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一回
關燈
小
中
大
如砍瓜切菜一般,殺得屍橫遍野,血流如渠。
那些唐兵,走投無路,隻得跳入江中,凫水逃生,有幾個懂得水性,還能泅至彼岸,逃了性命,這些不善遊泳的,便沉入江内,葬身魚腹。
岑樓景與李晉忠,見四面俱無出路,勢已迫急,沒有法想,隻得把馬一拎,加上一鞭,躍入水内。
幸虧兩人所乘的都是駿馬,竟自半沉半浮的渡過江去,得了性命。
這一場大戰,周軍隻是二千,殺了唐軍數萬,江南的精銳略盡,全國震驚!匡胤殺退景達,收了人馬,差人往行在報捷。
周世宗正因攻打不下壽州,要想班師回國,忽接匡胤捷報,便拟改道由揚州進兵,攻取江南,遂召宰相範質等商議。
範質啟奏道:“陛下自孟春出兵,迄今已至盛夏,兵力既疲,糧饷又複難繼。
依臣愚見,不如暫時退兵,休息數月,再起兵平定江南,也未為遲。
”世宗聽了,沉吟一會道:“孤攻打壽州,已經數月,耗費了許多軍械糧饷,仍是攻打不下,棄之而去,心實有所不甘。
”範質再欲進谏,早見李重進上前奏道:“陛下盡請回都,臣願稍效微勞,攻取壽州。
”世宗道:“卿願你朕受勞,尚有何說!”遂分兵萬人,命李重進圍攻壽州,自率部下人馬,與範質等人一同回都。
又因趙匡胤率兵在外過久,未免勞苦太甚,也傳旨饬令回兵,還都休息,另差大将駐守滁揚二州。
匡胤接到聖旨,便從六合引兵回滁,入城見過父親。
此時弘殷病已全愈,父子相見,十分喜悅,各述别後情事。
弘殷說:“病中多虧趙判官,朝夜侍奉,親調湯藥,才得無事。
”匡胤十分感激,便向趙普再拜道謝。
趙普忙答拜道:“普是何等之人,敢勞公拜謝也。
”從此匡胤對于趙普更加親信,竟和弟兄一般看待。
過了幾時,朝廷另派的鎮将已至,匡胤奉了弘殷,帶着趙普,一同還汴。
父子入朝,谒見世宗。
世宗慰勞有加,且親謂匡胤道:“朕征讨南唐,惟卿功績最大,曆溯諸将,未有能出卿右者!卿父弘殷,克取揚州,亦有功績。
朕當獎卿父子為諸臣勸。
”匡胤叩首奏道:“此皆陛下恩威,與諸将戮力所緻,臣實無功,敢受賞也。
”世宗道:“賞功罰罪,國之大典,朕亦不能懷私,妄行賞罰,卿實有功,何用謙讓。
”匡胤頓首而謝。
又薦判官趙普,才具優長,堪當大任。
世宗點首退朝,遂即降旨,封弘殷為檢校司待,兼天水縣男;匡胤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趙普為節度推官。
三人接了旨意,一齊上表謝恩。
從此,匡胤父子,分典禁兵,十分顯赫,朝中諸臣莫不羨慕。
世宗又異常親信匡胤,凡有所奏,無不允行,便是先朝舊臣,也沒有他的威勢。
所以人心歸附,臣下推戴,到得世宗崩駕,便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情出來,這也是天意興趙,因此,世宗推心置腹絕不疑他。
正是:天意斷然興火德,故教父子掌兵權。
世宗回汴之後,一心要讨平江南,深恐水軍不及南唐,難以飛渡長江。
便在汴梁城西的汴水裡面,造了戰艦數百艘,任命南唐降将督練水軍。
一面又命匡胤操演兵卒,汰弱留強,搜乘補卒,克期大舉,水陸并進。
适值唐主遣員外郎朱元,出兵江北,攻取舒和蕲各州,兵鋒直指揚滁二州。
守城的周将,望風逃走,轉入壽春,告急的文報,如雪片般飛來。
世宗聞報,甚是震怒!急命王環為水軍統領,親自督率戰船,從闵河沿颍入淮。
其時朱元因李重進圍攻壽州,已逾半載,幸賴節度使劉仁贍,多防備禦,未能攻下。
朱元便率領邊鎬、許文緝,進援壽州,各軍據住了紫金山,共立十餘座營寨,與城中烽火相望,兵勢甚盛。
又南築甬道,長約數十裡,運輸糧秣入城。
重進便把步兵分做兩隊,一隊專事攻城;一隊乘夜襲擊糧道,殺敗唐将,劫奪糧草數十年。
朱元自經此敗,方不敢進逼,隻守住了紫金山,與壽州遙為聲援。
現在聞報周主親統水軍,由颍入淮,旌旗蔽空,舳舻橫江,來勢十分勇猛。
朱元同邊鎬等聽了這個探報,非常驚惶!連忙飛章向金陵乞援。
唐主閱表之後,再遺齊王李景達,與監軍使陳覺,統兵五萬,來援朱元。
不到數日,世宗舟師渡淮,抵壽春城。
朱元登高窺探,但見戰艦如林,順流而駛,勢如奔馬,縱橫捭阖,出沒波濤,若履平地,不覺大驚道:“向謂北人隻能駛馬,不能駛船,今看周之水軍,竟能乘船飛行,反比我們南人來得敏捷,這真出人意外了。
”未了,又見一艨艟大艦,蔽江而來,正中坐着一位金冠龍袍的大元帥,料知是周主。
旁邊還立着一位蛾眉鳳目,面如重棗,長須飄拂,頭戴金盔,身穿綠袍的大将。
那相貌的出衆,身材的魁偉,覺得比周主還要生得威武,心内禁不住羨慕起來。
便指着那綠袍大将,向左右問道:“這是何人?你們可知道麼?”有經過戰陣的将士答道:“這人便叫趙匡胤。
” 朱元歎息道:“我聞得他智勇足備,屢敗我朝大将,今日目睹他的豐采,方知名不虛傳!”正在說着,周主的戰船,已直搏紫金山,隻聽得三聲号炮,戰鼓齊鳴,旌旗
那些唐兵,走投無路,隻得跳入江中,凫水逃生,有幾個懂得水性,還能泅至彼岸,逃了性命,這些不善遊泳的,便沉入江内,葬身魚腹。
岑樓景與李晉忠,見四面俱無出路,勢已迫急,沒有法想,隻得把馬一拎,加上一鞭,躍入水内。
幸虧兩人所乘的都是駿馬,竟自半沉半浮的渡過江去,得了性命。
這一場大戰,周軍隻是二千,殺了唐軍數萬,江南的精銳略盡,全國震驚!匡胤殺退景達,收了人馬,差人往行在報捷。
周世宗正因攻打不下壽州,要想班師回國,忽接匡胤捷報,便拟改道由揚州進兵,攻取江南,遂召宰相範質等商議。
範質啟奏道:“陛下自孟春出兵,迄今已至盛夏,兵力既疲,糧饷又複難繼。
依臣愚見,不如暫時退兵,休息數月,再起兵平定江南,也未為遲。
”世宗聽了,沉吟一會道:“孤攻打壽州,已經數月,耗費了許多軍械糧饷,仍是攻打不下,棄之而去,心實有所不甘。
”範質再欲進谏,早見李重進上前奏道:“陛下盡請回都,臣願稍效微勞,攻取壽州。
”世宗道:“卿願你朕受勞,尚有何說!”遂分兵萬人,命李重進圍攻壽州,自率部下人馬,與範質等人一同回都。
又因趙匡胤率兵在外過久,未免勞苦太甚,也傳旨饬令回兵,還都休息,另差大将駐守滁揚二州。
匡胤接到聖旨,便從六合引兵回滁,入城見過父親。
此時弘殷病已全愈,父子相見,十分喜悅,各述别後情事。
弘殷說:“病中多虧趙判官,朝夜侍奉,親調湯藥,才得無事。
”匡胤十分感激,便向趙普再拜道謝。
趙普忙答拜道:“普是何等之人,敢勞公拜謝也。
”從此匡胤對于趙普更加親信,竟和弟兄一般看待。
過了幾時,朝廷另派的鎮将已至,匡胤奉了弘殷,帶着趙普,一同還汴。
父子入朝,谒見世宗。
世宗慰勞有加,且親謂匡胤道:“朕征讨南唐,惟卿功績最大,曆溯諸将,未有能出卿右者!卿父弘殷,克取揚州,亦有功績。
朕當獎卿父子為諸臣勸。
”匡胤叩首奏道:“此皆陛下恩威,與諸将戮力所緻,臣實無功,敢受賞也。
”世宗道:“賞功罰罪,國之大典,朕亦不能懷私,妄行賞罰,卿實有功,何用謙讓。
”匡胤頓首而謝。
又薦判官趙普,才具優長,堪當大任。
世宗點首退朝,遂即降旨,封弘殷為檢校司待,兼天水縣男;匡胤為定國節度使,兼殿前都指揮;趙普為節度推官。
三人接了旨意,一齊上表謝恩。
從此,匡胤父子,分典禁兵,十分顯赫,朝中諸臣莫不羨慕。
世宗又異常親信匡胤,凡有所奏,無不允行,便是先朝舊臣,也沒有他的威勢。
所以人心歸附,臣下推戴,到得世宗崩駕,便有陳橋兵變,黃袍加身的事情出來,這也是天意興趙,因此,世宗推心置腹絕不疑他。
正是:天意斷然興火德,故教父子掌兵權。
世宗回汴之後,一心要讨平江南,深恐水軍不及南唐,難以飛渡長江。
便在汴梁城西的汴水裡面,造了戰艦數百艘,任命南唐降将督練水軍。
一面又命匡胤操演兵卒,汰弱留強,搜乘補卒,克期大舉,水陸并進。
适值唐主遣員外郎朱元,出兵江北,攻取舒和蕲各州,兵鋒直指揚滁二州。
守城的周将,望風逃走,轉入壽春,告急的文報,如雪片般飛來。
世宗聞報,甚是震怒!急命王環為水軍統領,親自督率戰船,從闵河沿颍入淮。
其時朱元因李重進圍攻壽州,已逾半載,幸賴節度使劉仁贍,多防備禦,未能攻下。
朱元便率領邊鎬、許文緝,進援壽州,各軍據住了紫金山,共立十餘座營寨,與城中烽火相望,兵勢甚盛。
又南築甬道,長約數十裡,運輸糧秣入城。
重進便把步兵分做兩隊,一隊專事攻城;一隊乘夜襲擊糧道,殺敗唐将,劫奪糧草數十年。
朱元自經此敗,方不敢進逼,隻守住了紫金山,與壽州遙為聲援。
現在聞報周主親統水軍,由颍入淮,旌旗蔽空,舳舻橫江,來勢十分勇猛。
朱元同邊鎬等聽了這個探報,非常驚惶!連忙飛章向金陵乞援。
唐主閱表之後,再遺齊王李景達,與監軍使陳覺,統兵五萬,來援朱元。
不到數日,世宗舟師渡淮,抵壽春城。
朱元登高窺探,但見戰艦如林,順流而駛,勢如奔馬,縱橫捭阖,出沒波濤,若履平地,不覺大驚道:“向謂北人隻能駛馬,不能駛船,今看周之水軍,竟能乘船飛行,反比我們南人來得敏捷,這真出人意外了。
”未了,又見一艨艟大艦,蔽江而來,正中坐着一位金冠龍袍的大元帥,料知是周主。
旁邊還立着一位蛾眉鳳目,面如重棗,長須飄拂,頭戴金盔,身穿綠袍的大将。
那相貌的出衆,身材的魁偉,覺得比周主還要生得威武,心内禁不住羨慕起來。
便指着那綠袍大将,向左右問道:“這是何人?你們可知道麼?”有經過戰陣的将士答道:“這人便叫趙匡胤。
” 朱元歎息道:“我聞得他智勇足備,屢敗我朝大将,今日目睹他的豐采,方知名不虛傳!”正在說着,周主的戰船,已直搏紫金山,隻聽得三聲号炮,戰鼓齊鳴,旌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