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麼?”其人道:“年年入寇,苦累不堪!”太祖道:“如今還有遼人敢來侵擾麼?”
其人道:“如今卻沒有了。
”太祖勃然作色道:“漢超是朕之大臣,汝女嫁之為妾,豈不比嫁于農家好得多麼?倘使關南沒有漢超,汝的子女及家室,早為遼人所擄劫,還能保全到現在麼?這等事情,還要來京控訴,足見是個刁猾之民。
姑念初次,不來罪你,下次再敢如此,決不寬貸!”說罷,喝令左右,将那人趕了出去。
那人含屈負冤,涕泣而去。
太祖趕走了告狀的人,卻下一道密谕給漢超,令他從速退還民女,并清償所貸之款,……“朕念爾是有功之臣,暫從寬典,此後慎勿再做這樣事情。
如果财用困乏,盡可告知朕躬,何用向人民告貸呢?” 漢超奉到密谕,既感且愧,立刻将民女退還,并償清貸款,且上表謝罪。
又有那環州守将董遵晦,本為高懷德之甥,父名宗本,曾仕漢為随州刺史。
太祖微時,嘗遊漢東,至宗本署内。
宗本甚是器重,留住署内。
那遵晦卻瞧太祖不起,常常欺淩。
一天,對太祖說道:“我嘗見城上,紫氣如蓋,又夢登一高台,見一黑蛇,長逾百尺。
忽然霹靂一聲,那條蛇飛入空中,化龍而去,不知主何吉兇?”太祖聽了,隻是微笑,并不回言;又有一日,與太祖談講兵法,遵晦見識不及太祖,居然惱羞變怒,欲與太祖角力。
太祖慌忙回避,遂辭宗本而行。
周末宋初,遵晦已任骁騎指揮使,太祖于便殿召見,遵晦恐太祖記念前事,不勝驚懼,伏地請罪!太祖令左右扶起他道:“卿尚憶紫雲如蓋,黑蛇化龍之事麼?”遵晦再拜碰頭道:“臣當日愚昧,不識真主,罪該萬死!”太祖大笑。
不到幾日,遵晦部下忽有兵士擊鼓鳴冤,告他不法之事,多至數十款。
遵晦惶恐待罪!太祖召谕道:“人敦無過? 能改則過自消滅。
朕方赦過賞功之不暇,決勿追念舊惡。
卿可無懼,自今以後,改過自新。
朕且破格重用。
” 遵晦叩頭謝恩!遵晦之父宗本,世藉範陽,隸遼将趙延壽部下,及延壽被執,宗本攜了遵晦南奔,妻室皆陷入幽州。
太祖又令人納賂邊民,贖還遵晦生母,送與遵晦,因此遵晦更加感激! 誓以死報。
太祖見他可用,特授為通遠車節度使,鎮守環夏。
遵晦至鎮,召諸族酋長,宣谕朝廷威德,衆皆悅服。
未幾,蕃衆又來寇邊,遵晦發兵深入,斬獲無數,邊境以甯。
太祖鑒于唐代尾大不掉弊,又令文臣知州事,置諸州通判,設諸路轉運使,選諸道兵入補禁衛,于是藩鎮之弊,一掃而空了。
太祖正在盡力的施行政事,哪知杜太後忽然生起病來。
其時正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後病勢甚沉。
太祖日夕侍奉,不離左右,無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
太後自知垂危,便召諸子及趙普,同至榻前,先問太祖道:“你可知道得國的原因麼?”太祖答道:“皆仗祖考及太後之餘蔭,所以得此幸遇。
”太後道:“不然! 正因周世宗以幼兒主天下,你所以得至于此。
使周有長君,你哪能得天下呢?你百歲後,可傳位于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四海至廣,萬幾至衆,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
你不可有違我言。
”太祖涕泣頓首道:“敢不如教!”太後又顧謂趙普道:“你随主上,已曆多年,無異骨肉。
我的遺言,須要幫同記着。
“遂命普于榻前,寫立約書,先載太後遣囑,在末了還寫上他自己的名字道”臣趙普謹記“,藏于金櫃之内,命謹密宮人掌管着,永為成規,世世勿替。
那光義、光美,前已表過,你想必知道。
這德昭又是誰呢? 乃是太祖長子,元配賀皇後所生,所以太後遺囑中,命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若能照此做去,不背遺言,倒還公允;無如後人不能遵守,就難免鬧出骨肉慘變來了。
這是後話,暫按不提。
單說太後命趙普寫畢約言之後,不到兩日,便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憲,乾德二年,複改谥昭憲,葬于安陵,神主附享太廟。
太祖遭了大喪,少不得哀毀異常,頒诏天下,不在話下。
太祖自從改文臣知州事,盡收藩鎮兵柄,集權中央,五代外重内輕,尾大不掉之弊,淨盡除去。
百年痼疾,一旦全蠲,心下自是歡然,便又改元乾德,以建隆四年,為乾德元年,百官又有一番朝賀的禮節,這些瑣事,也不去叙它。
太祖改元之後,适有武平節度使周保權,遣使入朝,表稱衡州刺史張文表,聚衆作亂,勢甚危急,乞求救援。
那保權乃是周行逢之子,行逢在周世宗時,因平定湖南,授為朗州大都督,兼武平軍節度使,管轄湖南全境。
太祖受禅,加中書令,任職如故。
行逢在鎮,力求治理,頗得衆心,惟境内一切處置,還是五代時方鎮舊例,并未改革,行動自由,朝命難制。
太祖即位之後,接連着就有李筠、李重進的叛亂,中原尚未
”太祖勃然作色道:“漢超是朕之大臣,汝女嫁之為妾,豈不比嫁于農家好得多麼?倘使關南沒有漢超,汝的子女及家室,早為遼人所擄劫,還能保全到現在麼?這等事情,還要來京控訴,足見是個刁猾之民。
姑念初次,不來罪你,下次再敢如此,決不寬貸!”說罷,喝令左右,将那人趕了出去。
那人含屈負冤,涕泣而去。
太祖趕走了告狀的人,卻下一道密谕給漢超,令他從速退還民女,并清償所貸之款,……“朕念爾是有功之臣,暫從寬典,此後慎勿再做這樣事情。
如果财用困乏,盡可告知朕躬,何用向人民告貸呢?” 漢超奉到密谕,既感且愧,立刻将民女退還,并償清貸款,且上表謝罪。
又有那環州守将董遵晦,本為高懷德之甥,父名宗本,曾仕漢為随州刺史。
太祖微時,嘗遊漢東,至宗本署内。
宗本甚是器重,留住署内。
那遵晦卻瞧太祖不起,常常欺淩。
一天,對太祖說道:“我嘗見城上,紫氣如蓋,又夢登一高台,見一黑蛇,長逾百尺。
忽然霹靂一聲,那條蛇飛入空中,化龍而去,不知主何吉兇?”太祖聽了,隻是微笑,并不回言;又有一日,與太祖談講兵法,遵晦見識不及太祖,居然惱羞變怒,欲與太祖角力。
太祖慌忙回避,遂辭宗本而行。
周末宋初,遵晦已任骁騎指揮使,太祖于便殿召見,遵晦恐太祖記念前事,不勝驚懼,伏地請罪!太祖令左右扶起他道:“卿尚憶紫雲如蓋,黑蛇化龍之事麼?”遵晦再拜碰頭道:“臣當日愚昧,不識真主,罪該萬死!”太祖大笑。
不到幾日,遵晦部下忽有兵士擊鼓鳴冤,告他不法之事,多至數十款。
遵晦惶恐待罪!太祖召谕道:“人敦無過? 能改則過自消滅。
朕方赦過賞功之不暇,決勿追念舊惡。
卿可無懼,自今以後,改過自新。
朕且破格重用。
” 遵晦叩頭謝恩!遵晦之父宗本,世藉範陽,隸遼将趙延壽部下,及延壽被執,宗本攜了遵晦南奔,妻室皆陷入幽州。
太祖又令人納賂邊民,贖還遵晦生母,送與遵晦,因此遵晦更加感激! 誓以死報。
太祖見他可用,特授為通遠車節度使,鎮守環夏。
遵晦至鎮,召諸族酋長,宣谕朝廷威德,衆皆悅服。
未幾,蕃衆又來寇邊,遵晦發兵深入,斬獲無數,邊境以甯。
太祖鑒于唐代尾大不掉弊,又令文臣知州事,置諸州通判,設諸路轉運使,選諸道兵入補禁衛,于是藩鎮之弊,一掃而空了。
太祖正在盡力的施行政事,哪知杜太後忽然生起病來。
其時正是建隆二年,夏六月,太後病勢甚沉。
太祖日夕侍奉,不離左右,無奈日重一日,竟成不起之症。
太後自知垂危,便召諸子及趙普,同至榻前,先問太祖道:“你可知道得國的原因麼?”太祖答道:“皆仗祖考及太後之餘蔭,所以得此幸遇。
”太後道:“不然! 正因周世宗以幼兒主天下,你所以得至于此。
使周有長君,你哪能得天下呢?你百歲後,可傳位于光義,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
四海至廣,萬幾至衆,國有長君,社稷之福也。
你不可有違我言。
”太祖涕泣頓首道:“敢不如教!”太後又顧謂趙普道:“你随主上,已曆多年,無異骨肉。
我的遺言,須要幫同記着。
“遂命普于榻前,寫立約書,先載太後遣囑,在末了還寫上他自己的名字道”臣趙普謹記“,藏于金櫃之内,命謹密宮人掌管着,永為成規,世世勿替。
那光義、光美,前已表過,你想必知道。
這德昭又是誰呢? 乃是太祖長子,元配賀皇後所生,所以太後遺囑中,命光義傳光美,光美傳德昭,若能照此做去,不背遺言,倒還公允;無如後人不能遵守,就難免鬧出骨肉慘變來了。
這是後話,暫按不提。
單說太後命趙普寫畢約言之後,不到兩日,便崩于滋德殿,年六十,谥曰明憲,乾德二年,複改谥昭憲,葬于安陵,神主附享太廟。
太祖遭了大喪,少不得哀毀異常,頒诏天下,不在話下。
太祖自從改文臣知州事,盡收藩鎮兵柄,集權中央,五代外重内輕,尾大不掉之弊,淨盡除去。
百年痼疾,一旦全蠲,心下自是歡然,便又改元乾德,以建隆四年,為乾德元年,百官又有一番朝賀的禮節,這些瑣事,也不去叙它。
太祖改元之後,适有武平節度使周保權,遣使入朝,表稱衡州刺史張文表,聚衆作亂,勢甚危急,乞求救援。
那保權乃是周行逢之子,行逢在周世宗時,因平定湖南,授為朗州大都督,兼武平軍節度使,管轄湖南全境。
太祖受禅,加中書令,任職如故。
行逢在鎮,力求治理,頗得衆心,惟境内一切處置,還是五代時方鎮舊例,并未改革,行動自由,朝命難制。
太祖即位之後,接連着就有李筠、李重進的叛亂,中原尚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