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四回 試金刀斬斷六根 人空門靜觀三界

關燈
沒有什麼可看了,便也扶老攜幼,呼男覓女地紛紛散去,寺中才清靜下來。

     從此以後,妙善公主竟變了妙善大師,安心住在金光明寺中,虔誠修行。

    貼身又有保姆和永蓮二人作伴,伏侍的人,又都是舊時宮女,故她視此金光明寺,無異就是西方樂土。

    但那一班常住的尼僧,雖然一般地會得誦經念佛,對于佛家的奧旨卻沒多大了悟。

    因此,妙善大師便在課誦參禅之外,每逢餘暇,就和她們講經說法,随時加以指點。

    又定每逢三、六、九日為演講之期,合寺衆人須齊集講堂,聽宣佛旨。

    就是左近的在家人,如其有心向佛,願意來聽,也并不拒絕,還備了齋點供這班人果腹。

     如此一來,到了三、六、九的講期,就有許多遠近貧民,紛然而集。

    在他們的初志,不過是叨光些齋點,并不是誠心來聽什麼經。

    但經不起這位妙善大師,妙舌生蓮,說得天花亂墜,把許多愚頑之心,漸漸地鑿開了竅,大家都有些覺悟,信心也就深切起來。

    那些起初為了圖口腹而來的貧民,到此競得聽經之癖,大有非聽不可之勢,并且還替她宣揚傳說。

    故三、六、九講期的聽衆,也一期多似一期,真如山陰道上,絡繹不絕.國中信佛的人,也就逐漸增加起來了。

    若照常情而論,出家人本就受十方的供養,如何她卻反其道而行之,供養起十方來呢?一來這金光明寺中,置有良田千頃,衣食豐足,不必要人家齋供;二來妙善大師的主旨,就在于感化愚頑,拯拔苦厄,光大佛門,若不是此,決不能吸引群衆。

     好得多着錢也沒用,備辦些齋點,究竟所費有限,所造的功德,卻非常宏大,又何樂而不為呢?這麼一來,連城中的貧民也聞風而來,講期竟如集市一般,耶摩山下,也生氣勃勃了。

     光陰易過,轉瞬之間,已是冬寒天氣,北風肅殺,刺人肌骨。

    那一班貧民,身上沒有棉衣,禁不起冷氣的侵襲,多躲在家裡不敢出門一步。

    因此,聽講的人.一期少似一期。

    妙善大師得知其故,不覺側然心憫!使命人入城去買了許多布匹棉絮,親自加以剪裁,裁成大小不等的襖褲數百件,分交合寺僧尼侍役去縫紉,到底人多手快,不消幾天已經做得完成。

    又命安下大鍋,每逢講期,預先煮下幾鬥米熱粥,待大家飽餐-頓,再上講堂。

    凡是沒有棉衣的人,就将襖褲分給他們,大家既有了棉衣禦寒,并且在風中走冷了,又有熱粥可吃,再也不愁什麼,于是聽講曲人,又重行增加起來了。

     話休絮煩,如此大家替她宣揚傳說開去,通國的人民、都視這座金光明寺好象慈善機關一般,一班赤貧如洗,毫無依靠之人,竟有不遠數百裡老遠趕到耶摩山來,投身金光明寺。

    這位妙善大師卻一視同仁,凡有出家的尼僧來投,一概收留寺中,也不講什麼三餐一覺的話,他們不想走,也不去趕動身,由他住到幾時,好得禅房廣大衆多,不愁容不得。

    至于在家人老遠來投的,其間男女老幼都有,寺内自然不便收留。

    妙善大師又每人發給竹木柴草等材料,叫他們自去山麓擇地搭蓋茅舍居住,每人各給些少本錢,叫他們去自謀生計,博個餬口之資。

    如此一來,不消幾時,把這凄涼冷落的耶摩山麓,竟變成一個很大的村鎮。

    那裡居住的一班人,都受妙善大師的恩惠,一個個都感激于心,将她的說話,奉為金科玉律。

    每逢到講期,不論男女老幼,都齊集講堂,聽她說話。

    故興林國中,最早覺悟的,倒是這班下愚的貧民。

    正是:  聰明能自誤,愚拙信心堅。

     欲知後事如何,且待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