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1
關燈
小
中
大
在第一場秋日清晨的霧霭中,他一直駛向希爾斯蘭,将近中午時分便抵達了目的地,随即請人通報教會團體最高當局的領導人亞曆山大大師。
他随身攜帶着一隻用布包裹的漂亮金屬盒子,這盒子平日保存在他辦公室的一個秘密抽屜裡,裡面放着玻璃球遊戲大師的榮譽證件、印章和鑰匙。
人們款待他到最高行政當局的“大”辦公室稍坐,不免使他略感意外。
一位大師未經通知或者邀請突然出現在這裡,幾乎是史無前例的。
有人遵照亞曆山大大師的吩咐請他用餐,餐後又帶領他到老修道院十字形回廊邊一間密室休息,并對他說,大人希望隔兩三個小時後能夠抽出空來見他。
克乃西特要了一本教會團體規章,坐下來閱讀了一遍,再度确定了自己的企望的純樸性和合法性,然而,直到此時此刻,他始終找不出合宜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企望的意義及其内在合理性。
克乃西特回憶起了一件往事,還在他從事自由研究的最後日子裡,規章裡的一條規則曾被指定為他的默想題目,那正是他受命進人宗教團體的前夕。
如今他重讀這一段文字,再一次思索後,覺察到今日的自己已與當年那個怯生生的青年教師完全判若兩人。
這條規則寫道:“如果上級召你承擔職務,你當知道,官職每提升一級并非向自由跨出一步,而是向約束邁進一步。
職權越大,職務越嚴。
個性越強,意願越受禁忌。
”所有這些話,過去他曾非常信奉,并視為理所當然,如今其中許多詞語在他眼中卻非常成問題,如“約束”、“個性”、“意願”,他對它們意義的認識有了重大改變,是的,甚至是截然不同了。
這些語言過去在他眼中曾是多麼美麗、清澈、天衣無縫,多麼令人驚歎啊,它們對一個年輕的靈魂能夠具有何等絕對、永恒、無可懷疑的真理作用啊!哦,倘若卡斯塔裡果真是整個世界,是包羅萬象而且不可分割的完整世界,而不是大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或者僅僅是硬從大世界裡大膽截割下的一小部分,那麼這些言語便是真理,過去和現在都一樣無可置疑。
倘若精英學校就是整個人世間,倘若宗教團體就是整個人類社會,而最高宗教當局就是上帝的話,那麼所有的條條款款,連同全部規章,該多麼完美無瑕啊!嗅,那該是多麼可愛、興旺而又美麗純真的生活啊!對他而言,過去有一段時期,他确實這麼看也這麼體驗的,教會團體和卡斯塔裡精神便是神聖、絕對的真理,而教育學園便是全世界,卡斯塔裡人便是全人類,凡是非卡斯塔裡領域都是幼稚的兒童世界,是進入教育學園之前的初級階段,都是亟待文化挽救的原始地區,一個個滿懷敬畏地翹首仰望卡斯塔裡,不斷派遣像普林尼奧那樣的青年登門進修。
如今他,約瑟夫·克乃西特本人和自己的思想又是多麼特别啊!他不久之前,是的,難道事實上不就是昨天,他還曾經把自己稱之為覺醒的這種獨特認識方式,視作一種一步步深入宇宙核心、進入真理核心的方式麼?不是認為這種認識方式是某種絕對真理,是一種道路或者持續前進的途徑,隻要堅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完成目标,便可達到核心的麼?青年時代的他,不是雖然承認普林尼奧所代表的世俗世界的合法性,卻又時時處處站在卡斯塔裡一方對普林尼奧及其世界敬而遠之,認為他們缺乏覺醒和進步麼?後來,他在經曆過若幹年疑惑徘徊,決定在華爾采爾從事玻璃球遊戲時,不是也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和符合真理的事情麼?随後,他接受托馬斯大師指派,又在音樂大師指引下,進入了教會組織,後來又受命承擔玻璃球遊戲大師職責,情況也同樣如此。
每一回,他都似乎是在一條純正筆直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一小步或者一大步——如今,他已走到了這條道路的盡頭,卻既不曾抵達宇宙核心,也沒有進入真理的最深之處,即或是目前的覺醒,也僅僅是一次張目望見或者進入了新境地而已,隻是在新行星圖L占有一席之地而已。
那一條筆直的小路,曾經那麼嚴格、明确而又直接地引領他走向華爾采爾、瑪麗亞費爾、教會組織、直至遊戲大師的高位,如今又把他引領了出來。
這曾是覺醒開始的結果,也同樣是告别離去的結果。
卡斯塔裡、玻璃球遊戲、大師高位,每一個都曾是必須開展而後又必須結束的主題,每一個都是必須穿越而後又必須超越的空間。
如今,一切均已遠遠留在他身後了。
顯然,他即便當年思考着、從事着與今日所思所為完全相反的事情時,也早已有所疑惑,或者隐約揣測到事實真相了。
難道他不曾早在學生年代就寫了那首關于階段和告别的詩歌,還添上了一個命令式的标題“超越”了麼? 是啊,他以往的道路是一個圓圈形狀,或者是一個橢圓形或者螺旋形,卻決不是一條直線。
毫無疑問,直線僅僅屬于幾何,而不是自然和生活。
而他本人則始終忠誠于自己那首詩歌所表達的自我警告和自我鞭策,即或在他後來長時期内完全忘卻了那首詩歌以及當年寫作時的覺醒體驗,情況也如此。
當然,他也并非完美無缺地忠誠,并非不曾有過懷疑、躊躇、反抗和掙紮,然而他總算勇敢、沉着而愉快地穿越了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一個空間又一個空間,雖然不像老音樂大師那樣光芒四溢,卻也沒有絲毫懈怠和疲憊,沒有任何背叛和不忠。
如今,倘若說他背叛了卡斯塔裡的觀念,背離了教會團體的道德精神,那麼就他的行為而言,似乎也僅僅是出自他個人的專斷意願,其實這也是需要勇敢精神才能辦到的,不論以後如何,他都得像音樂一樣,一個節拍又一個節拍地快活從容地前行。
現在他希望自己有能力向亞曆山大解釋清楚自己似乎已很清楚的道理:也即是看來“專斷獨行”的行動,實際上隻是為了服務與服從;他追尋的不是自由,而是某種新的、不可知的隐秘約束;他不是逃兵,而是響應召喚的人;不是任意專行,而是聽命服從;不是去做主人,而是要成為奉獻者! 他又怎能說得清楚那種種美德——偷快,合乎節奏和勇敢呢?它們也許微不足道,然而卻是永遠存在的。
即或他自己不能夠前行,而隻能讓人指引着行走,即或他不能超越以往,而隻是繞着圓圈打轉,然而這些美德依然存在,依然具有它們的價值和魅力。
這些美德是肯定一切而不是否定一切,為了服從而不是為了逃避,即或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多少有點兒頤指氣使的主子姿态,因為他不願無視生活和自我欺騙,隻得作出很專斷很負責的模樣。
此外,還由于這個人自己也不明原因的天生傾向,喜好行動勝于求知,喜好本能勝于理性。
嗅,能夠和約可布斯神父談談這些問題就好了! 諸如此類的思考或者幻想,在克乃西特進入靜觀境界之後,仍在他心中回響。
“覺醒”在他心裡似乎與真理和認識無關,而是一種現實,以及與自己本人相關的體驗。
一個人處于“覺醒”時,他并沒有更接近真理而穿透事物的表層進入了核心,事實上他隻是掌握了,或者完成了,或者承受住了個人自我與客觀事物當前狀況的控制關系而已。
這個人并未發現法則,隻是産生了決心,他并不能讓自己進入世界的中心,然而他确實進人了自己個性的中心。
這也便是覺醒的體驗為何如此難以表達,難以分析闡釋,又與語言相距遙遠的原因。
語言的目标似乎并不是用以報道這一類生活境界。
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這卻是非常罕見的。
弗裡茲·德格拉裡烏斯有過一些與他相似的體驗,普林尼奧·特西格諾利則更多一些。
還能再舉出什麼人嗎?一個也沒有! 落日餘輝已開始消逝。
克乃西特完全沉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與外界完全隔絕了。
門外有人敲門,他沒有立即反應過來;敲門人稍稍站了一會兒,又試着輕輕敲了幾下。
這回克乃西特醒悟過來了,立即站起身子,跟着來人走進辦公樓,不再通報而徑直走進了亞曆山大大師的辦公室。
大師走上前來迎接克乃西特。
“很抱歉,”亞曆山大說,“您不請自來,讓您久等了。
我很想知道您突然光臨的原因。
不會有環消息吧?” 克乃西特笑了。
“不是,沒有什麼壞消息。
我來得真是那麼出人意外嗎?您全然不曾揣測到我的來意麼?” 亞曆山大嚴肅地望了他一眼,露出憂慮的神色。
“嗯,是啊,”他說,“我的确想過。
譬如,這幾天我就一直在考慮您那封傳閱信件的問題,對您來說,事情顯然并未解決。
我們行政當局不得不僅作簡短答複。
複信的内容與語氣也許都讓您失望了。
” “不是的,”克乃西特回答,“我根本沒有指望過任何不同于複函内容的答複。
至于語氣,恰恰令我感到欣慰。
我覺察到執筆者的落筆艱難,是的,甚至可說是痛苦。
他感到必須在這封勢必令我苦澀難受的信裡加上幾滴甜美蜂蜜,是的,他做得十分出色,我因而感激不盡。
“ “那麼您記住了複信的内容啦,尊敬的大師?” “當然記住了,我還得說,我是徹底理解和贊同的。
我知道,對我的答複隻可能是:駁回我的請求,再添加一些溫和的申斥。
我那封傳閱的信對最高行政當局會是一件不同尋常的讨厭事件,——我從不懷疑這一事實。
尤其因為信中還包含了一個私人申請,那就更難處置了。
因而我幾乎隻能夠期待一個否定的答複。
” “您的話讓我們感到寬慰,”行政當局的最高領導人帶着幾分尖酸語氣說,“因為您能夠這麼看待問題,所以我們的複信并未對您有任何傷害。
我們實在感到高興。
但是我仍然不明白,您既在寫信時便已預知不會有任何結果——我沒有誤解吧?——,也從未指望任何肯定答複,應當說,早已深信必然失敗,那麼為何堅持寫下去,始終視作一項重大工作,直到寫完後清并且寄出呢?” 克乃西特目光友善地望着對方,然後答道:“尊敬的先生,我的信件裡包含兩個内容,兩種目标,我不認為,兩者都是無的放矢的無價值言論。
書信裡還提到了一個私人請求,準予辭去現職而在另一地點委派另一職務。
我始終視此私人申請為較次要的事情,凡是承擔大師責任的人都應當盡量把私事擱在後面。
這個申請已被駁回,我順從這一事實。
然而,我的信件裡包含了許多與申請無關的其他種種内容,也即無數事實例證和思想觀點,全都是我認為有責任提請最高行政當局關注,并且進行慎重考慮的事情。
各學科的所有大師,或者至少是大多數大師都讀到了我的陳述(姑且不說是警告吧),即或其中多數人不樂意接受我提供的食物,甚至非常反感,不過他們還是閱讀了,而且記住了我認為必須告訴他們的東西。
大家沒有替這封信喝彩,這一事實在我眼中卻不是失敗,我并沒有尋求喝彩和贊同,我的目标隻是引起不安和震撼。
倘若我由于您方才所說的理由而放棄這項工作,而不發出這封信的話,大概會萬分後悔的。
不論目前收效如何,但它的确已經起了喚醒和震動的作用。
”
他随身攜帶着一隻用布包裹的漂亮金屬盒子,這盒子平日保存在他辦公室的一個秘密抽屜裡,裡面放着玻璃球遊戲大師的榮譽證件、印章和鑰匙。
人們款待他到最高行政當局的“大”辦公室稍坐,不免使他略感意外。
一位大師未經通知或者邀請突然出現在這裡,幾乎是史無前例的。
有人遵照亞曆山大大師的吩咐請他用餐,餐後又帶領他到老修道院十字形回廊邊一間密室休息,并對他說,大人希望隔兩三個小時後能夠抽出空來見他。
克乃西特要了一本教會團體規章,坐下來閱讀了一遍,再度确定了自己的企望的純樸性和合法性,然而,直到此時此刻,他始終找不出合宜的語言來表達自己的企望的意義及其内在合理性。
克乃西特回憶起了一件往事,還在他從事自由研究的最後日子裡,規章裡的一條規則曾被指定為他的默想題目,那正是他受命進人宗教團體的前夕。
如今他重讀這一段文字,再一次思索後,覺察到今日的自己已與當年那個怯生生的青年教師完全判若兩人。
這條規則寫道:“如果上級召你承擔職務,你當知道,官職每提升一級并非向自由跨出一步,而是向約束邁進一步。
職權越大,職務越嚴。
個性越強,意願越受禁忌。
”所有這些話,過去他曾非常信奉,并視為理所當然,如今其中許多詞語在他眼中卻非常成問題,如“約束”、“個性”、“意願”,他對它們意義的認識有了重大改變,是的,甚至是截然不同了。
這些語言過去在他眼中曾是多麼美麗、清澈、天衣無縫,多麼令人驚歎啊,它們對一個年輕的靈魂能夠具有何等絕對、永恒、無可懷疑的真理作用啊!哦,倘若卡斯塔裡果真是整個世界,是包羅萬象而且不可分割的完整世界,而不是大世界中的一個小世界,或者僅僅是硬從大世界裡大膽截割下的一小部分,那麼這些言語便是真理,過去和現在都一樣無可置疑。
倘若精英學校就是整個人世間,倘若宗教團體就是整個人類社會,而最高宗教當局就是上帝的話,那麼所有的條條款款,連同全部規章,該多麼完美無瑕啊!嗅,那該是多麼可愛、興旺而又美麗純真的生活啊!對他而言,過去有一段時期,他确實這麼看也這麼體驗的,教會團體和卡斯塔裡精神便是神聖、絕對的真理,而教育學園便是全世界,卡斯塔裡人便是全人類,凡是非卡斯塔裡領域都是幼稚的兒童世界,是進入教育學園之前的初級階段,都是亟待文化挽救的原始地區,一個個滿懷敬畏地翹首仰望卡斯塔裡,不斷派遣像普林尼奧那樣的青年登門進修。
如今他,約瑟夫·克乃西特本人和自己的思想又是多麼特别啊!他不久之前,是的,難道事實上不就是昨天,他還曾經把自己稱之為覺醒的這種獨特認識方式,視作一種一步步深入宇宙核心、進入真理核心的方式麼?不是認為這種認識方式是某種絕對真理,是一種道路或者持續前進的途徑,隻要堅持一個階段一個階段地完成目标,便可達到核心的麼?青年時代的他,不是雖然承認普林尼奧所代表的世俗世界的合法性,卻又時時處處站在卡斯塔裡一方對普林尼奧及其世界敬而遠之,認為他們缺乏覺醒和進步麼?後來,他在經曆過若幹年疑惑徘徊,決定在華爾采爾從事玻璃球遊戲時,不是也認為這是一種進步和符合真理的事情麼?随後,他接受托馬斯大師指派,又在音樂大師指引下,進入了教會組織,後來又受命承擔玻璃球遊戲大師職責,情況也同樣如此。
每一回,他都似乎是在一條純正筆直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一小步或者一大步——如今,他已走到了這條道路的盡頭,卻既不曾抵達宇宙核心,也沒有進入真理的最深之處,即或是目前的覺醒,也僅僅是一次張目望見或者進入了新境地而已,隻是在新行星圖L占有一席之地而已。
那一條筆直的小路,曾經那麼嚴格、明确而又直接地引領他走向華爾采爾、瑪麗亞費爾、教會組織、直至遊戲大師的高位,如今又把他引領了出來。
這曾是覺醒開始的結果,也同樣是告别離去的結果。
卡斯塔裡、玻璃球遊戲、大師高位,每一個都曾是必須開展而後又必須結束的主題,每一個都是必須穿越而後又必須超越的空間。
如今,一切均已遠遠留在他身後了。
顯然,他即便當年思考着、從事着與今日所思所為完全相反的事情時,也早已有所疑惑,或者隐約揣測到事實真相了。
難道他不曾早在學生年代就寫了那首關于階段和告别的詩歌,還添上了一個命令式的标題“超越”了麼? 是啊,他以往的道路是一個圓圈形狀,或者是一個橢圓形或者螺旋形,卻決不是一條直線。
毫無疑問,直線僅僅屬于幾何,而不是自然和生活。
而他本人則始終忠誠于自己那首詩歌所表達的自我警告和自我鞭策,即或在他後來長時期内完全忘卻了那首詩歌以及當年寫作時的覺醒體驗,情況也如此。
當然,他也并非完美無缺地忠誠,并非不曾有過懷疑、躊躇、反抗和掙紮,然而他總算勇敢、沉着而愉快地穿越了一個階段又一個階段,一個空間又一個空間,雖然不像老音樂大師那樣光芒四溢,卻也沒有絲毫懈怠和疲憊,沒有任何背叛和不忠。
如今,倘若說他背叛了卡斯塔裡的觀念,背離了教會團體的道德精神,那麼就他的行為而言,似乎也僅僅是出自他個人的專斷意願,其實這也是需要勇敢精神才能辦到的,不論以後如何,他都得像音樂一樣,一個節拍又一個節拍地快活從容地前行。
現在他希望自己有能力向亞曆山大解釋清楚自己似乎已很清楚的道理:也即是看來“專斷獨行”的行動,實際上隻是為了服務與服從;他追尋的不是自由,而是某種新的、不可知的隐秘約束;他不是逃兵,而是響應召喚的人;不是任意專行,而是聽命服從;不是去做主人,而是要成為奉獻者! 他又怎能說得清楚那種種美德——偷快,合乎節奏和勇敢呢?它們也許微不足道,然而卻是永遠存在的。
即或他自己不能夠前行,而隻能讓人指引着行走,即或他不能超越以往,而隻是繞着圓圈打轉,然而這些美德依然存在,依然具有它們的價值和魅力。
這些美德是肯定一切而不是否定一切,為了服從而不是為了逃避,即或這個人的行為和思想多少有點兒頤指氣使的主子姿态,因為他不願無視生活和自我欺騙,隻得作出很專斷很負責的模樣。
此外,還由于這個人自己也不明原因的天生傾向,喜好行動勝于求知,喜好本能勝于理性。
嗅,能夠和約可布斯神父談談這些問題就好了! 諸如此類的思考或者幻想,在克乃西特進入靜觀境界之後,仍在他心中回響。
“覺醒”在他心裡似乎與真理和認識無關,而是一種現實,以及與自己本人相關的體驗。
一個人處于“覺醒”時,他并沒有更接近真理而穿透事物的表層進入了核心,事實上他隻是掌握了,或者完成了,或者承受住了個人自我與客觀事物當前狀況的控制關系而已。
這個人并未發現法則,隻是産生了決心,他并不能讓自己進入世界的中心,然而他确實進人了自己個性的中心。
這也便是覺醒的體驗為何如此難以表達,難以分析闡釋,又與語言相距遙遠的原因。
語言的目标似乎并不是用以報道這一類生活境界。
一個人若要完全理解另一個人,大概必須有過類似的處境,受過類似的痛苦,或者有過類似的覺醒體驗,這卻是非常罕見的。
弗裡茲·德格拉裡烏斯有過一些與他相似的體驗,普林尼奧·特西格諾利則更多一些。
還能再舉出什麼人嗎?一個也沒有! 落日餘輝已開始消逝。
克乃西特完全沉入了自己的思緒之中,與外界完全隔絕了。
門外有人敲門,他沒有立即反應過來;敲門人稍稍站了一會兒,又試着輕輕敲了幾下。
這回克乃西特醒悟過來了,立即站起身子,跟着來人走進辦公樓,不再通報而徑直走進了亞曆山大大師的辦公室。
大師走上前來迎接克乃西特。
“很抱歉,”亞曆山大說,“您不請自來,讓您久等了。
我很想知道您突然光臨的原因。
不會有環消息吧?” 克乃西特笑了。
“不是,沒有什麼壞消息。
我來得真是那麼出人意外嗎?您全然不曾揣測到我的來意麼?” 亞曆山大嚴肅地望了他一眼,露出憂慮的神色。
“嗯,是啊,”他說,“我的确想過。
譬如,這幾天我就一直在考慮您那封傳閱信件的問題,對您來說,事情顯然并未解決。
我們行政當局不得不僅作簡短答複。
複信的内容與語氣也許都讓您失望了。
” “不是的,”克乃西特回答,“我根本沒有指望過任何不同于複函内容的答複。
至于語氣,恰恰令我感到欣慰。
我覺察到執筆者的落筆艱難,是的,甚至可說是痛苦。
他感到必須在這封勢必令我苦澀難受的信裡加上幾滴甜美蜂蜜,是的,他做得十分出色,我因而感激不盡。
“ “那麼您記住了複信的内容啦,尊敬的大師?” “當然記住了,我還得說,我是徹底理解和贊同的。
我知道,對我的答複隻可能是:駁回我的請求,再添加一些溫和的申斥。
我那封傳閱的信對最高行政當局會是一件不同尋常的讨厭事件,——我從不懷疑這一事實。
尤其因為信中還包含了一個私人申請,那就更難處置了。
因而我幾乎隻能夠期待一個否定的答複。
” “您的話讓我們感到寬慰,”行政當局的最高領導人帶着幾分尖酸語氣說,“因為您能夠這麼看待問題,所以我們的複信并未對您有任何傷害。
我們實在感到高興。
但是我仍然不明白,您既在寫信時便已預知不會有任何結果——我沒有誤解吧?——,也從未指望任何肯定答複,應當說,早已深信必然失敗,那麼為何堅持寫下去,始終視作一項重大工作,直到寫完後清并且寄出呢?” 克乃西特目光友善地望着對方,然後答道:“尊敬的先生,我的信件裡包含兩個内容,兩種目标,我不認為,兩者都是無的放矢的無價值言論。
書信裡還提到了一個私人請求,準予辭去現職而在另一地點委派另一職務。
我始終視此私人申請為較次要的事情,凡是承擔大師責任的人都應當盡量把私事擱在後面。
這個申請已被駁回,我順從這一事實。
然而,我的信件裡包含了許多與申請無關的其他種種内容,也即無數事實例證和思想觀點,全都是我認為有責任提請最高行政當局關注,并且進行慎重考慮的事情。
各學科的所有大師,或者至少是大多數大師都讀到了我的陳述(姑且不說是警告吧),即或其中多數人不樂意接受我提供的食物,甚至非常反感,不過他們還是閱讀了,而且記住了我認為必須告訴他們的東西。
大家沒有替這封信喝彩,這一事實在我眼中卻不是失敗,我并沒有尋求喝彩和贊同,我的目标隻是引起不安和震撼。
倘若我由于您方才所說的理由而放棄這項工作,而不發出這封信的話,大概會萬分後悔的。
不論目前收效如何,但它的确已經起了喚醒和震動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