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十四回鼓樂喧阗拜天書典禮輝煌封泰岱話說契丹主隆緒,正同蕭太後在營中商議軍情,忽聞宋軍三呼萬歲之聲,震動天地,不覺吃了一驚!命人探視,見澶州城樓上,隐隐地打着黃蓋,知道真宗禦駕已至,契丹兵益加氣沮。
蕭太後還不肯就此罷休,令精騎數千,徑來撲城。
寇準對真宗道:“這是來試我強弱的,請诏将士痛擊一陣,免得為他輕視。
” 真宗既已到此,也就無從退縮,便将軍事全權,委托寇準道:“一概由卿為朕調度。
” 寇準奉了旨意,便整饬部伍,嚴明賞罰,開城出敵。
一場大戰,将契丹軍斬獲大半,餘衆一起逃去。
真宗聞捷,自回行宮住宿,留寇準宿于北城上面。
真宗身雖在于行宮,究竟放心不下,使人打聽寇準做甚事情。
回來報告道:“寇準邀了楊億,正在吹呼飲博。
”真宗大喜道:“寇準如此從容,朕可無憂了!” 過了幾天,契丹遣使臣韓杞,同了曹利用回來求見。
真宗将利用傳入,參谒禮畢。
利用奏道:“契丹欲得關南地,臣已拒絕;就是金帛一層,臣亦未嘗輕許。
” 真宗道:“要求割地,甯可決戰。
金帛不妨酌許,尚與國禮無傷。
”遂命韓杞進見,朝拜過了,呈上國書,并言奉國主命,索還關南地即可訂盟。
真宗道:“這卻不便,國書權且留下罷。
”又謂利用道:“外使來此,總當以禮相待。
卿可領其出宴,待朕熟商之後,遣之回去。
”真宗即召寇準商議。
寇準奏道:“現在他來求和,非但不與金帛,且要他上表稱臣,獻還幽薊之地,方是長治久安之計。
否則數十年後,他必又來生事了。
”真宗道:“果如卿言,非戰不可。
但勝敗究難預料,就是戰而獲勝,也要傷亡許多生靈。
朕心總覺不忍,且數十年後,子孫果能英明,自有防禦之策。
此時且許通和,暫使目前過去就是了。
” 寇準還要堅持不允,與韓杞争論數次,未能決定;又欲出戰。
忽然有人進了讒言,說寇準挾主邀功,希圖久掌兵權,所以不允和議。
寇準得了這個消息,不禁長歎道:“忠而被謗,尚有何言?”遂命曹利用往契丹營内,磋商歲币。
利用臨行請訓,真宗道:“隻要不失土地,歲币不妨多給,就是增至百萬,亦所不惜。
”利用退出。
寇準召利用至帳前,正色說道:“敕旨雖許多給歲币,我意不得過三十萬,你若多許,當斬首号令,休得後悔!”利用暗暗咋舌,忙忙應道:“歲币是少一些好一些的,我此去自當力争。
”遂即辭别而行,徑往契丹營中。
契丹正事舍人高正始問道:“和議如何?”利用道:“歲币或可酌給,割地萬難允許。
”正始道:“我們出兵前來,原是要恢複故地的。
若隻得金帛回去,如何對付國人?”利用道:“君身為大臣,也應為國熟計利害;倘執意不允,兵連禍結,亦非貴國之福!”正始無言可折,便引利用入見蕭太後。
蕭太後道:“關南之地,本屬我國,被周世宗恃強取去,自應歸還我們。
”利用道:“前朝的事,與我朝無涉。
若要求些金帛,那還可以商酌;割地的話,萬不能允。
”再三磋商,到底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定約回來。
契丹主也遣丁振,帶了誓書前來,互用國寶,議定兩國境界如舊。
契丹主以兄禮事宋,議既成,契丹引兵北去。
真宗也就回朝。
從此南北議和,邊境略略平靖,這且不表。
單說那王欽若,出知天雄軍,因為兵事已息,仍舊召回京内,任為參知政事,欽若與寇準不睦,欲思報複,又因寇準新立大功,明知鬥他不過,便自請罷政,要在暗中觑個方便,好下手推翻寇準。
真宗乃命欽若為資政殿學士,以馮拯為參知政事。
那寇準乃是個質直的人,如何去防備這些事情,再加立了大功,真宗尚且另眼看待,遇事未免專斷,因此同寅中得罪的人,很是不少。
一日會朝,寇準奏事已畢,退将出去。
真宗在禦座上,目送寇準出去。
王欽若便趨前奏道:“陛下敬準,莫非因他有功社稷麼?”真宗點首稱是。
欽若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為恥,而反目為寇準的功勞,臣實不解。
”真宗愕然道:“這是何故?”欽若道:“城下乞盟,春秋所恥!陛下為中國天子,反與外夷作城下之盟,豈不是可恥的事情麼?”真宗聽了,突然變色。
欽若又逼進—步道:“澶州之役,有個極明顯的譬喻,猶之賭博,輸錢将盡,傾囊一擲,叫做孤注。
陛下竟做了寇準的孤注,其危孰甚!幸而量大福大,才得無事哩。
”真宗面上發赤道:“朕知道了。
” 從此真宗看待寇準,禮意日衰。
不多幾時,罷為刑部尚書,出知陝州。
寇準也知為欽若所讒,隻得赴陝州去。
恰巧知益州張詠,自成都還京,道出陝州,寇準至郊外歡迎,臨别時問張詠道:“公治蜀有年,政績卓著。
準方仰慕,敢問何以教我?”張詠徐徐答道:
蕭太後還不肯就此罷休,令精騎數千,徑來撲城。
寇準對真宗道:“這是來試我強弱的,請诏将士痛擊一陣,免得為他輕視。
” 真宗既已到此,也就無從退縮,便将軍事全權,委托寇準道:“一概由卿為朕調度。
” 寇準奉了旨意,便整饬部伍,嚴明賞罰,開城出敵。
一場大戰,将契丹軍斬獲大半,餘衆一起逃去。
真宗聞捷,自回行宮住宿,留寇準宿于北城上面。
真宗身雖在于行宮,究竟放心不下,使人打聽寇準做甚事情。
回來報告道:“寇準邀了楊億,正在吹呼飲博。
”真宗大喜道:“寇準如此從容,朕可無憂了!” 過了幾天,契丹遣使臣韓杞,同了曹利用回來求見。
真宗将利用傳入,參谒禮畢。
利用奏道:“契丹欲得關南地,臣已拒絕;就是金帛一層,臣亦未嘗輕許。
” 真宗道:“要求割地,甯可決戰。
金帛不妨酌許,尚與國禮無傷。
”遂命韓杞進見,朝拜過了,呈上國書,并言奉國主命,索還關南地即可訂盟。
真宗道:“這卻不便,國書權且留下罷。
”又謂利用道:“外使來此,總當以禮相待。
卿可領其出宴,待朕熟商之後,遣之回去。
”真宗即召寇準商議。
寇準奏道:“現在他來求和,非但不與金帛,且要他上表稱臣,獻還幽薊之地,方是長治久安之計。
否則數十年後,他必又來生事了。
”真宗道:“果如卿言,非戰不可。
但勝敗究難預料,就是戰而獲勝,也要傷亡許多生靈。
朕心總覺不忍,且數十年後,子孫果能英明,自有防禦之策。
此時且許通和,暫使目前過去就是了。
” 寇準還要堅持不允,與韓杞争論數次,未能決定;又欲出戰。
忽然有人進了讒言,說寇準挾主邀功,希圖久掌兵權,所以不允和議。
寇準得了這個消息,不禁長歎道:“忠而被謗,尚有何言?”遂命曹利用往契丹營内,磋商歲币。
利用臨行請訓,真宗道:“隻要不失土地,歲币不妨多給,就是增至百萬,亦所不惜。
”利用退出。
寇準召利用至帳前,正色說道:“敕旨雖許多給歲币,我意不得過三十萬,你若多許,當斬首号令,休得後悔!”利用暗暗咋舌,忙忙應道:“歲币是少一些好一些的,我此去自當力争。
”遂即辭别而行,徑往契丹營中。
契丹正事舍人高正始問道:“和議如何?”利用道:“歲币或可酌給,割地萬難允許。
”正始道:“我們出兵前來,原是要恢複故地的。
若隻得金帛回去,如何對付國人?”利用道:“君身為大臣,也應為國熟計利害;倘執意不允,兵連禍結,亦非貴國之福!”正始無言可折,便引利用入見蕭太後。
蕭太後道:“關南之地,本屬我國,被周世宗恃強取去,自應歸還我們。
”利用道:“前朝的事,與我朝無涉。
若要求些金帛,那還可以商酌;割地的話,萬不能允。
”再三磋商,到底以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定約回來。
契丹主也遣丁振,帶了誓書前來,互用國寶,議定兩國境界如舊。
契丹主以兄禮事宋,議既成,契丹引兵北去。
真宗也就回朝。
從此南北議和,邊境略略平靖,這且不表。
單說那王欽若,出知天雄軍,因為兵事已息,仍舊召回京内,任為參知政事,欽若與寇準不睦,欲思報複,又因寇準新立大功,明知鬥他不過,便自請罷政,要在暗中觑個方便,好下手推翻寇準。
真宗乃命欽若為資政殿學士,以馮拯為參知政事。
那寇準乃是個質直的人,如何去防備這些事情,再加立了大功,真宗尚且另眼看待,遇事未免專斷,因此同寅中得罪的人,很是不少。
一日會朝,寇準奏事已畢,退将出去。
真宗在禦座上,目送寇準出去。
王欽若便趨前奏道:“陛下敬準,莫非因他有功社稷麼?”真宗點首稱是。
欽若道:“澶州一役,陛下不以為恥,而反目為寇準的功勞,臣實不解。
”真宗愕然道:“這是何故?”欽若道:“城下乞盟,春秋所恥!陛下為中國天子,反與外夷作城下之盟,豈不是可恥的事情麼?”真宗聽了,突然變色。
欽若又逼進—步道:“澶州之役,有個極明顯的譬喻,猶之賭博,輸錢将盡,傾囊一擲,叫做孤注。
陛下竟做了寇準的孤注,其危孰甚!幸而量大福大,才得無事哩。
”真宗面上發赤道:“朕知道了。
” 從此真宗看待寇準,禮意日衰。
不多幾時,罷為刑部尚書,出知陝州。
寇準也知為欽若所讒,隻得赴陝州去。
恰巧知益州張詠,自成都還京,道出陝州,寇準至郊外歡迎,臨别時問張詠道:“公治蜀有年,政績卓著。
準方仰慕,敢問何以教我?”張詠徐徐答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