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回 灑甘霖救濟旱災 賣鮮魚感化下士

關燈
話說大家聽劉世顯說那托缽求化的老婆婆,就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不覺互相驚異起來。

    剛才看果真是看見過的,但是誰也不知道這貧苦婆婆,卻就是觀世音菩薩啊!于是有的自怨有眼不識泰山,當面錯過良機,有的自怨不曾施舍,結個善緣。

    大家懊喪的情緒一言難盡。

     當下劉世顯又講:“菩薩以慈悲救苦為旨,這些都屬細事,決不加罪,隻要以後誠心相信就是了。

    并且菩薩定于明日午時三刻,顯示寶相,祈霈甘霖,你等那時盡可瞻禮慈容,同沾雨露哩!” 大家聽了此話,又都喜悅起來。

    從此傳揚開去,不消片刻,合城全知。

    再是一傳十,十傳百地傳出去,到當日晚上,四鄉八鎮已經完全都知道了,聽了這種消息,沒一個不喜形于色。

     直到次日清晨,端的是農停耕,婦停織,商停市,大家都焚香點燭,虔誠頂禮,專等午時三刻,看觀世音菩薩顯示法身。

    無論男女老少,一個個仰起脖子望着天空,連眼也不敢多瞬一瞬。

     直等到分際,隻見太室山頂悠悠地起了一片白雲,逐漸地蔓延開來,愈延愈廣。

    忽見白雲中間,天開一線,山頭之上,現出丈六金身,頭戴錦兜,身披袈裟,手中捧定羊脂白玉淨瓶,瓶中貯着甘霖柳枝,赤着雙跌,站在光明石上。

     大家見此情形,一齊倒身下拜,口稱觀世音菩薩,又默默通誠,都願皈依座下。

    羅拜既畢,隻見菩薩手執柳枝,蘸着甘露,向東南西北有田禾處一陣灑。

    說也奇怪,一忽兒雲氣四合,大雨如注,足足半個時辰,方才雲收雨住,霁色重開,菩薩的法相早巳不見了。

     自此之後,那一班百姓,果真都敬信佛法。

    劉世顯捐了資财,就在太室山菩薩顯身處,建立一廟,塑大士像供養起來,菩薩所憩息的石洞,也改名為觀音洞,至今還留存着哩! 這是觀世音菩薩到中土後第一次顯化,所現的乃大慈相,就是聖觀自在菩薩啊!當時曾留下有《聖觀自在菩薩心真言瑜伽行儀軌》一卷,直到唐代始經釋不空譯出,至今仍流行于佛門。

     再說菩薩自從廣施法雨,點化了劉世顯,此間自有劉老兒向衆勸善,不必久羁。

    于是她坐觀清靜,運用她的慧耳,谛聽一切。

    她覺得東海之濱,各處島嶼之民,身居化外,不知禮義,與禽獸無異,甚為可憫,故就離了中州,直向東海邊而來。

     菩薩知道那邊半屬漁民,故就化成一漁婦模樣,挽着叉兒髻,穿着藍布裙襖,依舊赤着雙趺,生得美麗非常,手中提着魚籃,中間放着幾條鮮活的魚兒,雜在衆漁人中,入市賣魚。

     市人因為這位漁婦,生長得十分美麗,故争着都去買她的魚。

    可是菩薩卻向買魚的說道:“你們買我的魚去做什麼用處?” 買魚的就說是做萊肴下飯。

     她卻搖頭說道:“我這個魚不比等閑,不供人口腹。

    你等要萊魚,請照顧别人,我這魚卻隻賣給人家做放生之用的。

    ” 人家聽了她的話,不免笑她癡呆,以為魚蝦之屑,本來是供人口腹的,如何卻說是放生?果真買了魚拿來放生,還不如将金錢向海中抛擲好得多呢!于是就望然而去。

     菩薩到了晚間,也和衆人雜居在金沙灘畔。

    次日仍舊提籃入市,可是依舊找不到主顧,如此一連幾天,就驚動了一位有心人。

    此人姓馬,大家因為他是個賣魚郎,故都叫他馬郎。

    他看見菩薩賣魚,天天沒有生意。

    她那籃中卻天天老是那兩條魚兒,幹放着卻如何并不會死,兀自有些奇怪。

    他便留心察看,又不見什麼特異之點,馬郎十分納罕。

     同時金沙灘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