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梳洗。
梳洗方畢,早又搬進早餐,匡胤随意吃了一會兒,遂即整衣出外,徑向方丈而來。
老僧已扶着錫杖,在那裡守候。
兩下相見,互相問了早安,便邀入方丈坐下。
匡胤唯恐錯過機緣,急欲告别登程。
老僧笑道:“貴客休要性急,從來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斷乎沒有差錯的。
貴客就是此刻動身,也要到得那個時候才有機會碰着,卻是勉強不得的。
況且老僧尚有薄酒三杯,奉敬貴客,以壯行色;等到午後登程,并不嫌遲!” 匡胤聽了老僧的話,哪有不依之理!遂又重行坐下。
和老僧閑談一會兒,不覺談及時局,匡胤便問老僧道:“天下大勢,一治一亂,原是循環不息的。
所以前人曾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易經上也說‘無平不陂,無往不複,否極泰來,亂極必治’。
現在的時局,離合縱橫,兵戈擾攘,已經四五十年,也不可謂不久了。
照着常理推測起來,天心也應厭亂;但時之久暫遠近,小可凡胎俗骨,難以細度,上人能知過去未來,想必久已明了,究竟不知何日方得太平?”老僧答道:“貴客所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一點也不錯!到了中原混合為一的時候,自有太平出現;老僧夜觀天象,為期也不遠了。
” 匡胤道:“混合中原之期,既已不遠,那真命帝主,想已出世的了,不知現在何處?”老僧道:“貴客要問真命帝主在于何處,卻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但天心雖然相助着他,也總要戒殺好生,才能夠統一中原。
玉食萬方,孟子所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正是這個意思。
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一味的荼毒生靈,以償所欲,既使能夠統一,他的國祚也決不長久的。
”匡胤聽了,連連點頭道:“上人的言語,實在有理!天生民而立之君,原是要他代天宣化,保護人民的;倘若隻管自己争城争地,不管百姓的死活,又何必要這君主呢?不用上溯唐虞,但就周秦兩代而論,文王、武王,專以保民為主,所以國祚綿長,傳至八百年之久。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原,專門暴虐百姓,荼毒人民,唯恐天下背叛,費盡心血的收兵器以對内,築長城以禦外,焚詩書以塞民智,禁偶語以杜反側,這樣的防微杜漸,總認為以子孫帝皇,傳至萬世了。
哪裡知道,陳涉崛起田間,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傳到二世,就滅亡了。
把周秦兩朝的事迹略一比較,可見開基創業之君,斷乎不可以多事殺戮的。
” 老僧不待匡胤說完,早已拍着手道:“貴客能見及此,真是蒼生之幸,老衲可以斷定貴客的後福,将來竟沒有限量哩!” 兩人談論得十分投機,不知不覺,時已晌午。
老僧一看日影,笑向匡胤道:“我們隻管饒舌,連時間都忘記了。
貴客還要趕路哩,老衲如何昏蒙到這樣地步,把正經事情也幾乎誤了。
”說着,即命小沙彌,快去開飯。
小沙彌去了一會,搬進來幾樣素菜,另有一把酒壺,盛着熱酒,一齊擺在桌上。
又取過一副杯箸,安排在上首。
老僧起身,請匡胤上坐,匡胤道:“既蒙上人款待酒飯,如何一個人獨吃,上人何不一同用膳呢?” 老僧道:“既請貴客飲酒,老衲理應奉陪,隻因服氣已久,煙火食屏絕多年,老衲隻好旁坐相陪,請貴客獨用罷!”一面說,一面執壺斟酒,讓匡胤入席。
匡胤見老僧不吃酒飯,也就不再謙讓,緻謝了一聲,便在上首坐定,舉杯一飲而盡。
老僧又執壺斟滿。
匡胤甚覺不安! 便向老僧道:“上人既不飲酒,可讓我自己斟吧,如此勞累上人,心中實在不安得很!”老僧還要客氣,匡胤早将酒壺取在面前道:“讓我自斟自飲,倒可多喝幾杯,上人倘若再不允許,我就從此停杯不飲了。
”老僧見匡胤并不作客,也就任他自便,不複多禮。
匡胤飲着酒問道:“剛才上人說,服氣已久,屏絕煙火食已經多年,不知道‘服氣’是什麼一種功夫,像我們俗骨凡夫,可以學習麼?”老僧道:“服氣一法,乃是禅門真訣。
大凡修道的人,都要從此入手,無論什麼人,隻要真心從道,皆可學得,而且學習久了,效驗異常宏大。
但是這種秘訣,隻有修道的人,才要學習,像貴客一般人物,将來還要玉食萬方,享受四海的供獻,用不着導引辟谷的法子。
“匡胤聽了,方不多言。
飲了一壺酒,便命小沙彌盛飯。
老僧道:”隻因貴客還要趕路,老衲也不奉勸多飲了。
“匡胤吃罷飯,小沙彌送上面水,方把
梳洗方畢,早又搬進早餐,匡胤随意吃了一會兒,遂即整衣出外,徑向方丈而來。
老僧已扶着錫杖,在那裡守候。
兩下相見,互相問了早安,便邀入方丈坐下。
匡胤唯恐錯過機緣,急欲告别登程。
老僧笑道:“貴客休要性急,從來說一飲一啄,莫非前定,斷乎沒有差錯的。
貴客就是此刻動身,也要到得那個時候才有機會碰着,卻是勉強不得的。
況且老僧尚有薄酒三杯,奉敬貴客,以壯行色;等到午後登程,并不嫌遲!” 匡胤聽了老僧的話,哪有不依之理!遂又重行坐下。
和老僧閑談一會兒,不覺談及時局,匡胤便問老僧道:“天下大勢,一治一亂,原是循環不息的。
所以前人曾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便是易經上也說‘無平不陂,無往不複,否極泰來,亂極必治’。
現在的時局,離合縱橫,兵戈擾攘,已經四五十年,也不可謂不久了。
照着常理推測起來,天心也應厭亂;但時之久暫遠近,小可凡胎俗骨,難以細度,上人能知過去未來,想必久已明了,究竟不知何日方得太平?”老僧答道:“貴客所說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話,一點也不錯!到了中原混合為一的時候,自有太平出現;老僧夜觀天象,為期也不遠了。
” 匡胤道:“混合中原之期,既已不遠,那真命帝主,想已出世的了,不知現在何處?”老僧道:“貴客要問真命帝主在于何處,卻是遠在天邊,近在眼前;但天心雖然相助着他,也總要戒殺好生,才能夠統一中原。
玉食萬方,孟子所言‘不嗜殺人者能一之’,正是這個意思。
如果違背了這個道理,一味的荼毒生靈,以償所欲,既使能夠統一,他的國祚也決不長久的。
”匡胤聽了,連連點頭道:“上人的言語,實在有理!天生民而立之君,原是要他代天宣化,保護人民的;倘若隻管自己争城争地,不管百姓的死活,又何必要這君主呢?不用上溯唐虞,但就周秦兩代而論,文王、武王,專以保民為主,所以國祚綿長,傳至八百年之久。
秦始皇雖然統一了中原,專門暴虐百姓,荼毒人民,唯恐天下背叛,費盡心血的收兵器以對内,築長城以禦外,焚詩書以塞民智,禁偶語以杜反側,這樣的防微杜漸,總認為以子孫帝皇,傳至萬世了。
哪裡知道,陳涉崛起田間,振臂一呼,天下響應,傳到二世,就滅亡了。
把周秦兩朝的事迹略一比較,可見開基創業之君,斷乎不可以多事殺戮的。
” 老僧不待匡胤說完,早已拍着手道:“貴客能見及此,真是蒼生之幸,老衲可以斷定貴客的後福,将來竟沒有限量哩!” 兩人談論得十分投機,不知不覺,時已晌午。
老僧一看日影,笑向匡胤道:“我們隻管饒舌,連時間都忘記了。
貴客還要趕路哩,老衲如何昏蒙到這樣地步,把正經事情也幾乎誤了。
”說着,即命小沙彌,快去開飯。
小沙彌去了一會,搬進來幾樣素菜,另有一把酒壺,盛着熱酒,一齊擺在桌上。
又取過一副杯箸,安排在上首。
老僧起身,請匡胤上坐,匡胤道:“既蒙上人款待酒飯,如何一個人獨吃,上人何不一同用膳呢?” 老僧道:“既請貴客飲酒,老衲理應奉陪,隻因服氣已久,煙火食屏絕多年,老衲隻好旁坐相陪,請貴客獨用罷!”一面說,一面執壺斟酒,讓匡胤入席。
匡胤見老僧不吃酒飯,也就不再謙讓,緻謝了一聲,便在上首坐定,舉杯一飲而盡。
老僧又執壺斟滿。
匡胤甚覺不安! 便向老僧道:“上人既不飲酒,可讓我自己斟吧,如此勞累上人,心中實在不安得很!”老僧還要客氣,匡胤早将酒壺取在面前道:“讓我自斟自飲,倒可多喝幾杯,上人倘若再不允許,我就從此停杯不飲了。
”老僧見匡胤并不作客,也就任他自便,不複多禮。
匡胤飲着酒問道:“剛才上人說,服氣已久,屏絕煙火食已經多年,不知道‘服氣’是什麼一種功夫,像我們俗骨凡夫,可以學習麼?”老僧道:“服氣一法,乃是禅門真訣。
大凡修道的人,都要從此入手,無論什麼人,隻要真心從道,皆可學得,而且學習久了,效驗異常宏大。
但是這種秘訣,隻有修道的人,才要學習,像貴客一般人物,将來還要玉食萬方,享受四海的供獻,用不着導引辟谷的法子。
“匡胤聽了,方不多言。
飲了一壺酒,便命小沙彌盛飯。
老僧道:”隻因貴客還要趕路,老衲也不奉勸多飲了。
“匡胤吃罷飯,小沙彌送上面水,方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