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男女追逐為戲。
熙載看得高興起來,連舉數觥,頹然醉倒,方由姬妾們左右扶持,回歸寝室,安然睡覺。
每日總是如此,若有一日不向歌姬們乞食,心内便覺不快,晚間睡覺,也不能安枕了。
韓熙載身為南唐大員,放誕不羁到這個樣子,哪裡還能整理國事,安輯人民呢? 所以周世宗時節,舉兵南下,勢如破竹,竟把全淮之地,盡行取去,李璟出于無奈,隻得削号稱臣,遵奉周之正朔了。
至宋太祖受禅,诏書來至江南,李璟自知地蹙兵弱,萬難以一隅之地,抗拒中原。
遂即臣事宋廷,十分恭順。
但太祖是個雄才大略之主,登基以後,志在削平諸國,統一天下!李璟雖然稱臣降服,江南地方,未入版圖,時刻不忘,意欲起兵征讨;又因李璟很是恭順,毫無間隙,未便興這無名之師。
遂想出一個計較,托言中原擾亂多年,書籍均已散佚,诏谕李璟,欲遣翰林學士承旨陶榖,至江南抄錄各種書籍,以備修書之用;實則使陶榖借抄錄書籍為名,暗中窺探江南虛實,為将來興兵攻取江南的地方。
李璟奉了太祖的旨意,哪敢不遵,即上表奏稱國中所有之書,均已預備齊集,恭候天使駕臨敝國,聽憑抄錄。
太祖接了李璟的表文,即令陶毂奉使而去;并暗中囑咐他窺探江南的動靜。
陶榖奉了旨意,擇日登程。
有宋臣李獻,與南唐韓熙載,乃是文字之交,兩下時有書信往來,相得甚歡。
李獻見陶榖已遵旨前赴江南,遂暗中寄書于韓熙載道:“五柳公驕甚,若抵江南,宜善待之。
”陶榖到了江南,見過李璟及文武臣僚,果然以大國使人自處,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且自誇廉隅整饬,操守清廉。
李璟與諸大臣,見這樣旁若無人之概,心内甚是讨厭,卻因他是天朝使臣,不得不以禮相待。
當時擺了盛筵,與陶榖洗塵接風,席間都是南唐大臣,如宋齊邱、馮延巳、徐铉、韓熙載等,列坐相陪。
李璟因敬重陶榖,命宮中承值的歌姬,出來奏樂侑酒。
那陶榖偏有做出岸然道貌,十分清高的樣子,對于這些歌姬,連正眼也不瞧一瞧。
宋齊邱和韓熙載,見他如此拘謹,心内甚是好笑! 飲至天晚席散,陶榖向李璟謝了筵,送至館驿裡面安歇。
到了次日,陶榖請命于李璟,往史館中抄錄書籍。
史館裡面,原有南唐的許多翰林在内,陶榖抄錄之暇,便與衆翰林閑談,漸漸的說到韓熙載身上。
陶榖便大發議論,譏韓熙載乞食歌姬,失大臣之體。
作臣的人,有文無行,實不足取。
衆人見他信口雌黃,心中雖然不服,也未便與他争執,隻得嘿嘿無言而散,陶榖自歸館驿去了。
早有人把他譏彈的話,前往報知韓熙載。
熙載聽了,不覺怒道:“我因他是天朝大臣,故此好好看待,他竟敢這樣無禮,挑削我的短處;我若不設個計策處治他一番,如何知我南唐的厲害呢?”當下又轉念道:“那陶榖在本國的時候,想必也是目中無人,和同僚官員不能相協,所以李獻寄書給我,說‘五柳公驕甚,宜善待之。
’他這‘宜善待之’四字,分明是句雙關話,表面是囑我好好的看承陶榖,不可怠慢,暗中卻是叫我置個善策,處治了他,以儆其驕的意思;我若不用計治服陶榖,也要被李獻所笑了。
但是那陶榖做出目不斜視,耳不旁聽的樣子,我卻怎麼樣處治他呢?”獨自一人,沉吟了半日,心内已打定了一個主意。
次日便進宮朝見李璟,熙載本是李璟藩邸之舊人,所以君臣之間甚是融洽。
參拜已畢,李璟便賜熙載一旁坐下,談了些國家政務,就說到陶榖身上。
李璟語言之下,也有些嗔怪陶榖驕傲太甚的意思。
熙載乘機奏道:“陶榖在史館抄書,竟在大庭廣衆,議論我朝大臣的短處,那種狂妄的情形,真正可恨!”李璟怒道:“他既自謂學識優長,怎麼在人國内可以議論人家的大臣呢?也太不知道理了,若不是上國的使臣,朕定降罪于他。
”熙載道:“臣想宋主忽地派遣陶榖來到江南,名雖抄錄書籍,暗中實據窺探内情之意,若不略略給些厲害于他,必謂江南無人,愈加看輕我朝了。
”李璟聞言,不禁連連點頭道:“卿言甚是有理!朕也疑心宋主百忙中怎麼要抄錄起書籍來呢?就是要修輯前代史乘,我國已經奉了他的正朔,總算是南北一家了,何妨降道诏書,命我國把書籍進呈,何用派人前來抄錄呢?内中含有别情,不言可知了。
但是陶榖為人,雖甚狂妄,并沒什麼過失,怎樣的才可以給他些厲害呢?況且又是宋主差來的使臣,倘若得罪了他,于宋主面上,又難免不好看。
” 熙載道:“陛下所慮,固是不謬,但臣的意思,也并不要使他十分下不來台,隻令他犯點兒風流罪過,把他的嘴堵塞住
熙載看得高興起來,連舉數觥,頹然醉倒,方由姬妾們左右扶持,回歸寝室,安然睡覺。
每日總是如此,若有一日不向歌姬們乞食,心内便覺不快,晚間睡覺,也不能安枕了。
韓熙載身為南唐大員,放誕不羁到這個樣子,哪裡還能整理國事,安輯人民呢? 所以周世宗時節,舉兵南下,勢如破竹,竟把全淮之地,盡行取去,李璟出于無奈,隻得削号稱臣,遵奉周之正朔了。
至宋太祖受禅,诏書來至江南,李璟自知地蹙兵弱,萬難以一隅之地,抗拒中原。
遂即臣事宋廷,十分恭順。
但太祖是個雄才大略之主,登基以後,志在削平諸國,統一天下!李璟雖然稱臣降服,江南地方,未入版圖,時刻不忘,意欲起兵征讨;又因李璟很是恭順,毫無間隙,未便興這無名之師。
遂想出一個計較,托言中原擾亂多年,書籍均已散佚,诏谕李璟,欲遣翰林學士承旨陶榖,至江南抄錄各種書籍,以備修書之用;實則使陶榖借抄錄書籍為名,暗中窺探江南虛實,為将來興兵攻取江南的地方。
李璟奉了太祖的旨意,哪敢不遵,即上表奏稱國中所有之書,均已預備齊集,恭候天使駕臨敝國,聽憑抄錄。
太祖接了李璟的表文,即令陶毂奉使而去;并暗中囑咐他窺探江南的動靜。
陶榖奉了旨意,擇日登程。
有宋臣李獻,與南唐韓熙載,乃是文字之交,兩下時有書信往來,相得甚歡。
李獻見陶榖已遵旨前赴江南,遂暗中寄書于韓熙載道:“五柳公驕甚,若抵江南,宜善待之。
”陶榖到了江南,見過李璟及文武臣僚,果然以大國使人自處,趾高氣揚,不可一世;且自誇廉隅整饬,操守清廉。
李璟與諸大臣,見這樣旁若無人之概,心内甚是讨厭,卻因他是天朝使臣,不得不以禮相待。
當時擺了盛筵,與陶榖洗塵接風,席間都是南唐大臣,如宋齊邱、馮延巳、徐铉、韓熙載等,列坐相陪。
李璟因敬重陶榖,命宮中承值的歌姬,出來奏樂侑酒。
那陶榖偏有做出岸然道貌,十分清高的樣子,對于這些歌姬,連正眼也不瞧一瞧。
宋齊邱和韓熙載,見他如此拘謹,心内甚是好笑! 飲至天晚席散,陶榖向李璟謝了筵,送至館驿裡面安歇。
到了次日,陶榖請命于李璟,往史館中抄錄書籍。
史館裡面,原有南唐的許多翰林在内,陶榖抄錄之暇,便與衆翰林閑談,漸漸的說到韓熙載身上。
陶榖便大發議論,譏韓熙載乞食歌姬,失大臣之體。
作臣的人,有文無行,實不足取。
衆人見他信口雌黃,心中雖然不服,也未便與他争執,隻得嘿嘿無言而散,陶榖自歸館驿去了。
早有人把他譏彈的話,前往報知韓熙載。
熙載聽了,不覺怒道:“我因他是天朝大臣,故此好好看待,他竟敢這樣無禮,挑削我的短處;我若不設個計策處治他一番,如何知我南唐的厲害呢?”當下又轉念道:“那陶榖在本國的時候,想必也是目中無人,和同僚官員不能相協,所以李獻寄書給我,說‘五柳公驕甚,宜善待之。
’他這‘宜善待之’四字,分明是句雙關話,表面是囑我好好的看承陶榖,不可怠慢,暗中卻是叫我置個善策,處治了他,以儆其驕的意思;我若不用計治服陶榖,也要被李獻所笑了。
但是那陶榖做出目不斜視,耳不旁聽的樣子,我卻怎麼樣處治他呢?”獨自一人,沉吟了半日,心内已打定了一個主意。
次日便進宮朝見李璟,熙載本是李璟藩邸之舊人,所以君臣之間甚是融洽。
參拜已畢,李璟便賜熙載一旁坐下,談了些國家政務,就說到陶榖身上。
李璟語言之下,也有些嗔怪陶榖驕傲太甚的意思。
熙載乘機奏道:“陶榖在史館抄書,竟在大庭廣衆,議論我朝大臣的短處,那種狂妄的情形,真正可恨!”李璟怒道:“他既自謂學識優長,怎麼在人國内可以議論人家的大臣呢?也太不知道理了,若不是上國的使臣,朕定降罪于他。
”熙載道:“臣想宋主忽地派遣陶榖來到江南,名雖抄錄書籍,暗中實據窺探内情之意,若不略略給些厲害于他,必謂江南無人,愈加看輕我朝了。
”李璟聞言,不禁連連點頭道:“卿言甚是有理!朕也疑心宋主百忙中怎麼要抄錄起書籍來呢?就是要修輯前代史乘,我國已經奉了他的正朔,總算是南北一家了,何妨降道诏書,命我國把書籍進呈,何用派人前來抄錄呢?内中含有别情,不言可知了。
但是陶榖為人,雖甚狂妄,并沒什麼過失,怎樣的才可以給他些厲害呢?況且又是宋主差來的使臣,倘若得罪了他,于宋主面上,又難免不好看。
” 熙載道:“陛下所慮,固是不謬,但臣的意思,也并不要使他十分下不來台,隻令他犯點兒風流罪過,把他的嘴堵塞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