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回

關燈
第七回遇盟兄太祖投軍戰敵兵李筠中計話說匡胤謝了郭威錄用之德,正要告退出帳,忽見一位青年将軍匆匆入内,一眼瞥見匡胤,現出驚詫的神氣,急忙問道:“你怎麼離了汴京,來到此處?”匡胤見了那人,也不禁驚喜交集,來不及回答他的話,趕上前去和他執手行禮,訴說自己到此的情由。

    你道這位青年将軍是誰?他瞥見匡胤,為何要現出驚詫的神氣?匡胤見了他,又為何驚喜得話也不及回答,趕上去和他執手行禮呢?原來這青年将軍并非他人,乃是前回書中和匡胤、鄭恩在關帝廟内結義的柴榮。

     那柴榮自在定州安喜縣内與匡胤、鄭恩分别的時候,本約定次年元宵佳節,至汴京看燈,再行聚首。

    不料回到邺都去看望姑丈、姑母,他的姑丈郭威,姑母柴氏,因為膝下無兒,心下正感不快,見柴榮忽地遠遠的跑來看望自己,哪有不喜之理! 又見柴榮長成得長身玉立,儀表堂堂,并且生性溫和,待人接物彬彬有禮,侍候尊長,更是柔聲下氣,頗具孝心,郭威夫婦更加鐘愛。

    索性寄信于柴榮之父,要将他撫養為子,所有郭威的家财産業,及朝廷恩蔭的爵位,言明日後都歸柴榮承受。

     柴榮之父,名喚守禮,原因郭威有恩于己,無可報答,遂将妹子嫁他。

    現在郭威又是漢主的開國元勳,官居極品,并兼将相,十分顯赫。

    他的言語怎敢違背!況且自己兒子做了郭威養子,便可平步青雲,立刻變成貴人了,這種機會真是千載難逢,豈可錯過!遂即回信答應。

    郭威夫婦,見守禮唯命是從,竟肯把兒子送于自己,這一喜好似天外飛來一般!當下擇定吉日,率領柴榮,祭告天地祖宗,把柴榮承嗣過來,撫養為子。

    從此以後,柴榮便改姓為郭,稱為郭榮,不再姓柴了。

    郭威夫婦,自得郭榮承繼之後,忽地有了兒子,出入追随、朝朝侍奉,把膝下蕭條之憾,完全除去,心下的快樂,自然不可言喻。

    再加郭榮秉性和平,夙谙禮節,做了郭威的養子,更是施出平身本事,晨昏定省,出告返面的克盡于職,所以郭威夫婦愈加喜歡。

     不但視若親生,并且看待他如胸頭之氣,掌上之珍,連一時一刻也離不開他。

    你想郭榮有了這樣際遇,如何還能離開邺都,遠赴汴京,實現從前與匡胤、鄭恩所訂的元宵看燈之約哩?這便是郭榮失約的原因。

    趁此交代清楚。

     閑話休提。

    單說匡胤、郭榮兄弟二人,無意之中,在軍營會面,哪能不驚喜異常,互相握手細訴别後的情形。

    郭威見自己的兒子和匡胤認識,并且十分要好,即便問道:“榮兒,你與趙指揮的公子,是何時相識的,怎麼我竟沒有知道呢?”郭榮見問,便将自己在安喜讀書,與匡胤乃是同窗好友,後來又因賣弓,遇見鄭恩,三個人因意氣相投,在關帝廟内,學着劉、關、張桃園結義的故事,結拜為異姓兄弟,一一告知郭威。

    郭威聽了,也喜逐顔開的對匡胤道:“趙公子原來與我兒是結義兄弟,從此以後,我倒要忝居長輩,喚公子為賢侄了。

    ”說着,又回顧郭榮道:“趙賢侄今日方至營中,尚沒有安身的營帳,你們既是結義兄弟,就和自家人一般,可同了他到你帳下,好好款待,等到将來立了戰功,受了軍職,自有區處。

    ”郭榮得了父親的吩咐,諾諾連聲,引了匡胤,向郭威告退,同回自己營帳,細叙契闊。

     從此匡胤更加死心塌地,跟着郭榮,随在營内,徑赴河中,征讨李守貞。

     匡胤正值壯年,勇猛非凡,又一心一意要想建立功績,出人頭地,所以披堅執銳,所至無敵,竟立了無數戰功。

    直到李守貞戰敗,無可為力,與妻子舉火自焚而死,河中地方完全平定。

    郭威回任邺都留守,待遇匡胤格外優厚,卻始終不肯保存,因此匡胤雖立了許多功勞,仍舊未得官職。

    這卻不是郭威埋沒功績,因見匡胤少年英雄,到處無敵,乃是一員虎将,自己帳下,少他不得,倘若把功勞叙出,加以保薦,朝廷任用,便不能單為自己膀臂。

    為了這個緣故,隻把匡胤羁系在自己部下,不肯放他做官;又恐匡胤,因為有功不賞,心懷缺望,所以款待得異常優厚。

    暗中又命郭榮,再三寬慰,叫他暫時忍耐,将來自當格外酬報,不愁沒有高官重祿。

    匡胤也知郭威要把自己留在部下,所以不肯保舉,倒也毫不介意,并沒怨望的意思。

     不多幾時,郭威篡了後漢,建國号為周,便拔補匡胤為東西班行首,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