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三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十三回康保裔血流戰陣楊延昭冰凍堅城話說範廷召聞得張昭允說,有法兒使傅潛出兵攻敵,廷召忙問钤轄有何妙法,使這懦夫出兵?昭允道:“現有廷寄到來,饬本部從速發兵。
昭允正要進報朝廷旨意,諒總管難以違逆了。
”昭允說罷,入見傅潛,捧遞朝旨。
傅潛見了旨意,暗想:“必是諸将要出戰,密奉朝廷,才有旨意,催我出戰。
他們既不要性自,我又何必顧恤呢?”便冷笑道:“範廷召正要出戰呢,我就撥騎兵八千,步兵二千,湊成一萬之數,令他去拒敵就是了。
”昭允退出,把傅潛的話告知廷召。
廷召道:“這明明是借刀殺人了。
敵兵有十餘萬,我兵隻有萬人,就是以一當十,也恐不敷,如何能敵呢?”說罷,大踏步趨入帳,大聲說道:“總管要我先驅,我不敢辭,但萬人卻是不敷,應再添三萬人馬,方才敷用。
”傅潛道:“将在謀不在勇,兵貴精不貴多。
況你不過是先行,我領兵随後前來援應,還怕什麼呢?“廷召道:”公果來救應麼?“傅潛道:”你知忠君,我就背國麼? 盡管先去便了。
“廷召退出,暗想傅潛之言,一定靠不住,不如另行乞師,免得孤軍無援。
遂修書一通,命人往并州都部署康保裔那裡乞師。
那康保裔乃洛陽人氏,祖父皆殁于王事,因屢承世蔭,得為武職。
常從諸将至石嶺關,戰敗遼兵。
太祖嘉其勞績,任為馬軍都虞侯,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初,調任并州都部署,并州一帶,地接高陽,因此,廷召前往乞師。
康保裔生成的忠肝義膽,屢經戰陣,未嘗敗北,身上傷痕數十處,血迹淋漓,也不知道痛苦。
既接到範廷召乞師的書,如何還肯遲延,亟點起一萬人馬,背道赴援。
其時契丹已被破狼山寨,悉銳深入,四處都是敵兵,保裔直抵瀛州,約廷召夾擊契丹,哪裡知道廷召兵尚未到,契丹早巳大隊殺來。
康保裔率領部下,血戰兩晝夜,盼望廷召的兵馬前來救援,竟是杳無音信。
康保裔直殺得矢窮力盡,血染征袍,陷入敵陣,為亂槍戳死。
保裔戰死,全軍皆殁,那範廷召方才率兵到來。
聞得保裔已死,契丹兵乘勝而來,聲勢甚盛,廷召不敢再進,隻得據住瀛州的要隘,暫行駐紮。
契丹又進取遂城。
遂城小而無備,聞得契丹大隊殺來,衆情恟懼!楊業之子延昭,方為緣邊都巡檢使,駐節遂城。
當即召集丁壯,慷慨曉谕道:“爾等身家,全靠這城做保障,城破敵入,身家俱陷,不如彼此力戮,憑城固守,倘得保全,豈不是家國兩益麼?” 大家聽了此言,齊願死守。
延昭即編列隊伍,各授器械,按段分派,登陴固守。
契丹猛撲數次,均為矢石擊退。
時值天氣嚴寒,延昭命汲水灌城,一夜北風吹來,把這座城池,凍成堅冰,比鐵打的還要牢固,而且滑不可上。
契丹兵知道難以攻破,便改道從德隸渡河,進掠淄齊。
真宗聞得寇已深入内地,下诏親征,命同平章事李沆為東京留守,王超為先鋒,車駕随後進發,直抵大名。
聞得康保裔血戰身亡,震悼辍朝,下诏優恤,追贈為侍中,官其二子一孫,又聞得傅潛逗遛不進,即命高瓊往代,召傅潛回京,命集賢學士錢若水等按訊審得種種逗撓妒忌罪狀,依法當斬,真宗特诏貸死,削其官爵,徙流房州。
張昭允亦坐罪削職,流于道州。
契丹的本意不在戰,不過劫掠些财帛,借此試探新皇帝的舉動,看他有無膽量,現在聽得真宗禦駕親征,已至大名,料知是個英明果決之主,倘若與戰,必難取勝,早已帶了沿途擄掠的子女玉帛,遁将回去。
宋兵追到莫州,乘勝邀擊,契丹大敗,被斬萬餘級,所獲财帛,一齊抛棄淨盡,方得逃去。
真宗接得捷報,論功行賞,擢範廷召為并州都部署,楊延昭為莫州刺史,李重貴知鄭州;張凝為都虞侯。
并召楊延昭至行在,面詢邊防事宣,延昭奏對稱旨,真宗大喜!指示群臣道:“延昭之父業,為本朝名将。
延昭治兵護塞,綽有父風,真不愧将門之子!”遂厚賜金帛,令其赴州,真宗即日回京。
到了這年的冬天,契丹又發兵南侵。
楊延昭設伏于羊山,自率老弱兵丁誘敵。
契丹不知是計,追至羊山,伏兵齊起,把契丹兵殺得大敗而逃。
延昭追殺敵将,函首以獻,進宮本州團練使。
契丹望風生畏,都呼延昭為楊六郎。
尚有登州刺史楊嗣,亦因屢戰有功,擢為本州團練使,與延昭同日下诏,邊人稱為“二楊”,一言表過不提。
且說西蜀益州地方,自李順叛後,太宗命張詠知益州,雷有終為兩川招安使,文武得人,蜀境大治。
至真宗初,張詠雷有終相繼調去,改用牛冕知益州,苻昭壽為兵馬钤轄。
那牛冕懦弱無能,苻昭壽驕恣不法,部下兵士大多懷怨,陰圖異謀。
牛州戍兵,由都虞侯王均董福分統,董福部勒有法,兵土皆得優贍。
王均喜歡飲博,軍饷盡飽私囊。
恰值牛冕苻
昭允正要進報朝廷旨意,諒總管難以違逆了。
”昭允說罷,入見傅潛,捧遞朝旨。
傅潛見了旨意,暗想:“必是諸将要出戰,密奉朝廷,才有旨意,催我出戰。
他們既不要性自,我又何必顧恤呢?”便冷笑道:“範廷召正要出戰呢,我就撥騎兵八千,步兵二千,湊成一萬之數,令他去拒敵就是了。
”昭允退出,把傅潛的話告知廷召。
廷召道:“這明明是借刀殺人了。
敵兵有十餘萬,我兵隻有萬人,就是以一當十,也恐不敷,如何能敵呢?”說罷,大踏步趨入帳,大聲說道:“總管要我先驅,我不敢辭,但萬人卻是不敷,應再添三萬人馬,方才敷用。
”傅潛道:“将在謀不在勇,兵貴精不貴多。
況你不過是先行,我領兵随後前來援應,還怕什麼呢?“廷召道:”公果來救應麼?“傅潛道:”你知忠君,我就背國麼? 盡管先去便了。
“廷召退出,暗想傅潛之言,一定靠不住,不如另行乞師,免得孤軍無援。
遂修書一通,命人往并州都部署康保裔那裡乞師。
那康保裔乃洛陽人氏,祖父皆殁于王事,因屢承世蔭,得為武職。
常從諸将至石嶺關,戰敗遼兵。
太祖嘉其勞績,任為馬軍都虞侯,領涼州觀察使,真宗初,調任并州都部署,并州一帶,地接高陽,因此,廷召前往乞師。
康保裔生成的忠肝義膽,屢經戰陣,未嘗敗北,身上傷痕數十處,血迹淋漓,也不知道痛苦。
既接到範廷召乞師的書,如何還肯遲延,亟點起一萬人馬,背道赴援。
其時契丹已被破狼山寨,悉銳深入,四處都是敵兵,保裔直抵瀛州,約廷召夾擊契丹,哪裡知道廷召兵尚未到,契丹早巳大隊殺來。
康保裔率領部下,血戰兩晝夜,盼望廷召的兵馬前來救援,竟是杳無音信。
康保裔直殺得矢窮力盡,血染征袍,陷入敵陣,為亂槍戳死。
保裔戰死,全軍皆殁,那範廷召方才率兵到來。
聞得保裔已死,契丹兵乘勝而來,聲勢甚盛,廷召不敢再進,隻得據住瀛州的要隘,暫行駐紮。
契丹又進取遂城。
遂城小而無備,聞得契丹大隊殺來,衆情恟懼!楊業之子延昭,方為緣邊都巡檢使,駐節遂城。
當即召集丁壯,慷慨曉谕道:“爾等身家,全靠這城做保障,城破敵入,身家俱陷,不如彼此力戮,憑城固守,倘得保全,豈不是家國兩益麼?” 大家聽了此言,齊願死守。
延昭即編列隊伍,各授器械,按段分派,登陴固守。
契丹猛撲數次,均為矢石擊退。
時值天氣嚴寒,延昭命汲水灌城,一夜北風吹來,把這座城池,凍成堅冰,比鐵打的還要牢固,而且滑不可上。
契丹兵知道難以攻破,便改道從德隸渡河,進掠淄齊。
真宗聞得寇已深入内地,下诏親征,命同平章事李沆為東京留守,王超為先鋒,車駕随後進發,直抵大名。
聞得康保裔血戰身亡,震悼辍朝,下诏優恤,追贈為侍中,官其二子一孫,又聞得傅潛逗遛不進,即命高瓊往代,召傅潛回京,命集賢學士錢若水等按訊審得種種逗撓妒忌罪狀,依法當斬,真宗特诏貸死,削其官爵,徙流房州。
張昭允亦坐罪削職,流于道州。
契丹的本意不在戰,不過劫掠些财帛,借此試探新皇帝的舉動,看他有無膽量,現在聽得真宗禦駕親征,已至大名,料知是個英明果決之主,倘若與戰,必難取勝,早已帶了沿途擄掠的子女玉帛,遁将回去。
宋兵追到莫州,乘勝邀擊,契丹大敗,被斬萬餘級,所獲财帛,一齊抛棄淨盡,方得逃去。
真宗接得捷報,論功行賞,擢範廷召為并州都部署,楊延昭為莫州刺史,李重貴知鄭州;張凝為都虞侯。
并召楊延昭至行在,面詢邊防事宣,延昭奏對稱旨,真宗大喜!指示群臣道:“延昭之父業,為本朝名将。
延昭治兵護塞,綽有父風,真不愧将門之子!”遂厚賜金帛,令其赴州,真宗即日回京。
到了這年的冬天,契丹又發兵南侵。
楊延昭設伏于羊山,自率老弱兵丁誘敵。
契丹不知是計,追至羊山,伏兵齊起,把契丹兵殺得大敗而逃。
延昭追殺敵将,函首以獻,進宮本州團練使。
契丹望風生畏,都呼延昭為楊六郎。
尚有登州刺史楊嗣,亦因屢戰有功,擢為本州團練使,與延昭同日下诏,邊人稱為“二楊”,一言表過不提。
且說西蜀益州地方,自李順叛後,太宗命張詠知益州,雷有終為兩川招安使,文武得人,蜀境大治。
至真宗初,張詠雷有終相繼調去,改用牛冕知益州,苻昭壽為兵馬钤轄。
那牛冕懦弱無能,苻昭壽驕恣不法,部下兵士大多懷怨,陰圖異謀。
牛州戍兵,由都虞侯王均董福分統,董福部勒有法,兵土皆得優贍。
王均喜歡飲博,軍饷盡飽私囊。
恰值牛冕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