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雁歸萬重浪(4)
關燈
小
中
大
“發這種電報,在法租界的領事館更快。
” “那裡今日人多。
”她柔聲說。
此處有□□百個報務員,每時每刻都要送出去數不清的電報,最是安全。
對方見是如此一個富貴小姐,不疑有他,接了何未寫的電報内容。
電報内容極其簡短:南下之行有變,欲北歸。
妹。
電報送出,她回去收拾行李。
扣青憂心忡忡,幾度想勸,但想到自家小姐慣來打定主意,誰都沒法子去改,也就沒多說。
隻是可惜了,南遷之行已到滬上,再等等,便可登船去香港了。
此時北歸,那半年的努力皆付之東流,再想走,怕更難。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繼清已到香港何家,由常駐香港辦事處的蓮房照顧,無須太擔心。
上海到南京的車票已售罄。
召應恪在她訂票時,得到消息,緻電到洋樓,詢問事由,在何未解釋後,他于電話那端考慮片刻:“我派車接你到南京。
直接渡江,從浦口走。
” 初冬的雨,沖刷着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他們冒着雨,上了兩輛轎車。
金陵如今是國都,逢動蕩時期,檢查多。
召應恪親自到金陵城的城門,等她入城。
見到車後,召應恪秘書撐着傘,為他打開車門,他帶着周身雨水的氣息,坐到後排。
他低聲問:“少将軍知道嗎?” “發了電報給他。
”她輕聲答。
轎車駛過正陽門,她仰頭看金陵雨幕裡的這道高大的圓拱門:“這是什麼門?有名字嗎?”尋常人不大關心這個,但她自幼就喜好城牆、城門這類東西。
召應恪跟着她,透過滿布雨痕的玻璃車窗,看這道門:“正陽門。
” 金陵竟也有同樣的一道正陽門。
泱泱大國,數千年曆史。
做過國都的城市有數個,而正陽門究竟有多少個,誰認真數過。
“南京想撤了東北軍統帥的職,華北的将軍們都在反對,怕是撤不成了,”召應恪為她簡短說着京城局勢,“你回北平後,東北軍還在那裡。
但鄭家不在,他們在東北軍下令不抵抗後,就脫離大軍,留在東北抗日了。
” 這在情理之中。
她回憶鄭家三小姐,一看便知是如此的人。
“南京還是堅持圍剿紅區,做出了放棄東三省的打算,”召應恪又道,“謝骛清那邊,怕一時顧不上你。
尤其你回華北,别說是他,就連我都不一定能照顧到。
你在上海,離金陵近,我尚有法子幫。
你回華北,隻能靠自己的人脈和手腕了。
” 他見何未不語,擔心道:“這幾日全是平津兩地的老軍閥,還有老政客們求我安排南下,倒是隻有你,想北上。
” “我也沒料到,會中途北歸。
” 就如同,從未有人料到,真有日本人侵華,國土淪喪之日。
“哥哥當年說,”何未看着遠去的那扇屬于金陵的正陽門,“‘看二叔他們,面對的是八國聯軍,眼下至少沒外敵了’……”她輕聲道,“他說這話的時候,一定想不到,他離世之後的局勢會更差。
” 二叔那代,不堪受辱的曆史是八國聯軍侵華。
對哥哥來說,就是租界遍地。
而到了她這裡,從未想過,會有東三省淪陷之日。
“少将軍在南方,你這一次北歸……”召應恪沒說下去。
這一回放棄南下時機。
兩人再見,何其難。
“也不止為了航運。
東三省再往下,就是長城了,”她的上半張被寬檐帽遮擋着,看不清雙眸,“長城内,便是北平。
北平是我的故鄉。
他會明白,我為什麼回去。
” 或許就像不抵抗的軍令後,選擇留下,守住東三省的軍人們。
故土難離。
故土逢難,更不能離。
” “那裡今日人多。
”她柔聲說。
此處有□□百個報務員,每時每刻都要送出去數不清的電報,最是安全。
對方見是如此一個富貴小姐,不疑有他,接了何未寫的電報内容。
電報内容極其簡短:南下之行有變,欲北歸。
妹。
電報送出,她回去收拾行李。
扣青憂心忡忡,幾度想勸,但想到自家小姐慣來打定主意,誰都沒法子去改,也就沒多說。
隻是可惜了,南遷之行已到滬上,再等等,便可登船去香港了。
此時北歸,那半年的努力皆付之東流,再想走,怕更難。
唯一值得欣慰的是,繼清已到香港何家,由常駐香港辦事處的蓮房照顧,無須太擔心。
上海到南京的車票已售罄。
召應恪在她訂票時,得到消息,緻電到洋樓,詢問事由,在何未解釋後,他于電話那端考慮片刻:“我派車接你到南京。
直接渡江,從浦口走。
” 初冬的雨,沖刷着道路兩旁的法國梧桐樹,他們冒着雨,上了兩輛轎車。
金陵如今是國都,逢動蕩時期,檢查多。
召應恪親自到金陵城的城門,等她入城。
見到車後,召應恪秘書撐着傘,為他打開車門,他帶着周身雨水的氣息,坐到後排。
他低聲問:“少将軍知道嗎?” “發了電報給他。
”她輕聲答。
轎車駛過正陽門,她仰頭看金陵雨幕裡的這道高大的圓拱門:“這是什麼門?有名字嗎?”尋常人不大關心這個,但她自幼就喜好城牆、城門這類東西。
召應恪跟着她,透過滿布雨痕的玻璃車窗,看這道門:“正陽門。
” 金陵竟也有同樣的一道正陽門。
泱泱大國,數千年曆史。
做過國都的城市有數個,而正陽門究竟有多少個,誰認真數過。
“南京想撤了東北軍統帥的職,華北的将軍們都在反對,怕是撤不成了,”召應恪為她簡短說着京城局勢,“你回北平後,東北軍還在那裡。
但鄭家不在,他們在東北軍下令不抵抗後,就脫離大軍,留在東北抗日了。
” 這在情理之中。
她回憶鄭家三小姐,一看便知是如此的人。
“南京還是堅持圍剿紅區,做出了放棄東三省的打算,”召應恪又道,“謝骛清那邊,怕一時顧不上你。
尤其你回華北,别說是他,就連我都不一定能照顧到。
你在上海,離金陵近,我尚有法子幫。
你回華北,隻能靠自己的人脈和手腕了。
” 他見何未不語,擔心道:“這幾日全是平津兩地的老軍閥,還有老政客們求我安排南下,倒是隻有你,想北上。
” “我也沒料到,會中途北歸。
” 就如同,從未有人料到,真有日本人侵華,國土淪喪之日。
“哥哥當年說,”何未看着遠去的那扇屬于金陵的正陽門,“‘看二叔他們,面對的是八國聯軍,眼下至少沒外敵了’……”她輕聲道,“他說這話的時候,一定想不到,他離世之後的局勢會更差。
” 二叔那代,不堪受辱的曆史是八國聯軍侵華。
對哥哥來說,就是租界遍地。
而到了她這裡,從未想過,會有東三省淪陷之日。
“少将軍在南方,你這一次北歸……”召應恪沒說下去。
這一回放棄南下時機。
兩人再見,何其難。
“也不止為了航運。
東三省再往下,就是長城了,”她的上半張被寬檐帽遮擋着,看不清雙眸,“長城内,便是北平。
北平是我的故鄉。
他會明白,我為什麼回去。
” 或許就像不抵抗的軍令後,選擇留下,守住東三省的軍人們。
故土難離。
故土逢難,更不能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