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奇-1
關燈
小
中
大
當我們谛聽同學們議論我們大師失蹤的消息,失蹤的原因,議論他走這一步的正确與否,以及他這種決定的有無意義時,我們總會感到好似在谛聽狄奧多羅·西科羅斯議論尼羅河水因何泛濫的假設原因一般。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加以揣測,似乎不僅無益,而且多此一舉。
相反的,我們甘願衷心懷念我們的大師,因為他神秘地闖進世俗世界後不久,便又進入了一個更陌生、更神秘的天堂領域。
我們願意把親耳聆聽到的一切全都記錄成文字,用以作為對他的珍貴紀念。
玻璃球遊戲大師讀畢最高當局那封駁回申請的公函後,感到一陣隐約的寒顫透過全身,而一種清涼而平靜的清晨覺醒之感卻告訴他:離開的時候到了,不當再有任何的躊躇和徘徊。
這種特殊感覺,他稱之為“覺醒”的感覺,對他全不陌生,每逢面臨人生抉擇時刻總會出現。
這是一種生氣勃勃而又令他痛苦萬分的感覺,其中也混雜着告别和啟程之情,好似在他心靈深處不自覺地掀起了春天的風暴,這風暴強烈地搖撼着他。
他望了望時鐘,離他去教室授課還有一個鐘點。
他決定把這個鐘點用于靜坐,于是便緩步走向靜靜的大師花園。
途中,一行詩句墓地浮現在他的腦際:每一種開端都含有自己的魔力…… 他輕聲吟詠着這行詩句,記不清這是什麼時候讀到的,誰人寫的詩。
這行詩引起了他的共鳴,也似乎完全符合他此時此刻的心情。
他在花園裡一張點綴着第一批黃色落葉的石凳上坐了下來,徐徐調節、均勻呼吸,力求達到内在的平靜,直至心靈澄澈,沉入靜觀境界,讓此生和此刻融入超越個人的普遍宇宙圖像之中。
但是在他走向課堂途中,那行詩句又跳了出來,使他不得不再度沉吟一回,但他覺得似乎不是這些字句。
突然間,好像有神明相助,他的記憶豁然明朗了。
他低聲背出了詩句:每一種開端都蘊含内在魔力,它保護我們,幫助我們生存。
然而直到傍晚時分,直到授課完畢,把一切日常事務處理交代後很久,他才回憶起詩句的出處。
它們并不是哪位古代詩人的作品,而是他自己一首詩歌裡的句子,當然這是很久以前學生時代寫下的東西。
他終于記起了詩歌的最後一行:來吧,我的心,讓我們快活告别! 這天晚上,他派人請來了他的代理人,告知自己必須于次日離開,時間也未定。
他請代理人代辦一切日常公務,他像往常公務出差前一樣,略作指示交代後,便客客氣氣地和代理人告别了。
克乃西特原先打算和德格拉裡烏斯也不辭而别,以免增添朋友的痛苦。
他也許必須這麼做,一則為了愛護自己過分敏感的朋友,當然也為了避免自己整個行動計劃受到危害。
德格拉裡烏斯也許會太太平平地接受一個既成事實,若是突如其來地演一場訣别場景,可能導緻令人不快的情緒混亂局面。
克乃西特雖然也想到不再和他見一面而離開為好。
然而他猶豫再三,總覺得這麼做無異于臨陣脫逃。
不讓朋友因情緒激動而引發愚蠢行為,固然是一種明智之舉,然而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為了保重自己而如此絕情。
距離就寝時間還有半個鐘點,他仍可去拜訪德格拉裡烏斯,而且不至于打擾這位朋友或者任何其他人。
當克乃西特穿越寬廣的庭院時,夜色已經很深。
他敲響了朋友居住的小房間的門,心裡湧起一陣奇特的感覺:最後一次了。
他發現朋友獨自在家。
德格拉裡烏斯正在看書,非常高興老友來訪,他推開書,請客人坐下。
“我今天忽然記起了一首舊詩,”克乃西特閑聊似地說道,“其實隻是詩裡的幾行。
也許你知道整首詩的情況?” 克乃西特随即吟了第一句:“每一種開端都蘊含内在魔力…… 德格拉裡烏斯沒有思索多久,片刻後便記起了這首詩,他站起身子,打開一隻抽屜,取出克乃西特很久前送給他的一疊詩歌手稿。
他翻尋了一會兒,抽出這首詩的兩頁原稿。
他把兩頁紙遞給大師。
“這就是,”他微笑着說,“您自己看看吧。
許多年過去了,您這是第一次垂詢到這些詩篇呢。
” 克乃西特凝視着兩頁手稿,不禁内心怅然。
他在這兩張紙上寫下詩句時,還是個學生,正在遠東學院進修。
它們向他道出了一段遙遠的往事,兩頁手稿所顯示的一切:微微泛黃的紙張,仍散發着青春氣息的筆迹,删削和修改的文字——無不喚醒他幾已忘卻的昔日時光。
他不由感慨萬千。
如今他不但可以憶起這些詩句寫作的年代和季節,甚至還可想起具體的日子和時間。
于是他當即好似舊地重遊一般,往日強烈的豪情壯志又頓時湧上心頭。
他是在某個特殊時刻寫下這些詩句的,那些日子裡他正狂喜地體驗着自己稱之為“覺醒”的精神經曆。
從手稿上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歌的标題早在全詩誕生之前就已寫下了,原本是全詩的第一行。
詩句用奔放的大字寫在了第一頁開頭,十分醒目:《超越!》後來,在完全不同的時期,在另一種心情和生活景況下,詩歌的标題連同附加的驚歎号都被劃掉了,而替換成另一個以較小字體、較細筆觸寫下的較為謙遜的标題:《階段》。
克乃西特現在想起了自己當年如何在熱情奔放中揮筆寫下‘超越!’一詞的,他再次感受到了往日的豪氣,詩歌是一個号召,一個命令,一種自我鞭策,一個新形成的壯大自己的決心,他的行動和生命将在這一前提下前進,超越,堅定而愉快地跨越一切前進,然後又把每一個空間、每一段路程都抛在後面。
克乃西特好似耳語般地吟出了詩中的一節:我們快活地穿越一個又一個空間,我們決不拘泥于哪一種鄉土觀念,宇宙精神使我們不受拘束,它要我們向高處不斷騰升。
“這些詩我已經忘記了許多年,”克乃西特說,“因而今天我偶然記起其中一行詩句時,不再知道它的出處,不認識它原是我自己的作品了。
你今天對它有什麼印象? 能夠談談你的感想嗎?“ 德格拉裡烏斯沉吟了片刻。
“我一直對這首詩有一種特别的感覺,”他最後說道,“這首詩屬于我在您所寫詩歌中不太喜歡的少數詩歌之一,裡面有些讓我不安的東西。
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想今天大概是看出來了。
您這首詩用了進軍命令式的‘超越!’作标題,上帝保佑,幸虧後來換了一個好得多的标題,我想我不太喜歡的原因是詩裡多少有點道德說教或者小學老師的日吻。
倘若能夠排除這一因素,或者幹脆删去這些内容,那麼這首詩便是您最好的作品之一——這是我剛剛想到的。
最後定下的标題《階段》頗能暗示詩的實質性内容。
不過,如果您當初改成《音樂》或者《音樂的本質》也許同樣好,甚至更好一些。
因為我們隻消除去它道德說教或者布道辭式的姿态,這便是一首真正寫出了音樂本質的詩歌,或者是一首音樂贊歌了,贊美音樂的永恒現代性,贊美音樂的愉快與堅定,贊美音樂的永不休止的流動性,時刻準備着匆匆前行,離開剛剛占領的空間。
倘若您當年僅以觀察或者贊美音樂精神為主,倘若您當年沒有注入告誡和說教的内容,這首詩也許就是一枚真正完美的寶玉,然而事實上您當年顯然正熱衷于一種教育人的雄心。
這首詩如今在我眼中,不僅說教氣息太重,而且還存在思想邏輯錯誤。
作品為了道德效果而将音樂與生活混和等同,至少這一點就頗成問題,因為它把形成音樂的内心動力——來自自然與道德的動力,寫成了一種‘生活’,這種‘生活’通過召喚、命令和良好教育,促使我們發展。
總之,詩裡原有的美的幻象,一種無與倫比的華美壯麗,因為教育目的而被破壞了,被濫用了,這便是我為何總對這首詩懷有成見的原因。
” 克乃西特大師在一旁愉快地傾聽着,凝視着朋友如何越說越熱情奔放,這正是他喜歡德格拉裡烏斯的地方。
“但願你完全正确!”他半是打趣地說。
“不管怎麼說,這首詩和音樂的關系,你說的完全正确。
‘穿越一個又一個空間’這行詩句,以及整首詩歌的基本思想,确實得自音樂,不論我自己當時是否意識到,或者考慮到了這一點。
至于我的思想是否破環了我的幻想,我也全然不知。
你也許是對的。
是的,我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記述的已不再是音樂,而是一種音樂的體驗——那體驗便是:美麗的音樂象征向我呈現了它的道德精神一面,變成了一種警告和呼喚,喚醒了我内在的生命。
這首詩命令式的形式引起了你的特殊反感,其實我全無命令或說教的意思,因為一切命令和警告隻針對我自己而發。
也許你對這一點沒有看得很清楚,但是,我的好朋友,讀讀最後一行便應該看清楚了。
事實就是這樣,當時我獲得了一個看法,一種認識,一個内心的圖景,必須把這一圖景所蘊含的内涵和精神用以喚醒我自己,并且銘刻在心際,因而這首詩便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直至今天,盡管我當時完全沒有想要記住它。
這首詩究竟寫得好或者環,全不重要,因為它已達到了目的:警告活生生留在我心中,也沒有從我的腦海裡消失。
今天,它又重新向我鳴響,就像是新的聲音一般。
這可真是美好的體驗,你的譏諷并未能敗壞它對我的美好意義。
不過,現在到我該走的時候了。
那些日子多麼美好,朋友,那時我們還都是學生,可以允許我們常常破壞校規,促膝而談直到深夜。
可惜,現在卻不允許一個大師有此類舉動,真是遺憾!” “啊,”德格拉裡烏斯當即說道,“可以這樣的,隻要有點勇氣就行。
” 克乃西特笑了,把一隻手擱到朋友肩上。
“說到勇氣,我的好朋友,我也許該為另一場惡作劇增添些勇氣呢。
晚安吧,挑刺兒老手!” 克乃西特心情愉快地離開了朋友的小房間。
然而,他在夜空下穿越空蕩蕩的走廊和學園庭院時,心清重又沉重起來,這是一種惜别之情。
離别總是常常喚醒往日的景象。
獨行的克乃西特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穿行華爾采爾和遊戲學園的情景,那時他還是個男孩,剛剛入學的學生,充滿了對學校的想象和希望。
如今,他走在冰冷的黑夜裡,走在沉寂的樹木和一幢幢建築物間,這才痛苦地察覺,他是最後一次看望這一切,最後一次傾聽這一片寂靜和輕微的酣睡氣息(學園裡白天是多麼熱鬧啊),最後一次凝視守門人屋上的小燈反射在噴泉水池裡的倒影,最後一次翹首仰望夜空白雲掠過大師花園的樹梢。
他緩步走過玻璃球遊戲學園的每一條小路和每一個角落,最後還想再一次打開大師花園的小門,再進去走一走,卻發現鑰匙不在身邊,這一現實讓他清醒過來,恢複了理智。
克乃西特回到寓所,寫了幾封信,其中一封是通知特西格諾利自己即将抵達首都。
接着他便放松精神,聚精會神地靜坐了一個鐘點,借以平息激動的心情,讓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他在卡斯塔裡的最後一項工作——與宗教團體的領導人會面。
第二天早晨,這位大師和平日一樣按時起床後,喚來汽車便離開了,隻有很少幾個人注意到他的離去,沒有人想到有什麼異樣。
如果我們再進一步加以揣測,似乎不僅無益,而且多此一舉。
相反的,我們甘願衷心懷念我們的大師,因為他神秘地闖進世俗世界後不久,便又進入了一個更陌生、更神秘的天堂領域。
我們願意把親耳聆聽到的一切全都記錄成文字,用以作為對他的珍貴紀念。
玻璃球遊戲大師讀畢最高當局那封駁回申請的公函後,感到一陣隐約的寒顫透過全身,而一種清涼而平靜的清晨覺醒之感卻告訴他:離開的時候到了,不當再有任何的躊躇和徘徊。
這種特殊感覺,他稱之為“覺醒”的感覺,對他全不陌生,每逢面臨人生抉擇時刻總會出現。
這是一種生氣勃勃而又令他痛苦萬分的感覺,其中也混雜着告别和啟程之情,好似在他心靈深處不自覺地掀起了春天的風暴,這風暴強烈地搖撼着他。
他望了望時鐘,離他去教室授課還有一個鐘點。
他決定把這個鐘點用于靜坐,于是便緩步走向靜靜的大師花園。
途中,一行詩句墓地浮現在他的腦際:每一種開端都含有自己的魔力…… 他輕聲吟詠着這行詩句,記不清這是什麼時候讀到的,誰人寫的詩。
這行詩引起了他的共鳴,也似乎完全符合他此時此刻的心情。
他在花園裡一張點綴着第一批黃色落葉的石凳上坐了下來,徐徐調節、均勻呼吸,力求達到内在的平靜,直至心靈澄澈,沉入靜觀境界,讓此生和此刻融入超越個人的普遍宇宙圖像之中。
但是在他走向課堂途中,那行詩句又跳了出來,使他不得不再度沉吟一回,但他覺得似乎不是這些字句。
突然間,好像有神明相助,他的記憶豁然明朗了。
他低聲背出了詩句:每一種開端都蘊含内在魔力,它保護我們,幫助我們生存。
然而直到傍晚時分,直到授課完畢,把一切日常事務處理交代後很久,他才回憶起詩句的出處。
它們并不是哪位古代詩人的作品,而是他自己一首詩歌裡的句子,當然這是很久以前學生時代寫下的東西。
他終于記起了詩歌的最後一行:來吧,我的心,讓我們快活告别! 這天晚上,他派人請來了他的代理人,告知自己必須于次日離開,時間也未定。
他請代理人代辦一切日常公務,他像往常公務出差前一樣,略作指示交代後,便客客氣氣地和代理人告别了。
克乃西特原先打算和德格拉裡烏斯也不辭而别,以免增添朋友的痛苦。
他也許必須這麼做,一則為了愛護自己過分敏感的朋友,當然也為了避免自己整個行動計劃受到危害。
德格拉裡烏斯也許會太太平平地接受一個既成事實,若是突如其來地演一場訣别場景,可能導緻令人不快的情緒混亂局面。
克乃西特雖然也想到不再和他見一面而離開為好。
然而他猶豫再三,總覺得這麼做無異于臨陣脫逃。
不讓朋友因情緒激動而引發愚蠢行為,固然是一種明智之舉,然而他無論如何也不應該為了保重自己而如此絕情。
距離就寝時間還有半個鐘點,他仍可去拜訪德格拉裡烏斯,而且不至于打擾這位朋友或者任何其他人。
當克乃西特穿越寬廣的庭院時,夜色已經很深。
他敲響了朋友居住的小房間的門,心裡湧起一陣奇特的感覺:最後一次了。
他發現朋友獨自在家。
德格拉裡烏斯正在看書,非常高興老友來訪,他推開書,請客人坐下。
“我今天忽然記起了一首舊詩,”克乃西特閑聊似地說道,“其實隻是詩裡的幾行。
也許你知道整首詩的情況?” 克乃西特随即吟了第一句:“每一種開端都蘊含内在魔力…… 德格拉裡烏斯沒有思索多久,片刻後便記起了這首詩,他站起身子,打開一隻抽屜,取出克乃西特很久前送給他的一疊詩歌手稿。
他翻尋了一會兒,抽出這首詩的兩頁原稿。
他把兩頁紙遞給大師。
“這就是,”他微笑着說,“您自己看看吧。
許多年過去了,您這是第一次垂詢到這些詩篇呢。
” 克乃西特凝視着兩頁手稿,不禁内心怅然。
他在這兩張紙上寫下詩句時,還是個學生,正在遠東學院進修。
它們向他道出了一段遙遠的往事,兩頁手稿所顯示的一切:微微泛黃的紙張,仍散發着青春氣息的筆迹,删削和修改的文字——無不喚醒他幾已忘卻的昔日時光。
他不由感慨萬千。
如今他不但可以憶起這些詩句寫作的年代和季節,甚至還可想起具體的日子和時間。
于是他當即好似舊地重遊一般,往日強烈的豪情壯志又頓時湧上心頭。
他是在某個特殊時刻寫下這些詩句的,那些日子裡他正狂喜地體驗着自己稱之為“覺醒”的精神經曆。
從手稿上可以明顯地看出詩歌的标題早在全詩誕生之前就已寫下了,原本是全詩的第一行。
詩句用奔放的大字寫在了第一頁開頭,十分醒目:《超越!》後來,在完全不同的時期,在另一種心情和生活景況下,詩歌的标題連同附加的驚歎号都被劃掉了,而替換成另一個以較小字體、較細筆觸寫下的較為謙遜的标題:《階段》。
克乃西特現在想起了自己當年如何在熱情奔放中揮筆寫下‘超越!’一詞的,他再次感受到了往日的豪氣,詩歌是一個号召,一個命令,一種自我鞭策,一個新形成的壯大自己的決心,他的行動和生命将在這一前提下前進,超越,堅定而愉快地跨越一切前進,然後又把每一個空間、每一段路程都抛在後面。
克乃西特好似耳語般地吟出了詩中的一節:我們快活地穿越一個又一個空間,我們決不拘泥于哪一種鄉土觀念,宇宙精神使我們不受拘束,它要我們向高處不斷騰升。
“這些詩我已經忘記了許多年,”克乃西特說,“因而今天我偶然記起其中一行詩句時,不再知道它的出處,不認識它原是我自己的作品了。
你今天對它有什麼印象? 能夠談談你的感想嗎?“ 德格拉裡烏斯沉吟了片刻。
“我一直對這首詩有一種特别的感覺,”他最後說道,“這首詩屬于我在您所寫詩歌中不太喜歡的少數詩歌之一,裡面有些讓我不安的東西。
當時我不知道為什麼。
我想今天大概是看出來了。
您這首詩用了進軍命令式的‘超越!’作标題,上帝保佑,幸虧後來換了一個好得多的标題,我想我不太喜歡的原因是詩裡多少有點道德說教或者小學老師的日吻。
倘若能夠排除這一因素,或者幹脆删去這些内容,那麼這首詩便是您最好的作品之一——這是我剛剛想到的。
最後定下的标題《階段》頗能暗示詩的實質性内容。
不過,如果您當初改成《音樂》或者《音樂的本質》也許同樣好,甚至更好一些。
因為我們隻消除去它道德說教或者布道辭式的姿态,這便是一首真正寫出了音樂本質的詩歌,或者是一首音樂贊歌了,贊美音樂的永恒現代性,贊美音樂的愉快與堅定,贊美音樂的永不休止的流動性,時刻準備着匆匆前行,離開剛剛占領的空間。
倘若您當年僅以觀察或者贊美音樂精神為主,倘若您當年沒有注入告誡和說教的内容,這首詩也許就是一枚真正完美的寶玉,然而事實上您當年顯然正熱衷于一種教育人的雄心。
這首詩如今在我眼中,不僅說教氣息太重,而且還存在思想邏輯錯誤。
作品為了道德效果而将音樂與生活混和等同,至少這一點就頗成問題,因為它把形成音樂的内心動力——來自自然與道德的動力,寫成了一種‘生活’,這種‘生活’通過召喚、命令和良好教育,促使我們發展。
總之,詩裡原有的美的幻象,一種無與倫比的華美壯麗,因為教育目的而被破壞了,被濫用了,這便是我為何總對這首詩懷有成見的原因。
” 克乃西特大師在一旁愉快地傾聽着,凝視着朋友如何越說越熱情奔放,這正是他喜歡德格拉裡烏斯的地方。
“但願你完全正确!”他半是打趣地說。
“不管怎麼說,這首詩和音樂的關系,你說的完全正确。
‘穿越一個又一個空間’這行詩句,以及整首詩歌的基本思想,确實得自音樂,不論我自己當時是否意識到,或者考慮到了這一點。
至于我的思想是否破環了我的幻想,我也全然不知。
你也許是對的。
是的,我在寫作這首詩的時候,記述的已不再是音樂,而是一種音樂的體驗——那體驗便是:美麗的音樂象征向我呈現了它的道德精神一面,變成了一種警告和呼喚,喚醒了我内在的生命。
這首詩命令式的形式引起了你的特殊反感,其實我全無命令或說教的意思,因為一切命令和警告隻針對我自己而發。
也許你對這一點沒有看得很清楚,但是,我的好朋友,讀讀最後一行便應該看清楚了。
事實就是這樣,當時我獲得了一個看法,一種認識,一個内心的圖景,必須把這一圖景所蘊含的内涵和精神用以喚醒我自己,并且銘刻在心際,因而這首詩便留在了我的記憶深處,直至今天,盡管我當時完全沒有想要記住它。
這首詩究竟寫得好或者環,全不重要,因為它已達到了目的:警告活生生留在我心中,也沒有從我的腦海裡消失。
今天,它又重新向我鳴響,就像是新的聲音一般。
這可真是美好的體驗,你的譏諷并未能敗壞它對我的美好意義。
不過,現在到我該走的時候了。
那些日子多麼美好,朋友,那時我們還都是學生,可以允許我們常常破壞校規,促膝而談直到深夜。
可惜,現在卻不允許一個大師有此類舉動,真是遺憾!” “啊,”德格拉裡烏斯當即說道,“可以這樣的,隻要有點勇氣就行。
” 克乃西特笑了,把一隻手擱到朋友肩上。
“說到勇氣,我的好朋友,我也許該為另一場惡作劇增添些勇氣呢。
晚安吧,挑刺兒老手!” 克乃西特心情愉快地離開了朋友的小房間。
然而,他在夜空下穿越空蕩蕩的走廊和學園庭院時,心清重又沉重起來,這是一種惜别之情。
離别總是常常喚醒往日的景象。
獨行的克乃西特想起了自己第一次穿行華爾采爾和遊戲學園的情景,那時他還是個男孩,剛剛入學的學生,充滿了對學校的想象和希望。
如今,他走在冰冷的黑夜裡,走在沉寂的樹木和一幢幢建築物間,這才痛苦地察覺,他是最後一次看望這一切,最後一次傾聽這一片寂靜和輕微的酣睡氣息(學園裡白天是多麼熱鬧啊),最後一次凝視守門人屋上的小燈反射在噴泉水池裡的倒影,最後一次翹首仰望夜空白雲掠過大師花園的樹梢。
他緩步走過玻璃球遊戲學園的每一條小路和每一個角落,最後還想再一次打開大師花園的小門,再進去走一走,卻發現鑰匙不在身邊,這一現實讓他清醒過來,恢複了理智。
克乃西特回到寓所,寫了幾封信,其中一封是通知特西格諾利自己即将抵達首都。
接着他便放松精神,聚精會神地靜坐了一個鐘點,借以平息激動的心情,讓自己有足夠的精力去應付他在卡斯塔裡的最後一項工作——與宗教團體的領導人會面。
第二天早晨,這位大師和平日一樣按時起床後,喚來汽車便離開了,隻有很少幾個人注意到他的離去,沒有人想到有什麼異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