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皇帝位,并面谕劉後道:“太子年幼,寇準、李迪可托大事。
”言畢晏駕。
總計真宗在位二十六年,改元五次,壽五十五歲。
劉後召丁謂王曾入直殿廬,恭拟遺诏,并說:“奉大行皇帝特旨,由皇後處分君重事,輔太子聽政。
”王曾即援筆起草,于皇後處分軍國重事中間,添入一個“權”字。
丁謂道:“中宮傳谕,并沒有‘權’字。
此處如何添入了呢?”王曾正色道:“我朝無母後垂簾故事。
今因皇帝幼沖,特地從權,已是國家否運。
加入‘權’字,尚足示後,且增減制敕,本相臣分内事,祖制所特許的。
公為當朝首相,豈可不鄭重将事,自紊典型麼?”倍丁謂無言可答,隻得嘿然。
草诏既定,入呈宮禁,劉後已先聞得王曾的議論,不便改易,就将這道诏書,頒示中外。
太子祯于柩前即位,便是仁宗皇帝了。
尊劉後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
中樞密兩府,因後臨朝,乃是宋朝創例,會集廷議。
王曾請如東漢故事,太後與皇帝五日一朝,太後坐于皇帝右首,垂簾聽政。
丁謂道:“皇帝沖年,凡事須由太後作主。
每月朔望,由皇帝召見群臣。
遇有大政,由太後召輔臣議決。
尋常小事,可由押班傳奏禁中,蓋印頒行就是。
“王曾勃然道:”兩宮異處,柄歸宦官,必召禍機,如何使得。
“丁謂不以為然,群臣也紛議未決。
那丁謂因要從中弄權,便串通押班内侍雷允恭,密請太後手敕,依照丁謂之議,大衆不敢反對。
丁謂萬分得意,雷允恭此擅權驕恣,百官屏息,不敢與争。
還虧得王曾正色立朝,宮廷内外,尚無他變。
加封泾王元俨為定王,贊拜不名。
元俨即太宗第八子,素性嚴毅,不可幹犯,内外憚其豐采皆稱為八大王。
加丁謂為司徒,兼侍中、尚書、左仆射;馮拯為司空,兼侍中、樞密尚書、右仆射;曹利用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
三人朋比為奸,丁謂尤其驕傲。
太後因記着李沆阻封貴妃,李迪谏冊立為後的怨恨。
李沆已死,倒也罷了。
李迪現在,恒思報複。
丁謂與事要求太後歡心,且與寇準有隙,便乘機說寇準、李迪互為朋黨,奏請一一坐罪。
太後正中下懷,即命學士宋绶草诏,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連曹玮也谪知萊州。
王曾便對丁謂道:“罰重罪輕,還當斟酌。
”丁謂捋着幾根鼠須,帶笑說道:“居停主人,恐亦不免。
”原來王曾常将第舍,假于寇準居住,所以有此言語。
王曾因此不便多言。
丁謂又授意宋绶,命他于诏中添入“春秋無将,漢法不道”二語。
宋绶不敢有違,其餘尚還含糊。
丁謂看了,甚不惬意,又援筆添了四句道:“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帝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緻沉劇。
”這道诏書頒示出來,都下人士,莫不呼冤,也就編成四句俚詞道:“欲得天下甯,須撥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 丁謂竟不恤人言,遣使迫促李迪速行。
又令中官赍敕赴道州,特賜錦囊貯劍馬前,示以誅戮之狀。
寇準在道州,方與郡官宴飲,命妓歌柘枝曲以侑酒。
忽報中使到來,且有懸酒馬前情形,郡官不禁失色相顧。
寇準形神自若,與郡官迎中使入庭。
從容問道:“朝廷若賜準死,願見敕書?”中使無言可對,遂登堂宣敕。
寇準北面拜受,徐邀中使入宴,抵暮始散。
次日即赴雷州,其時真宗陵寝,尚未告成。
丁謂充山陵使,與雷允恭同辦梓宮奉安事情。
山陵将近完工,有判司天監邢中和,對雷允恭說道:“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于子孫大有利益,但恐下面有石與水。
”雷允恭道:“先帝嗣育不多,若令後世多生子嗣,何妨移築陵寝。
”中和道:“山陵關系重要,踏勘複按,動須時日,必誤葬期,如何是好?”雷允恭道:“你盡管督工改造,我立刻去奏知太後,必蒙俞允。
”此時雷允恭勢傾朝野,哪個敢違拗他,邢中和唯唯答應,自預備去改築。
雷允恭便去告知太後。
太後道:“這是何等大事,如何輕易更改。
”允恭道:“奴婢是為先帝子孫興盛起見,有何不可改動呢?”太後很不為然!便道:“可去與山陵使商議,再來回話。
”雷允恭出去與丁謂商議。
丁謂哪敢不從允恭之意,便唯唯答應,同去奏請改築。
太後方才答應,命監工使夏守恩,督領工役數萬名,改穿穴道。
初時掘土數尺,就有亂石重疊,好容易搬移去了。
再掘下去,約有一丈多深,忽然一泓清水,變成小池,工役大嘩。
夏守恩很覺驚懼,不敢再令動工。
即遣内侍毛昌達奏聞。
太後責問允恭、丁謂,丁謂還袒護允恭,請另派大臣按視。
王曾挺身請往,不及三日,已複勘回京。
時已近夜,入宮求見,且請獨對。
太後即宣王曾入宮,當面垂詢複勘情形。
王叩首密奏道:“臣奉旨按視陵寝,萬難改易。
丁謂存心叵測,結連雷允恭,将梓宮遷移絕地,罪無可逭。
”太後聞言大驚道:“先帝待丁謂恩重如山。
他竟敢如此存
”言畢晏駕。
總計真宗在位二十六年,改元五次,壽五十五歲。
劉後召丁謂王曾入直殿廬,恭拟遺诏,并說:“奉大行皇帝特旨,由皇後處分君重事,輔太子聽政。
”王曾即援筆起草,于皇後處分軍國重事中間,添入一個“權”字。
丁謂道:“中宮傳谕,并沒有‘權’字。
此處如何添入了呢?”王曾正色道:“我朝無母後垂簾故事。
今因皇帝幼沖,特地從權,已是國家否運。
加入‘權’字,尚足示後,且增減制敕,本相臣分内事,祖制所特許的。
公為當朝首相,豈可不鄭重将事,自紊典型麼?”倍丁謂無言可答,隻得嘿然。
草诏既定,入呈宮禁,劉後已先聞得王曾的議論,不便改易,就将這道诏書,頒示中外。
太子祯于柩前即位,便是仁宗皇帝了。
尊劉後為皇太後;楊淑妃為皇太妃。
中樞密兩府,因後臨朝,乃是宋朝創例,會集廷議。
王曾請如東漢故事,太後與皇帝五日一朝,太後坐于皇帝右首,垂簾聽政。
丁謂道:“皇帝沖年,凡事須由太後作主。
每月朔望,由皇帝召見群臣。
遇有大政,由太後召輔臣議決。
尋常小事,可由押班傳奏禁中,蓋印頒行就是。
“王曾勃然道:”兩宮異處,柄歸宦官,必召禍機,如何使得。
“丁謂不以為然,群臣也紛議未決。
那丁謂因要從中弄權,便串通押班内侍雷允恭,密請太後手敕,依照丁謂之議,大衆不敢反對。
丁謂萬分得意,雷允恭此擅權驕恣,百官屏息,不敢與争。
還虧得王曾正色立朝,宮廷内外,尚無他變。
加封泾王元俨為定王,贊拜不名。
元俨即太宗第八子,素性嚴毅,不可幹犯,内外憚其豐采皆稱為八大王。
加丁謂為司徒,兼侍中、尚書、左仆射;馮拯為司空,兼侍中、樞密尚書、右仆射;曹利用為尚書、左仆射兼侍中。
三人朋比為奸,丁謂尤其驕傲。
太後因記着李沆阻封貴妃,李迪谏冊立為後的怨恨。
李沆已死,倒也罷了。
李迪現在,恒思報複。
丁謂與事要求太後歡心,且與寇準有隙,便乘機說寇準、李迪互為朋黨,奏請一一坐罪。
太後正中下懷,即命學士宋绶草诏,貶寇準為雷州司戶參軍,李迪為衡州團練副使,連曹玮也谪知萊州。
王曾便對丁謂道:“罰重罪輕,還當斟酌。
”丁謂捋着幾根鼠須,帶笑說道:“居停主人,恐亦不免。
”原來王曾常将第舍,假于寇準居住,所以有此言語。
王曾因此不便多言。
丁謂又授意宋绶,命他于诏中添入“春秋無将,漢法不道”二語。
宋绶不敢有違,其餘尚還含糊。
丁謂看了,甚不惬意,又援筆添了四句道:“當醜徒幹紀之際,屬先帝違豫之初,罹此震驚,遂緻沉劇。
”這道诏書頒示出來,都下人士,莫不呼冤,也就編成四句俚詞道:“欲得天下甯,須撥眼前丁;欲得天下好,不如召寇老。
” 丁謂竟不恤人言,遣使迫促李迪速行。
又令中官赍敕赴道州,特賜錦囊貯劍馬前,示以誅戮之狀。
寇準在道州,方與郡官宴飲,命妓歌柘枝曲以侑酒。
忽報中使到來,且有懸酒馬前情形,郡官不禁失色相顧。
寇準形神自若,與郡官迎中使入庭。
從容問道:“朝廷若賜準死,願見敕書?”中使無言可對,遂登堂宣敕。
寇準北面拜受,徐邀中使入宴,抵暮始散。
次日即赴雷州,其時真宗陵寝,尚未告成。
丁謂充山陵使,與雷允恭同辦梓宮奉安事情。
山陵将近完工,有判司天監邢中和,對雷允恭說道:“山陵上百步,即是佳穴,于子孫大有利益,但恐下面有石與水。
”雷允恭道:“先帝嗣育不多,若令後世多生子嗣,何妨移築陵寝。
”中和道:“山陵關系重要,踏勘複按,動須時日,必誤葬期,如何是好?”雷允恭道:“你盡管督工改造,我立刻去奏知太後,必蒙俞允。
”此時雷允恭勢傾朝野,哪個敢違拗他,邢中和唯唯答應,自預備去改築。
雷允恭便去告知太後。
太後道:“這是何等大事,如何輕易更改。
”允恭道:“奴婢是為先帝子孫興盛起見,有何不可改動呢?”太後很不為然!便道:“可去與山陵使商議,再來回話。
”雷允恭出去與丁謂商議。
丁謂哪敢不從允恭之意,便唯唯答應,同去奏請改築。
太後方才答應,命監工使夏守恩,督領工役數萬名,改穿穴道。
初時掘土數尺,就有亂石重疊,好容易搬移去了。
再掘下去,約有一丈多深,忽然一泓清水,變成小池,工役大嘩。
夏守恩很覺驚懼,不敢再令動工。
即遣内侍毛昌達奏聞。
太後責問允恭、丁謂,丁謂還袒護允恭,請另派大臣按視。
王曾挺身請往,不及三日,已複勘回京。
時已近夜,入宮求見,且請獨對。
太後即宣王曾入宮,當面垂詢複勘情形。
王叩首密奏道:“臣奉旨按視陵寝,萬難改易。
丁謂存心叵測,結連雷允恭,将梓宮遷移絕地,罪無可逭。
”太後聞言大驚道:“先帝待丁謂恩重如山。
他竟敢如此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