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不休,一些沒有行軍的樣兒。
李廷圭、張惠安又是個庸懦無能之人。
剛才行到綿州地方,聞說劍門失守,便抱頭鼠竄的逃了回來。
後主十分驚惶!忙向左右問道:“如今宋軍勢如破竹,鋒不可擋,為之奈何?” 有老将石斌獻計道:“宋師遠來,勢難持久,請深溝高壘,嚴拒敵軍。
”後主歎息說:“我父子推食解衣,養士四十年。
及危亡之時,沒有一個人為我殺一敵将。
今欲固疊拒守,誰肯為我效力呢?“說道,好生悲歎,淚下如雨。
忽見丞相李昊跑來報道:”宋師已入魏城,不日便要到成都了。
“後主彷徨失措道:”這便如何是好?“李昊道:”宋師勇猛,無人可擋,看來成都亦複難守。
不如見機納土,尚可保全性命。
“後主想了半晌,實在沒法,隻得說道:”朕也顧不得什麼了,卿即為朕修起降表,前往軍前投誠罷。
“李昊奉命,立刻修起表來。
後主便遣通奏伊審征,赍往宋營。
王全斌許其納降,令兵馬都監康延澤,帶領百騎,随審征入成都,宣谕恩信,盡封府庫,方才回營複命。
次日,王全斌統領大軍入城。
劉光義、曹彬亦引兵來會。
後主迎谒馬前,全斌下馬撫慰,待遇甚優。
後主又遣其弟仁贽,詣阙上表道:先臣受命唐寶,建牙蜀川,因時勢之後遷,為人心之擁迫。
先臣即世,臣方鼎年,猥以童昏,謬承餘緒,乖以小事大之禮,阙稱藩奉國之城,染習偷安,因循積歲;所以上煩宸算,遠發王師,勢甚疾雷,功如破竹,顧惟懦卒,焉敢當鋒,尋束手以雲歸,止傾心而俟命。
當于今月七日,已令私署通奏使宣徽南院使伊審征。
奉表歸降,以緣路寇攘,前進不得;臣尋令兵士援送,至十一日,尚恐前表未達,續遣供奉官王茂隆,再赍前表,至十二日以後,相次方到軍前,必料血誠,上達睿聽。
臣今月十九日,已領親男諸弟,納降禮于軍門;至于老母諸孫,延殘喘于私弟。
陛下至仁廣覆,大德好生!顧臣假息于數年,所望全軀于今日,今蒙無戎慰恤,監護安撫,若非天地之重慈,安見軍民之受賜。
臣亦自量過咎,尚切憂疑,謹遣親弟,詣阙奉表,待罪以聞。
這道表文,相傳亦是李昊手筆。
李昊原是前蜀舊臣,前蜀亡時,降表也是李昊所修,蜀人夜書于其門道:世修降表李家。
這也是當年的一段趣聞哩。
那後蜀自孟知祥傳至孟昶,凡二世,共三十二年。
太祖接着孟昶的降表,即簡授呂餘慶知成都府,并谕蜀主孟昶,速率家屬,赴汴京授職。
孟昶接到旨意,哪敢遲延,便攜帶家屬啟行,聞得知成都府的名呂餘慶,盂昶不覺駭然道:“國之滅亡,殆由定數,不可逃也。
”記得今歲元旦,命翰林撰春聯帖子,所撰的皆不稱意,曾自撰一聯道:“新年納餘慶,佳節号長春。
”今日出降,不料來知成都府事者,即名“餘慶”。
況聞宋主以誕生之辰為長春節。
可見這春聯帖子,竟成了谶了。
孟昶說着,嗟歎不已!沿路由峽江而下,山川崎岖,道路難行,那花蕊夫人,嬌怯怯的身軀,經受了這樣風霜之苦,抱着一腔亡國之恨,鎮日間秋水凝波,春山斂黛,十分幽怨。
幸得王全斌出師之時,曾承太祖面谕,蜀主孟昶出降,須要好好的保護着他,并其家屬送至汴京。
所以王全斌傳下将令,格外優待,不論軍民将士,有敢侵擾蜀主及其家屬的,一概軍法從事,決不寬貸,因此一路行來,總算安穩。
這日道經葭萌關,在驿中憩息。
後主孟昶,自有軍士監守,另居一室;花蕊夫人帶了兩名宮人,居于左首一間屋内;昶母李氏,居于右首屋内。
其餘男婦諸人,都在驿中夾雜住下。
花蕊夫人瞧着這般模樣,回想盛時,在宮中歌舞宴飲,何等歡樂,今日國亡家破,身為囚虜,尚不知到汴京時性命如何,心内想着,好不傷感。
獨自一人涕泣了一會兒,覺得一盞孤燈,昏慘慘的,不勝凄涼,再看兩個宮人,已是睡得和死人一般。
花蕊夫人要睡又睡不去,要想把燈剔亮。
卻又沒有燈檠,隻得将頭上的金鳳钗取下,把燈剔亮,那胸中的哀怨,無處發洩,便随意填的一阕小令,取過筆墨,要寫了下來,卻又沒有箋紙,隻得蘸着筆,在那驿壁上寫道:初離蜀道心将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三千宮女皆花貌,共鬥婵娟,髻學朝天,今日誰知是谶官。
花蕊夫人題罷,擲筆歎道:“當年在成都宮内,主上親譜《萬裡朝天曲》,命我按拍歌之,以為是萬裡來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競執長鞭,自馬至地,婦人競戴高冠,皆呼為‘朝天’。
及李豔娘入宮,好梳高髻,宮人皆學之邀寵幸,也喚做‘朝天髻’。
哪知今日萬裡崎岖,前往汴京,朝見宋主。
萬裡朝天的谶
李廷圭、張惠安又是個庸懦無能之人。
剛才行到綿州地方,聞說劍門失守,便抱頭鼠竄的逃了回來。
後主十分驚惶!忙向左右問道:“如今宋軍勢如破竹,鋒不可擋,為之奈何?” 有老将石斌獻計道:“宋師遠來,勢難持久,請深溝高壘,嚴拒敵軍。
”後主歎息說:“我父子推食解衣,養士四十年。
及危亡之時,沒有一個人為我殺一敵将。
今欲固疊拒守,誰肯為我效力呢?“說道,好生悲歎,淚下如雨。
忽見丞相李昊跑來報道:”宋師已入魏城,不日便要到成都了。
“後主彷徨失措道:”這便如何是好?“李昊道:”宋師勇猛,無人可擋,看來成都亦複難守。
不如見機納土,尚可保全性命。
“後主想了半晌,實在沒法,隻得說道:”朕也顧不得什麼了,卿即為朕修起降表,前往軍前投誠罷。
“李昊奉命,立刻修起表來。
後主便遣通奏伊審征,赍往宋營。
王全斌許其納降,令兵馬都監康延澤,帶領百騎,随審征入成都,宣谕恩信,盡封府庫,方才回營複命。
次日,王全斌統領大軍入城。
劉光義、曹彬亦引兵來會。
後主迎谒馬前,全斌下馬撫慰,待遇甚優。
後主又遣其弟仁贽,詣阙上表道:先臣受命唐寶,建牙蜀川,因時勢之後遷,為人心之擁迫。
先臣即世,臣方鼎年,猥以童昏,謬承餘緒,乖以小事大之禮,阙稱藩奉國之城,染習偷安,因循積歲;所以上煩宸算,遠發王師,勢甚疾雷,功如破竹,顧惟懦卒,焉敢當鋒,尋束手以雲歸,止傾心而俟命。
當于今月七日,已令私署通奏使宣徽南院使伊審征。
奉表歸降,以緣路寇攘,前進不得;臣尋令兵士援送,至十一日,尚恐前表未達,續遣供奉官王茂隆,再赍前表,至十二日以後,相次方到軍前,必料血誠,上達睿聽。
臣今月十九日,已領親男諸弟,納降禮于軍門;至于老母諸孫,延殘喘于私弟。
陛下至仁廣覆,大德好生!顧臣假息于數年,所望全軀于今日,今蒙無戎慰恤,監護安撫,若非天地之重慈,安見軍民之受賜。
臣亦自量過咎,尚切憂疑,謹遣親弟,詣阙奉表,待罪以聞。
這道表文,相傳亦是李昊手筆。
李昊原是前蜀舊臣,前蜀亡時,降表也是李昊所修,蜀人夜書于其門道:世修降表李家。
這也是當年的一段趣聞哩。
那後蜀自孟知祥傳至孟昶,凡二世,共三十二年。
太祖接着孟昶的降表,即簡授呂餘慶知成都府,并谕蜀主孟昶,速率家屬,赴汴京授職。
孟昶接到旨意,哪敢遲延,便攜帶家屬啟行,聞得知成都府的名呂餘慶,盂昶不覺駭然道:“國之滅亡,殆由定數,不可逃也。
”記得今歲元旦,命翰林撰春聯帖子,所撰的皆不稱意,曾自撰一聯道:“新年納餘慶,佳節号長春。
”今日出降,不料來知成都府事者,即名“餘慶”。
況聞宋主以誕生之辰為長春節。
可見這春聯帖子,竟成了谶了。
孟昶說着,嗟歎不已!沿路由峽江而下,山川崎岖,道路難行,那花蕊夫人,嬌怯怯的身軀,經受了這樣風霜之苦,抱着一腔亡國之恨,鎮日間秋水凝波,春山斂黛,十分幽怨。
幸得王全斌出師之時,曾承太祖面谕,蜀主孟昶出降,須要好好的保護着他,并其家屬送至汴京。
所以王全斌傳下将令,格外優待,不論軍民将士,有敢侵擾蜀主及其家屬的,一概軍法從事,決不寬貸,因此一路行來,總算安穩。
這日道經葭萌關,在驿中憩息。
後主孟昶,自有軍士監守,另居一室;花蕊夫人帶了兩名宮人,居于左首一間屋内;昶母李氏,居于右首屋内。
其餘男婦諸人,都在驿中夾雜住下。
花蕊夫人瞧着這般模樣,回想盛時,在宮中歌舞宴飲,何等歡樂,今日國亡家破,身為囚虜,尚不知到汴京時性命如何,心内想着,好不傷感。
獨自一人涕泣了一會兒,覺得一盞孤燈,昏慘慘的,不勝凄涼,再看兩個宮人,已是睡得和死人一般。
花蕊夫人要睡又睡不去,要想把燈剔亮。
卻又沒有燈檠,隻得将頭上的金鳳钗取下,把燈剔亮,那胸中的哀怨,無處發洩,便随意填的一阕小令,取過筆墨,要寫了下來,卻又沒有箋紙,隻得蘸着筆,在那驿壁上寫道:初離蜀道心将碎,離恨綿綿,春日如年,馬上時時聞杜鵑。
三千宮女皆花貌,共鬥婵娟,髻學朝天,今日誰知是谶官。
花蕊夫人題罷,擲筆歎道:“當年在成都宮内,主上親譜《萬裡朝天曲》,命我按拍歌之,以為是萬裡來朝的佳谶,因此百官競執長鞭,自馬至地,婦人競戴高冠,皆呼為‘朝天’。
及李豔娘入宮,好梳高髻,宮人皆學之邀寵幸,也喚做‘朝天髻’。
哪知今日萬裡崎岖,前往汴京,朝見宋主。
萬裡朝天的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