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回

關燈
潞州。

      那潞州的李守節,得了情報,不覺大驚!要想求救于漢主劉鈞,一時間來不及,急得沒有擺布,隻好束手待斃。

    直到宋兵已抵城下,太祖傳谕守節,速速出降,尚可免死。

    守節聞谕,即出城迎駕,伏地請死。

    太祖道:“你父謀逆,你卻知忠。

    平時勸谏之言,朕早已知道,豈有不分善惡,妄事孥戮之班。

    今特加赦宥,且授為團練使。

    你須好好的幹父之蠱,莫負朕恩。

    ”守節連連叩謝!太祖遂命守節,導入潞州,安民已畢,大宴群臣,并領守節預宴,賜他襲衣錦帶,銀鞍勒馬。

    守節感激涕零,叩謝不已!太祖又命内侍王繼恩,赍着聖旨,先行回汴,谕知光義,以安衆心,這便是光義接到聖旨,心中着慌的原因了。

     太祖在潞州休息了數日,方才啟跸反汴,臨行之時,又傳旨于守節道:“你父有妾劉氏,頗具忠義之心,是個難得的婦人,現在身懷六甲。

    朕已安置在澤州,你可接來同居,好好的看待她,倘能生下一兒半女,也是你父的骨血,不可有負劉氏的一片苦心。

    ”守節領了意旨待太祖去後,果然遣人往澤州将劉氏接來同住。

    後來劉氏生下一男,守節曆任單濟和三州團練使,才逾壯年,病殁無子,幸賴劉氏所生之男接承李氏宗祧,不至絕嗣。

    這雖是李筠孤忠的報應,也賴太祖聖明,不肯逼迫劉氏,才使李筠不緻絕後,話休煩絮。

     且說太祖班師回汴,光義雖有心事,面上卻不敢不做出歡樂的神情,率領文武百官,出城數十裡,迎接太祖。

    太祖入了汴京,朝見群臣,自有一番慶祝。

    那班臣子,又免不得粉飾太平,讴歌頌揚起來。

    太祖也以為澤潞平定,其他藩鎮知所儆戒,必不敢胡作非為了。

    哪知過了數日,有南唐使臣入朝,赍表賀平澤潞,并附着淮南節度使一封密書,進呈禦覽。

    太祖展開觀看,見書上寫道:周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奉書南唐主麾下,重進周室之懿親,藩鎮之舊臣,世受先帝深思,不忍背負,今将舉兵入汴,乞大王援助一旅之師,聯镳齊進,聲罪緻讨。

    若幸得成功,重進當拱手聽命,還爵朝廷,少效臣節于萬一,甯敢窮兵黩武哉。

    惟大王垂諒焉! 太祖看罷這書,勃然變色道:“重進膽敢謀反麼?朕接位之後,因其是藩鎮重臣,特命陳思誨前去撫慰他,并賜以鐵券,可謂恩至義盡了。

    如今思誨還沒回來複旨,他卻潛結南唐,居然要舉兵入汴,這樣逆賊,安得不加天讨?”一面又慰谕唐使道:“汝主竭誠事朕,朕心甚慰。

    汝可回去傳語汝主,守住要隘,勿令逆兵侵入,朕即日便要發兵平淮了。

    ”唐使領命去訖。

     太祖絕不遲延,即饬石守信、王審琦、李處耘、宋偓四員大将,分領人馬,先行進讨,禦駕率着禁兵,随後出發,仍命光義代理政事,部署六官。

    料理已畢,領兵啟行。

    那石守信等四将,奉了旨意,早已統了勁卒,向淮南進發了。

      在下編書到此,卻不能不把李重進的履曆略表一番。

    那李重進,乃是周太祖郭威之甥,生長太原,曆事晉漢周三朝。

    周末任為淮南節度使,鎮守揚州。

    太祖篡了周室,加授為中書令,移鎮青州。

    重進與太祖比肩事周,分掌兵柄,乃至太祖受禅,恐為所忌,心常不安,移鎮之命既下,重進益覺怏快不快!李筠舉兵讨宋的消息傳到揚州,重進大喜道:“趁此時機,正可與潞州聯絡進行。

    ”特遣親吏翟守珣,往潞州聯盟,定議夾攻。

     哪知翟守珣早已看出宋朝乃天之所命,李筠與李重進,不知天命,定要敗亡。

     他奉了重進之命,不往潞州,反暗暗的來至汴京,求見太祖。

    太祖傳見,問明情由,便對守珣道:“重進之心,無非怕朕加罪,朕今賜以鐵券,誓不相負,他能見信麼?” 守珣道:“臣料重進,終有異志,願陛下預為防備。

    ”太祖點頭道:“朕與卿相識有年,今特将這個消息,報告朕躬,可謂不負故交了。

    但朕欲親征潞州,恐重進乘虛掩襲,很是掣肘,煩卿歸勸重進,令其緩發,休使二兇并作,分我兵勢。

    待朕讨平潞州,再征重進,那就易于對付了。

    ”守珣唯唯遵命。

    太祖厚賜守珣,令歸揚州。

     守珣回到揚州,面見重進,捏造一派謊話,欺騙重進,止住了他,竟是按兵不動。

    到了太祖北征的時候,尚恐重進掩襲後路,欲安其心,特遣六宅使陳思誨,赍了诏命,賜重進鐵券。

      重進留住思誨,隻說待太祖回汴,一同入朝,後聞太祖平了李筠,班師返汴,重進大懼,便欲整理行裝,随着思誨,一同入朝。

    卻有部将向美、湛敬等人阻道:“令公乃周室懿親,總不免見忌宋主,此番入朝,适中調虎離山之計了。

    令公此去,如鳥入樊籠,隻恐性命難保。

    ”重進聽罷此言,便道:“我不入朝,倘若宋主見責,又當如何?” 未知向美等有何計較,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