂夷簡身為大臣,當不至糊塗若此,或恐錄述時有了錯誤。
”富弼奏道:“晏殊奸邪,與呂夷簡同黨,自然為之庇護,當面欺诳陛下,該得何罪?”仁宗遂命晏殊,更易國書,交于富弼動身。
到了契丹,不議和親,但議歲币。
契丹主宗真道:“南朝即增歲币,應稱‘獻’。
”富弼道:“南朝為兄,豈有兄獻于弟之理。
”宗真道:“不用‘獻’字,就改一‘納’字罷。
” 富弼仍是不允。
宗真艴然道:“幾十萬金帛,且拱手送我,何在乎區區一字。
若惱了我,率兵南下,休要後悔!”富弼道:“我國皇帝,顧全南北生靈,故屈己增币,并非懼怕北朝。
若不得已而開戰,曲直自有定論;誰勝誰敗,使臣都不敢預料。
”宗真道:“卿毋迂執,古時也有此例的。
”富弼道:“古時惟唐高宗借兵突厥,曾稱獻納。
後來颉利為太宗所擒,豈尚有此例麼?”言時聲色俱厲。
宗真知不可奪,遂道:“你也不能作主,我當另遣人往議。
”便留下增币誓書,另遣使耶律仁先及劉六苻,持誓書與富弼同行,往議“獻納”兩字。
當富弼先入奏道:“‘獻納’兩字,經臣竭力拒絕。
陛下幸勿輕許。
” 仁宗應允,後來竟用晏殊之議,許用‘納’字,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遣知制诰梁适,持誓書與仁先等偕行,契丹亦遣使再緻誓書。
從此宋朝與契丹,依然和好。
那富弼初次受命,前赴契丹,适一女夭殇,亦不過問,及二次前往,聞得一男,也不暇顧,接到家書,未嘗啟視,随到随焚。
左右問故,富弼道:“啟視家書,不過徒亂人意。
國事尚未辦妥,何暇顧及家事。
”此時和議已成,仁宗複命為樞密直學士。
富弼力辭道:“增币非臣本意,契丹狡猾,明誓亦未可恃,願陛下卧薪嘗膽不忘修改。
臣何敢以此受賞。
”仁宗甚為嘉納,不久即改授為資政殿學士。
再說元昊雖然屢勝宋軍,将士死亡的很是不少,兵馬亦折損許多,而且西夏境内,天旱年荒,兵民交困,漸有納款于宋之意。
知延州龐籍,報告宋廷。
仁宗命知保安軍劉拯,傳谕元昊親臣剛浪陵譯為野利綱利拉、遇乞譯為雅奇兄弟二人,令他内附,即畀以西平爵位。
剛浪陵乃是刁猾之徒,令部下浪埋、賞乞、媚娘三人,赴延州詐降。
鄜州判官種世衡,料知有詐,留在營中,佯加錄用。
剛浪陵又令教練使李文貴,前來報告投降之期,種世衡也将他留住。
元昊複入寇鎮戒軍,王(氵公) 使副總管葛懷敏出敵,被元昊截擊,大敗而死,全軍陷殁無存。
元昊乘勝直抵渭川,泾原以東,烽火連天,知慶州範仲淹率蕃漢兵往救。
元昊方才退去。
初時仁宗命翰林學士王堯臣,安撫陝西,回朝後奏稱韓琦、範仲淹皆有将帥之才,不宜置諸散地。
仁宗尚不深信,及葛懷敏敗殁,中外惶懼!遂命文彥博經略泾原
但土地是我祖宗所固有,還乞見還!“富弼道:”晉以盧龍賂契丹。
周世宗複取關以南地,皆是前朝政事。
若兩國都要求地,幽薊曾隸屬中國,也就應該見還了。
“宗真無話可答,宣弼退下。
劉六苻引富弼至使館說道:“我主恥受金币,定欲索取關南十昊。
南朝何不暫許通融呢?”富弼正色道:“我朝皇帝常說:”為祖宗守土,不敢以尺寸之地與人。
北朝所欲,不過租賦。
朕不忍兩朝赤子重罹兵草,甯多加歲币,以代租賦。
如果北朝一定要索土地,便是有意背盟。
北朝應為戎首,其曲不在我朝了。
‘“劉六苻道:”南朝皇帝,如此存心慈善。
我們自當幫忙,使兩朝皇帝和好如初。
“是日開宴盡歡而散。
次日,契丹主宗真出獵,約富弼同往。
宗真引馬與富弼密語道:”南朝若允割地,我誓感厚誼,永敦和好。
“富弼答道:” 北朝以得地為榮,南朝自必以失地為辱。
彼此既為兄弟,豈可使一榮一辱了呢? “宗真默然無語。
獵畢而歸,劉六苻即來說道:”我主聞榮辱之言,頗為感動。
關南之地,暫且不提,願與南朝和親,諒來總可以答應的了。
“富弼道:”和親易啟嫌隙,況我朝長公主出降,齑送不過十萬缗,哪能及得歲币的大利呢?“次日,宗真召富弼入見道:”卿可返國取誓書來。
俟卿再至,我當從一事為約。
“富弼作辭南返,見了仁宗,把辯論情形,詳細奏聞。
仁宗複遣富弼,持誓書前赴契丹,并命至樞臣處親受口傳。
富弼領勒即行方抵樂壽,忽然心中一動,對副使張茂道:“我領國書時,沒有親自觀看,倘口傳的話,與國書不同,如何能取信于人。
這不誤了大事麼?”遂啟書看視,果與口傳不符,立即馳馬回京;時已午後,朝事已散。
富弼直叩官門,請求朝見。
仁宗召入,富弼呈上國書道:“樞臣意圖陷害,特作此書,與口受不同。
臣死不足惜,如國事何?”仁宗也覺疑心,便傳問晏殊,國書如何錯誤?晏殊道:“呂夷簡身為大臣,當不至糊塗若此,或恐錄述時有了錯誤。
”富弼奏道:“晏殊奸邪,與呂夷簡同黨,自然為之庇護,當面欺诳陛下,該得何罪?”仁宗遂命晏殊,更易國書,交于富弼動身。
到了契丹,不議和親,但議歲币。
契丹主宗真道:“南朝即增歲币,應稱‘獻’。
”富弼道:“南朝為兄,豈有兄獻于弟之理。
”宗真道:“不用‘獻’字,就改一‘納’字罷。
” 富弼仍是不允。
宗真艴然道:“幾十萬金帛,且拱手送我,何在乎區區一字。
若惱了我,率兵南下,休要後悔!”富弼道:“我國皇帝,顧全南北生靈,故屈己增币,并非懼怕北朝。
若不得已而開戰,曲直自有定論;誰勝誰敗,使臣都不敢預料。
”宗真道:“卿毋迂執,古時也有此例的。
”富弼道:“古時惟唐高宗借兵突厥,曾稱獻納。
後來颉利為太宗所擒,豈尚有此例麼?”言時聲色俱厲。
宗真知不可奪,遂道:“你也不能作主,我當另遣人往議。
”便留下增币誓書,另遣使耶律仁先及劉六苻,持誓書與富弼同行,往議“獻納”兩字。
當富弼先入奏道:“‘獻納’兩字,經臣竭力拒絕。
陛下幸勿輕許。
” 仁宗應允,後來竟用晏殊之議,許用‘納’字,歲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遣知制诰梁适,持誓書與仁先等偕行,契丹亦遣使再緻誓書。
從此宋朝與契丹,依然和好。
那富弼初次受命,前赴契丹,适一女夭殇,亦不過問,及二次前往,聞得一男,也不暇顧,接到家書,未嘗啟視,随到随焚。
左右問故,富弼道:“啟視家書,不過徒亂人意。
國事尚未辦妥,何暇顧及家事。
”此時和議已成,仁宗複命為樞密直學士。
富弼力辭道:“增币非臣本意,契丹狡猾,明誓亦未可恃,願陛下卧薪嘗膽不忘修改。
臣何敢以此受賞。
”仁宗甚為嘉納,不久即改授為資政殿學士。
再說元昊雖然屢勝宋軍,将士死亡的很是不少,兵馬亦折損許多,而且西夏境内,天旱年荒,兵民交困,漸有納款于宋之意。
知延州龐籍,報告宋廷。
仁宗命知保安軍劉拯,傳谕元昊親臣剛浪陵譯為野利綱利拉、遇乞譯為雅奇兄弟二人,令他内附,即畀以西平爵位。
剛浪陵乃是刁猾之徒,令部下浪埋、賞乞、媚娘三人,赴延州詐降。
鄜州判官種世衡,料知有詐,留在營中,佯加錄用。
剛浪陵又令教練使李文貴,前來報告投降之期,種世衡也将他留住。
元昊複入寇鎮戒軍,王(氵公) 使副總管葛懷敏出敵,被元昊截擊,大敗而死,全軍陷殁無存。
元昊乘勝直抵渭川,泾原以東,烽火連天,知慶州範仲淹率蕃漢兵往救。
元昊方才退去。
初時仁宗命翰林學士王堯臣,安撫陝西,回朝後奏稱韓琦、範仲淹皆有将帥之才,不宜置諸散地。
仁宗尚不深信,及葛懷敏敗殁,中外惶懼!遂命文彥博經略泾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