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采爾-2
關燈
小
中
大
精神體驗——這得留待入選的學生們自己去經曆,這也常常使他們成為失敗者和受害者。
” 此外,在克乃西特那時的來往信件中,除了上述書信之外,竟無另一處提到玻璃球遊戲及其“神秘”含義的地方,要麼是他當時寫信不多,要麼是失落了一部分信件。
不管怎麼說,他和費羅蒙梯的通信是很好保存下來了,其中所談幾乎全都是有關音樂以及音樂風格方面的問題。
我們由此看出克乃西特是如何展開自己獨特的曲折研究道路的,目的隻有一個,對獨一無二的一場玻璃球遊戲進行精确的追憶分析,要探究出其十分确定的意義。
為了理解一場遊戲的内容,學生們隻須幾天便可完成這項功課,而用遊戲語言來破解,更是隻須一刻鐘便可讀完,但是克乃西特卻一年又一年坐在課堂和圖書室裡,研讀弗羅貝格和亞曆山大·斯卡拉梯的作品,分析賦格曲和奏鳴曲的結構,複習數學,學習漢語,還從事一種根據浮斯特爾理論推究色彩與音調之間互相關聯的聲圖形體系。
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什麼要挑選這麼崎岖、獨特、又特别寂寞的道路呢,因為他的最終目标(卡斯塔裡外面的人可能會說:這是他的職業選擇所決定的)畢競仍然是玻璃球遊戲啊。
首先他本可以毫無約束地作為客座學者進入華爾采爾玻璃球遊戲者學園的任何一個研究所裡專事研究,那樣的話,不論做哪一門涉及遊戲的專門研究,都會容易得多,他随時可以查詢一切個别問題,更可以與同樣研究遊戲的青年學者一起探讨追求目标,而不必常常等于自願流放似地獨自苦苦奮鬥。
但是,他依然走他自己的道路。
我們揣測,他回避華爾采爾,是因為他不僅想盡力忘卻和讓别人淡忘自己當年所扮演的著名角色,而且也不願重蹈覆轍再在玻璃球遊戲團體裡成為新的類似人物。
因為他從那時就預感到自己命定要做領袖和代表人物,所以竭盡全力想掙脫命運的壓迫。
他早就感覺到責任的沉重,如今面對華爾采爾的同學們尤其感到有壓力,他們不斷鼓舞他,即使他不斷躲避,也不願放開他。
尤其是德格拉裡烏斯,他本能地直感到對方願為自己赴湯蹈火。
于是,他試圖以隐遁和避世之道來對付強迫他抛頭露面的命運。
我們就是這樣揣測他當年的内心狀态的。
不過,另外還有一種極重要的因素或者動力,在驅使他退避高級玻璃球遊戲學校的正常研究規道,而成了一個旁觀者月卿是他以往對玻璃球遊戲的懷疑所導緻的一種不可遏制的研究沖動。
毫無疑問,他曾經有過那種經曆,體驗到遊戲真正能夠具有無比崇高和神聖的意義,但是,他也親眼目睹大多數遊戲者和學生,甚至不少領導者和教師卻都沒有過崇高、神聖的體驗,他們大都不把遊戲語言視為神聖語言,而于脆當作了一種比較高明的速記法。
他們從事遊戲也不過是出自興趣或者娛樂,視作一種知識運動或者追求功名的競技而已。
事實上,正如他在給音樂大師的信中所描述,他早已預感到,探尋遊戲的終極意義并不一定可以确定一個玻璃球遊戲者的品質,因為遊戲也存在較淺的層次,因為它畢竟是由技術、科學和社會機構綜合而成的啊。
簡而言之,他對玻璃球遊戲有着懷疑,有着不調和的分裂感覺,玻璃球遊戲竟成了他的一個問題,而且是巨大、重要的生活難題。
但是他絕不打算順從命運,由那些好心的靈魂撫慰者來幫助他渡過難關,或者由那些臉帶笑容的老師把他的問題當作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一筆勾銷。
當然,他可以從數以萬計的遊戲先例以及數以百萬計的遊戲可能性中任選一個中意的作為自己的研究基礎。
他明白這一點,也曾把那次偶然的、他和同學在研讨課程中構思的遊戲方案進行了研究。
那次遊戲使他第一次體驗到一切玻璃球遊戲的意義所在,并感受到要他成為玻璃球遊戲者的召喚。
那幾年間,他用一般速記法寫下的那場遊戲的概要,始終牢牢記在心裡。
天文學上的一道數學公式,一首古老奏鳴曲的形式結構,孔夫子的一句名言,等等,全都在這裡以遊戲語言中的标記、符号、号碼和省略号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某個對玻璃球遊戲全然無知的讀者,很可能因而認為這類格式和國際象棋格式大緻相似,僅僅是棋子包含的意義與相互關系發展的可能性有所不同。
棋子間的相互影響随着發展而成倍地增長,而每一枚棋子,每一個位置,每一次棋步都是一種确确實實的内容,而恰恰是這些棋步、棋子等等就成了象征内容的符号。
克乃西特研究年代的工作範圍超出了預定的任務:精确地認識一場玻璃球遊戲方案中包含的内容、原理、書籍和體系,并且通過回溯各種不同文化、科學、語言、藝術和各種不同的時代而尋得正确途徑。
他沒有少給自己安排連老師們都不熟悉的任務,借以檢驗進行玻璃球遊戲藝術活動時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和表達可能性。
我們先介紹一下他的檢驗結果:他不時在這兒那兒發現一條裂縫,一點欠缺,然而總體而言,我們的玻璃球遊戲必定經受住了他那種嚴格的檢驗,否則,克乃西特大概不會在結束研究工作之後又重返玻璃球遊戲領地了。
如果我們想從文化史角度研究、描寫克乃西特,那麼克乃西特學生時代呆過的地方和一些場景肯定值得一寫。
隻要有可能,他總是首先選擇可能讓他獨自工作或者僅與極少數人合作的工作場所。
有幾處地方是他畢生都銘記不忘的。
他常常去蒙特坡略事逗留,有時是看望音樂大師,有時是參加音樂史研讨會。
我們發現他曾兩度到過希爾斯蘭,那是宗教團體總部所在地,他去參加了“盛大的靜修演習會”——為期十二天的齋戒和靜修。
後來,他常常滿懷喜悅之情向朋友們描述一個他稱為“竹林茅舍”的地方,一位隐士曾在那裡教導他學習《易經》,他不但學習和體會了其中具有極重要意義的内容,而且似乎是老天指引或者神奇的預感引導,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環境和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也即“老年長老”,這座中國式竹林茅舍的創建者和主持者。
我們以為,這裡稍稍詳述一下克乃西特研究年代這段非常奇特的插曲,似乎很有必須。
克乃西特是在著名的遠東學院開始研究中國語言和經典作品的,這座以研究古典語言學為主課的學院,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附屬于聖·歐班教堂。
他在學院進修期間不但在閱讀和書寫上進步神速,還結交了幾位在該校工作的中國同事,因而學會背誦《詩經》裡的許多詩篇。
他逗留到第二年時,開始對賜經》産生興趣,随着時間的推移,興趣越來越濃。
在他的迫切要求下,中國朋友們提供給他各種各樣的材料,不過沒人能夠指引他入門,因為學校裡沒有聘到開課的老師。
為了徹底研究《易經》,他一再不斷請求人們推薦一位教師,他們向他描述了“老年長老”以及那一片隐居地的情況。
克乃西特對《易經》的興趣如此濃厚,以緻他後來終于察覺,學院裡的人已經對他側目而視了。
他不得不小心謹慎地進行查詢工作。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對這位傳奇人物的認識更進一步後,他發現人們相當敬重這位隐士。
是的,可以說他已享有盛譽,但是,與其說他是一位學者,倒不如說是一位奇特的世外之人。
克乃西特感到此事隻能依靠自己,便盡快寫完了剛開始撰寫的提交研讨會的論文,随後離開了學院。
他一路步行來到那位神秘人物——也許是一位智者和聖人,也許是一個白癡——親手創建的竹林茅舍地帶。
克乃西特己收集了這位隐士相當數量的情報:約摸二十五年前,這個人曾是遠東學院中文系最有希望的學生,他似乎是專為研究中文而生的,不論在毛筆書法方面,還是在譯釋古典經文方面,他都超過了該校最優秀的老師,甚至是道地的中國人,但是他有點過于熱衷,試圖讓自己在外表上也像一個中國人,弄得人人都對他側目而視。
然而他頑固不化,後來竟執拗地拒絕像同學們一樣稱呼各種研讨會的領導和各項學科的專家為老師,而代之以“長老”,結果這個稱呼最後竟成了他自己的綽号。
他特别重視賜經》的占蔔方法,為此付出了許多精力,并學會了熟練地使用傳統的蓍草蔔卦法。
除了有關《易經》的注釋書籍外,他最愛讀的書就是《莊子》。
顯然,那種理性主義的、反對神秘傾向的嚴格儒家精神,正如克乃西特所親眼目睹的,早在那時就在遠東學院的中文系顯露端倪了,因而有一天,這位長老終于離開了挽留他任教的遠東學院而外出遊方,随身隻帶了毛筆、硯台和兩三部經書。
他一直向南走去,沿途總能在教會團體的師兄弟處投宿一夕。
他四下勘察,終于覓得一處可以隐居的地點,他換而不舍地以書面和口頭方式向世俗當局和宗教團體申請,最後獲得了定居和耕種的權利,從此就在那裡嚴格依照中國古代隐士的模式過起了一種田園生活。
有人将他當作怪人嘲笑,也有人尊奉他為某種類型的聖者。
而他則與世無争,也不求于人,每日裡,不是在竹林茅舍幹活,就是靜修和抄寫古代的經卷,在他的精心料理下,竹林茅舍已成了一座屏障北風的中國式庭園。
約瑟夫·克乃西特一路向竹林走去,宜人的景色常常吸引他歇腳小憩;每當他向上翻越山間小道的時候,總要心曠神信地停步俯視
” 此外,在克乃西特那時的來往信件中,除了上述書信之外,竟無另一處提到玻璃球遊戲及其“神秘”含義的地方,要麼是他當時寫信不多,要麼是失落了一部分信件。
不管怎麼說,他和費羅蒙梯的通信是很好保存下來了,其中所談幾乎全都是有關音樂以及音樂風格方面的問題。
我們由此看出克乃西特是如何展開自己獨特的曲折研究道路的,目的隻有一個,對獨一無二的一場玻璃球遊戲進行精确的追憶分析,要探究出其十分确定的意義。
為了理解一場遊戲的内容,學生們隻須幾天便可完成這項功課,而用遊戲語言來破解,更是隻須一刻鐘便可讀完,但是克乃西特卻一年又一年坐在課堂和圖書室裡,研讀弗羅貝格和亞曆山大·斯卡拉梯的作品,分析賦格曲和奏鳴曲的結構,複習數學,學習漢語,還從事一種根據浮斯特爾理論推究色彩與音調之間互相關聯的聲圖形體系。
人們不禁要問,他為什麼要挑選這麼崎岖、獨特、又特别寂寞的道路呢,因為他的最終目标(卡斯塔裡外面的人可能會說:這是他的職業選擇所決定的)畢競仍然是玻璃球遊戲啊。
首先他本可以毫無約束地作為客座學者進入華爾采爾玻璃球遊戲者學園的任何一個研究所裡專事研究,那樣的話,不論做哪一門涉及遊戲的專門研究,都會容易得多,他随時可以查詢一切個别問題,更可以與同樣研究遊戲的青年學者一起探讨追求目标,而不必常常等于自願流放似地獨自苦苦奮鬥。
但是,他依然走他自己的道路。
我們揣測,他回避華爾采爾,是因為他不僅想盡力忘卻和讓别人淡忘自己當年所扮演的著名角色,而且也不願重蹈覆轍再在玻璃球遊戲團體裡成為新的類似人物。
因為他從那時就預感到自己命定要做領袖和代表人物,所以竭盡全力想掙脫命運的壓迫。
他早就感覺到責任的沉重,如今面對華爾采爾的同學們尤其感到有壓力,他們不斷鼓舞他,即使他不斷躲避,也不願放開他。
尤其是德格拉裡烏斯,他本能地直感到對方願為自己赴湯蹈火。
于是,他試圖以隐遁和避世之道來對付強迫他抛頭露面的命運。
我們就是這樣揣測他當年的内心狀态的。
不過,另外還有一種極重要的因素或者動力,在驅使他退避高級玻璃球遊戲學校的正常研究規道,而成了一個旁觀者月卿是他以往對玻璃球遊戲的懷疑所導緻的一種不可遏制的研究沖動。
毫無疑問,他曾經有過那種經曆,體驗到遊戲真正能夠具有無比崇高和神聖的意義,但是,他也親眼目睹大多數遊戲者和學生,甚至不少領導者和教師卻都沒有過崇高、神聖的體驗,他們大都不把遊戲語言視為神聖語言,而于脆當作了一種比較高明的速記法。
他們從事遊戲也不過是出自興趣或者娛樂,視作一種知識運動或者追求功名的競技而已。
事實上,正如他在給音樂大師的信中所描述,他早已預感到,探尋遊戲的終極意義并不一定可以确定一個玻璃球遊戲者的品質,因為遊戲也存在較淺的層次,因為它畢竟是由技術、科學和社會機構綜合而成的啊。
簡而言之,他對玻璃球遊戲有着懷疑,有着不調和的分裂感覺,玻璃球遊戲竟成了他的一個問題,而且是巨大、重要的生活難題。
但是他絕不打算順從命運,由那些好心的靈魂撫慰者來幫助他渡過難關,或者由那些臉帶笑容的老師把他的問題當作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一筆勾銷。
當然,他可以從數以萬計的遊戲先例以及數以百萬計的遊戲可能性中任選一個中意的作為自己的研究基礎。
他明白這一點,也曾把那次偶然的、他和同學在研讨課程中構思的遊戲方案進行了研究。
那次遊戲使他第一次體驗到一切玻璃球遊戲的意義所在,并感受到要他成為玻璃球遊戲者的召喚。
那幾年間,他用一般速記法寫下的那場遊戲的概要,始終牢牢記在心裡。
天文學上的一道數學公式,一首古老奏鳴曲的形式結構,孔夫子的一句名言,等等,全都在這裡以遊戲語言中的标記、符号、号碼和省略号的形式記錄了下來。
某個對玻璃球遊戲全然無知的讀者,很可能因而認為這類格式和國際象棋格式大緻相似,僅僅是棋子包含的意義與相互關系發展的可能性有所不同。
棋子間的相互影響随着發展而成倍地增長,而每一枚棋子,每一個位置,每一次棋步都是一種确确實實的内容,而恰恰是這些棋步、棋子等等就成了象征内容的符号。
克乃西特研究年代的工作範圍超出了預定的任務:精确地認識一場玻璃球遊戲方案中包含的内容、原理、書籍和體系,并且通過回溯各種不同文化、科學、語言、藝術和各種不同的時代而尋得正确途徑。
他沒有少給自己安排連老師們都不熟悉的任務,借以檢驗進行玻璃球遊戲藝術活動時所使用的操作系統和表達可能性。
我們先介紹一下他的檢驗結果:他不時在這兒那兒發現一條裂縫,一點欠缺,然而總體而言,我們的玻璃球遊戲必定經受住了他那種嚴格的檢驗,否則,克乃西特大概不會在結束研究工作之後又重返玻璃球遊戲領地了。
如果我們想從文化史角度研究、描寫克乃西特,那麼克乃西特學生時代呆過的地方和一些場景肯定值得一寫。
隻要有可能,他總是首先選擇可能讓他獨自工作或者僅與極少數人合作的工作場所。
有幾處地方是他畢生都銘記不忘的。
他常常去蒙特坡略事逗留,有時是看望音樂大師,有時是參加音樂史研讨會。
我們發現他曾兩度到過希爾斯蘭,那是宗教團體總部所在地,他去參加了“盛大的靜修演習會”——為期十二天的齋戒和靜修。
後來,他常常滿懷喜悅之情向朋友們描述一個他稱為“竹林茅舍”的地方,一位隐士曾在那裡教導他學習《易經》,他不但學習和體會了其中具有極重要意義的内容,而且似乎是老天指引或者神奇的預感引導,他在那裡發現了一個無與倫比的環境和一個不同凡響的人物,也即“老年長老”,這座中國式竹林茅舍的創建者和主持者。
我們以為,這裡稍稍詳述一下克乃西特研究年代這段非常奇特的插曲,似乎很有必須。
克乃西特是在著名的遠東學院開始研究中國語言和經典作品的,這座以研究古典語言學為主課的學院,幾個世紀以來一直附屬于聖·歐班教堂。
他在學院進修期間不但在閱讀和書寫上進步神速,還結交了幾位在該校工作的中國同事,因而學會背誦《詩經》裡的許多詩篇。
他逗留到第二年時,開始對賜經》産生興趣,随着時間的推移,興趣越來越濃。
在他的迫切要求下,中國朋友們提供給他各種各樣的材料,不過沒人能夠指引他入門,因為學校裡沒有聘到開課的老師。
為了徹底研究《易經》,他一再不斷請求人們推薦一位教師,他們向他描述了“老年長老”以及那一片隐居地的情況。
克乃西特對《易經》的興趣如此濃厚,以緻他後來終于察覺,學院裡的人已經對他側目而視了。
他不得不小心謹慎地進行查詢工作。
他的努力沒有白費,對這位傳奇人物的認識更進一步後,他發現人們相當敬重這位隐士。
是的,可以說他已享有盛譽,但是,與其說他是一位學者,倒不如說是一位奇特的世外之人。
克乃西特感到此事隻能依靠自己,便盡快寫完了剛開始撰寫的提交研讨會的論文,随後離開了學院。
他一路步行來到那位神秘人物——也許是一位智者和聖人,也許是一個白癡——親手創建的竹林茅舍地帶。
克乃西特己收集了這位隐士相當數量的情報:約摸二十五年前,這個人曾是遠東學院中文系最有希望的學生,他似乎是專為研究中文而生的,不論在毛筆書法方面,還是在譯釋古典經文方面,他都超過了該校最優秀的老師,甚至是道地的中國人,但是他有點過于熱衷,試圖讓自己在外表上也像一個中國人,弄得人人都對他側目而視。
然而他頑固不化,後來竟執拗地拒絕像同學們一樣稱呼各種研讨會的領導和各項學科的專家為老師,而代之以“長老”,結果這個稱呼最後竟成了他自己的綽号。
他特别重視賜經》的占蔔方法,為此付出了許多精力,并學會了熟練地使用傳統的蓍草蔔卦法。
除了有關《易經》的注釋書籍外,他最愛讀的書就是《
顯然,那種理性主義的、反對神秘傾向的嚴格儒家精神,正如克乃西特所親眼目睹的,早在那時就在遠東學院的中文系顯露端倪了,因而有一天,這位長老終于離開了挽留他任教的遠東學院而外出遊方,随身隻帶了毛筆、硯台和兩三部經書。
他一直向南走去,沿途總能在教會團體的師兄弟處投宿一夕。
他四下勘察,終于覓得一處可以隐居的地點,他換而不舍地以書面和口頭方式向世俗當局和宗教團體申請,最後獲得了定居和耕種的權利,從此就在那裡嚴格依照中國古代隐士的模式過起了一種田園生活。
有人将他當作怪人嘲笑,也有人尊奉他為某種類型的聖者。
而他則與世無争,也不求于人,每日裡,不是在竹林茅舍幹活,就是靜修和抄寫古代的經卷,在他的精心料理下,竹林茅舍已成了一座屏障北風的中國式庭園。
約瑟夫·克乃西特一路向竹林走去,宜人的景色常常吸引他歇腳小憩;每當他向上翻越山間小道的時候,總要心曠神信地停步俯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