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關燈
第十五回觀天察象惑軍心築壇受禅登大位話說唐主李璟,因天寒雨雪,正在宮中圍爐取暖,忽然左右報道:“周世宗駕崩,太子宗訓即位,差兵部侍郎窦儀,赍哀诏到來。

    ”唐主聽了這話,不覺吃了一驚,将手内的銅火爐跌于地上,仰天長歎道:“天心尚未壓亂,緻使周主遽爾晏駕,又不知要擾亂到怎樣地步了!”說着,淚如雨下,好生傷感!  左右問道:“周世宗是怎樣的君主,大王要這般悲傷?”唐主道:“周世宗英明神武,撥亂反正之主也。

    倘天假之年,不難平定四海,令天下共享太平之福。

    如今宮車上賓,太子年幼,朝中功臣,必有異圖,我江南又要罹兵革之禍了。

    ”哀诏既已到來,理當迎接,其時雪勢甚大,為鵝毛一般,紛紛飄下。

    唐主頗覺寒冷,欲在廊下受诏。

    窦儀不允道:“使者奉诏而來,豈可有失舊制,若因雨雪,請俟他日開讀便了。

    ”唐主聞言,乃于庭中受诏,不勝哀泣!遂即款待使者,窦儀頒诏既畢,自然辭别唐主回國,不在話下。

      單說周主宗訓即位之後,光陰易過,眨眨眼已經過了殘年,又是元旦,為周主紀元的第一日。

    文武官員,朝賀如儀。

    過不到幾日,忽有邊鎮飛報汴京,說是北漢主劉鈞,連接遼兵,乘喪入寇,聲勢甚盛,請速發大兵,至邊抵禦,免緻有失。

    幼主宗訓,隻知在宮玩耍,懂得什麼!符太後聞報,便召範質及在廷諸臣,商議遣将命師之策。

    範質奏道:“北漢乘喪犯邊境,又連接遼兵,其勢必盛。

    我國新遭大喪,人心疑貳,非有威望素著之大将,恐難當此重任。

    殿前都點檢趙匡胤,素有威名,忠勇絕倫,可為元帥;副都點檢慕容延钊,向稱骁勇,可作先鋒;得此二将,率兵赴邊必可退敵。

    ”符太後準奏,急召匡胤入朝,命為統帥。

    又诏各鎮将會集北征,悉歸匡胤調遣,以一事權。

    匡胤謝恩畢,啟奏道:“主上新立,人心未定,京師根本之地,兵馬不宜輕動;臣當另調澶州等處将帥,率兵前來,同臣進剿。

    ”符太後道:“軍中之事,悉以付卿,聽憑便宜行事可也。

    ” 匡胤奉了旨意,辭退出外,命慕容延钊為先鋒,即行出發。

     延钊得了将令,挑選精銳,剋日登程。

    匡胤又下令,調取各路鎮帥,如高懷德、石守信、張令铎、王審琦、張光翰、趙彥徽等。

    不多幾日,先後率兵到來,遂祭旗出發。

    其時汴京人心惶惶,大有不可終日之勢,軍民紛紛謠傳,都說主上年幼,北兵犯境,将冊點檢為天子,以定禍亂。

    到處謠言,惟宮中尚晏然不知。

    匡胤出師之日,已有這些謠言,市民驚駭疑惑,深恐都城之内,或有不測,相率避匿,匡胤而若無其事,神閑氣定的率領大軍,按驿而行。

      這日行抵陳橋驿,天色傍晚,日影微昏,不便前進,即令各軍就驿安營,暫息一宵,次日進發。

    有前部散指揮使苗訓,号稱善識天文,獨在營外立着,觀望雲氣。

     便有一人走将過來問道:“苗先生,你又在這裡看天文了?上天可有什麼垂象麼?”  苗訓聞言,回頭看時,不是别人,乃是匡胤親吏楚昭輔,遂即用手指點着說道:“你不見太陽下面又有一太陽麼?”昭輔用心細看,果見日下又有一日,互相磨蕩,熔成一片黑光,未既,一日沉沒;一日獨現。

    那光芒格外明朗,照耀雙目,不能睜視。

    日之左右上下,複有紫雲,周圍旋繞,映射着日光,真個是祥光萬道,瑞氣千條,絢爛奪目,十分好看。

    停了半晌,那紫雲慢慢散去,紅日已下西山。

    昭輔看了這般景象,不勝驚異!便問苗訓:“天象如此,主何吉兇?”苗訓道:“你是點檢親信之人,不妨向你實說,這乃是點檢當興之兆,所以上天垂此異兆。

    ”昭輔道:“從來說天無二日,民無二王,點檢既然當興,怎麼又現出二日呢?”苗訓道:“這便是一王退位,一王受命的祥兆了。

    那先沒的日光,應驗在周帝退位;後現的日光,紫雲旋繞,乾德當陽,正應在點檢身上。

    ”昭輔又問:“此兆主何時方才應驗呢?”苗訓道:“天象已現,應驗隻在旦夕之間了。

    ”那苗訓在軍中,凡遇風雲雷雨,都能逆料,對于國家災祥,軍事吉兇,往往談言微中,所以軍中都尊敬他,一齊呼為苗先生。

     昭輔當時聽了苗訓的話,又目擊兩日相蕩,紫雲旋繞的祥瑞,不由得他不信以為真。

    當下便與苗訓相偕回營,把這話告訴旁人。

    頓時當作一件異事,紛紛傳說起來,全軍俱各知道,到處議論,盡說上天垂象,點檢當為天子。

    便有都指揮,領江甯節度使高懷德,見軍心已向匡胤,遂首先倡議道:“主上新立,況并幼弱無知,大敵當前,我們雖出死力,誰人知得?不如上應天心,下順人情,先冊點檢為天子,然後北征,不識在座諸公以為何?”衆将皆然其言,都願匡胤即了尊位,大家都可以做開國元勳,所以不約而同,齊聲應道:“高指揮所言是也!我們速宜進行。

    ” 都押衙李處耘道:“諸公既有此意,不可輕洩,須要設法禀明點檢,得其允許,方可行事。

    ”石守信、楊廷翰說道:“我們往告點檢,恐其不允,把事情弄僵了,反為不妙。

    現有點檢親弟趙匡義亦在軍中,何不同他商議,請其入告點檢,方可成功。

    ” 衆将齊稱有理,便去與匡義商酌。

    匡義道:“吾兄自以忠義自期,若冒昧進言,恐未必允從,必須計出萬全,方無遺憾。

    ”話言未畢,忽見掌書記趙普,匆匆前來。

     匡義見了,即謂趙普道:“吾正有事,欲延君商議。

    ”便把衆将之謀,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