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六回 王小姐勸夫修道 胡舅爺助姊為奸

關燈
卻說月英轉世為人,性靈不昧,雖居羅绮叢中,念念不忘修道。

    但他的修道,和别人不同,别人但求獨善,他卻和藍采和生生死死都有聯帶關系。

    采和不能升仙,月英也不能獨自成道。

    并非事實上真有何種困難,皆因雙方曆來的關系太深切了,覺得同生同死,同轉凡胎,同入仙界,乃是必然的道理,一定的情勢,如有一人不得成道,其它一人,萬不能舍之而去。

    此中原因,看官們已經明白他倆前生情事,定能信為不謬。

    本來神仙最無情,也最有情。

    唯其有情,所以不能不以無情為根本。

     正唯如此,乃愈見其用情之苦,與情之深。

    月英原是仙種,又經天仙指示,超出迷途,示之正道。

    當此入世之始,出世之先,别的可以看破,獨撇不下一個情字。

    别的情況,尚可暫時丢開,而對于關系太深的藍采和,決無忍心棄置,各走各的路之理。

     這要照現在文學說來,就叫良心問題。

    大凡天下事最難解決者,即是良心二字。

    強盜可以明火執仗,搶劫事主。

    忤逆子女可以打罵父母,而将死之頃,一點天良無不發現之理。

    天良的發現,較之法律的處分,一定難過十倍。

    這等就是良心的問題。

    惡人為惡,天不怕,地不怕,單怕良心的發現。

    何況神仙修道,是何等正經大事,焉有不顧天良,率意自私之理。

    大抵天良之用,即上文所言人之情。

    而人情之體,即為天良。

    良心與情所不許的事情,而謂出之修道之人,雖在至愚之夫,亦信其決無此理。

    例如月英一寸芳衷,既已決心出世,本來非常鎮靜,非常安定的,乃反為未來丈夫之事,紛擾其心曲。

    至于寝食幾廢,正因本于天良,發于情意,萬無丢撇采和,獨善其身之理。

    覺得這等辦法,非特理所不通,而自己的良心上,也絕對不願如此。

     所以平日所慮,隻愁采和迷于物欲,而一聞采和醉心名利到此地步,方覺平時顧慮的種種問題,均已實現眼前。

    在他父母,為愛女幸福計,得這樣的快婿,自然萬分喜悅。

    以為女兒心中,一定比他們老夫婦們更來得快活。

    哪知月英别有懷抱,突聞這等違反自己志趣,增加自己困苦的事情,霎時心中一急,竟忍不住兩行珠淚潸然而下,倒把王光夫妻都盛在悶葫蘆裡,完全想不出女兒是什麼意見,存的什麼心思,一時有何感觸。

    夫妻倆由不得齊聲詫問道:“我的愛兒,你這是怎麼了,難道說,許了這等要好的夫婿,還有甚麼不滿意的嗎?”月英心雖發急,但古時女子對于婚姻上頭,或關于未婚夫婿的話,照例是金人三緘,不行吐露一些意見的。

    況且月英生性非常厚道,既不忘情于前生的情侶,怎能失歡其此生的父母?極知父母深愛采和,而采和少年立志,也實在說不出一個壞字來。

    月英怎能實說,我是憐他蔽于世情,迷于物欲,怕他不能修道呢?既不能說,而父母逼住,堅問傷心之故。

    隻得随口扯了個謊,說:“身上有些不快,一時忍受不住,倒驚動了兩位大人了。

    現在卻又好了,還請兩位大人放心。

    ”說畢,強裝歡容,莞爾一笑,這一來,倒又惹得兩老夫妻相向失笑起來。

    王光笑道:“女孩子家,聞到未婚夫婿的事情,原該有點害羞,才像我們這等大家的小姐。

    ”夫人聽了,也以為然。

    原來他們明知月英所說都是推托之詞,卻又誤會他是害羞。

    幾句話,倒替月英解了個圍。

     自從此日為始,月英心中便增添了許多懊悶,苦的是萬分不快,隻能放在心頭,在父母跟前,卻仍是勉為歡笑,免得父母憂慮。

    每至深夜人稀,獨坐香閨,一轉到這些念頭,甚至繞榻彷徨,不安枕席。

    此時心中唯一希望,但冀早日出閣,得與采和相見,便可早夕勸谏,把前因後果,種種情事,時時對他談談。

    采和果有宿慧仙緣,那些一時的迷惘,究竟屬于後添的誘惑,未必難以感悟。

    隻要他能醒悟,夫妻倆便可雙雙出家,尋訪仙師,早完孽根,道成升天,為期當不在遠。

    萬一采和迷惘太深,竟難勸解,自己也隻有葆住元陽,獨修玄奧。

    等得稍有程度,便當棄家遠走,務要訪到師尊,設法點化采和。

    總之,采和一天不悟,自己也一天不敢離開凡世。

    這是他新近懷着的苦衷。

    隻恨雙方年紀太小,成婚尚須待時。

    在此長時期内,采和日日接近塵網,正恐為日愈久,見念越重,或竟弄到無法收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