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回
關燈
小
中
大
,降階下拜。
範質不得已亦拜。
匡胤忙下階扶起兩人,賜他們左右分坐,商議即位儀節。
範質道:“明公既為天子,将何以處置幼主?” 趙普在旁說道:“即請幼主,法堯禅舜,将來得以虞賓,即是不負周室。
”匡胤道:“公等無疑,太後,幼主,我當北面事之,早已下令軍中,誓不相犯。
”範質道:“如此,當召集文武百官,準備受禅。
”匡胤道:“請二公代我召集,我絕不肯薄待先朝舊臣。
”範質、王溥乃告辭而出,入朝宣召百僚,商議受禅的禮節。
當下由翰林承旨陶縠,兵部侍郎窦儀等,議定禮節,應築受禅壇,由周主降诏,禅位于匡胤。
衆議既定,乃築壇于南郊,壇高三丈,按着三才,長四丈;按着四時,闊五丈;按着五行,上級為六六三百六十步,名曰“君壇”;中級七七四百九十步,名曰“祖壇”;下級九九八十一步,名曰“将壇”;上形圓象天,下形方象地,中正為人。
壇的周圍,插赤幟二十四面,按着二十四氣。
下層壇上,分為五方,東方屬木,色尚青,立青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穿青盔青甲。
西方屬金,色尚白,立白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白盔白甲。
南方屬火,色尚赤,立赤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赤盔赤甲。
北方屬水,色尚黑,立黑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黑盔黑甲。
中央屬土,色尚黃,立黃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黃盔黃甲。
中層壇上,按照八卦方位,樹立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大旗八面;又按着卦象,變化八八六十四卦,樹立旗幟六十四面,壇中設着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雷雨風雲,三山五嶽,四海八方之神位。
最高的一層壇上,北方列着七旗,是為北鬥;南方立着六旗,是為南鬥。
四周為二十八宿,列旗二十八面。
頂上按照天幹之數,列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旗十面;頂下則按照地支之數,列着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旗十二面;壇中設立三皇座,五帝座,以及軒轅、堯、舜、禹、湯、文、武,曆代皇帝之座;壇之左右,有奏樂亭,舞佾亭。
到了吉時,奏過了一遍大樂,然後繼以熙和之曲,文德之舞,那大樂的前面,立定和聲郎四人,在那裡指揮着,所以音節起落,格調和諧,絕無錯誤。
在這音樂聲中,早有文武百官排班前導,來到壇下,文東武西,分列兩旁,肅靜無聲。
随後便是石守信、王審琦兩員親信将士,頂盔貫甲,腰弓佩劍,左右夾侍着那位太平天子,從容不迫的來至壇上;由翰林承旨陶縠,袖出禅位诏書,遞與兵部侍郎窦儀,雙手捧定,朗聲誦讀,宣徽使引匡胤北面聽宣。
其诏書道:天生烝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
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攸歸;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兼檢校太尉趙匡胤,禀天縱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
東征西讨,厥績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訟獄,歸于至仁。
應天順人,法堯禅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于戲欽哉! 畏天之命! 宣诏日畢,即便退下,入更衣室,改換天子衣服;戴沖天冠,服衮龍袍,朱履赤鳥,由内侍簇擁扶掖,再登壇上,南面而立。
樞密使範質,進鎮圭,右仆射王溥,捧玉冊;太師符彥卿,導引匡胤,行祭天禮,壇下奏大樂;行祭地禮,奏太平之樂;又行祭曆代帝皇及祖宗之禮,奏社稷之樂;禮成。
鬯薄車駕,早已預備,文武百僚,恭請匡胤升坐銮輿,回朝受駕。
遂有黃衣内侍二十四名,扶掖匡胤升了禦辇,細樂疊奏,聲韻悠揚,排起銮駕,從受禅壇還朝。
但見前面列着肅道旗十二對,駿馬二十四匹,甲士三十六人,虎豹兩隻前導,馴象六乘,分列左右;另有甲士十六人,分掌其職;随後又是虎豹旗、象旗,各四面;日旗、月旗,各兩面;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元武,旗幟各一對;天馬、天祿、白澤、雲、雷、風、雨、江、淮、河、漢旗各一面;金、木、水、火、土五星旗,二十八宿旗,熊罴旗、鸾旗、五嶽旗,左右飄揚,光彩耀眼。
另有金盔金甲的衛士五人,一人掌大纛,四人執劍,持弓弩,擁護着龍旌鳳節,流蘇玉辂而行。
其後便是日月扇,青傘、華傘、珠傘、黃羅傘、黃羅寶蓋、華蓋、曲柄黃傘,大紅寶傘。
接着又是龍鳳金扇,日月流蘇,金爪、卧爪、立爪、羽葆幢蓋、信幡、日月幡、金氅,共一十八種。
接着又是黃衣衛土、紅衣衛士、白衣衛士、青衣衛士、黑衣衛士、彩衣衛士、金衣衛士,各十六人。
又有黃羅寶蓋四、金水盆一、金踏腳一、金交椅一、金水罐、金唾壺盂各一;左拂子、右拂子、金香爐、金香盒各一對,由黃衣校尉,分執而行。
又是錦衣校尉二十四人,各執弓矢;金吾衛六十四人,各執豹尾槍,前後擁護。
最後方是紅紗燈十六對,紫金香爐八對,由内侍二十四人分執,引着匡胤銮輿,象香煙缥缈由午門而入。
皇後的鳳辇,惠妃的鳳輿,進了午朝門,行抵乾清門,便有總管太監,恭請皇後、惠妃,下了鳳辇,改乘安車,赴坤甯宮而去。
惠妃沒有旨意派她住在哪一個宮内,也随着皇後,同至坤甯宮。
皇後入宮,自有宮内的嫔妃宮女前來朝參,不在話下。
單說太祖扶了太後的禦辇,文武官員追随于後,進了乾清門,便恭請太後禦崇元殿受賀。
太祖下拜,群臣皆行朝賀禮,太後不但沒有
範質不得已亦拜。
匡胤忙下階扶起兩人,賜他們左右分坐,商議即位儀節。
範質道:“明公既為天子,将何以處置幼主?” 趙普在旁說道:“即請幼主,法堯禅舜,将來得以虞賓,即是不負周室。
”匡胤道:“公等無疑,太後,幼主,我當北面事之,早已下令軍中,誓不相犯。
”範質道:“如此,當召集文武百官,準備受禅。
”匡胤道:“請二公代我召集,我絕不肯薄待先朝舊臣。
”範質、王溥乃告辭而出,入朝宣召百僚,商議受禅的禮節。
當下由翰林承旨陶縠,兵部侍郎窦儀等,議定禮節,應築受禅壇,由周主降诏,禅位于匡胤。
衆議既定,乃築壇于南郊,壇高三丈,按着三才,長四丈;按着四時,闊五丈;按着五行,上級為六六三百六十步,名曰“君壇”;中級七七四百九十步,名曰“祖壇”;下級九九八十一步,名曰“将壇”;上形圓象天,下形方象地,中正為人。
壇的周圍,插赤幟二十四面,按着二十四氣。
下層壇上,分為五方,東方屬木,色尚青,立青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穿青盔青甲。
西方屬金,色尚白,立白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白盔白甲。
南方屬火,色尚赤,立赤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赤盔赤甲。
北方屬水,色尚黑,立黑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黑盔黑甲。
中央屬土,色尚黃,立黃旗十二面;護壇兵将,皆用黃盔黃甲。
中層壇上,按照八卦方位,樹立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大旗八面;又按着卦象,變化八八六十四卦,樹立旗幟六十四面,壇中設着皇天後土,日月星辰,雷雨風雲,三山五嶽,四海八方之神位。
最高的一層壇上,北方列着七旗,是為北鬥;南方立着六旗,是為南鬥。
四周為二十八宿,列旗二十八面。
頂上按照天幹之數,列着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旗十面;頂下則按照地支之數,列着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旗十二面;壇中設立三皇座,五帝座,以及軒轅、堯、舜、禹、湯、文、武,曆代皇帝之座;壇之左右,有奏樂亭,舞佾亭。
到了吉時,奏過了一遍大樂,然後繼以熙和之曲,文德之舞,那大樂的前面,立定和聲郎四人,在那裡指揮着,所以音節起落,格調和諧,絕無錯誤。
在這音樂聲中,早有文武百官排班前導,來到壇下,文東武西,分列兩旁,肅靜無聲。
随後便是石守信、王審琦兩員親信将士,頂盔貫甲,腰弓佩劍,左右夾侍着那位太平天子,從容不迫的來至壇上;由翰林承旨陶縠,袖出禅位诏書,遞與兵部侍郎窦儀,雙手捧定,朗聲誦讀,宣徽使引匡胤北面聽宣。
其诏書道:天生烝民,樹之司牧;二帝推公而禅位,三王乘時而革命,其揆一也。
惟予小子,遭家不造;人心已去,天命攸歸;咨爾歸德軍節度使,殿前都點檢,兼檢校太尉趙匡胤,禀天縱之姿,有神武之略,佐我高祖,格于皇天,逮事世宗,功存納麓。
東征西讨,厥績隆焉!天地鬼神,享于有德,讴歌訟獄,歸于至仁。
應天順人,法堯禅舜,如釋重負,予其作賓,于戲欽哉! 畏天之命! 宣诏日畢,即便退下,入更衣室,改換天子衣服;戴沖天冠,服衮龍袍,朱履赤鳥,由内侍簇擁扶掖,再登壇上,南面而立。
樞密使範質,進鎮圭,右仆射王溥,捧玉冊;太師符彥卿,導引匡胤,行祭天禮,壇下奏大樂;行祭地禮,奏太平之樂;又行祭曆代帝皇及祖宗之禮,奏社稷之樂;禮成。
鬯薄車駕,早已預備,文武百僚,恭請匡胤升坐銮輿,回朝受駕。
遂有黃衣内侍二十四名,扶掖匡胤升了禦辇,細樂疊奏,聲韻悠揚,排起銮駕,從受禅壇還朝。
但見前面列着肅道旗十二對,駿馬二十四匹,甲士三十六人,虎豹兩隻前導,馴象六乘,分列左右;另有甲士十六人,分掌其職;随後又是虎豹旗、象旗,各四面;日旗、月旗,各兩面;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元武,旗幟各一對;天馬、天祿、白澤、雲、雷、風、雨、江、淮、河、漢旗各一面;金、木、水、火、土五星旗,二十八宿旗,熊罴旗、鸾旗、五嶽旗,左右飄揚,光彩耀眼。
另有金盔金甲的衛士五人,一人掌大纛,四人執劍,持弓弩,擁護着龍旌鳳節,流蘇玉辂而行。
其後便是日月扇,青傘、華傘、珠傘、黃羅傘、黃羅寶蓋、華蓋、曲柄黃傘,大紅寶傘。
接着又是龍鳳金扇,日月流蘇,金爪、卧爪、立爪、羽葆幢蓋、信幡、日月幡、金氅,共一十八種。
接着又是黃衣衛土、紅衣衛士、白衣衛士、青衣衛士、黑衣衛士、彩衣衛士、金衣衛士,各十六人。
又有黃羅寶蓋四、金水盆一、金踏腳一、金交椅一、金水罐、金唾壺盂各一;左拂子、右拂子、金香爐、金香盒各一對,由黃衣校尉,分執而行。
又是錦衣校尉二十四人,各執弓矢;金吾衛六十四人,各執豹尾槍,前後擁護。
最後方是紅紗燈十六對,紫金香爐八對,由内侍二十四人分執,引着匡胤銮輿,象香煙缥缈由午門而入。
皇後的鳳辇,惠妃的鳳輿,進了午朝門,行抵乾清門,便有總管太監,恭請皇後、惠妃,下了鳳辇,改乘安車,赴坤甯宮而去。
惠妃沒有旨意派她住在哪一個宮内,也随着皇後,同至坤甯宮。
皇後入宮,自有宮内的嫔妃宮女前來朝參,不在話下。
單說太祖扶了太後的禦辇,文武官員追随于後,進了乾清門,便恭請太後禦崇元殿受賀。
太祖下拜,群臣皆行朝賀禮,太後不但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