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關燈
小
中
大
殘肴撤去。
老僧已取出十兩銀子,送給匡胤,匡胤再三推讓,不肯收受。
老僧道:“貴客休得客氣,這銀子也由施主舍給敝寺,老僧特地取出,送給貴客的。
大概由此處起身,向北而行,不過十日,便有機緣。
這區區銀子,雖是少數,已夠應用了。
”匡胤知道推卻不了,方才收了銀子,向老僧再三道謝,遂即取了弓箭包裹,作别欲行。
老僧道:“且慢,老僧尚有幾句偈語,為貴客送别,雖沒什麼深意,留作後來應驗,也是好的。
”匡胤道:“上人既有偈語,自當恭聽清誨!”老僧遂作偈道:“遇郭乃安,曆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谶。
這十六字,請貴客記取,将來自有應驗。
”匡胤聽了,茫然不解,知道這是天機,便向老僧追問,他也不肯直言,隻緊緊記牢了四句偈語,回答了領教兩字,并不向老僧細細诘問。
當下由小沙彌将箭囊弓袋并包裹等件,拿了出來。
匡胤向老僧作别道:“仰蒙上人厚愛,深情懇摯,小可不勝感激!此去若能得志,定當報答恩德。
但不知何日再得會面,上人能識未來之事,想必已經知道的了。
”老僧道:“若問再見之期,須要待到太平時候,才能重行聚首。
”“太平”二字暗伏太平年号。
匡胤遂即攜了行李弓箭,邁步出寺。
老僧親自送至寺門,道了聲沿途珍重!回身入内。
匡胤依了老僧囑咐的話,直向北方前進。
一路之上,縱覽形勝,細玩風景,倒也不甚寂寞。
況且有了老僧所送的十兩銀子,資斧不憂缺乏,心裡很是寬慰!迤逦行來,已至漢陽,當即雇了舟船,渡過漢水,循着江岸,向前進行。
走了一會,忽然一座高山,遮斷前途。
匡胤看那山時,恰見層巒疊嶂,勢甚險峻。
山的後面,隐隐的傳出角聲,似斷似續,聽不清楚。
匡胤心下狐疑不定道:“這個聲音,分明是軍營中的角聲,難道此有甚軍隊,駐紮在這裡麼?”一面想着,也不顧山路崎岖,奮力走上山頂,舉目觀看。
隻見四下裡靜悄悄的,絕無所見。
唯有前面一座大營,依山傍水的駐紮在那裡,且有一面大旗,豎在軍中,蕩漾空際,耀日生光,旗上寫着一個大字,被風吹着,飄搖不定,急切間也看不出。
匡胤隻得走下山來,又向前行了數十步,才看清楚,旗上乃是大大的一個“郭” 字,不禁觸目驚心,暗中轉念道:“前在襄陽遇見的老僧,臨别時贈我四句偈語,第一句就是‘遇郭乃安’,莫非我的機緣,就在此處麼?這倒不可錯過。
”暗暗轉念了一會兒,拿定主意,直叩營門,求見主帥。
便将衣服整理一下,搶步前進。
到了大營,見有衛兵在營門外守護着,便上前問道:“貴營的郭元帥,可在裡面麼?”兵士道:“在裡面呢!你打從哪裡來?問他做什麼?”匡胤答道:“我從汴京到此,特地來拜見郭元帥,要求他收錄在營,出力報效。
”兵士聽了,向他渾身上下看了一會兒,方才問道:“請将姓名籍貫告我知道,方好替你通報。
”匡尼随:“我姓趙,名匡胤,乃是涿州人氏,父親弘殷,現為都指揮使。
”兵士搖着頭道:“瞧不出你還是個公子哩!但是父親既做到都指揮使的爵位,樂得安居家中,享受富貴榮華,怎麼反要來投軍呢?”匡胤道:“古人說的,‘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現在正值世界擾亂,乃英雄豪傑有為之時,不趁此建功立業,尚待何時?” 兵士道:“不料你年紀很輕,倒有這般壯志,待我與你通報,見與不見,可要看你造化。
”說着,回身往後營去了。
你道這座大營裡的郭元帥,究竟是何人?原來就是後周太祖郭威,乃是邢州堯山縣人氏,生得相貌魁梧,力大無窮,自幼學習武藝,弓馬娴熟,韬略深淵;少年時候,行為甚是無賴,最喜賭博,樗蒱之戲,一擲萬金,絕不吝啬。
頸上黥着飛雀啄黍之狀,說來卻也奇怪!初黥那飛雀的時候,這粒黍,距離飛雀約有寸許地位,後來出仕為官,頸上的飛雀和那粒黍,竟會漸漸的相近起來。
有個相面先生,替郭威相面,說他相貌異常,雖然出身微賤,後來必然大富大貴,竟是九五之尊。
郭威問他,應在何時可以發迹?相面先生道:“等到頸上黥的飛雀,啄到了那粒黍,便是身登大位的時候了。
”相面先生講了這番無影無蹤的話,非但郭威嗤之以鼻,便是旁邊的人,也都不相信道:“頸上黥的飛雀啄黍,乃是不能移動的,相距寸許遠近,豈有可以啄到之理?這明明是相面先生的胡言。
”哪
老僧已取出十兩銀子,送給匡胤,匡胤再三推讓,不肯收受。
老僧道:“貴客休得客氣,這銀子也由施主舍給敝寺,老僧特地取出,送給貴客的。
大概由此處起身,向北而行,不過十日,便有機緣。
這區區銀子,雖是少數,已夠應用了。
”匡胤知道推卻不了,方才收了銀子,向老僧再三道謝,遂即取了弓箭包裹,作别欲行。
老僧道:“且慢,老僧尚有幾句偈語,為貴客送别,雖沒什麼深意,留作後來應驗,也是好的。
”匡胤道:“上人既有偈語,自當恭聽清誨!”老僧遂作偈道:“遇郭乃安,曆周始顯;兩日重光,囊木應谶。
這十六字,請貴客記取,将來自有應驗。
”匡胤聽了,茫然不解,知道這是天機,便向老僧追問,他也不肯直言,隻緊緊記牢了四句偈語,回答了領教兩字,并不向老僧細細诘問。
當下由小沙彌将箭囊弓袋并包裹等件,拿了出來。
匡胤向老僧作别道:“仰蒙上人厚愛,深情懇摯,小可不勝感激!此去若能得志,定當報答恩德。
但不知何日再得會面,上人能識未來之事,想必已經知道的了。
”老僧道:“若問再見之期,須要待到太平時候,才能重行聚首。
”“太平”二字暗伏太平年号。
匡胤遂即攜了行李弓箭,邁步出寺。
老僧親自送至寺門,道了聲沿途珍重!回身入内。
匡胤依了老僧囑咐的話,直向北方前進。
一路之上,縱覽形勝,細玩風景,倒也不甚寂寞。
況且有了老僧所送的十兩銀子,資斧不憂缺乏,心裡很是寬慰!迤逦行來,已至漢陽,當即雇了舟船,渡過漢水,循着江岸,向前進行。
走了一會,忽然一座高山,遮斷前途。
匡胤看那山時,恰見層巒疊嶂,勢甚險峻。
山的後面,隐隐的傳出角聲,似斷似續,聽不清楚。
匡胤心下狐疑不定道:“這個聲音,分明是軍營中的角聲,難道此有甚軍隊,駐紮在這裡麼?”一面想着,也不顧山路崎岖,奮力走上山頂,舉目觀看。
隻見四下裡靜悄悄的,絕無所見。
唯有前面一座大營,依山傍水的駐紮在那裡,且有一面大旗,豎在軍中,蕩漾空際,耀日生光,旗上寫着一個大字,被風吹着,飄搖不定,急切間也看不出。
匡胤隻得走下山來,又向前行了數十步,才看清楚,旗上乃是大大的一個“郭” 字,不禁觸目驚心,暗中轉念道:“前在襄陽遇見的老僧,臨别時贈我四句偈語,第一句就是‘遇郭乃安’,莫非我的機緣,就在此處麼?這倒不可錯過。
”暗暗轉念了一會兒,拿定主意,直叩營門,求見主帥。
便将衣服整理一下,搶步前進。
到了大營,見有衛兵在營門外守護着,便上前問道:“貴營的郭元帥,可在裡面麼?”兵士道:“在裡面呢!你打從哪裡來?問他做什麼?”匡胤答道:“我從汴京到此,特地來拜見郭元帥,要求他收錄在營,出力報效。
”兵士聽了,向他渾身上下看了一會兒,方才問道:“請将姓名籍貫告我知道,方好替你通報。
”匡尼随:“我姓趙,名匡胤,乃是涿州人氏,父親弘殷,現為都指揮使。
”兵士搖着頭道:“瞧不出你還是個公子哩!但是父親既做到都指揮使的爵位,樂得安居家中,享受富貴榮華,怎麼反要來投軍呢?”匡胤道:“古人說的,‘時勢造英雄,英雄造時勢’。
現在正值世界擾亂,乃英雄豪傑有為之時,不趁此建功立業,尚待何時?” 兵士道:“不料你年紀很輕,倒有這般壯志,待我與你通報,見與不見,可要看你造化。
”說着,回身往後營去了。
你道這座大營裡的郭元帥,究竟是何人?原來就是後周太祖郭威,乃是邢州堯山縣人氏,生得相貌魁梧,力大無窮,自幼學習武藝,弓馬娴熟,韬略深淵;少年時候,行為甚是無賴,最喜賭博,樗蒱之戲,一擲萬金,絕不吝啬。
頸上黥着飛雀啄黍之狀,說來卻也奇怪!初黥那飛雀的時候,這粒黍,距離飛雀約有寸許地位,後來出仕為官,頸上的飛雀和那粒黍,竟會漸漸的相近起來。
有個相面先生,替郭威相面,說他相貌異常,雖然出身微賤,後來必然大富大貴,竟是九五之尊。
郭威問他,應在何時可以發迹?相面先生道:“等到頸上黥的飛雀,啄到了那粒黍,便是身登大位的時候了。
”相面先生講了這番無影無蹤的話,非但郭威嗤之以鼻,便是旁邊的人,也都不相信道:“頸上黥的飛雀啄黍,乃是不能移動的,相距寸許遠近,豈有可以啄到之理?這明明是相面先生的胡言。
”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