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采爾-1
關燈
小
中
大
早在家鄉時便因同成年人交談而熟知了世俗世界對卡斯塔裡的種種指責。
如今克乃西特的答辯卻迫使他看到,盡管他頗為熟識世俗世界,優于任何卡斯塔裡人,但是他絕不可能像一個把卡斯塔裡視為家鄉、故土,視為命運所系的人那樣深刻地認識卡斯塔裡及其精神。
他不得不看清,也逐漸不得不承認,自己僅是一個過客而不是永久居民,他也認識到這個教育王國也和外面的世俗世界一樣,有着幾百年積累而得的經驗和不言而喻的原則,這裡也存在着傳統,是的,這是一種可以稱之謂“自然”的傳統,他對此認識甚少,而克乃西特目前正作為發言人為之辯護。
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辯護士角色,克乃西特必須努力讀書、靜修、克己,以便日益進一步廓清和深入掌握擺在面前要他為之申辯的問題。
特西格諾利在辯才上比對手略勝一籌,他那些世俗社會經曆和處世智慧也給他火爆與虛榮天性增添了若幹光彩。
他縱使在某個問題上輸給了對方,他還會考慮到聽衆而想出一條體面的或者诙諧的退路。
克乃西特則不同,每當他被對手逼進了死角,他大緻就表示:“普林尼奧,關于這個問題,我還得再思索一下。
請稍等幾天,我會告訴你的。
” 辯論就始終保持着這種互相尊重的形态。
事實上,不論對辯論者還是對旁聽者,這一種辯論早已成為當年華爾采爾學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了。
然而對克乃西特而言,壓迫感和矛盾感始終未能稍稍減輕。
他身負重任,又備受信賴,能夠不辱使命,便足以證明他具有潛力和天性健全,因為他完成任務後并無任何受到損害的明顯痕迹。
可是他私下裡卻非常苦惱。
如果他對普林尼奧懷有友情的話,那麼這不僅是對一位聰明機智的同伴、一位能說會道的世俗朋友,也是對這位朋友兼對手所代表的陌生世界的感情,因為他已從普林尼奧的為人,從他的言談和舉止中認識了一或者也可以說是想象出了那個人們稱為“真實的”世界,那裡有慈愛的母親和孩子們,有饑餓的窮人和他們的家庭,有新聞報刊和選舉競賽。
普林尼奧每逢假期就要回轉那個既原始又精緻的世界裡,去看望他的雙親和兄弟姐妹,向姑娘們獻殷勤,參加職工集會,或者去高雅的俱樂部作客,而克乃西特這些時候則留在卡斯塔裡,要麼和夥伴們散步或者遊泳,要麼練習弗羅貝格的賦格曲。
或者讀黑格爾的哲學。
約瑟夫确知自己屬于卡斯塔裡,必須過一種規定給卡斯塔裡人的生活,沒有家室之累,沒有奢侈娛樂,沒有報紙雜志,但也不忍饑受寒——雖然普林尼奧也曾咄咄逼人地指責精英學校的學生們過寄生生活,但他自己也從未忍饑受寒,也不曾自食其力呀。
不,他說的不對,普林尼奧所屬的那個世界并非更為完善更為正确。
不過這個世界确實存在,不僅存在,而且恰似克乃西特從世界曆史書裡讀到的那樣,是永恒存在着的,而且今天和過去始終完全類似,而且許多國家的人全然不知道還有另一種性質的世界,不知道精英學校和教育學園,不知道宗教團體、學科大師以及玻璃球遊戲。
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過着一種比較單純、原始、混亂,也比較危險的無庇護的生活,和卡斯塔裡人的生活調然相異。
原始的本能世界是每一個人與生俱存的,凡是人類都會在自己内心深處黨察到它的存在,都會對它有些好奇,有些思念,有些共鳴。
人們的任務是合理處置這種原始的本能世界。
可以在自己心裡為它保留一席之地,但決不會回歸其中。
因為與之并行,并且淩駕其上的是第二個世界——卡斯塔裡世界、精神世界,是一種更有秩序、更受庇護、同時又需要持續不斷發展改進的人工創造的世界。
人們要為這個世界服務,卻不錯誤地對待或者輕視另一個世界,不帶偏見地看待任何一種隐約的欲念或者懷鄉之情,這才是唯一的正道。
事實上,卡斯塔裡的小世界早就已經替另一個大世界提供服務了,它獻出了教師、書籍和科學方法,維護了那個世界之智能和道德的純潔性,卡斯塔裡是培育訓練極少數獻身思想和真理的人們的學校和庇護所。
為什麼這兩個世界竟不能和諧協調,不能兄弟般和睦共處呢?為什麼人們竟不能夠讓兩者在每個人的心裡聯合一緻呢? 正當約瑟夫為完成任務而疲憊不堪,幾近耗盡精力難保平衡的時候、很少來訪的音樂大師突然來到了華爾采爾。
大師從年輕人的若幹外表迹象,診斷出他的情況不佳,約瑟夫面容疲憊,目光煩躁,動作緊張。
大師問了幾個試探性的問題,得到的隻是愁眉苦臉和拘謹寡言,對話無法繼續,情況十分嚴重,大師借口要告訴他一個關于音樂的小小發現,把他帶進了一間練琴室,讓他取來翼琴,調好音,老人用很長時間邊演奏邊講解奏鳴曲式的起源與發展,直至這位年輕人稍稍忘卻自己的煩惱,變得放松和專心,開始懷着感激心情傾聽大師的講解和演奏。
大師耐心地花了必要的時間,終于把他導人準備接納忠告的狀态。
當老人達到這一目的後,便中止講解,演奏了一首加布裡爾的奏鳴曲作為結束,随即站起身來,一邊緩緩地在這間小小琴室裡來回踱步,一邊講述了下列故事:“許多年以前,我曾一度下苦功夫研習這首奏鳴曲。
那是我擔任教師以及後來升為音樂大師之前的事,當時我正從事自由研究。
我年少氣盛,想要用新觀點寫一部奏鳴曲的發展史,但是過了好長一段日子後,我的工作不僅毫無進展,而且日益懷疑這種音樂和曆史研究是否确有價值,是否比那類遊手好閑之徒的無聊嬉戲更具真實内容,是否純屬生動實際生活的華而不實的代用品。
總而言之,我已處在一個必須突破的危機之中,當時,一切研究工作,一切求知努力,一切屬于精神生活的内容,都因受到懷疑而失去了價值,轉而情不自禁地羨慕每一個在田地裡耕作的農夫,每一對在夜幕下的情侶,甚至每一隻在樹葉間鳴啭的鳥兒,以及在夏日枝頭高唱的知了,因為它們看來比我們更符合自然,它們的生活看來多麼充實多麼幸福,雖然我們對它們的苦惱全不知曉,對于它們生活中的艱難、危險和不幸一無所知。
簡單地說,當時我幾乎失去了平衡,那是一種糟糕狀态,簡直可說難以忍受。
我為取得自由想出了許多荒唐透頂的逃避辦法,譬如我曾想進入世俗世界當一名樂師,在結婚宴會上演奏舞曲。
當時倘若就像古老小說裡描述的出現了一位外國來的募兵官,邀請我穿上軍服,跟着任何哪支軍隊開赴任何哪個戰場,我都會跟着去的。
情況越來越糟,正是這類狀态的必然結果。
我完全喪失了自持能力。
以緻不能獨力對付困境,不得不尋求援助。
“ 音樂大師停頓了片刻。
輕輕唉了一聲,便接着往下說:“當然,我那時有一位指導老師,這是學校的規定,我有問題請他指點,毫無疑問是合理而正确的。
但是事實往往悻于常理,正當我們碰到困難,偏離正途,極須糾正之際,卻恰恰是我們最嫌惡常軌,最不願意回歸正途之時。
我的指導老師對我上個季度的學習報告很不滿意,曾嚴肅地批評我的錯誤,但我那時深信自己有了新發現或者具有新觀點,對他的指責頗為反感。
總之。
我不想去找他,我不願向他低聲下氣,也不願承認他是正确的。
我也不願意向我的同學們吐露心事。
那時,我們附近住着一位怪人,一位梵文學者,人們都戲稱他‘瑜伽僧人’,我隻是見過他,聽說過他的傳奇而已。
有一天我在心清惡劣得忍無可忍之際,便去訪問了這個怪人。
雖然我也與旁人一樣經常嘲笑他的離群索居和古怪行徑,心裡卻是暗暗仰慕他的。
我走進他的小房間,想和他談話,卻見他正以印度教的端正的坐姿在閉目靜修,一副不容打擾的樣子。
我見他臉上似笑非笑,顯出一副完全脫離塵世的模樣。
我無可奈何,隻得站在門邊,等候他從出神入化的狀态中返歸人世。
我等待了很長時間,總有一兩個鐘點之久,後來實在太累,順勢滑倒地上,就在那裡靠牆而坐,繼續等待。
末了,我終于見他慢慢醒了過來,他微微轉動頭部,晃晃肩膀,緩緩伸開盤着的雙腿,就在他正要站直身子時一眼瞥見了我。
“有什麼事?‘他問。
“我站起身,不假思索地回答,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是那首安德列‘加布裡爾的奏鳴曲。
’“他也站起身來,讓我坐在屋裡唯一的椅子上,他自己則側身坐在桌子邊。
‘加布裡爾?他的奏鳴曲于擾你了?’“我開始向他叙述奏鳴曲和我的關系,供認自己正因而陷于困境。
他極詳盡地詢問我的情形,讓我感到吹毛求疵。
他要知道我研究加布裡爾及其奏鳴曲的一切細節,他還要知道我何時起床,讀書多久,演奏多久,何時用餐,直至何時就寝。
我不得不如實答複,既然已經向他求教,就隻能忍受他的盤問。
事實上他使我羞愧不堪,在每一件細枝末節上都查問不休,把我過去幾周乃至幾個月内的整個精神和道德生活狀況作了無情的解剖分析。
“接着,這位瑜林信仰者突然沉默下來,看到我對此毫無反應,便聳聳肩膀問道:”你還看不出自己錯在哪裡麼?‘我說實在看不出。
于是他以驚人的精确性把剛才所提的問題的答案統統叙述了一遍,直至追憶到我開始出現疲乏、厭倦以及思想停滞的種種症狀,随即告訴我,唯有過分埋頭研究的人才會發生這類情況,也許對我而言,現在正是關鍵時刻,要恢複業已喪失的自制能力,還要借助外力重新振作精神。
他又向我指出,當初我自作主張中斷了有規律的正常靜修課程,那麼至少應該在出現疾病苗頭時就聯想到是玩忽這一功課的惡果,而立即恢複靜修。
他說得完全正确。
我的靜坐作業已荒廢了很長時間,要麼沒有空閑,要麼沒有心情,或者幹脆就是放不下手頭的研究工作,——更嚴重的是,随着時間的流逝,我的持續疏忽竟使我把這門功課忘得一幹二淨。
如今我已發展到近乎悲觀絕望的境地,這才不得不經由另一個外人提醒自己延誤了的功課。
事實上,我費了極大努力才把自己從這種迷茫堕落狀況中拯救出來,我不得不從頭開始有規律的靜坐練習,以便逐漸恢複沉思潛修能力。
“ 音樂大師說到這裡,停止在房間裡來回踱步,輕輕歎息一聲後,繼續往下說道:一這就是我當年發生的事,直到今天,提起此情此景,我仍覺羞愧難當。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約瑟夫,我們對自己要求越多,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當時的工作對我們要求越多,我們就越需要憑借靜修作為積蓄力量的源泉,使我們的精神和靈魂不斷在協調和解中得到更新。
而且我,——我還想再給你講幾個例子,譬如一件工作越是熱切吸弓哦們,時而使我們興奮激動,時而又使我們疲乏壓抑,那麼我們就越容易忽視這一源泉,如同人們執着于某項精神工作時往往很容易忘記照料自己的身體。
曆史上那些真正偉大的人,要麼深谙靜修之道,要麼是不自覺地掌握了靜修所導向的境界。
至于其他人,即或是才華橫溢又精力過人的人,最終的結果都是失敗和垮台,因為他們自認為的重要工作或者雄心壯志反倒成了支配者,使他們喪失了擺脫眼前紛繁、保持間距以達目标的能力。
是的,其實你是知道的,你第一次練習靜
如今克乃西特的答辯卻迫使他看到,盡管他頗為熟識世俗世界,優于任何卡斯塔裡人,但是他絕不可能像一個把卡斯塔裡視為家鄉、故土,視為命運所系的人那樣深刻地認識卡斯塔裡及其精神。
他不得不看清,也逐漸不得不承認,自己僅是一個過客而不是永久居民,他也認識到這個教育王國也和外面的世俗世界一樣,有着幾百年積累而得的經驗和不言而喻的原則,這裡也存在着傳統,是的,這是一種可以稱之謂“自然”的傳統,他對此認識甚少,而克乃西特目前正作為發言人為之辯護。
為了扮演好自己的辯護士角色,克乃西特必須努力讀書、靜修、克己,以便日益進一步廓清和深入掌握擺在面前要他為之申辯的問題。
特西格諾利在辯才上比對手略勝一籌,他那些世俗社會經曆和處世智慧也給他火爆與虛榮天性增添了若幹光彩。
他縱使在某個問題上輸給了對方,他還會考慮到聽衆而想出一條體面的或者诙諧的退路。
克乃西特則不同,每當他被對手逼進了死角,他大緻就表示:“普林尼奧,關于這個問題,我還得再思索一下。
請稍等幾天,我會告訴你的。
” 辯論就始終保持着這種互相尊重的形态。
事實上,不論對辯論者還是對旁聽者,這一種辯論早已成為當年華爾采爾學校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因素了。
然而對克乃西特而言,壓迫感和矛盾感始終未能稍稍減輕。
他身負重任,又備受信賴,能夠不辱使命,便足以證明他具有潛力和天性健全,因為他完成任務後并無任何受到損害的明顯痕迹。
可是他私下裡卻非常苦惱。
如果他對普林尼奧懷有友情的話,那麼這不僅是對一位聰明機智的同伴、一位能說會道的世俗朋友,也是對這位朋友兼對手所代表的陌生世界的感情,因為他已從普林尼奧的為人,從他的言談和舉止中認識了一或者也可以說是想象出了那個人們稱為“真實的”世界,那裡有慈愛的母親和孩子們,有饑餓的窮人和他們的家庭,有新聞報刊和選舉競賽。
普林尼奧每逢假期就要回轉那個既原始又精緻的世界裡,去看望他的雙親和兄弟姐妹,向姑娘們獻殷勤,參加職工集會,或者去高雅的俱樂部作客,而克乃西特這些時候則留在卡斯塔裡,要麼和夥伴們散步或者遊泳,要麼練習弗羅貝格的賦格曲。
或者讀黑格爾的哲學。
約瑟夫确知自己屬于卡斯塔裡,必須過一種規定給卡斯塔裡人的生活,沒有家室之累,沒有奢侈娛樂,沒有報紙雜志,但也不忍饑受寒——雖然普林尼奧也曾咄咄逼人地指責精英學校的學生們過寄生生活,但他自己也從未忍饑受寒,也不曾自食其力呀。
不,他說的不對,普林尼奧所屬的那個世界并非更為完善更為正确。
不過這個世界确實存在,不僅存在,而且恰似克乃西特從世界曆史書裡讀到的那樣,是永恒存在着的,而且今天和過去始終完全類似,而且許多國家的人全然不知道還有另一種性質的世界,不知道精英學校和教育學園,不知道宗教團體、學科大師以及玻璃球遊戲。
地球上的大多數人過着一種比較單純、原始、混亂,也比較危險的無庇護的生活,和卡斯塔裡人的生活調然相異。
原始的本能世界是每一個人與生俱存的,凡是人類都會在自己内心深處黨察到它的存在,都會對它有些好奇,有些思念,有些共鳴。
人們的任務是合理處置這種原始的本能世界。
可以在自己心裡為它保留一席之地,但決不會回歸其中。
因為與之并行,并且淩駕其上的是第二個世界——卡斯塔裡世界、精神世界,是一種更有秩序、更受庇護、同時又需要持續不斷發展改進的人工創造的世界。
人們要為這個世界服務,卻不錯誤地對待或者輕視另一個世界,不帶偏見地看待任何一種隐約的欲念或者懷鄉之情,這才是唯一的正道。
事實上,卡斯塔裡的小世界早就已經替另一個大世界提供服務了,它獻出了教師、書籍和科學方法,維護了那個世界之智能和道德的純潔性,卡斯塔裡是培育訓練極少數獻身思想和真理的人們的學校和庇護所。
為什麼這兩個世界竟不能和諧協調,不能兄弟般和睦共處呢?為什麼人們竟不能夠讓兩者在每個人的心裡聯合一緻呢? 正當約瑟夫為完成任務而疲憊不堪,幾近耗盡精力難保平衡的時候、很少來訪的音樂大師突然來到了華爾采爾。
大師從年輕人的若幹外表迹象,診斷出他的情況不佳,約瑟夫面容疲憊,目光煩躁,動作緊張。
大師問了幾個試探性的問題,得到的隻是愁眉苦臉和拘謹寡言,對話無法繼續,情況十分嚴重,大師借口要告訴他一個關于音樂的小小發現,把他帶進了一間練琴室,讓他取來翼琴,調好音,老人用很長時間邊演奏邊講解奏鳴曲式的起源與發展,直至這位年輕人稍稍忘卻自己的煩惱,變得放松和專心,開始懷着感激心情傾聽大師的講解和演奏。
大師耐心地花了必要的時間,終于把他導人準備接納忠告的狀态。
當老人達到這一目的後,便中止講解,演奏了一首加布裡爾的奏鳴曲作為結束,随即站起身來,一邊緩緩地在這間小小琴室裡來回踱步,一邊講述了下列故事:“許多年以前,我曾一度下苦功夫研習這首奏鳴曲。
那是我擔任教師以及後來升為音樂大師之前的事,當時我正從事自由研究。
我年少氣盛,想要用新觀點寫一部奏鳴曲的發展史,但是過了好長一段日子後,我的工作不僅毫無進展,而且日益懷疑這種音樂和曆史研究是否确有價值,是否比那類遊手好閑之徒的無聊嬉戲更具真實内容,是否純屬生動實際生活的華而不實的代用品。
總而言之,我已處在一個必須突破的危機之中,當時,一切研究工作,一切求知努力,一切屬于精神生活的内容,都因受到懷疑而失去了價值,轉而情不自禁地羨慕每一個在田地裡耕作的農夫,每一對在夜幕下的情侶,甚至每一隻在樹葉間鳴啭的鳥兒,以及在夏日枝頭高唱的知了,因為它們看來比我們更符合自然,它們的生活看來多麼充實多麼幸福,雖然我們對它們的苦惱全不知曉,對于它們生活中的艱難、危險和不幸一無所知。
簡單地說,當時我幾乎失去了平衡,那是一種糟糕狀态,簡直可說難以忍受。
我為取得自由想出了許多荒唐透頂的逃避辦法,譬如我曾想進入世俗世界當一名樂師,在結婚宴會上演奏舞曲。
當時倘若就像古老小說裡描述的出現了一位外國來的募兵官,邀請我穿上軍服,跟着任何哪支軍隊開赴任何哪個戰場,我都會跟着去的。
情況越來越糟,正是這類狀态的必然結果。
我完全喪失了自持能力。
以緻不能獨力對付困境,不得不尋求援助。
“ 音樂大師停頓了片刻。
輕輕唉了一聲,便接着往下說:“當然,我那時有一位指導老師,這是學校的規定,我有問題請他指點,毫無疑問是合理而正确的。
但是事實往往悻于常理,正當我們碰到困難,偏離正途,極須糾正之際,卻恰恰是我們最嫌惡常軌,最不願意回歸正途之時。
我的指導老師對我上個季度的學習報告很不滿意,曾嚴肅地批評我的錯誤,但我那時深信自己有了新發現或者具有新觀點,對他的指責頗為反感。
總之。
我不想去找他,我不願向他低聲下氣,也不願承認他是正确的。
我也不願意向我的同學們吐露心事。
那時,我們附近住着一位怪人,一位梵文學者,人們都戲稱他‘瑜伽僧人’,我隻是見過他,聽說過他的傳奇而已。
有一天我在心清惡劣得忍無可忍之際,便去訪問了這個怪人。
雖然我也與旁人一樣經常嘲笑他的離群索居和古怪行徑,心裡卻是暗暗仰慕他的。
我走進他的小房間,想和他談話,卻見他正以印度教的端正的坐姿在閉目靜修,一副不容打擾的樣子。
我見他臉上似笑非笑,顯出一副完全脫離塵世的模樣。
我無可奈何,隻得站在門邊,等候他從出神入化的狀态中返歸人世。
我等待了很長時間,總有一兩個鐘點之久,後來實在太累,順勢滑倒地上,就在那裡靠牆而坐,繼續等待。
末了,我終于見他慢慢醒了過來,他微微轉動頭部,晃晃肩膀,緩緩伸開盤着的雙腿,就在他正要站直身子時一眼瞥見了我。
“有什麼事?‘他問。
“我站起身,不假思索地回答,其實自己也不知道在說什麼:”是那首安德列‘加布裡爾的奏鳴曲。
’“他也站起身來,讓我坐在屋裡唯一的椅子上,他自己則側身坐在桌子邊。
‘加布裡爾?他的奏鳴曲于擾你了?’“我開始向他叙述奏鳴曲和我的關系,供認自己正因而陷于困境。
他極詳盡地詢問我的情形,讓我感到吹毛求疵。
他要知道我研究加布裡爾及其奏鳴曲的一切細節,他還要知道我何時起床,讀書多久,演奏多久,何時用餐,直至何時就寝。
我不得不如實答複,既然已經向他求教,就隻能忍受他的盤問。
事實上他使我羞愧不堪,在每一件細枝末節上都查問不休,把我過去幾周乃至幾個月内的整個精神和道德生活狀況作了無情的解剖分析。
“接着,這位瑜林信仰者突然沉默下來,看到我對此毫無反應,便聳聳肩膀問道:”你還看不出自己錯在哪裡麼?‘我說實在看不出。
于是他以驚人的精确性把剛才所提的問題的答案統統叙述了一遍,直至追憶到我開始出現疲乏、厭倦以及思想停滞的種種症狀,随即告訴我,唯有過分埋頭研究的人才會發生這類情況,也許對我而言,現在正是關鍵時刻,要恢複業已喪失的自制能力,還要借助外力重新振作精神。
他又向我指出,當初我自作主張中斷了有規律的正常靜修課程,那麼至少應該在出現疾病苗頭時就聯想到是玩忽這一功課的惡果,而立即恢複靜修。
他說得完全正确。
我的靜坐作業已荒廢了很長時間,要麼沒有空閑,要麼沒有心情,或者幹脆就是放不下手頭的研究工作,——更嚴重的是,随着時間的流逝,我的持續疏忽竟使我把這門功課忘得一幹二淨。
如今我已發展到近乎悲觀絕望的境地,這才不得不經由另一個外人提醒自己延誤了的功課。
事實上,我費了極大努力才把自己從這種迷茫堕落狀況中拯救出來,我不得不從頭開始有規律的靜坐練習,以便逐漸恢複沉思潛修能力。
“ 音樂大師說到這裡,停止在房間裡來回踱步,輕輕歎息一聲後,繼續往下說道:一這就是我當年發生的事,直到今天,提起此情此景,我仍覺羞愧難當。
但是事實就是如此。
約瑟夫,我們對自己要求越多,或者換句話說,我們當時的工作對我們要求越多,我們就越需要憑借靜修作為積蓄力量的源泉,使我們的精神和靈魂不斷在協調和解中得到更新。
而且我,——我還想再給你講幾個例子,譬如一件工作越是熱切吸弓哦們,時而使我們興奮激動,時而又使我們疲乏壓抑,那麼我們就越容易忽視這一源泉,如同人們執着于某項精神工作時往往很容易忘記照料自己的身體。
曆史上那些真正偉大的人,要麼深谙靜修之道,要麼是不自覺地掌握了靜修所導向的境界。
至于其他人,即或是才華橫溢又精力過人的人,最終的結果都是失敗和垮台,因為他們自認為的重要工作或者雄心壯志反倒成了支配者,使他們喪失了擺脫眼前紛繁、保持間距以達目标的能力。
是的,其實你是知道的,你第一次練習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