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第十六回點繡選美人民悲号偎紅倚翠天子風流話說自從太祖傳旨,命王溥、魏仁甫為迎鸾正副使,恭迎太後;高懷德持金節,迎接皇後;王審琦持銀旌,迎接惠妃以後,那地方官得了消息,早已打掃街道,高搭彩栅,懸挂燈彩,凡太後鳳辇經過的地方,都築起了黃土道。
百姓人家,也要家家排着香案,恭迎太後、皇後的鳳駕。
諸事料理齊全,等吉日一到,就要迎接太後入宮了。
那太祖又傳旨,文武百官,一齊赴朕舊邸,恭迎太後。
百官遵旨,待至吉日。
王浦、魏仁甫備起太後的全副鸾駕;高懷德持着金節,備起皇後的儀仗;王審琦持着銀旌,備起惠妃的儀仗,前往舊邸迎接。
文武百官,追随儀仗之後,都是步行。
到了舊邸,早有承宣官,啟奏太後道:“迎鸾正副使,王溥、魏仁甫、高懷德、王審琦,偕同文武臣僚,朝見太後娘娘,與皇後娘娘、惠妃娘娘。
”杜太後聞奏,喜道:“吾兒素有大志,今日果然成功也!”遂傳懿旨道:“迎鸾正副使和文武臣僚,均免朝參,侍候啟駕。
”文武官員,奉了旨意,便排着班,在門前侍候。
王溥、魏仁甫、高懷德、王審琦四人,恭請鳳駕啟行。
文武百官,一齊俯伏道上,呼着萬歲。
承宣官傳旨平身,文武官紛紛錄身,都是徒步而行,列遂在前引導。
把太後的儀仗,一對一對,排列而行,卻與天子的鸾駕一般,鳳辇之前,多了二十四名武裝宮女,又有彩衣宮女十二人,提着紅紗燈三對,金爐三對,在太後鳳辇左右。
天子的儀仗,前回書中,已經表過,此時不必再提了。
太後穿着黃龍袍,黃緞龍鳳裙,頭戴金鳳冠,端端正正坐在鳳辇裡面,三十六名黃衣宮監,擡着向前而行。
太後過去,接連着便是皇後的儀仗,前導黃麾兩對,大戟一對,五色繡幡三對,長戈一對,繡旙三對,雉尾扇兩對,紅花團扇兩對,曲蓋、紫方傘各兩對,由紅衣甲士掮定前行。
甲士之後,便是兩匹高頭駿馬,左是高懷德,捧着迎皇後的金節;右是王審琦,持定迎惠妃的銀旌,馬後是校尉六十四人,金吾杖、立爪、卧爪、镫仗、骨朵、儀刀、钺斧,都一對一對的分列左右,寂靜無聲,往前進行。
随後又有金響節十二,綿花蓋四,十六個侍衛,戴着闊邊珠涼帽,紅衣,黃緞腰帶,碧油靴,跨着白馬,手持豹尾槍,成對而行。
侍衛後面,便是内侍十二四人,宮女二十四人,手中都執着金交椅、金踏腳、多水盆、金唾盂、金唾壺、金香盒、金脂盒列隊過去。
最後是武裝宮女十二人,都是短衣窄袖,各執金斧、銀钺、黃蓋、青傘等類;錦衣宮女十二人,提着紅紗燈三對,金爐三對,在鳳辇左右。
皇後穿着日月龍鳳金繡襖,山河社稷地理裙,頭戴八寶鑲珠金鳳冠,堂皇富麗,端坐辇中,真像個一國的國母模樣。
皇後的鳳辇過後,就是惠妃的儀仗,也列着引幡、清道旗、黃蓋、青傘、金瓜、月斧等類,卻比皇後的減少一半,所以說半副儀仗。
惠妃也戴着珠鳳冠,穿了金繡雲霞帔,绯紅盤金錦繡裙,卻生得柳眉鳳目,杏臉桃腮,十分美麗,坐在鳳輿裡面,徐徐而過。
鳳輿之後,又有校尉六十四人,武官長兩名,統率着禦林軍五百名,一個個鮮衣華服,刀槍如霜,弓矢耀日,在後護駕。
太後的儀仗,直進東華門,出西華門,經元武門,走過長安門,直抵午朝門,儀仗早已一對一對,停止進行。
太祖已率領文武百官,伏地迎接,太後見皇帝親自跪迎,便口吐禦音,傳旨平身。
太祖謝恩起立,親自扶着太後禦辇,自去把點來的繡女,分派六宮,聽候差遣。
太祖點視已畢,一心
百姓人家,也要家家排着香案,恭迎太後、皇後的鳳駕。
諸事料理齊全,等吉日一到,就要迎接太後入宮了。
那太祖又傳旨,文武百官,一齊赴朕舊邸,恭迎太後。
百官遵旨,待至吉日。
王浦、魏仁甫備起太後的全副鸾駕;高懷德持着金節,備起皇後的儀仗;王審琦持着銀旌,備起惠妃的儀仗,前往舊邸迎接。
文武百官,追随儀仗之後,都是步行。
到了舊邸,早有承宣官,啟奏太後道:“迎鸾正副使,王溥、魏仁甫、高懷德、王審琦,偕同文武臣僚,朝見太後娘娘,與皇後娘娘、惠妃娘娘。
”杜太後聞奏,喜道:“吾兒素有大志,今日果然成功也!”遂傳懿旨道:“迎鸾正副使和文武臣僚,均免朝參,侍候啟駕。
”文武官員,奉了旨意,便排着班,在門前侍候。
王溥、魏仁甫、高懷德、王審琦四人,恭請鳳駕啟行。
文武百官,一齊俯伏道上,呼着萬歲。
承宣官傳旨平身,文武官紛紛錄身,都是徒步而行,列遂在前引導。
把太後的儀仗,一對一對,排列而行,卻與天子的鸾駕一般,鳳辇之前,多了二十四名武裝宮女,又有彩衣宮女十二人,提着紅紗燈三對,金爐三對,在太後鳳辇左右。
天子的儀仗,前回書中,已經表過,此時不必再提了。
太後穿着黃龍袍,黃緞龍鳳裙,頭戴金鳳冠,端端正正坐在鳳辇裡面,三十六名黃衣宮監,擡着向前而行。
太後過去,接連着便是皇後的儀仗,前導黃麾兩對,大戟一對,五色繡幡三對,長戈一對,繡旙三對,雉尾扇兩對,紅花團扇兩對,曲蓋、紫方傘各兩對,由紅衣甲士掮定前行。
甲士之後,便是兩匹高頭駿馬,左是高懷德,捧着迎皇後的金節;右是王審琦,持定迎惠妃的銀旌,馬後是校尉六十四人,金吾杖、立爪、卧爪、镫仗、骨朵、儀刀、钺斧,都一對一對的分列左右,寂靜無聲,往前進行。
随後又有金響節十二,綿花蓋四,十六個侍衛,戴着闊邊珠涼帽,紅衣,黃緞腰帶,碧油靴,跨着白馬,手持豹尾槍,成對而行。
侍衛後面,便是内侍十二四人,宮女二十四人,手中都執着金交椅、金踏腳、多水盆、金唾盂、金唾壺、金香盒、金脂盒列隊過去。
最後是武裝宮女十二人,都是短衣窄袖,各執金斧、銀钺、黃蓋、青傘等類;錦衣宮女十二人,提着紅紗燈三對,金爐三對,在鳳辇左右。
皇後穿着日月龍鳳金繡襖,山河社稷地理裙,頭戴八寶鑲珠金鳳冠,堂皇富麗,端坐辇中,真像個一國的國母模樣。
皇後的鳳辇過後,就是惠妃的儀仗,也列着引幡、清道旗、黃蓋、青傘、金瓜、月斧等類,卻比皇後的減少一半,所以說半副儀仗。
惠妃也戴着珠鳳冠,穿了金繡雲霞帔,绯紅盤金錦繡裙,卻生得柳眉鳳目,杏臉桃腮,十分美麗,坐在鳳輿裡面,徐徐而過。
鳳輿之後,又有校尉六十四人,武官長兩名,統率着禦林軍五百名,一個個鮮衣華服,刀槍如霜,弓矢耀日,在後護駕。
太後的儀仗,直進東華門,出西華門,經元武門,走過長安門,直抵午朝門,儀仗早已一對一對,停止進行。
太祖已率領文武百官,伏地迎接,太後見皇帝親自跪迎,便口吐禦音,傳旨平身。
太祖謝恩起立,親自扶着太後禦辇,自去把點來的繡女,分派六宮,聽候差遣。
太祖點視已畢,一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