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關燈
王爵。

    ”繼捧心動,答複之詞,模棱兩可。

    繼遷即為代請于契丹,果得契丹冊封為西平王。

    轉運副使鄭文寶,因繼遷狡詐特甚,設法預防,查得銀夏一帶,舊有鹽地,每年産鹽頗巨,繼遷收為己利。

    文寶令歸官賣,不得私占。

    繼遷失了絕大利源,如何不恨!遂率邊人四十二族,寇掠環州,後來又要徙綏州民至夏州,部将高文岯等,不願移徙,竟将繼遷逐去。

    繼遷又糾集部衆,入敗保寨,擄掠居民,焚燒積聚,講寇靈州。

     太宗聞得繼捧繼遷兄弟同叛,乃命李繼隆為河西都部署,調兵征讨。

    繼捧聞得李繼隆将至,先攜母妻子女,屯營郊外,上言與繼遷解怨,獻馬五十匹,請求罷兵。

     太宗道:“二豎反複無常,朕豈為彼所給。

    ”即谕繼隆進兵,繼隆贻書繼捧,約其共讨繼遷,一面又與繼遷書,令其共讨繼捧。

    繼遷乃夜襲繼捧,繼捧方才夢中,孑身逃出,回至城中,為指揮使趙光嗣誘入别室,禁锢住了,開城迎接繼隆。

    繼隆入城即将繼捧押送汴京。

    繼捧到汴,由太宗當面诘責,特赦為右千牛衛上将軍,封宥罪侯,賜第都中,并削保吉姓名,隳夏州城,遷居民至綏銀,饬兵固守。

     繼遷志不得逞,又獻馬謝罪,遣弟延信入觐。

    太宗溫言慰谕,賜赉甚厚。

    旋遣中使張崇貴,招谕繼遷,并賜茶藥器币衣物,及至道元年,繼遷複遣押衙張浦,貢獻良馬橐駝。

    太宗命張浦為鄭州團練使,留居京師,另遣使持诏授繼遷鄜州節度使,繼遷佯不敢受,上言鄭文寶誘他部屬,屢加逼迫。

    太宗欲以恩信邀結繼遷,為弛鹽禁,且貶鄭文寶為藍山令。

    哪知繼遷狡猾異常,豈肯甘心降服,休息了數月,養足氣力,又複入寇清遠軍。

    幸得守将張延,預先防備,設伏要道。

    繼遷兵到,發伏出擊,繼遷驚惶而遁,會太宗命落苑使白守榮等,護送芻粟四十萬,前赴靈州,行至浦洛河,盡為繼遷劫去。

    太宗聞報,遂命李繼隆為環慶州都部署,再讨繼遷;适值四方館使曹璨,自河西還汴,上言繼遷率衆萬餘,圍敗靈武,請速發兵救援,方保無虞。

    太宗乃交樞臣複議,時呂蒙正罷相,呂端繼任。

    請分道出師,由麟府、鄜延、環慶三道會攻平夏,直搗繼遷巢穴,繼遷不顧根本,靈武之圍自解。

    太宗深以為然! 但主張五道出師,與呂端之義大同小異。

    乃诏李繼隆出環州,丁罕出慶州,範廷召出延州,王超出夏州,張守恩出麟府,五路進兵,直趨平夏。

     繼隆因環州道迂,拟從清岡峽出師較為便捷,遣其弟繼和馳奏,自率部兵,竟從清岡峽出發。

    太宗得了繼隆奏報,立召繼和厲聲叱道:“汝兄不遵朕旨,必定敗績,朕命之出環州,因與靈武相近欲令繼遷聞風解圍,馳救平夏。

    汝速回去,告知朕意。

     毋得違旨獲罪。

    “繼和奉命,星夜回去,那繼隆已是去得遠了。

     繼隆出清岡峽,與丁罕合兵,行了十日,不見一敵,遂率軍回來。

    張守恩與敵相遇,不戰而走。

    獨範廷召與王超兩支人馬,行抵烏白池,卻遇敵兵,蜂擁而來。

     王超便對廷召道:“敵勢甚銳,我軍宜各守營寨,堅壁不動,免為所乘。

    ”廷召應諾,彼此依險立寨,饬軍士不得妄動,敵人來攻,隻準射箭,不準出戰。

    繼遷率衆到來,分左右兩路進攻,都被飛箭射回,相持一晝夜之久。

      王超之子,名喚德用,年方十七,随侍在營,入帳請戰。

     王超怒道:“汝敢故違軍令麼?”德用道:“兒非故意違令,但是我不出戰,敵兵未必肯退,此處道迂路險,轉饷艱難,不能持久。

    不若殺将出去,擊退賊兵,方可從容班師。

    ”王超沉吟了一會兒道:“汝言亦是有理!但賊人氣勢方張,且再待半日,俟其銳氣稍衰,方可出擊。

    ”德用乃待至日昃,請了軍令,挺身殺出。

    繼遷見宋營先驅是個少年,欺他年輕,即揮兩翼圍了上來。

    德用舞動銀槍,如蚊龍出水,猛虎離山,槍鋒所及,賊兵紛紛落馬。

    繼遷方識得他的厲害,連忙悉銳來敵。

     不料王超又來救應。

    廷召營中,亦出兵夾擊,賊兵如何能支,繼遷隻得向北遁去。

     德用揮軍追趕,繼遷又回身再戰,三戰三敗,乃率衆遠揚。

    王超鳴金收軍,德用始收兵回營。

    次日班師欲回,德用道:“歸師遇險必亂,應整饬戎伍,休為虜襲。

    ” 王超與廷召皆以為然!乃令德用開道,所經險阻,偵而後進,且下令軍中,亂行者斬,全軍肅然。

    繼遷早就令輕騎埋伏要道,預備邀截,因見宋師嚴陣而退,才不敢逼。

    王超、範廷召退回泛地,沒甚死傷。

    惟繼遷仍舊抗命,太宗再議進讨,适值聖躬不預,隻得暫時停止。

    先是至道改元,開寶皇後宋氏駕崩,太宗不成服,連群臣亦不令臨喪。

    翰林學士王禹偁,大為不平,常對同僚言道:“後嘗母儀天下,應遵用舊禮為是。

    ”太宗聞得此言,說他謗上,少不得又要降罪了。

      未知王禹偁怎樣獲罪,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