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九回 責貢蛤蜊民不堪命 消除疫疠手到生

關燈
話說馬郎聽了和尚的話,果真攜鏟來到美女瘗葬的地方,扒開墳頭一看,不覺大為驚喜!哪裡是什麼屍身,卻留着一付黃金鎖子骨。

     和尚道:“如何?你如今可知道觀世音菩薩的法力了?菩薩因為這一方的百姓,不知禮義,愚蒙可憐,故特地化身美女,前來點化大衆。

    合該是你的緣法,授了大藏《法華經》,你就該本菩薩的宗旨,抱定宣揚佛法,對導大衆的心志,将來功德圓滿,不怕沒有你的好處啊!” 馬郎連連應喏,說話之間,和尚卻又不見了:從此,馬郎便把三間草屋,改作茅庵,塑起觀世音菩薩的法像,但所塑的還是賣魚美女的形狀,一手提着魚籃,故世稱為魚籃觀音。

    又因為當時名義上曾嫁給馬郎,故又稱為馬郎婦觀音,其實都是觀自在菩薩的化身罷了。

    再說菩薩自點化了馬郎之後,一路遵海而行。

    那一日到一個所在,見有一股怨氣,聚結不散,菩薩就動了慈悲之念,化身為一個行腳僧人到民間去訪問。

     原來此間地名甯波,是東南海口的重地,出産豐富,尤其是海洋珍味居多數。

    百姓富足,安居樂業,又值盛世,本來不知有什麼疾苦。

    可是近幾年來,因為一件貢品,就鬧得雞犬不甯,民怨沸騰起來。

     你道為何?原來那時唐文宗在位,他生平最嗜食蛤蜊一物,真是愛如生命一般,幾乎不可一日無此物,沒有此物就不能吃飯。

    蛤蜊一物,雖各處海口都有出産,但要算甯波出産的最為名貴,肥嫩鮮美,無出其右。

    既是皇帝愛到此物,自然要責令甯波貢獻了。

    蛤蜊是甯波的土産,甯波的漁戶又多,進貢些些,講來也算不了什麼啊!卻為何竟民怨沸騰呢? 端隻官府差役等人狐假虎威,借了責貢這問題,就大大地駿削起百姓來了。

    漁戶進呈貢品蛤蜊,自然不敢含糊,先行選擇一遍,然後呈繳給責貢的差役。

    那時差役便擺出他們上命差遣的面目,左不是,右不是地一味挑剔,不是嫌你選擇不均,就是說貨色不佳,總不肯绐你爽爽快快過秤錄收的。

    你若是事先送幾貫給這衙役,就是貨色果真欠佳,他們也一樣地收下來;你若是不花錢的話,他們就給你一個幹擱,三天五日不給你過秤,縱然磕破了頭去求他,也是不瞅不睬。

    蛤蜊是最易死的,幾天一擱,又得重行彩捉,結果還是要用錢。

    你若是因此而誤了限,就捉到當官,辦一個大大的罪名,包你吃不了兜着走。

    并且,别種貢品,每年一回或每年二回,次數是有一定的。

    獨有蛤蜊,卻是一年到頭不斷地要貢。

    故甯波一班漁戶也就一年到頭地在責貢中度日。

    貢些蛤蜊本沒有什麼,但是要每次貼上幾貫差役錢,這卻老大吃不了。

    故數年之中,把那班漁戶,富的弄窮了,窮的弄得賣妻鬻子,家破人亡了。

    因為一人口腹之好,不知破了多少人家,說來正自可憐呢! 那麼這班漁戶未免太笨了,難道就不能改業避免這種苛政麼?卻又不然。

    官府事前就有準備,先将漁戶查明記錄,凡是名字被落去的人,就逃不得差,并且刁;準中途改業,非到本人身死,決不能逃免。

    故很有些人因欲留些産給後輩,不惜犧牲他自己性命去自殺的。

    你想,在這種情形之下,又怎教那些百姓不怨氣沖天呢? 當下觀世音菩薩來到甯波,問明了這種情形,兀自搖頭歎息。

    暗想:“這一班可憐的百姓,也是前生造的孽,才罹此厄.如今我不相救,他們哪有脫離苦厄的日子呢?” 菩薩便走到海灘,見那時正好潮頭欲上,許多蚌蛤之屬都張殼迎潮,那些漁戶卻冒死地捕捉,隻聽得一片長籲短歎之聲。

    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