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關燈
第六回指迷途老僧贈偈語遇機會太祖入戎行話說匡胤跟随小沙彌來到方丈處,早有一個皓首龐眉的老和尚,降階相迎。

    匡胤見這和尚,癯骨清顔,衲衣錫杖,飄飄然大有出塵之概,知道他非尋常僧人可比,連忙向他拱手。

    老僧也慌忙答禮道:“小徒無知,冒犯貴人,尚望寬宥為幸!” 匡胤道:“小可原想投效戎行,博取功名,因此離家遠行,不料性急匆忙,走錯路徑,以緻資斧告匮,落魄窮途,栖止無所。

     今天雖蒙上人青眼,得瞻道範,有處安身,但後顧茫茫,機會難遇,尚不知如何結局。

    上人無故稱為貴人,未免拟非其倫。

     況且小可毫無才幹,不能奮發有為,創建事業,揚名四海,隻落得長途奔波,覥顔向人,哪裡敢當這貴人兩字?還請上人不要如此稱呼,使小可聽了,十分汗顔,無地容身!“老僧道:”此事早有定數,不過時機未至,龍困淺水,尚缺風雲;一旦得了機會,自然飛黃騰達,無人能及,此時何必過謙呢?“一面說着,邀匡胤在方丈處坐下。

     小沙彌獻上茶來。

    匡胤喝着茶,詢問老僧的姓名,老僧答道:“老衲自幼出家,世事久已抛棄,迄今年逾百歲,哪裡還記得俗家姓名?不過當年出家的時候,本師曾代老僧,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之義,起個法名,喚做大空,因此人家都叫老僧為大空和尚。

    ”匡胤問道:“上人壽過期頤,道行高妙,必然能知過去未來之事。

     小可愚昧,未知将來結局如何,還求上人指示迷途,加以教誨,就是萬幸了!”老僧道:“赤光繞室,已呈預兆;奇香不散,早有異徵;點檢作天子,已有定數,後福正是不淺,結局何用憂慮呢!” 匡胤見老僧竟将自己出生時的赤光異香都說了出來,好似目睹一般,不覺十分驚詫!隻有所講的點檢作天子那句話,心内不甚明白,便追問道:“上人所說的點檢,究竟是何人物? 小可生性愚魯,不能懂得隐語,還請上人明白指教,以釋我疑,那就感激得很了!“老僧微笑道:”天機不可洩漏,日後自然明了,老僧饒舌,已經罪過了! “匡胤道:”未來之事,深恐洩漏天機,緻幹上蒼罪譴,恰不必去談它。

    但是小可此時窮途踯躅,進退兩難,未知向哪一方面行去,可以碰到機緣能夠得志,這是指點迷途,救拔衆生的事情,略略談論,想必無其妨礙。

    “老僧毅然答道:”此刻機會将到了,隻要再向北方進行,自有奇遇。

    “匡胤聽罷,沉吟了半晌,低頭不語,現出十分躊躇的樣子,老僧不待詢問,早就明白匡胤為難的緣故,遂即說道:“但請放心,不用憂慮。

    區區盤纏乃是小事,老衲自當代為籌備。

    ” 匡胤謝道:“萍水相逢,便承上人資助,小可心下如何得安呢!”老僧道:“結些香火因緣,也是老僧份内之事,何必心下不安呢!今晚權請在敝寺暫宿一夜,明日即當送行,免得錯過機會,又要多費周折。

    ”說畢,遂喚小沙彌近前吩咐道:“你引這位貴客至客房内暫時休息一下,并命廚房備飯款待休得怠慢!”小沙彌答應了一聲,便代匡胤拿了弓箭包裹,請他往客房裡去,匡胤起身向老僧緻謝告退。

     老僧扶了錫杖,款款的送出門外,自回方丈。

     匡胤同了沙彌來到客房,見是一間小小的房屋,内中床帳被褥,色色俱備,并且收拾得窗明幾淨,一塵不染,十分清淨。

      匡胤接連趕了好多天的路,在途中所受的塵氛之氣,到了此處,不覺一掃而空,心内很是爽快!忙将身上的塵埃拂拭幹淨,坐在房裡,飲了杯茶,那小沙彌已攜進一個燭台,擺在桌上,用火将燭點上,把桌子揩拭一下,随後出去,搬入晚飯,将萊肴碗箸安排齊整,回身對匡胤道:“貴客請用晚膳。

    ”匡胤腹中正覺饑餓,便狼吞虎咽的大吃一陣,吃得腹中已飽,方才把碗筷放下。

    等到小沙彌将殘肴撤去,送上臉水,匡胤淨過了臉,身體己覺疲乏異常,遂将被褥取過,倒身在床上呼呼睡去。

     隻因行路辛苦,連日在鄉村人家借宿,沒有好好的睡眠,今天在這客房裡面,覺得甚是舒服,所以一會兒睡着,竟是貪眠忘曉。

      及至一覺醒來,已經紅日當窗,連忙披衣坐起道:“怎麼一覺睡至此刻方始醒來!豈不有誤行程麼?昨晚那個老僧,曾言今天送我動身,免得錯了機緣,倘因起身遲延,把際遇錯過,那就追悔莫及了!”一面說着,走下床來,早見小沙彌送進了面盆手巾,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