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回

關燈
皆是二人慫恿出來的。

      太後臨殁之時,口不能言,還用手牽扯衣服,若有所囑。

    仁宗看了,未免懷疑,出問群臣。

    參政薛奎奏道:“太後命意,想是着了兖冕,不便見先帝于地下。

    ”仁宗恍然大悟,遂用後服殡殓;且因太後遺囑,尊楊太妃為太後,同議軍日重事。

     禦史中丞蔡齊,入白相臣道:“皇上春秋已富,習知天下情僞;今日親政,又嫌太晚。

    如何還要母後稱制呢?”呂夷簡等皆不敢決。

    八大王元俨,入宮與喪,聞得此事,朗聲說道:“太後是帝母名号,劉太後已是勉強,尚欲立楊太後麼?”夷簡等面面相觑,不也出聲。

    仁宗也十分驚疑!元俨又道:“治天下莫如孝,皇上臨禦十餘年,連本生母還沒有知道。

    這也是我輩臣子不能盡職之過。

    ”仁宗愈加驚疑! 急問元俨道:“皇叔所言,令朕不解。

    ”元俨道:“陛下是李宸妃所生。

    劉楊二後,不過代育。

    ”仁宗不待說畢,便道:“皇叔何不早言?” 元俨道:“先帝在日,劉後已是用事。

    至陛下登基,四兇當道,内蒙外蔽。

    劉後又諱莫如深,不準宮廷洩漏機關。

    臣早思舉發,惟恐一經出口,臣遭譴責,固不足惜,且與聖躬及宸妃有礙。

      臣十年來杜門養晦,不預請谒,正欲為今日一明此事。

    諒舉朝大臣,意亦相同。

     隻可憐宸妃誕生陛下,終身莫訴。

    就是當日身死,亦複人言藉藉,說是劉後暗中謀害哩。

    “仁宗聞言,忍不住痛淚雙流,回顧呂夷簡道:”這事可是真的麼?“夷簡答道:”陛下确是宸妃所生,劉太後與楊太妃共同撫育,視若己子。

    宸妃薨逝,實由正命。

    臣卻深知底納。

    今日非八大王奏明,臣亦當待時舉發。

    “仁宗此時,見證據确鑿,絕非謬誤,竟大聲号痛,亟往宸妃殡所,親視遺骸。

     夷簡複奏道:“陛下應先盡公義,後及私情,且劉太後與楊太妃,撫養聖躬恩勤備至,陛下亦不宣忘。

    ”仁宗隻是悲傷,嘿無一語。

    元俨對夷簡道:“楊太妃若為太後,李宸妃更宣尊為太後了。

    ”夷簡轉告仁宗,仁宗略略點頭,遂即議定尊楊太妃為皇太後,删去同議軍日重事一語。

    李宸妃亦迫尊為太後,谥曰章懿。

    一面為劉太後治喪,一面下诏罪己,又親自至洪福寺祭告,撫棺恸哭!嫌棺木不好,另外備了楠木梓宮,開棺觀看,見宸妃身上全是皇後冠服,棺中貯水銀,而容如生。

    仁宗心中始略略寬慰,回到宮内,私自歎息道:“人言究不可盡信。

    ”因此待劉氏恩禮如故,但召還宋绶、範仲淹,放逐内侍羅崇勳、江德明,罷修寺觀,裁抑幸進,朝政清明,中外稱慶。

     呂夷簡揣摹仁宗心理,頗欲勵精圖治,他便乘機取悅,上一道奏章,條陳八事,他條陳的是哪八事呢? 一議正朝綱,二議塞邪經,三議禁貨賂,四議辦佞幸,五議絕女谒,六議疏近習,七議罷力役,八議節冗費。

     這八個條陳,卻也說得語語得體,言言懇摯,仁宗看了,很為惬意,即召呂夷簡入宮商議,将張耆、夏竦、範雍、晏殊等,盡行罷職。

     夷簡自然贊成上意,到了次日,正在洋洋得意,押班唱名,罷免張耆等人。

    哪知營門宣诏,到了末了,忽然霹靂一聲,自己的大名也在其内,卻是同平章事呂夷簡,着授武勝軍節度使,檢校太傅,同中書門下章事,出判陳州。

    這诏宣罷,驚得夷簡呆呆發怔,不知何事忤了上意,緻有此變。

    當下隻得領旨告退,暗話内廷太監打聽原故。

    有個内侍副都知閻應文,告訴他細情,方知是郭皇後弄出來的事情。

     那郭皇後,乃是乎盧節度使郭崇的孫女,與石州推官張堯封的女兒,同時入宮。

      天聖二年,拟冊立皇後。

    仁宗愛張女秀麗敏慧,欲選為正宮。

    劉太後不以為然,遂緻立郭氏為後,恰不甚得仁宗的歡心,偏是這日步入宮中,與郭後談起把從前谄附劉太後的人,一一罷免,又稱贊呂夷簡忠誠可靠。

    郭後與夷簡,并沒嫌隙,無意中說道:“陛下以為夷簡不谄附劉太後麼?  不過他的為人很是機警,所以瞧不出來。

    “仁宗聽了,不免動疑,遂不令中書草制,用手敕罷免夷簡。

    夷簡既罷,複召李迪入相,用王随參知政事,李谥為樞密副使,王德用簽書樞密院事。

    不到幾個月,有谏官劉渙,疏陳時事道:”臣前請太後還故,觸怒慈衷,幾投四裔。

    幸陛下用呂夷簡言,察臣愚忠,準臣待罪阙下。

    故臣不避斧钺,潰陳一切之語。

    “仁宗覽疏暗道:”夷簡究竟不附劉太後,這一晌委屈他了。

    “遂又召夷簡為相。

     擢劉渙為右正言,又命宋绶參知政事,王曙為樞密使,王德用、蔡齊為副使。

     夷簡再召入相,深怨郭後,欲圖報複,日複窺伺,乘機而發。

    那仁宗雖然是寬仁之主,卻甚好女色,因為郭後不甚稱自己之意,心内很不喜愛。

    便阻着劉太後做了主,立為正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