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一回 蓮花峰番僧面壁 少林寺李全招降
關燈
小
中
大
,第四手把數珠,第五手把微若布羅迦果,第六手把钺斧,第七手把鈎,第八手把跋折羅,第九手把寶鬟;左邊,第二手把如意空幢,第三手把蓮花,第四手把罐,第五手把索,第六手把輪,第七手把螺,第八手把賢瓶,第九手把《般若波羅密經》箧子。
七寶莊嚴,又是一付法相。
“至于如意輪觀音,六臂金身,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于說法相。
第一手思維,憫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衆生願;第三手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手持蓮花,能淨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
這又是一付寶相。
“世俗見識不廣,故見了這尊馬頭觀音,以為詫異相,實不知菩薩具廣大神通,何相不可以幻化?異相正多着哩!貧僧從今起,發願化緣,塑全這六尊觀世音菩薩法像,也好垂示後來。
” 大家聽了他這番話,方才恍然,各各認捐金資材料,不足的由求那跋陀到民間去募化,完成這六觀音的工程,我算一言表過,以後不再提及了。
我在這裡又有幾句話要交代一下。
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與勸善兩途。
至于菩薩的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雖如此說,我們正也不必斤斤計較它的有無。
大概所示的善相,那就是勸獸的意思;所現示的畏懼相,那就是警世的意思。
菩薩不必真有此相,說的人不妨如此說,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說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薩心腸。
譬如說沙塵的微細,我的目力辨不出明白,這并不是沒有沙塵,乃是我目力所不及。
他說菩薩有這種種寶相,人家不能見到,也就不能說沒有這回事,隻怪自己的目光不廣罷了。
我隻要接受菩薩勸善和警世的苦心,那麼任便菩薩現何寶相,左右還是菩薩。
所說的善知識三字,大家正當細心體會啊! 再說當時菩薩的真身,早已離了九華山,又折向河南地界而來。
那邊本是曆代帝王之都,素稱為洞天福地,不料近來又遭了兵燹之災,弄得百姓颠連困苦,四散逃亡。
原來那倡亂的卻是李全,他們夫婦二人,各使一條渾鐵槍,勇猛無比,号稱李鐵槍,又說什麼李氏梨花槍,天下無敵。
故聲勢非常浩大,所部也着實不少,真如渭堤水決,端的勢如破竹,沒人敢撄他的兇鋒:兵勢蔓延,直到登封縣地界,方才屯駐,不敢長驅直入。
你道為何?原來登封縣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達摩禅師所開創。
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衆個個精于拳棒,并且是獨家秘傳,神奇變化,不可測摸。
李全雖勇,但震于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們。
他打算設法将僧侶招降下來,另編--支和尚兵,合着自己的所部,那才可橫行天下哩! 他打了這麼一個主意,故暫時停兵不進,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貴;不投降時,就要興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話。
你想,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般徒衆,也都一志修行,斷絕塵緣,故一口回絕。
送信的人回營告訴了李全,可是他心還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币去誘緻他們,和尚仍舊付之一笑。
臨了兒,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說,限期三天,如其不率衆歸順,就要圍攻山寺。
寺中住持見他們一味歪纏不清,十分讨厭,就把傳盲人割下兩個耳朵,攆出山門。
這一來就伏了禍機。
正是: 持心維正道,割耳警強梁。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
七寶莊嚴,又是一付法相。
“至于如意輪觀音,六臂金身,頂髻寶莊嚴冠,坐自在王,住于說法相。
第一手思維,憫念有情故;第二手持意寶,能滿衆生願;第三手持念珠,為度傍生苦;左按光明山,成就無傾動,第二手持蓮花,能淨諸非法;第三手持輪,能轉無上法。
這又是一付寶相。
“世俗見識不廣,故見了這尊馬頭觀音,以為詫異相,實不知菩薩具廣大神通,何相不可以幻化?異相正多着哩!貧僧從今起,發願化緣,塑全這六尊觀世音菩薩法像,也好垂示後來。
” 大家聽了他這番話,方才恍然,各各認捐金資材料,不足的由求那跋陀到民間去募化,完成這六觀音的工程,我算一言表過,以後不再提及了。
我在這裡又有幾句話要交代一下。
佛教的主旨,不外乎警世與勸善兩途。
至于菩薩的是否有此相示世,佛家雖如此說,我們正也不必斤斤計較它的有無。
大概所示的善相,那就是勸獸的意思;所現示的畏懼相,那就是警世的意思。
菩薩不必真有此相,說的人不妨如此說,塑的人不妨如此塑,那說的人,塑的人,就具有菩薩心腸。
譬如說沙塵的微細,我的目力辨不出明白,這并不是沒有沙塵,乃是我目力所不及。
他說菩薩有這種種寶相,人家不能見到,也就不能說沒有這回事,隻怪自己的目光不廣罷了。
我隻要接受菩薩勸善和警世的苦心,那麼任便菩薩現何寶相,左右還是菩薩。
所說的善知識三字,大家正當細心體會啊! 再說當時菩薩的真身,早已離了九華山,又折向河南地界而來。
那邊本是曆代帝王之都,素稱為洞天福地,不料近來又遭了兵燹之災,弄得百姓颠連困苦,四散逃亡。
原來那倡亂的卻是李全,他們夫婦二人,各使一條渾鐵槍,勇猛無比,号稱李鐵槍,又說什麼李氏梨花槍,天下無敵。
故聲勢非常浩大,所部也着實不少,真如渭堤水決,端的勢如破竹,沒人敢撄他的兇鋒:兵勢蔓延,直到登封縣地界,方才屯駐,不敢長驅直入。
你道為何?原來登封縣的西面,有座少室山,山上有座少林寺,是達摩禅師所開創。
此寺以武功著名,一行僧衆個個精于拳棒,并且是獨家秘傳,神奇變化,不可測摸。
李全雖勇,但震于少林寺的威名,也不敢去惹他們。
他打算設法将僧侶招降下來,另編--支和尚兵,合着自己的所部,那才可橫行天下哩! 他打了這麼一個主意,故暫時停兵不進,寫了一封書信,派人送到少室山少林寺中去,大意不外“投降了,共享富貴;不投降時,就要興兵攻打,玉石俱焚”等話。
你想,少林寺的住持,原是有道高僧,就是一般徒衆,也都一志修行,斷絕塵緣,故一口回絕。
送信的人回營告訴了李全,可是他心還不死,又派人用甘言厚币去誘緻他們,和尚仍舊付之一笑。
臨了兒,李全怒了,又派人去說,限期三天,如其不率衆歸順,就要圍攻山寺。
寺中住持見他們一味歪纏不清,十分讨厭,就把傳盲人割下兩個耳朵,攆出山門。
這一來就伏了禍機。
正是: 持心維正道,割耳警強梁。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