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影裡,周主已親擐甲胄,指揮軍士登岸,進攻壽州。
趙匡胤也就率領偏師,攻打紫金山的營寨。
唐營中邊鎬、許文緝,開營出敵,兩陣方接,鼓聲大震,戰了一會,匡胤忽地勒兵退走,邊、許二将隻知道周軍已敗,揮兵大進。
哪知追到壽州城南,匡胤突然翻轉身來,直沖唐兵,那些軍士都用長槍大戟,刺入唐陣。
唐兵正在追奔逐北之際,一時收煞不住,被周兵一陣亂搠,紛紛落馬,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邊、許二将方知中了敵人誘敵之計。
要想整饬隊伍,奮勇迎戰,忽然左首沖出周将李懷忠,右首沖出周将張瓊,各率部下精兵,奮力砍殺,搗入陣内,猶如虎入羊群一般。
邊、許二将,三面受敵慌得手足無措,要帶了敗殘兵馬,仍向原路奔逃。
無如人馬已被周兵截成數段,首尾不能相應,彼此不能相顧了。
邊、許二将,隻領得數十騎,奔回紫金山而去。
匡胤見唐将已遁,便立馬高呼道:“降者免死。
”唐兵正在走投無路,聽了這話,一齊棄甲抛戈,跪于道旁,口稱願降。
匡胤收了降兵,直逼紫金山下寨。
邊鎬、許文緝已是全軍覆落,隻望朱元出兵救援。
不想朱元寨中,已樹了降旗,納款周師。
邊、許二将無可奈何,隻得卸去甲胄,裝着小兵的模樣,越過紫金山逃命去了。
唐主所遣的齊王景達和監軍陳覺,正率舟師入淮,援應紫金山的唐兵。
恰巧遇着周水軍統王環,迎頭痛擊。
兩邊正在酣戰,周主世宗已得了探報,親自率領人馬,來至岸上督戰。
水軍見世宗禦駕親臨,更加奮勇殺敵。
又有趙匡胤降了朱元,逼走了邊鎬、許文緝,将紫金山平定,也來助戰。
李景達、陳覺尚未知紫金山敗耗,兀自勉強支持。
及見周兵愈來愈多,恰不見朱元等的動靜,心下好生疑惑,便命目兵升桅遙望,探視紫金山的情形。
哪知不看猶可,一看過去,隻見紫金山已完全樹了周軍的旗幟,自己的旗幟也不知哪裡去了。
目兵知道不妙,連忙下桅報知景達。
景達便問陳覺道:“紫金山遍懸周軍旗幟,莫非已失守了麼?”陳覺答道:“若不失守,如何懸起周軍旗号來呢?看來我們力戰無益,不如退兵為上。
”景達還有些遲疑不決,陳覺又道:“若不早些退兵,恐怕也和紫金山一樣,要全軍覆沒了。
”景達聽罷,心内十分恐懼,便傳令退兵。
唐軍本來是勉強和周軍支持的,忽然接到退兵的将令,更加沒有鬥志了。
戰艦剛才一動,已被周艦突入,橫沖直撞,殺死無數唐兵,奪去艦械,不可勝計。
唐兵或投降,或溺死,喪失二萬餘人。
景達、陳覺哪敢遲延,一同逃奔金陵而去。
壽州城内,沒有救應,劉仁贍堅守了半年有餘,已是矢窮力盡,如今又得了紫金山覆沒和景達、陳覺的敗耗,直急得疾病交乘,卧床不起。
世宗兵臨城下,又射入诏書,谕令速降。
免得攻破了城,塗炭生靈。
監軍使周廷構,見了世宗勸降的诏書,便與左騎都指揮使張全約,商議投降,張全約也很贊成。
此時仁贍已病得不省人事,周、張兩人便代他草了降表,并舁着仁贍,出城迎接世宗。
世宗知道仁贍病重,命其回城休養,并傳谕仁贍家屬,安心治病,又封他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
仁贍于當日即便病殁。
世宗乃賜爵彭城郡王,厚恤其家,且改清淮軍為忠正軍。
壽城既下,世宗進軍攻取濠、泗。
泗州守将範再遇開城乞降。
匡胤時為前部先鋒,入城之後,禁止擄掠,秋毫無犯,百姓大悅,争獻刍秣,犒勞軍隊。
世宗聞得泗州已下,便親取濠州,團練使郭廷謂自知不能抵敵,命參軍李延鄒草表迎降,延鄒不允,為廷謂所殺,遂即親草降表,出迎周師。
世宗受降之後,即命廷謂徇天長,另派指揮使武守琦趨揚州。
于時南唐守将望風披靡,天長、揚州,陸續平定;泰州、海州亦相率歸附。
獨有楚州防禦使張彥卿,與都都監鄭昭業,不肯降順,登陴守禦,十分堅固。
世宗攻了數日,未能得手,心下好生不悅。
急調匡胤助戰。
匡胤聞命,遂調集水師,沂淮北上。
将到清口,已近黃昏,諸将皆請覓港停泊。
匡胤道:“清口有唐軍營寨,彼不料我兵到此,勢必無備,我正好乘夜襲取唐營,如何停泊中途呢?” 說畢,即命揚帆疾進,直抵清口。
是夜,天色陰沉,淡月無肖,唐營果然不作準備,被匡胤率領兵将,呐喊一聲,砍開營門,殺入寨内。
唐兵都從睡夢裡驚醒,如何抵敵得住?被周兵殺得屍積如山,血流成渠。
匡胤踹入後帳,要捉拿主将陳承诏,卻不見他的蹤迹,料是逃命去了。
遂帶領百餘騎,從後帳而去,向前疾追,約摸追趕了五六裡,遙見前面有一條黑影,奔馳不已。
匡胤如何肯舍,連加兩鞭,那馬放開四蹄,如騰雲駕霧,追将上去,漸漸的追近那個黑影。
匡胤急忙抽箭,搭在弓上,“飕”的一箭射去,隻見那條黑影已倒在地上。
匡胤驟馬趕上,将這人拿住,後面兵士亦已趕到,吩咐舉火看時,不覺大喜! 未知匡胤拿獲的是何等樣人,且聽下回分解。
趙匡胤也就率領偏師,攻打紫金山的營寨。
唐營中邊鎬、許文緝,開營出敵,兩陣方接,鼓聲大震,戰了一會,匡胤忽地勒兵退走,邊、許二将隻知道周軍已敗,揮兵大進。
哪知追到壽州城南,匡胤突然翻轉身來,直沖唐兵,那些軍士都用長槍大戟,刺入唐陣。
唐兵正在追奔逐北之際,一時收煞不住,被周兵一陣亂搠,紛紛落馬,踐踏而死者,不計其數。
邊、許二将方知中了敵人誘敵之計。
要想整饬隊伍,奮勇迎戰,忽然左首沖出周将李懷忠,右首沖出周将張瓊,各率部下精兵,奮力砍殺,搗入陣内,猶如虎入羊群一般。
邊、許二将,三面受敵慌得手足無措,要帶了敗殘兵馬,仍向原路奔逃。
無如人馬已被周兵截成數段,首尾不能相應,彼此不能相顧了。
邊、許二将,隻領得數十騎,奔回紫金山而去。
匡胤見唐将已遁,便立馬高呼道:“降者免死。
”唐兵正在走投無路,聽了這話,一齊棄甲抛戈,跪于道旁,口稱願降。
匡胤收了降兵,直逼紫金山下寨。
邊鎬、許文緝已是全軍覆落,隻望朱元出兵救援。
不想朱元寨中,已樹了降旗,納款周師。
邊、許二将無可奈何,隻得卸去甲胄,裝着小兵的模樣,越過紫金山逃命去了。
唐主所遣的齊王景達和監軍陳覺,正率舟師入淮,援應紫金山的唐兵。
恰巧遇着周水軍統王環,迎頭痛擊。
兩邊正在酣戰,周主世宗已得了探報,親自率領人馬,來至岸上督戰。
水軍見世宗禦駕親臨,更加奮勇殺敵。
又有趙匡胤降了朱元,逼走了邊鎬、許文緝,将紫金山平定,也來助戰。
李景達、陳覺尚未知紫金山敗耗,兀自勉強支持。
及見周兵愈來愈多,恰不見朱元等的動靜,心下好生疑惑,便命目兵升桅遙望,探視紫金山的情形。
哪知不看猶可,一看過去,隻見紫金山已完全樹了周軍的旗幟,自己的旗幟也不知哪裡去了。
目兵知道不妙,連忙下桅報知景達。
景達便問陳覺道:“紫金山遍懸周軍旗幟,莫非已失守了麼?”陳覺答道:“若不失守,如何懸起周軍旗号來呢?看來我們力戰無益,不如退兵為上。
”景達還有些遲疑不決,陳覺又道:“若不早些退兵,恐怕也和紫金山一樣,要全軍覆沒了。
”景達聽罷,心内十分恐懼,便傳令退兵。
唐軍本來是勉強和周軍支持的,忽然接到退兵的将令,更加沒有鬥志了。
戰艦剛才一動,已被周艦突入,橫沖直撞,殺死無數唐兵,奪去艦械,不可勝計。
唐兵或投降,或溺死,喪失二萬餘人。
景達、陳覺哪敢遲延,一同逃奔金陵而去。
壽州城内,沒有救應,劉仁贍堅守了半年有餘,已是矢窮力盡,如今又得了紫金山覆沒和景達、陳覺的敗耗,直急得疾病交乘,卧床不起。
世宗兵臨城下,又射入诏書,谕令速降。
免得攻破了城,塗炭生靈。
監軍使周廷構,見了世宗勸降的诏書,便與左騎都指揮使張全約,商議投降,張全約也很贊成。
此時仁贍已病得不省人事,周、張兩人便代他草了降表,并舁着仁贍,出城迎接世宗。
世宗知道仁贍病重,命其回城休養,并傳谕仁贍家屬,安心治病,又封他為天平節度使,兼中書令。
仁贍于當日即便病殁。
世宗乃賜爵彭城郡王,厚恤其家,且改清淮軍為忠正軍。
壽城既下,世宗進軍攻取濠、泗。
泗州守将範再遇開城乞降。
匡胤時為前部先鋒,入城之後,禁止擄掠,秋毫無犯,百姓大悅,争獻刍秣,犒勞軍隊。
世宗聞得泗州已下,便親取濠州,團練使郭廷謂自知不能抵敵,命參軍李延鄒草表迎降,延鄒不允,為廷謂所殺,遂即親草降表,出迎周師。
世宗受降之後,即命廷謂徇天長,另派指揮使武守琦趨揚州。
于時南唐守将望風披靡,天長、揚州,陸續平定;泰州、海州亦相率歸附。
獨有楚州防禦使張彥卿,與都都監鄭昭業,不肯降順,登陴守禦,十分堅固。
世宗攻了數日,未能得手,心下好生不悅。
急調匡胤助戰。
匡胤聞命,遂調集水師,沂淮北上。
将到清口,已近黃昏,諸将皆請覓港停泊。
匡胤道:“清口有唐軍營寨,彼不料我兵到此,勢必無備,我正好乘夜襲取唐營,如何停泊中途呢?” 說畢,即命揚帆疾進,直抵清口。
是夜,天色陰沉,淡月無肖,唐營果然不作準備,被匡胤率領兵将,呐喊一聲,砍開營門,殺入寨内。
唐兵都從睡夢裡驚醒,如何抵敵得住?被周兵殺得屍積如山,血流成渠。
匡胤踹入後帳,要捉拿主将陳承诏,卻不見他的蹤迹,料是逃命去了。
遂帶領百餘騎,從後帳而去,向前疾追,約摸追趕了五六裡,遙見前面有一條黑影,奔馳不已。
匡胤如何肯舍,連加兩鞭,那馬放開四蹄,如騰雲駕霧,追将上去,漸漸的追近那個黑影。
匡胤急忙抽箭,搭在弓上,“飕”的一箭射去,隻見那條黑影已倒在地上。
匡胤驟馬趕上,将這人拿住,後面兵士亦已趕到,吩咐舉火看時,不覺大喜! 未知匡胤拿獲的是何等樣人,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