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二十一回立約言密藏金櫃收邊境平定荊南話說李重進,深恐不随陳思誨入朝,要受宋主的罪責。
向美力谏道:“古人有言,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如今宋主初平澤潞,兵力已疲。
明公何不先發制人,興師入汴,以成萬世不拔之基呢?”重進道:“我非甘心臣宋,其如揚州一隅之地,兵力不足何?”湛敬道:“公可拘住宋使,暗向南唐乞援。
唐主必思恢複全淮,定必盡力相助。
我得唐助,何患兵力不足呢?”重進歎道:“入朝見忌,難免一死,結援南唐,以拒宋師,事敗之後,也是一死;始終總是不免一死,我便依着你們做去罷。
”當下決定主意,拘住陳思誨,遣使入南唐乞援;一面修茸城池,繕具甲兵,預備戰守。
過了些時候,并不聞唐主的回報,心内好生疑慮!忽報宋兵南下了。
重進大驚道:“南唐肯允援助與否,尚難無的耗,宋兵已竟前來,如何是好?” 向美、湛敬到了此時,也不免心下驚惶起來,但這件事情,是他兩人竭力造成的,隻得硬着頭皮道:“令公休要着急。
從來說水來土掩,兵來将擋。
末将不才,願率兵拒之。
”重進遂發精兵一萬,命向美、湛敬前去迎敵。
自己在城居守,靜聽好音。
不料疊次傳來,多是敗耗,心内已甚惶恐;後來又聽說太祖禦駕親征,将抵揚州,更加慌張;正要添募兵士,接應前敵,忽見湛敬狼狽逃歸,報說向美陣亡,兵士多半喪失。
重進經此一來,更吓得面如土色,還要設法抵抗,蓦聞城外炮聲響亮,鼓角齊鳴,知道宋軍已到城下,隻得親自上城看視一番,再作計較。
哪知走上城去,一望之下,但見刀槍如雪,戈矛似林,那宋兵如蟻聚一般,迤逦行來,約有數裡之長。
最後軍隊之中,掌着一柄黃羅傘,下面坐騎上,一位全甲金盔的人遠遠而來,諒來必是宋天子了。
重進看了,知難抵敵,長歎一聲,下得城來,便對部下說道:“我系周室舊臣,理應一死,以報先帝,今将舉室自焚,汝等可逃生去罷。
” 左右請将陳思誨殺掉,以洩忿恨。
重進道:“我已将死,殺之何益!”說罷,即令家人聚薪舉火,閤門燒死。
重進既亡,城中大亂,衆兵無主,隻得開城出降。
宋軍入城,拿住了湛敬等二十餘人。
太祖禦駕進來,先命救熄帥府之火,又将湛敬等提來審問,訊系逆黨,即命斬首,便問陳思誨何在?當有左右報稱,城中大亂之時,已為逆黨殺死。
太祖甚是歎息!命厚禮安喪。
再訪翟守珣時,他卻躲在家裡,不敢出頭,太祖将他傳來,慰谕道:“揚州已平,卿可随朕回汴。
” 守珣道:“臣自汴返揚,複命之後,深恐重進懷疑,所以潛居家中,藉以避死。
今日得見陛下,始撥開雲霧,重睹天日,但臣事重進有年,不忍見他暴骨揚灰,乞陛下開恩,準臣收拾餘燼,葬于野外,臣雖死亦無恨矣。
”太祖道:“掩骨埋骼,理所應為,況卿曾事重進,理當如此,可速速掩埋,随朕返汴。
”守珣謝了恩,自去拾了重進燼餘之骨,買棺盛斂,葬于郊外,然後随駕啟行。
太祖方要登程,南唐主李璟,遣使犒師,并遣子從镒朝見,太祖深加慰勞。
當這時候,恰有唐臣薛良、杜著,投奔軍前,且獻平定南唐之策。
太祖怒道:“唐主事朕甚謹。
你等竟敢賣主求榮,罪在不赦。
”即喝令左右,速行拿下。
衛士拿下二人,由太祖當面定刑,命将杜著斬首,薛良戍邊。
他二人本因得罪南唐,乘間逃來,意欲脫罪圖功,不想弄巧成拙,一死一戍,這也是賣主求榮的報應。
太祖誅了南唐逃臣,啟跸返汴,到了汴京,少不得飲至策勳,舉行一番典禮,諸将皆恩加官爵。
翟守珣尤見重用,初時授為殿直,不久便充了供奉官。
太祖自平了李筠、李重進之後,藩鎮畏威懷德,再也沒人敢生異心,很覺得四方安靜,有些太平氣象。
太祖心下十分怡悅!常常出宮微行,有時獨自出去,有時命守珣等随行。
守珣便進谏道:“陛下萬乘之尊,奈何不自愛惜,倘有不測,怎樣是好?”太祖笑道:“帝皇創業,自有天命,不能強求,亦不能強卻。
從前周世宗時,見有方面大耳者,則殺之以杜後患。
朕終日在他左右,并不覺得。
可知天命攸歸,決非他人所能暗中謀害的。
”遂聽守珣之言,竟至趙普家中。
趙普聞知太祖駕到,慌忙迎接,引入廳中,參谒已畢;亦勸太祖,善自珍重,白龍魚服,最是可虞。
太祖笑道:“如果天命已歸他人,朕即端居深宮,也不能免卻禍患的。
”趙普答道:“陛下固是聖明,但謂普天下之人,人人畏服,無一有異志者,臣卻不敢斷言,即如典兵諸将,亦豈人人可恃,一旦變生肘腋,禍起蕭牆,那時措手不及,後悔已嫌遲了,還請陛下自重為上!”太祖笑:“卿也未免過慮了,典兵諸将,如石守信、王審琦輩,皆朕故人,諒不至此。
”趙普道:“臣亦未嘗疑諸将不忠。
但細觀諸将皆非統馭之才,倘
向美力谏道:“古人有言,甯我負人,毋人負我。
如今宋主初平澤潞,兵力已疲。
明公何不先發制人,興師入汴,以成萬世不拔之基呢?”重進道:“我非甘心臣宋,其如揚州一隅之地,兵力不足何?”湛敬道:“公可拘住宋使,暗向南唐乞援。
唐主必思恢複全淮,定必盡力相助。
我得唐助,何患兵力不足呢?”重進歎道:“入朝見忌,難免一死,結援南唐,以拒宋師,事敗之後,也是一死;始終總是不免一死,我便依着你們做去罷。
”當下決定主意,拘住陳思誨,遣使入南唐乞援;一面修茸城池,繕具甲兵,預備戰守。
過了些時候,并不聞唐主的回報,心内好生疑慮!忽報宋兵南下了。
重進大驚道:“南唐肯允援助與否,尚難無的耗,宋兵已竟前來,如何是好?” 向美、湛敬到了此時,也不免心下驚惶起來,但這件事情,是他兩人竭力造成的,隻得硬着頭皮道:“令公休要着急。
從來說水來土掩,兵來将擋。
末将不才,願率兵拒之。
”重進遂發精兵一萬,命向美、湛敬前去迎敵。
自己在城居守,靜聽好音。
不料疊次傳來,多是敗耗,心内已甚惶恐;後來又聽說太祖禦駕親征,将抵揚州,更加慌張;正要添募兵士,接應前敵,忽見湛敬狼狽逃歸,報說向美陣亡,兵士多半喪失。
重進經此一來,更吓得面如土色,還要設法抵抗,蓦聞城外炮聲響亮,鼓角齊鳴,知道宋軍已到城下,隻得親自上城看視一番,再作計較。
哪知走上城去,一望之下,但見刀槍如雪,戈矛似林,那宋兵如蟻聚一般,迤逦行來,約有數裡之長。
最後軍隊之中,掌着一柄黃羅傘,下面坐騎上,一位全甲金盔的人遠遠而來,諒來必是宋天子了。
重進看了,知難抵敵,長歎一聲,下得城來,便對部下說道:“我系周室舊臣,理應一死,以報先帝,今将舉室自焚,汝等可逃生去罷。
” 左右請将陳思誨殺掉,以洩忿恨。
重進道:“我已将死,殺之何益!”說罷,即令家人聚薪舉火,閤門燒死。
重進既亡,城中大亂,衆兵無主,隻得開城出降。
宋軍入城,拿住了湛敬等二十餘人。
太祖禦駕進來,先命救熄帥府之火,又将湛敬等提來審問,訊系逆黨,即命斬首,便問陳思誨何在?當有左右報稱,城中大亂之時,已為逆黨殺死。
太祖甚是歎息!命厚禮安喪。
再訪翟守珣時,他卻躲在家裡,不敢出頭,太祖将他傳來,慰谕道:“揚州已平,卿可随朕回汴。
” 守珣道:“臣自汴返揚,複命之後,深恐重進懷疑,所以潛居家中,藉以避死。
今日得見陛下,始撥開雲霧,重睹天日,但臣事重進有年,不忍見他暴骨揚灰,乞陛下開恩,準臣收拾餘燼,葬于野外,臣雖死亦無恨矣。
”太祖道:“掩骨埋骼,理所應為,況卿曾事重進,理當如此,可速速掩埋,随朕返汴。
”守珣謝了恩,自去拾了重進燼餘之骨,買棺盛斂,葬于郊外,然後随駕啟行。
太祖方要登程,南唐主李璟,遣使犒師,并遣子從镒朝見,太祖深加慰勞。
當這時候,恰有唐臣薛良、杜著,投奔軍前,且獻平定南唐之策。
太祖怒道:“唐主事朕甚謹。
你等竟敢賣主求榮,罪在不赦。
”即喝令左右,速行拿下。
衛士拿下二人,由太祖當面定刑,命将杜著斬首,薛良戍邊。
他二人本因得罪南唐,乘間逃來,意欲脫罪圖功,不想弄巧成拙,一死一戍,這也是賣主求榮的報應。
太祖誅了南唐逃臣,啟跸返汴,到了汴京,少不得飲至策勳,舉行一番典禮,諸将皆恩加官爵。
翟守珣尤見重用,初時授為殿直,不久便充了供奉官。
太祖自平了李筠、李重進之後,藩鎮畏威懷德,再也沒人敢生異心,很覺得四方安靜,有些太平氣象。
太祖心下十分怡悅!常常出宮微行,有時獨自出去,有時命守珣等随行。
守珣便進谏道:“陛下萬乘之尊,奈何不自愛惜,倘有不測,怎樣是好?”太祖笑道:“帝皇創業,自有天命,不能強求,亦不能強卻。
從前周世宗時,見有方面大耳者,則殺之以杜後患。
朕終日在他左右,并不覺得。
可知天命攸歸,決非他人所能暗中謀害的。
”遂聽守珣之言,竟至趙普家中。
趙普聞知太祖駕到,慌忙迎接,引入廳中,參谒已畢;亦勸太祖,善自珍重,白龍魚服,最是可虞。
太祖笑道:“如果天命已歸他人,朕即端居深宮,也不能免卻禍患的。
”趙普答道:“陛下固是聖明,但謂普天下之人,人人畏服,無一有異志者,臣卻不敢斷言,即如典兵諸将,亦豈人人可恃,一旦變生肘腋,禍起蕭牆,那時措手不及,後悔已嫌遲了,還請陛下自重為上!”太祖笑:“卿也未免過慮了,典兵諸将,如石守信、王審琦輩,皆朕故人,諒不至此。
”趙普道:“臣亦未嘗疑諸将不忠。
但細觀諸将皆非統馭之才,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