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回

關燈
知和郭威在一處賭錢吃酒的朋友,卻把相面先生的話,當作一件新聞,互相傳述,人人皆知。

    從此以後,都叫郭威為郭雀兒。

     那郭威在鄉黨之中,頗有俠氣,常常替人家排難解紛,遇有窮途落魄。

    或是遭了急難的人,他也肯解囊相助,十分慷慨,因此地方上很有人感激他。

    有個姓柴的,名喚守禮,為了一樁官司,被人誣陷,幾乎惹出大禍。

    幸得郭威出頭排解,方才沒事。

    守禮感念郭威恩德,無可報答,便把自己妹子,嫁于郭威為妻。

    守禮的兒子,便是柴榮。

    前回書中,匡胤、鄭恩三人結義之後,匡胤将回汴京,柴榮不是說也要動身去看望姑丈麼?  就是去看郭威的。

    隻因郭威娶了柴氏,并未生育兒女,卻把柴榮視同親生兒子一般,十分鐘看!  後來郭威跟了後漢高祖劉智遠,立了許多戰功。

    智遠是器重郭威,遇有機密大事,都是史宏肇、郭威兩人代為劃策,所以智遠篡了後晉,史宏肇、郭威都是開國元勳。

    智遠臨殁,郭威、史宏肇又做了顧命大臣,擁立太子承祐為帝,就是後漢隐帝了。

    其時隐帝幼弱,諸事都聽郭威、史宏肇的指揮。

    所以隐帝即位,便命史宏肇為樞密使,郭威為樞密副使。

    又因邺都是國家的重鎮,須要威望素著的将帥,前去鎮守,遂加郭威為侍中,兼邺都留守,帶領部下兵将,坐鎮邺都。

    郭威奉到聖旨,知是朝廷倚仗自己的威望,壓制各鎮,好使他們不敢暗生異心,所以有這樣的重任,哪裡還敢怠慢?立刻收拾行裝,帶了家眷,徑往邺都就任。

     不料郭威到了邺都,沒有多時,那護國節度使李守貞,據了河中,聯絡了永興的趙思绾,鳳翔的王景崇,三處藩鎮,一齊抗命起來,聲勢猖獗異常,各路将帥不能抵敵,紛紛告急,文報絡繹,如同雪片一般飛來。

    隐帝年幼無知,如何應付得來? 立召樞密使史宏肇,同平章事蘇逢吉、楊邠入宮,商議發兵之策。

    史宏肇畢竟是閱曆已深,很有才幹,能擔重任的人。

    他見隐帝急得手足無措,便從從容容的安慰了隐帝,叫他不要着急,一面與蘇逢吉、楊邠商議調遣将帥,分路出兵。

    當下議定,命趙弘殷征讨鳳翔的王景崇;郭從義征讨永興的趙思绾。

    唯有河中的李守貞,兵力最強,聲勢也最厲害,須要極有威名,能征慣戰,智勇足備的大将前去,始能抵敵李守貞。

    史宏肇等躊躇了半日,除卻邺都留守郭威以外,便沒旁人可當此任。

     當下商議已定,入見隐帝,奏明此事。

    隐帝一一準奏;卻另外下一道谕旨,命郭威為西面招慰安撫史,征讨河中,諸路軍馬皆受節制。

    郭威奉到谕旨,見軍情緊急,自然不敢遲延,略略挑選兵将,帶了内侄柴榮,秘書王濤,率領部下人馬,兼程前進。

     這日行到半途,紮下大營,在路旁暫憩。

    匡胤恰巧到來,遇個正着,便直叩營門,請求效力。

    兵士代他通報進去。

    郭威因在用人之際既有壯士投效,自然不肯拒絕,立命召入相見。

     匡胤聞召,随定兵士步入中軍帳前,向郭威打了一拱,侍立帳下。

    郭威未曾開口,先把匡胤的相貌端詳一會兒,見他正在壯年,身材魁梧,心下已有三分喜愛。

     遂問明姓名籍貫并及三代履曆。

    匡胤朗朗回答,聲音洪亮,語言鮮明。

    郭威見了,更加合意,早有留他在營之心,卻故意問道:“你年紀尚輕,正應在家讀書,徐圖上進,如何出外投軍,輕蹈險地呢?”匡胤答道:“現值時局多故,正是大丈夫立功之秋,稍有志氣的人,怎肯枯坐家中,不思出外建立功業呢?我久已抱定入營效力的志願,上可以酬報國家,略盡食毛踐土之誼,下可以顯親揚名,不緻虛生人世,這就是我前來投效戎行的本意了。

    ”郭威道:“你的志願如此宏大,正可追随令尊,同往鳳翔,建立功績,因何不随父前去,反到我營中來投效呢?”匡胤經此盤問,料知難以隐瞞,隻得将父母愛子心切,不許從軍,并自己如何潛身出外,走錯路程,始到此處的情形,一字不遺的述了一遍。

      郭威聽了,方才明白匡胤前來投軍的原由。

    遂即言道:“我與你父,本屑同寅,今既到此,哪有不肯錄用之理。

    現在且留在我帳下,同去征讨河中,等到立了功勞,自然保薦。

    ”匡胤謝了郭威收錄之德,正要告退出帳,忽然有一位青年将軍走入中軍帳内,一眼瞥見匡胤,現出驚詫的神情,向他問道:“你如何不在汴京,竟會來到這裡呢?” 未知來者是誰,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