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這一定是天書了。
”王旦等齊集殿階,再拜稱賀!真宗道:“既有天書,朕須親往迎接才是。
”當下帶了文武官員,步行至承天門,先對着天書拜了一會兒,然後令兩個内史到屋頂上去,恭恭敬敬地奉了下來。
王旦接過跪下,捧獻于真宗,真宗又拜了三拜,接将過來,親手安置在彩亭裡面,鼓樂喧天地送至道場裡面,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啟封,先讀帛上的字。
真宗跪着敬聽。
乃是篆文,遂宣讀道:趙受命,興于宋,付于眷。
居其器,守于正;世七七,九九定。
共計二十一個字,幸而都還認得。
讀畢,真宗又向書跪拜,然後打開書卷看時,共分三幅,元色絹上,寫着黃字,語句類似洪範又似《道德經》。
第一幅上,大概說皇帝能以至孝至道紹世;第二幅告以清淨簡儉又治;第三幅即是國祚綿長的話。
陳堯叟讀畢,真宗跪受,仍用那黃帛裹好了書,貯于金匮之中。
群臣又複至崇政殿稱賀!真宗與輔臣,皆茹齋戒葷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為大中祥苻元年,遍宴群臣,并賜京師大酺五日,改承天門為承天祥苻,遇有大禮,即命宰執近臣,兼領此職。
陳堯叟、陳彭年、丁謂、杜鎬等人,争先競言苻瑞,附和經義。
就中惟有杜鎬,最是興頭,無意中一句話奏了全功,因此揚揚得意,自居首功。
肚内的經書,又是爛熟的,便東塗西抹,做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大文章,說得有情有理,有憑有據,那天書竟像是他親眼瞧着上帝頒發下來的一般。
王欽若代他奏了上去,真宗重加賞賜,一時之間,傳遍天下。
人人都想富貴功名,到處去搜尋祥瑞,居然變成了一種風氣。
在這舉國若狂的當兒,偏有個不識起倒的龍圖閣待制,名喚孫奭,當面奏道:“天何言哉,豈有書也?”真宗隻作沒有聽見,不去理他。
孫奭碰了這一鼻頭灰,嘿然退下,群臣都笑他不識時務。
不到幾日,宰相王旦又率了文武百官,諸軍将校,官吏蕃夷,僧道耆老,二萬三千二百餘人,上表請真宗禅。
真宗不便遽然答應,暫時留中,直待上表五次,方召權三司使丁謂問道:“經費可否敷裕?”丁謂答道:“臣早已籌備,可以綽綽有餘。
”真宗乃決計封禅,命翰林太常詳定儀注,以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等為經度制置使;馮拯、陳堯叟分掌禮儀;丁謂計度糧草,不勝忙碌,足足籌備了好幾個月;遂令王欽若作為前站,先去布置。
欽若沿途注意祥瑞,行到乾封縣,已經得了好幾種了,如泰山醴泉現錫山蒼龍出,一一上表奏聞。
又有一個董木匠,山東人,名叫董祚,家住泰山腳下。
這天出去做工,走至醴泉亭北,猛擡頭見樹林裡面,拖出一幅黃帛,上面寫着許多字,他便走到汴京,報告皇城使王居正。
王居正便修書與王欽若,囑他就近查看。
欽若接了此信,如獲異寶,星夜趕去調查,見黃帛上寫着禦名,知道又是天書,親自上去捧了下來,交于中使,馳驿獻上。
真宗禦祟政殿,向群臣說道:“五月某日,夜半子時,又夢見前次的神人,向朕言道:”來月上旬,當在泰山,頒降天書。
‘朕即密谕王欽若,随時留意凡有祥瑞,無論大小,立刻上聞。
如今果有天書下降,與夢相符,足見上天保佑。
惟朕德涼薄,無以仰答天庥!“王旦又率領群臣稱賀,将天書供奉在含芳園正殿,一切迎授宣讀的禮節,都照前次一般,那書上的篆文,乃是:汝崇孝奉,育民廣福。
錫爾嘉瑞,黎庶鹹和。
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國祚延永,壽曆遐歲。
共八句三十二個字。
陳堯叟謹敬讀畢,捧書升殿。
百官遂上表真宗尊号,為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接連着便有許多樣瑞出現,如王欽若獻芝草八千根,趙安仁獻五色金玉丹、紫芝草,八千七百多根,其餘各州縣獻的芝草嘉禾、瑞木、靈禽、三脊茅蒪,不可勝計;又因供奉天書,特诏建造王清昭應宮一座,規模宏麗,極土木之盛。
知制诏王曾、都虞侯張旻,上書谏阻。
真宗問丁謂道:“工程應該停止麼?”丁謂答道:“陛下富有天下,建一座宮,算得什麼呢?再有谏的,陛下隻要說是為處祈皇嗣起見,他們自然不敢多言了。
” 真宗用了丁謂這個法子,果然沒有人再敢開口了。
不到幾時,前次派出去的封禅典禮各使,都次第複奏,一切儀注,及應用物件,俱已備齊,請真宗擇吉啟銮。
真宗乃擇定十月初二日,啟跸登程。
不料契丹忽地遣使臣前來,請在歲币之外,多借些錢币。
真宗便和王旦商議對付之策。
王旦奏道:“契丹知道陛下東封,特來試探我們,我們須要放得輕松,不可被他小看了。
”便谕在歲币之外,另發銀三萬兩,絹三萬匹,還問他可夠麼?契丹得了銀絹,果然好生愧悔!到了來年,真宗又命使臣對契丹說道:“前次所借,數
”王旦等齊集殿階,再拜稱賀!真宗道:“既有天書,朕須親往迎接才是。
”當下帶了文武官員,步行至承天門,先對着天書拜了一會兒,然後令兩個内史到屋頂上去,恭恭敬敬地奉了下來。
王旦接過跪下,捧獻于真宗,真宗又拜了三拜,接将過來,親手安置在彩亭裡面,鼓樂喧天地送至道場裡面,命知樞密院事陳堯叟啟封,先讀帛上的字。
真宗跪着敬聽。
乃是篆文,遂宣讀道:趙受命,興于宋,付于眷。
居其器,守于正;世七七,九九定。
共計二十一個字,幸而都還認得。
讀畢,真宗又向書跪拜,然後打開書卷看時,共分三幅,元色絹上,寫着黃字,語句類似洪範又似《道德經》。
第一幅上,大概說皇帝能以至孝至道紹世;第二幅告以清淨簡儉又治;第三幅即是國祚綿長的話。
陳堯叟讀畢,真宗跪受,仍用那黃帛裹好了書,貯于金匮之中。
群臣又複至崇政殿稱賀!真宗與輔臣,皆茹齋戒葷三日,遣官祭告天地、宗廟、社稷,大赦天下,改年号為大中祥苻元年,遍宴群臣,并賜京師大酺五日,改承天門為承天祥苻,遇有大禮,即命宰執近臣,兼領此職。
陳堯叟、陳彭年、丁謂、杜鎬等人,争先競言苻瑞,附和經義。
就中惟有杜鎬,最是興頭,無意中一句話奏了全功,因此揚揚得意,自居首功。
肚内的經書,又是爛熟的,便東塗西抹,做了一篇洋洋灑灑的大文章,說得有情有理,有憑有據,那天書竟像是他親眼瞧着上帝頒發下來的一般。
王欽若代他奏了上去,真宗重加賞賜,一時之間,傳遍天下。
人人都想富貴功名,到處去搜尋祥瑞,居然變成了一種風氣。
在這舉國若狂的當兒,偏有個不識起倒的龍圖閣待制,名喚孫奭,當面奏道:“天何言哉,豈有書也?”真宗隻作沒有聽見,不去理他。
孫奭碰了這一鼻頭灰,嘿然退下,群臣都笑他不識時務。
不到幾日,宰相王旦又率了文武百官,諸軍将校,官吏蕃夷,僧道耆老,二萬三千二百餘人,上表請真宗禅。
真宗不便遽然答應,暫時留中,直待上表五次,方召權三司使丁謂問道:“經費可否敷裕?”丁謂答道:“臣早已籌備,可以綽綽有餘。
”真宗乃決計封禅,命翰林太常詳定儀注,以王旦為大禮使,王欽若等為經度制置使;馮拯、陳堯叟分掌禮儀;丁謂計度糧草,不勝忙碌,足足籌備了好幾個月;遂令王欽若作為前站,先去布置。
欽若沿途注意祥瑞,行到乾封縣,已經得了好幾種了,如泰山醴泉現錫山蒼龍出,一一上表奏聞。
又有一個董木匠,山東人,名叫董祚,家住泰山腳下。
這天出去做工,走至醴泉亭北,猛擡頭見樹林裡面,拖出一幅黃帛,上面寫着許多字,他便走到汴京,報告皇城使王居正。
王居正便修書與王欽若,囑他就近查看。
欽若接了此信,如獲異寶,星夜趕去調查,見黃帛上寫着禦名,知道又是天書,親自上去捧了下來,交于中使,馳驿獻上。
真宗禦祟政殿,向群臣說道:“五月某日,夜半子時,又夢見前次的神人,向朕言道:”來月上旬,當在泰山,頒降天書。
‘朕即密谕王欽若,随時留意凡有祥瑞,無論大小,立刻上聞。
如今果有天書下降,與夢相符,足見上天保佑。
惟朕德涼薄,無以仰答天庥!“王旦又率領群臣稱賀,将天書供奉在含芳園正殿,一切迎授宣讀的禮節,都照前次一般,那書上的篆文,乃是:汝崇孝奉,育民廣福。
錫爾嘉瑞,黎庶鹹和。
秘守斯言,善解吾意!國祚延永,壽曆遐歲。
共八句三十二個字。
陳堯叟謹敬讀畢,捧書升殿。
百官遂上表真宗尊号,為崇文廣武儀天尊道寶應章感聖明仁孝皇帝。
接連着便有許多樣瑞出現,如王欽若獻芝草八千根,趙安仁獻五色金玉丹、紫芝草,八千七百多根,其餘各州縣獻的芝草嘉禾、瑞木、靈禽、三脊茅蒪,不可勝計;又因供奉天書,特诏建造王清昭應宮一座,規模宏麗,極土木之盛。
知制诏王曾、都虞侯張旻,上書谏阻。
真宗問丁謂道:“工程應該停止麼?”丁謂答道:“陛下富有天下,建一座宮,算得什麼呢?再有谏的,陛下隻要說是為處祈皇嗣起見,他們自然不敢多言了。
” 真宗用了丁謂這個法子,果然沒有人再敢開口了。
不到幾時,前次派出去的封禅典禮各使,都次第複奏,一切儀注,及應用物件,俱已備齊,請真宗擇吉啟銮。
真宗乃擇定十月初二日,啟跸登程。
不料契丹忽地遣使臣前來,請在歲币之外,多借些錢币。
真宗便和王旦商議對付之策。
王旦奏道:“契丹知道陛下東封,特來試探我們,我們須要放得輕松,不可被他小看了。
”便谕在歲币之外,另發銀三萬兩,絹三萬匹,還問他可夠麼?契丹得了銀絹,果然好生愧悔!到了來年,真宗又命使臣對契丹說道:“前次所借,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