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采爾-2
關燈
小
中
大
,望着淺藍色的薄霧籠罩下的南方,葡萄園裡陽光燦爛,莊嚴的栗樹林一片連一片,南方的田野和高山交相輝映,在他眼前交織成香味濃郁的景象。
他到達竹林時已是傍晚。
他走進院子,吃驚地看到有一座中國式亭子矗立在這個奇妙的花園中央,一道由木制管道引來的山泉正漏漏流淌着,泉水先注滿一條石子河床,随後流入近旁的一座石砌水塘,石塊縫隙間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清澈晶瑩的水裡則有幾條金魚在悠悠地遊着。
在細長而堅韌的竹竿上,一簇簇綠葉輕盈地随風搖曳,草地上點綴着一座又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字體古雅的銘文。
一位穿着黃褐色麻布衣服、瘦瘦的戴眼鏡的男子,從他正蹲着幹活的花壇後直起身來,他藍色的眼睛裡露出詢問的神色,一邊緩緩迎向來訪者。
他的态度并非不友好,卻多少帶有隐居者和适世之人常有的羞怯。
他用目光詢問克乃西特,等待說明來意。
克乃西特有點窘迫地用早已準備好的中文說道:“青年弟子向長老請安。
” “歡迎貴賓光臨,”長老回答,“歡迎青年同門與我品茗歡談,若想稍事逗留,不妨小住一宿。
” 克乃西特叩首道謝後,被領進屋裡,款待用茶後,主人又帶他參觀了庭園、石碑、池塘和金魚,甚至還告訴了金魚的年紀。
直到用晚飯時分,他們才坐定在婆娑的竹林下,互道慰問,互誦經典詩句和警言,又一起觀賞了花卉和山脊上淺紅的落日餘輝。
然後又回進屋裡,長老端來面包和水果,又在一架極小的爐子上給兩人各煎了一張蛋餅。
直待用完晚餐,這才用德語詢問青年人的來意,克乃西特也用德語叙述了此行的目的和願望:若長老允許他在此逗留數日,那麼他将盡弟子之職,侍奉左右。
“我們明日再議此事吧,”隐士回答,随即安排客人就寝。
次日清晨,克乃西特坐在金魚池畔,凝望着由光明與黑暗交織而成的小小清涼世界,隻見一片深綠和墨黑之中晃動着一個個金色的軀體,它們閃出一道道奇妙的光彩;有時候,這個小小世界似乎被施了魔法,落入了長眠不醒的夢境,那些小小的軀體突然不失時機地摹然跳躍起來,以柔軟靈活卻又驚恐萬狀的姿态劃出水晶和黃金般的光亮,打破了沉睡的黑暗。
他向下注視着,越來越專注,與其說是在靜觀,倒不如說是在夢想,以緻完全沒有覺察長老已經走出屋子緩步向他走來,并已停住腳步,正久久性立在一邊望着出神的客人。
當克乃西特終于抖擻精神站起身子時,長老已離開,不久便從屋子裡傳出了邀請客人用茶的招呼聲。
他們互道早安後,便坐下飲茶,傾聽着小小噴泉在拂曉時分靜谧中的淙淙的響聲,這是永恒的旋律。
随後那位隐士站起身來在這間蓋得不很合規則的房間裡來回走動着,不時朝克乃西特瞥上一眼,突然問道:“你是否打算穿上鞋子,繼續自己的行程?” 克乃西特遲疑了片刻,随即答道:“倘若必須這樣做,那我隻好繼續上路。
” “如果安排你在此稍事逗留,你願意順從,并且像金魚一樣保持緘默麼?” 青年學生又一次點頭附和。
“好吧,”年邁的長老說道。
“我現在就用簽子來算一卦,看看神谕如何。
” 克乃西特懷着好奇而又敬畏的心情望着長老,并且“像金魚一樣保持緘默”。
老人從一隻頗似箭筒的木制杯狀容器裡抽出一把蓍草簽子,仔細數了一遍,把一部分放回容器,從手中抽出一根放在旁邊,又把其餘部分平分為相等的兩把,先用左手拿起一把,接着用靈敏的右手指尖一小束一小束地拈出來,邊拈邊計算着數量,然後置放在旁邊,直到手裡隻剩下幾根簽子,再用左手的兩根手指緊緊夾着。
當他按照宗教儀式分配完這一把簽子後,立即又用相同的程序處理了第二把。
他把數出來的蓍草放在一旁後,又繼續處理剩下的兩把,一把接一把再過了一遍,把餘下的小部分夾在兩指之間,這些手指又敏捷又熟練地擺弄着這些蓍草簽子,好似在進行一種訓練有素、臻于化境的具有嚴格規則的神秘遊戲。
他如此這般拈過多次之後,最終隻剩下三小把。
他從這三小把蓍草的數字中讀出了一個符号,便用毛筆尖寫到一小張紙片上。
接着,他把整套複雜程序又從頭至尾過了一遍,先是分成相等的兩捆,通過計數,一部分置于一旁,一部分夾緊在指間,直到最後又隻剩三小束,結果又算出了第二個符号。
這些蓄草簽子像跳舞一般翻飛不停,時而聚合毗連,時而交換位置,時而集成一束,時而四下分散,時而又聚攏起來,不時發出微弱的清脆碰撞聲息。
它們有節奏地、好似幽靈一般精彩地舞動着。
每次過程結束後,老人便會寫下一個符号,最後陰陽六爻俱得而卦成,是一個疊為六行的符号。
此時這位盤腿坐在葦席上的巫師才把蓍草莖收攏,恭恭敬敬地放回簽筒之中,然後注視着畫在紙上的卦象,沉默了很長時間。
“本卦為蒙。
”老人開言道,“卦名便是童蒙。
上為山,下為水,上為良,下為坎。
山下有泉水,乃重蒙之象征,其辭為:蒙。
亨。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初蓍告,再三讀,讀則不告。
利貞。
“ 克乃西特一直在屏息靜氣地緊張觀看,直到聽完這番話後,這才在一片寂靜中深深舒了一口氣。
他不敢詢問。
但是他認為自己懂得了卦辭的意思:童蒙已經來到,他将獲準留下。
就在他剛剛着迷于手指和蓍草玩耍出的微妙木偶戲時——他越是久久觀看,越覺得其中意味無窮——便知道結果了。
現在卦已蔔得,判詞對他有利。
我們如此詳盡地描述這一插曲,是因為克乃西特日後經常懷着滿意感情向朋友和學生講叙這段經曆。
現在讓我們回到正文吧。
克乃西特在竹林茅舍逗留了好幾個月,學習操作蓍草簽子手法,幾乎學得和老師一樣完美無瑕。
老人每天與他同練一個鐘點的數簽技術,指導他掌握周易筮辭的記事和取像法,教他背誦六十四卦以及練習書寫卦像。
老人還向克乃西特朗讀易經的古代釋解著作,每逢黃道吉日就替他講解莊子的寓言一則。
此外,這位學生還得學習灑掃庭院,洗滌毛筆,研磨墨汁,還要學會煮湯和烹茶,撿拾幹柴,觀察天象,并且不時查看中國的曆書。
克乃西特偶爾還試圖在他們難得的交談中插入玻璃球遊戲和音樂話題,但這總歸徒勞。
對方不是似乎沒有聽見,就是一笑置之,再不然就是答以一句毫不相關的格言,譬如:“濃雲無雨”或者“白壁無瑕”等。
然而,當克乃西特收到一架從蒙特坡送來的小翼琴後,每天都要演奏一個小時,卻沒有昕到任何異議,以緻克乃西特有一天向老人供認,他希望自己學得易經後能夠有朝一日把易經體系溶于玻璃球遊戲之中。
長老聽了微笑而已。
“你試試吧!”他說,“你将會看到什麼結果呢?在人世間修建一座小小的美麗竹園,這是人人都能辦到的。
至于這個人能否把整個人世納入他的竹林,我就全然不知了。
”——事情就到此為止。
我們隻消再舉一例,便已足夠。
若幹年後,當克乃西特已成為華爾采爾一位德高望重的要人時,曾邀請長老去開授一個課程,老人卻沒有給予任何答複。
約瑟夫·克乃西特後來把自己在竹林茅舍的幾個月光陰,不僅形容為不同凡響的快樂時光,而且常常稱之謂“開始覺醒時期”,事實上,從那個時期開始,關于覺醒的想象景象便不時出現在他的言談之中,盡管并不完全等同于他以往所述的感召景象,卻也頗為近似。
我們揣測,他所謂的“覺醒”,特指他對每個階段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在卡斯塔裡内部和世俗人間秩序中地位的認識。
在我們看來,重點似乎日益轉向了自我認識這一方面,也就是說,自從克乃西特“開始覺醒”之後,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不同尋常的地位和獨一無二的命運,也越發明白自己與卡斯塔裡的一般觀念和特殊秩序範疇之間的相對關系。
克乃西特在竹林茅舍逗留期間的中國研究工作并未因離開而結束,後來又繼續進行下去,尤其是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研究。
克乃西特發現中國古籍中随處都可見到贊美音樂的文字,譽之為一切社會秩序、道德習俗、健康美麗的根源。
其實他早已熟知這種博大而合乎道德的音樂觀念了,老音樂大師本人正堪稱這一概念的具體化身。
克乃西特從未放棄這一基本研究計劃——我們可從他給弗裡茲·德格拉裡烏斯的信中窺見大概——,而且還向四面八方擴展,不論何時何地,凡是他估計會有重要價值的所在,也即是:凡是他認為與自己通往“覺醒”之路有關的事,無不全力以赴。
克乃西特師從長老期間的積極成果之一便是:克服了自己畏懼返歸華爾采爾的害羞心理。
此後,他每年都去那裡參加一次高級研讨會,不知不覺中成了玻璃球遊戲學園一位廣受尊重和愛戴的人物,不知不覺成了玻璃球遊戲組織最核心、最敏感機構的要人,他已是那個掌握玻璃球遊戲命運,或者至少是決定着當時遊戲的發展方向和流行趨勢的匿名核心組織的成員了。
玻璃球遊戲舉辦機構的領導官員們也參與這個組織,卻不掌握支配權,他們大都在遊戲檔案館的幾個僻靜房間裡不時開開會,商讨和研究玻璃球遊戲活動,為了替遊戲納入或者剔除新的項目而争吵,為了贊成或者反對經常略有變動的趣味而辯
他到達竹林時已是傍晚。
他走進院子,吃驚地看到有一座中國式亭子矗立在這個奇妙的花園中央,一道由木制管道引來的山泉正漏漏流淌着,泉水先注滿一條石子河床,随後流入近旁的一座石砌水塘,石塊縫隙間長滿了各式各樣的植物,清澈晶瑩的水裡則有幾條金魚在悠悠地遊着。
在細長而堅韌的竹竿上,一簇簇綠葉輕盈地随風搖曳,草地上點綴着一座又一座石碑,碑上镌刻着字體古雅的銘文。
一位穿着黃褐色麻布衣服、瘦瘦的戴眼鏡的男子,從他正蹲着幹活的花壇後直起身來,他藍色的眼睛裡露出詢問的神色,一邊緩緩迎向來訪者。
他的态度并非不友好,卻多少帶有隐居者和适世之人常有的羞怯。
他用目光詢問克乃西特,等待說明來意。
克乃西特有點窘迫地用早已準備好的中文說道:“青年弟子向長老請安。
” “歡迎貴賓光臨,”長老回答,“歡迎青年同門與我品茗歡談,若想稍事逗留,不妨小住一宿。
” 克乃西特叩首道謝後,被領進屋裡,款待用茶後,主人又帶他參觀了庭園、石碑、池塘和金魚,甚至還告訴了金魚的年紀。
直到用晚飯時分,他們才坐定在婆娑的竹林下,互道慰問,互誦經典詩句和警言,又一起觀賞了花卉和山脊上淺紅的落日餘輝。
然後又回進屋裡,長老端來面包和水果,又在一架極小的爐子上給兩人各煎了一張蛋餅。
直待用完晚餐,這才用德語詢問青年人的來意,克乃西特也用德語叙述了此行的目的和願望:若長老允許他在此逗留數日,那麼他将盡弟子之職,侍奉左右。
“我們明日再議此事吧,”隐士回答,随即安排客人就寝。
次日清晨,克乃西特坐在金魚池畔,凝望着由光明與黑暗交織而成的小小清涼世界,隻見一片深綠和墨黑之中晃動着一個個金色的軀體,它們閃出一道道奇妙的光彩;有時候,這個小小世界似乎被施了魔法,落入了長眠不醒的夢境,那些小小的軀體突然不失時機地摹然跳躍起來,以柔軟靈活卻又驚恐萬狀的姿态劃出水晶和黃金般的光亮,打破了沉睡的黑暗。
他向下注視着,越來越專注,與其說是在靜觀,倒不如說是在夢想,以緻完全沒有覺察長老已經走出屋子緩步向他走來,并已停住腳步,正久久性立在一邊望着出神的客人。
當克乃西特終于抖擻精神站起身子時,長老已離開,不久便從屋子裡傳出了邀請客人用茶的招呼聲。
他們互道早安後,便坐下飲茶,傾聽着小小噴泉在拂曉時分靜谧中的淙淙的響聲,這是永恒的旋律。
随後那位隐士站起身來在這間蓋得不很合規則的房間裡來回走動着,不時朝克乃西特瞥上一眼,突然問道:“你是否打算穿上鞋子,繼續自己的行程?” 克乃西特遲疑了片刻,随即答道:“倘若必須這樣做,那我隻好繼續上路。
” “如果安排你在此稍事逗留,你願意順從,并且像金魚一樣保持緘默麼?” 青年學生又一次點頭附和。
“好吧,”年邁的長老說道。
“我現在就用簽子來算一卦,看看神谕如何。
” 克乃西特懷着好奇而又敬畏的心情望着長老,并且“像金魚一樣保持緘默”。
老人從一隻頗似箭筒的木制杯狀容器裡抽出一把蓍草簽子,仔細數了一遍,把一部分放回容器,從手中抽出一根放在旁邊,又把其餘部分平分為相等的兩把,先用左手拿起一把,接着用靈敏的右手指尖一小束一小束地拈出來,邊拈邊計算着數量,然後置放在旁邊,直到手裡隻剩下幾根簽子,再用左手的兩根手指緊緊夾着。
當他按照宗教儀式分配完這一把簽子後,立即又用相同的程序處理了第二把。
他把數出來的蓍草放在一旁後,又繼續處理剩下的兩把,一把接一把再過了一遍,把餘下的小部分夾在兩指之間,這些手指又敏捷又熟練地擺弄着這些蓍草簽子,好似在進行一種訓練有素、臻于化境的具有嚴格規則的神秘遊戲。
他如此這般拈過多次之後,最終隻剩下三小把。
他從這三小把蓍草的數字中讀出了一個符号,便用毛筆尖寫到一小張紙片上。
接着,他把整套複雜程序又從頭至尾過了一遍,先是分成相等的兩捆,通過計數,一部分置于一旁,一部分夾緊在指間,直到最後又隻剩三小束,結果又算出了第二個符号。
這些蓄草簽子像跳舞一般翻飛不停,時而聚合毗連,時而交換位置,時而集成一束,時而四下分散,時而又聚攏起來,不時發出微弱的清脆碰撞聲息。
它們有節奏地、好似幽靈一般精彩地舞動着。
每次過程結束後,老人便會寫下一個符号,最後陰陽六爻俱得而卦成,是一個疊為六行的符号。
此時這位盤腿坐在葦席上的巫師才把蓍草莖收攏,恭恭敬敬地放回簽筒之中,然後注視着畫在紙上的卦象,沉默了很長時間。
“本卦為蒙。
”老人開言道,“卦名便是童蒙。
上為山,下為水,上為良,下為坎。
山下有泉水,乃重蒙之象征,其辭為:蒙。
亨。
匪我求童蒙。
童蒙求我。
初蓍告,再三讀,讀則不告。
利貞。
“ 克乃西特一直在屏息靜氣地緊張觀看,直到聽完這番話後,這才在一片寂靜中深深舒了一口氣。
他不敢詢問。
但是他認為自己懂得了卦辭的意思:童蒙已經來到,他将獲準留下。
就在他剛剛着迷于手指和蓍草玩耍出的微妙木偶戲時——他越是久久觀看,越覺得其中意味無窮——便知道結果了。
現在卦已蔔得,判詞對他有利。
我們如此詳盡地描述這一插曲,是因為克乃西特日後經常懷着滿意感情向朋友和學生講叙這段經曆。
現在讓我們回到正文吧。
克乃西特在竹林茅舍逗留了好幾個月,學習操作蓍草簽子手法,幾乎學得和老師一樣完美無瑕。
老人每天與他同練一個鐘點的數簽技術,指導他掌握周易筮辭的記事和取像法,教他背誦六十四卦以及練習書寫卦像。
老人還向克乃西特朗讀易經的古代釋解著作,每逢黃道吉日就替他講解莊子的寓言一則。
此外,這位學生還得學習灑掃庭院,洗滌毛筆,研磨墨汁,還要學會煮湯和烹茶,撿拾幹柴,觀察天象,并且不時查看中國的曆書。
克乃西特偶爾還試圖在他們難得的交談中插入玻璃球遊戲和音樂話題,但這總歸徒勞。
對方不是似乎沒有聽見,就是一笑置之,再不然就是答以一句毫不相關的格言,譬如:“濃雲無雨”或者“白壁無瑕”等。
然而,當克乃西特收到一架從蒙特坡送來的小翼琴後,每天都要演奏一個小時,卻沒有昕到任何異議,以緻克乃西特有一天向老人供認,他希望自己學得易經後能夠有朝一日把易經體系溶于玻璃球遊戲之中。
長老聽了微笑而已。
“你試試吧!”他說,“你将會看到什麼結果呢?在人世間修建一座小小的美麗竹園,這是人人都能辦到的。
至于這個人能否把整個人世納入他的竹林,我就全然不知了。
”——事情就到此為止。
我們隻消再舉一例,便已足夠。
若幹年後,當克乃西特已成為華爾采爾一位德高望重的要人時,曾邀請長老去開授一個課程,老人卻沒有給予任何答複。
約瑟夫·克乃西特後來把自己在竹林茅舍的幾個月光陰,不僅形容為不同凡響的快樂時光,而且常常稱之謂“開始覺醒時期”,事實上,從那個時期開始,關于覺醒的想象景象便不時出現在他的言談之中,盡管并不完全等同于他以往所述的感召景象,卻也頗為近似。
我們揣測,他所謂的“覺醒”,特指他對每個階段自我的認識,以及對自己在卡斯塔裡内部和世俗人間秩序中地位的認識。
在我們看來,重點似乎日益轉向了自我認識這一方面,也就是說,自從克乃西特“開始覺醒”之後,越來越意識到自己不同尋常的地位和獨一無二的命運,也越發明白自己與卡斯塔裡的一般觀念和特殊秩序範疇之間的相對關系。
克乃西特在竹林茅舍逗留期間的中國研究工作并未因離開而結束,後來又繼續進行下去,尤其是對中國古典音樂的研究。
克乃西特發現中國古籍中随處都可見到贊美音樂的文字,譽之為一切社會秩序、道德習俗、健康美麗的根源。
其實他早已熟知這種博大而合乎道德的音樂觀念了,老音樂大師本人正堪稱這一概念的具體化身。
克乃西特從未放棄這一基本研究計劃——我們可從他給弗裡茲·德格拉裡烏斯的信中窺見大概——,而且還向四面八方擴展,不論何時何地,凡是他估計會有重要價值的所在,也即是:凡是他認為與自己通往“覺醒”之路有關的事,無不全力以赴。
克乃西特師從長老期間的積極成果之一便是:克服了自己畏懼返歸華爾采爾的害羞心理。
此後,他每年都去那裡參加一次高級研讨會,不知不覺中成了玻璃球遊戲學園一位廣受尊重和愛戴的人物,不知不覺成了玻璃球遊戲組織最核心、最敏感機構的要人,他已是那個掌握玻璃球遊戲命運,或者至少是決定着當時遊戲的發展方向和流行趨勢的匿名核心組織的成員了。
玻璃球遊戲舉辦機構的領導官員們也參與這個組織,卻不掌握支配權,他們大都在遊戲檔案館的幾個僻靜房間裡不時開開會,商讨和研究玻璃球遊戲活動,為了替遊戲納入或者剔除新的項目而争吵,為了贊成或者反對經常略有變動的趣味而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