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關燈
小
中
大
拜滑州副指揮使。
未幾,又調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到得此時,匡胤總算遂了做官的心願。
但郭威因為要他出力建功,不肯把他的官職輕易加大,唯恐他因官高爵重,心懷滿足,不再替自己出力建功。
這正是駕馭英雄豪傑的手段,所以終郭威之世,官爵不過到馬直軍使而止。
後來郭威既殁,世宗即位,不但念他功勞甚大,并且還有結義的一層香火因緣,有意重用,剛才嗣位,便命匡胤入典禁兵,而且款待他,也異于常人。
每逢萬機之暇,世宗無甚事情,便召匡胤入宮,和他閑談,或時飲酒,還是和未貴時一樣,略分言情、仍舊稱為二弟。
此時鄭恩,亦已受職,與匡胤同典禁兵;世宗待他,也和匡胤一般,絕無歧視。
世宗又因天下未能統一,燕雲十六州淪于契丹,沒有恢複,便加意練兵,竭力搜羅堪以勝任将帥的人物;匡胤早把慕容延钊、韓令坤等一班少年時節的朋友,薦引入朝,世宗召見他們,一一量才錄用,卻都十分稱職。
朝廷上面,自從郭威殂逝。
世宗繼承大位,勵精圖治,引用人才,濟濟盈廷,真個能人輩出,賢才登進,大有修明之象。
世宗本要征漢滅唐,平定西蜀,先統一了中原,然後讨伐契丹,收回燕雲。
無如還在國喪期内,未便用兵,隻得忍耐住了。
哪裡知道,世宗因為居喪期内,守着禮節,不去侵犯他人,那北漢主劉崇,他偏生不識好歹,隻道世宗初立,年紀又輕,必定沒甚才幹。
又加以郭威才死了并無多日,主少國疑,将帥未必用命,乘喪侵犯,定可大獲全勝。
卻恐自己兵力單弱,不能抵敵周兵,故與群臣商議,聯合契丹并力伐周。
主意已定,便遣使臣,赍了許多金帛,賄賂契丹,求他出兵相助,幫同伐周。
契丹得了北漢的金帛,自然一口答應,發兵相助。
劉崇聞得契丹兵已到來,現在河東駐紮,心中大喜,便命邱從晖為都部署,張元徽為先鋒,長子成鈞為親軍使,丁桂率了群臣,留守晉陽。
分派已定,親自帶領諸将,統率三萬人馬,會同契丹派來之兵,擇日起程。
一聲炮響,浩浩蕩蕩,殺奔潞州,乘喪伐周。
他以為這一舉,周人必不料及,可以乘其不備,大敗周兵,趁勢恢複基業。
哪裡料得,世宗非他人可比,雖然年紀尚輕,就是老成練達,閱曆很深的人,也及他不來呢。
當下北漢的兵馬,一路上旌旗招展,殺奔潞州。
那潞州在後周時,稱為昭義軍節度使,乃是李筠。
李筠本名李榮,因避世宗禦諱,改名為筠。
那李筠雖也了得,但是生性甚是輕率,遇到事情,很有一往直前的氣概,卻不預備退步。
就在這生性上,吃虧不少,他還是不肯改悔,仍舊任性而行。
當時報稱北漢人馬,聯合了遼兵,前來侵犯邊界。
李筠聞報,勃然大怒道:“劉崇這老匹夫,太不講道理了!我國正在喪期之中,竟是毫不顧恤,乘喪動兵。
在他以為我國剛才沒了國主,今上年紀尚輕,又是初登大寶,正是人心疑貳,守備松懈的時候,乘喪進兵,必可獲勝。
須知昭義軍有我李筠在此,豈能任你這老匹夫前來猖獗!若不放些手段出來,殺他個下馬威,怎麼知道我的厲害!”李筠便傳下将令,命部下軍馬,齊集教場伺候出戰。
總算他有些計算,派了四名将官,各帶一千人馬,預備下矢石滾木及一切守城器具,分守各門,不得懈怠,倘有疏忽,定以軍法從事,決不寬貸。
其餘的兵将一齊跟随自己,出城迎戰。
傳令已畢,也不問北漢兵馬,究有多少,自己所率的六千人馬,是否能夠抵敵,居然放起一聲号炮,率領部下人馬,搖旗呐喊,沖出城去。
也等不及漢兵到來,傳令前軍從速前進;遇見漢兵,須要個個奮勇,迎頭截擊,不得放他逃走。
自己押着後隊,親自督戰。
衆兵将奉到命令,又見主帥也親自臨陣,果然個個勇氣百倍,徑向前進。
李筠的前部先鋒,乃都指揮穆令均,沿路迎将上去。
行到将近上黨地方,才與漢兵相遇。
劉崇遙見周兵,前來迎戰,隊伍整齊,旌旗飛揚,其勢甚為鋒銳,知道不可與他力戰。
遂即傳齊衆将,命先鋒張元徽,率兵五千埋伏在巴公原之左;都部署邱從晖,率兵五千,埋伏在巴公原之右,等候敵兵殺至分際,聽得炮聲響亮,一齊殺出,分左右截擊,不得有誤。
邱從晖、張元徽一聲得令,各自領兵前去埋伏。
劉崇又命大将楊衮,帶領五千人馬,迎敵周兵,詐作戰敗,引他到
未幾,又調任為開封府馬直軍使。
到得此時,匡胤總算遂了做官的心願。
但郭威因為要他出力建功,不肯把他的官職輕易加大,唯恐他因官高爵重,心懷滿足,不再替自己出力建功。
這正是駕馭英雄豪傑的手段,所以終郭威之世,官爵不過到馬直軍使而止。
後來郭威既殁,世宗即位,不但念他功勞甚大,并且還有結義的一層香火因緣,有意重用,剛才嗣位,便命匡胤入典禁兵,而且款待他,也異于常人。
每逢萬機之暇,世宗無甚事情,便召匡胤入宮,和他閑談,或時飲酒,還是和未貴時一樣,略分言情、仍舊稱為二弟。
此時鄭恩,亦已受職,與匡胤同典禁兵;世宗待他,也和匡胤一般,絕無歧視。
世宗又因天下未能統一,燕雲十六州淪于契丹,沒有恢複,便加意練兵,竭力搜羅堪以勝任将帥的人物;匡胤早把慕容延钊、韓令坤等一班少年時節的朋友,薦引入朝,世宗召見他們,一一量才錄用,卻都十分稱職。
朝廷上面,自從郭威殂逝。
世宗繼承大位,勵精圖治,引用人才,濟濟盈廷,真個能人輩出,賢才登進,大有修明之象。
世宗本要征漢滅唐,平定西蜀,先統一了中原,然後讨伐契丹,收回燕雲。
無如還在國喪期内,未便用兵,隻得忍耐住了。
哪裡知道,世宗因為居喪期内,守着禮節,不去侵犯他人,那北漢主劉崇,他偏生不識好歹,隻道世宗初立,年紀又輕,必定沒甚才幹。
又加以郭威才死了并無多日,主少國疑,将帥未必用命,乘喪侵犯,定可大獲全勝。
卻恐自己兵力單弱,不能抵敵周兵,故與群臣商議,聯合契丹并力伐周。
主意已定,便遣使臣,赍了許多金帛,賄賂契丹,求他出兵相助,幫同伐周。
契丹得了北漢的金帛,自然一口答應,發兵相助。
劉崇聞得契丹兵已到來,現在河東駐紮,心中大喜,便命邱從晖為都部署,張元徽為先鋒,長子成鈞為親軍使,丁桂率了群臣,留守晉陽。
分派已定,親自帶領諸将,統率三萬人馬,會同契丹派來之兵,擇日起程。
一聲炮響,浩浩蕩蕩,殺奔潞州,乘喪伐周。
他以為這一舉,周人必不料及,可以乘其不備,大敗周兵,趁勢恢複基業。
哪裡料得,世宗非他人可比,雖然年紀尚輕,就是老成練達,閱曆很深的人,也及他不來呢。
當下北漢的兵馬,一路上旌旗招展,殺奔潞州。
那潞州在後周時,稱為昭義軍節度使,乃是李筠。
李筠本名李榮,因避世宗禦諱,改名為筠。
那李筠雖也了得,但是生性甚是輕率,遇到事情,很有一往直前的氣概,卻不預備退步。
就在這生性上,吃虧不少,他還是不肯改悔,仍舊任性而行。
當時報稱北漢人馬,聯合了遼兵,前來侵犯邊界。
李筠聞報,勃然大怒道:“劉崇這老匹夫,太不講道理了!我國正在喪期之中,竟是毫不顧恤,乘喪動兵。
在他以為我國剛才沒了國主,今上年紀尚輕,又是初登大寶,正是人心疑貳,守備松懈的時候,乘喪進兵,必可獲勝。
須知昭義軍有我李筠在此,豈能任你這老匹夫前來猖獗!若不放些手段出來,殺他個下馬威,怎麼知道我的厲害!”李筠便傳下将令,命部下軍馬,齊集教場伺候出戰。
總算他有些計算,派了四名将官,各帶一千人馬,預備下矢石滾木及一切守城器具,分守各門,不得懈怠,倘有疏忽,定以軍法從事,決不寬貸。
其餘的兵将一齊跟随自己,出城迎戰。
傳令已畢,也不問北漢兵馬,究有多少,自己所率的六千人馬,是否能夠抵敵,居然放起一聲号炮,率領部下人馬,搖旗呐喊,沖出城去。
也等不及漢兵到來,傳令前軍從速前進;遇見漢兵,須要個個奮勇,迎頭截擊,不得放他逃走。
自己押着後隊,親自督戰。
衆兵将奉到命令,又見主帥也親自臨陣,果然個個勇氣百倍,徑向前進。
李筠的前部先鋒,乃都指揮穆令均,沿路迎将上去。
行到将近上黨地方,才與漢兵相遇。
劉崇遙見周兵,前來迎戰,隊伍整齊,旌旗飛揚,其勢甚為鋒銳,知道不可與他力戰。
遂即傳齊衆将,命先鋒張元徽,率兵五千埋伏在巴公原之左;都部署邱從晖,率兵五千,埋伏在巴公原之右,等候敵兵殺至分際,聽得炮聲響亮,一齊殺出,分左右截擊,不得有誤。
邱從晖、張元徽一聲得令,各自領兵前去埋伏。
劉崇又命大将楊衮,帶領五千人馬,迎敵周兵,詐作戰敗,引他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