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一回

關燈
陷邛州永康軍,有衆數十萬,又轉陷漢鼓諸州,乘勝進攻成都。

    轉運使樊知古,知府郭載,及一切官屬,出奔梓州。

    李順遂據成都,僭号大蜀王,并遣黨四出騷擾,兩川大震。

    其時李沆、賈黃中、李防、溫仲舒,均已罷免;改用蘇易簡、趙昌言參知政事。

    太宗接了蜀中亂耗,召集廷臣會議。

    或請派遣大臣,入川撫谕。

    趙昌言毅然道:“潢池小醜膽敢弄兵,若非命将速讨,如何整肅天威且恐滋蔓難圖,養成大患,宜從速進讨。

    ” 太宗聞言,乃決意進兵,遂命内侍王繼恩為兩川招安使率兵西行。

    雷有終為陝西路轉運使,管理饷務。

     繼恩等尚未到蜀,李順已遣黨羽楊廣,率衆數萬,進逼劍門。

    都監上官正,隻有疲卒數百人,遂即勉以忠義,登陴拒守。

     楊廣圍攻三日,均為矢石擊退。

    會成都監軍宿翰,引兵來援,與楊廣戰于城下。

     上官正亦領數百騎,出城殺敵,兩下夾攻,賊衆披靡,斬首幾盡,隻剩殘賊三百多人,奔還成都,李順大怒!責楊廣挫動銳氣,挪出斬首,又将逃回的三百多人,盡行殺戮。

    賊衆因此心懷不服,漸漸内潰。

    李順再率衆攻劍門,王繼恩已從劍門馳入,長驅至研石寨,殺退賊衆,斬首五百級,遂北過青疆嶺、平劍州,進抵柳池驿,又大破賊衆。

    李順聞北路失敗,拟向西路進攻,遂率衆圍梓州。

     知梓州張雍,聞王小波作亂,早已募練士卒為城守計;一面修城鑿壕,備糧繕械,專待賊黨到來。

    果然賊衆大至,約有十餘萬,猛撲城壕。

    張雍率練兵三千人,盡力守禦,無隙可乘,相持兩月有餘,賊衆已竟疲乏。

    王繼恩又遣将來救。

    李順料知攻打不下,因此退去。

    未幾王繼恩連獲勝仗,直搗成都,李順尚有數十餘萬,開城迎戰,被官軍殺得大敗虧輸,遁入減中,死命守住。

    官軍晝夜攻打,四面架起雲梯,冒險登城,遂攻破。

     李順還率衆巷戰,力竭被擒,斬首三萬級,恢複了成都,李順解陝伏法。

      賊黨張餘,潰走出城,收合殘衆,複攻陷嘉、戎、濾、渝、涪、忠、萬、開八州。

    開州監軍秦傅序戰死,川境複震。

    王繼恩方奏捷宋廷。

    中書叙功論賞,拟授王繼恩為宜徽使。

    太宗道:“朕讀前代史,宦官預政,最幹國紀,就是我朝開國,掖庭給事,不過五十人,且嚴禁幹預政事,今擢繼恩為宣徽使,既是參政的被基,如何使得。

    ”參政趙昌言,蘇易簡等,又上言王繼恩平寇,立有大功,非此不足以酬庸。

    太宗怒道:“祖宗等例,何人敢違!”遂命學士張洎、錢若水,别議官名,創立了一個宜政使的名,自賞給繼恩,進領順州路防禦使。

     王繼恩既握兵權,便小人得志起來。

    久處成都,每日飲博戲出遊的時候,前呼後擁,音樂齊奏,美女娈童,左執捕局,右執棋枰,手下仆役,驕傲橫暴,肆行無忌,擄掠财帛,奸淫婦女,任意而行。

    州縣遣使乞救,置諸不理,以緻張餘的勢焰,日漸坐大,較之李順,更為猖獗。

    事聞宋廷,太宗知道王繼恩不足恃,乃命同知司事張詠,出知益州。

    益州便是成都府,李順亂後,降府為州。

     張詠奉诏,不分曉夜,馳驅至蜀,召集上官正、宿翰等,勉以大義,諸将盡為感動。

    即日出師,臨行之時,張詠舉酒相餞,遍及軍校,涕泣言道:“爾等受國厚恩,此行各能掃平亂黨,朝廷自有賞赉。

    倘若勞師無功,贻誤戎機,非但不能回來;即使脫身而回,軍法俱在,亦不寬貸。

    ”軍校皆唯唯而去。

    張詠又親自下鄉,勸谕人民,各安生産,毋得從盜,且傳語道:“昔李順協民作賊,我今化賊為民,可好麼?”又稱得城中屯兵,尚有三萬人,無半月糧,民間舊苦鹽貴,倉廪卻有積餘,遂采鹽至城,令民得以米易鹽,不上一月,得米萬斛,兵民鹹安,并禮賢士,刑獄,遠近讴歌,益州大治,上官正、宿翰等奮勇前進,屢戰屢捷,所失州縣,依次恢複,張餘敗退嘉州,被官軍追至中途,生擒了來,蜀亂遂平。

    太宗急召王繼恩還京,以雷有終;上官正為兩川招安使;且下诏罪己,自言委任非人緻有此敵,自後當慎選官吏。

    與民更始,由是蜀民大悅! 哪裡知道西蜀才平,西夏邊境又複擾亂了。

    原來李繼捧還鎮夏州,原是奉了太宗之命,去撫谕繼遷的。

    他到了夏州不上數月,即上言繼遷悔過,情願投誠,太宗遂授繼遷為銀州刺史,其實繼遷哪肯投降,不過借此休息,以便召集部落。

    過了一年,便召繼捧一同叛宋,入寇邊境。

    繼捧不從,繼遷即攻繼捧,幸得已有防備,将繼遷擊敗,飛馬遁去,後又人寇夏州,繼捧上表乞師。

    太宗命翟守素往援。

    為繼遷偵悉,恐勢不能敵,又與繼捧講和。

    繼捧落了他的圈套,又替他上書宋廷,說是繼遷決計歸誠,誓不複叛。

    太宗降诏,授繼遷銀州觀察使,賜姓名趙保吉,并用其子德明,為管内蕃落使,行軍司馬。

     不上幾時,繼遷又脅誘繼捧道:“降服契丹,可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