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王小姐勸夫修道 胡舅爺助姊為奸

關燈
甚或因自身堅守道體之故,緻傷夫妻情感,更是可痛之事。

    這月英隻因一念之癡,弄到寝食俱廢,幾乎奄奄成病。

    不料天從人願。

    王光忽生不顧俗例,使小夫妻們共讀之議。

     月英聽了,認為勸諷采和之時機已至。

    心中一喜,精神為之大振。

    一時笑也有,話也有,不知不覺變了一個樣兒。

    這惹得一班姊妹們,大家夥兒開他的玩笑,說他這點年紀,就希望和丈夫在一塊兒,真不害羞。

    幾句話,說得月英萬分冤屈。

    可是萬萬不能辯說,隻有一笑置之而已。

    到了他們擇定的吉日,王光夫妻親送月英渡江。

    那邊藍氏父子,也按準時刻,帶來轎馬,在江口迎接。

     小夫妻倆初次相見,都似從前舊識一般,也且不知不覺會得忘記羞澀,互相親愛起來。

    因在路中,不便說話,比及到了家中,那采和高興得像瘋人一般,帶領月英進去,拜見各位長輩,然後和各位平輩的兄弟姊妹們相見。

    這班人都年輕愛玩的,少不得又要拿采和來取笑幾句。

    采和一味地笑,并不分辯。

    采和的母親烏氏,見了這個未來的媳婦,愛得無可不可,笑得兩隻眼睛瞇縫着合不攏來,抱在懷中,隻不住地喊寶貝心肝。

    月英也真乖巧,湊着趣兒,滿口地喊媽媽,叫爸爸,也像藍文的親生女兒一般。

    當下烏氏吩咐,讓月英和他同睡一房,便于親自照管,反把原來同房的愛子采和,挪将出去,住到後面的套房裡去。

    月英見尊姑如此寵愛,心中也自歡慰。

     這卻不談,單說采和自小不忘前生。

    五歲上學,七歲就能詩文。

    彼時的志趣,原和月英一般。

    但求修仙了道,不望博利心名。

    但因藍世代作吏,往來的親友,也都是為官作吏的人家。

    小孩子們從小讀書,就都存着長大為官的念頭。

    大人教訓孩子,也無非是望他們為官作宰,耀祖榮宗。

    采和畢竟年小,日居此等家庭,常受這等陶熏,不知不覺,已把生來的意志,漸漸換個樣子,一心想繼武前人,克承先志,大有非此不可的光景。

    藍文夫婦自然欣悅。

    烏氏也把采和如何立志,如何用功,告訴月英。

    月英哪敢多說,隻得随俗浮沉地跟着烏氏,稱頌了一番。

    烏氏也越覺開懷。

     到了月英上學這天,小夫妻倆一同到了書房中,面對面兒坐下。

    那位毛先生,倒真是一位博學的君子,教着這一對兒聞一知十、一目十行的學生,居然也還對付得了。

    而且天天兀坐書齋,不請一天假。

    因此,這年小夫妻們的學業,更加進步得快。

    不過月英另有計劃,常于正課之餘,把從前讀過的幾冊道書,都拿來放在案上。

    空下來,就翻将開來,有意讀給采和聽。

    采和先還疑他有心賣弄才學,并不怎樣去盤究他。

    後來日子久了,他倆情好日增,客氣盡除。

    采和方才問他道:“妹妹,怎麼愛讀這等道書?”月英心中,也正要他來問這句話,忙笑而對道:“哥哥難道竟忘了?這本是你我本等應讀的書麼?”采和聽了,不覺大笑道:“原來如此,妹妹想該明白你我前生的事。

    一世夫妻,隻落得那麼一個慘報,回想起來,真令人心傷氣短。

    僥幸如今轉世重逢,又得仙師玉成,匹配夫婦,重續良緣,大該快快活活過這一生,藉以補償前生所受的冤苦,豈不大妙。

    何苦再向道門中求生活。

    能否證道,未可必成,而一世的幸福,先付諸東洋大海,這也太可惜了吧。

    不瞞妹妹說,愚兄從前不昧夙緣,因也時時想出世修道。

    後來想起人生有限,犯不上自讨苦吃。

    吃苦還是小事,最怕修仙之事太過杳渺,未必一定能夠成功。

    不說别的,單說古來修道的人,并不在少數,何以我們所知的,不過寥寥數人呢。

    如此一想,我便大大地悔悟前非,趕緊緻力于聖賢經傳之學,預備他年出仕皇家,也好和妹妹你共享人間富貴之福,豈不是好?” 月英忙道:“哥哥此言差矣。

    大凡修仙之人,正因人世光陰去得太快,縱使活到百年,不過浮雲過眼。

    百年之中,截尾去頭,便有天大富貴,又能享得幾時?怎比得世外神仙,逍遙自在,與天地同壽,日月并存。

    雖然修道之時,不免含辛茹苦,經曆艱危,究竟不過短期之事。

    正是所失者小,而所得者,卻無限制。

    怎見得不上算呢?至于修道難成,果然不錯。

    要知皇天不負苦心人。

    無緣入道之人,但能苦心堅志,未嘗不可有成。

    何況你我原有夙緣,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