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雁歸萬重浪(5)
關燈
小
中
大
列車駛入北平,站台上擁擠着歡迎的人群。
她撩開窗簾,看外頭浮動的人潮,在黑禮帽、軍帽和深褐色瓜皮帽當中,飄着的小旗子上寫着某老派軍閥大名。
“這半個月,入京的老軍閥有不少,都想在華北,在北平東山再起。
” 關外淪陷後,南京那邊換屆頻繁。
蔣汪和孫先生的兒子輪番上台,争鬥不休。
華北這裡,成了老派軍閥的栖息地,家國有難,有人籌謀救國,有人圖謀找尋機會、重新登上曆史舞台。
着實熱鬧。
站台上除了迎接舊軍閥的,還有東交民巷日領事館的人,接站日本僑民。
幾個穿着木屐和服的中年男人依次下了火車,迎上站台迎接人群的注目。
南京政府的妥協退讓,助長了那所謂的大和民族自豪感。
在火車的餐車上,何未曾聽到日本人的歡呼慶賀,同在一列火車上的乘客面色難看,卻無能為力。
政府在妥協談判,軍隊在撤退放棄。
平民空有一腔悲憤,無處發洩。
斯年看在眼裡,把有關文人怒斥南京政府,還有東北民間組織抗日的報道一一收集,夾在本子裡。
她問何未:“謝少将軍一定會抗日的,對不對?” 何未點頭。
隻要他們能在南京政府的圍剿下,順利突圍,他們那些軍人勢必會第一時間抗日的。
轎車接了他們,前往早前的何二府。
于上海決定返京後,打了一份電報給均姜,将早先遣散的老人都找回來,重新搬回何二府。
同一時間,她緻電天津,讓兩個嬸嬸收拾細軟,搬回北平。
轎車停在紅漆大門外,兩個過去的護院,撸起衣袖,頂着深秋冷風,以熱水清洗蹲于兩側的石獅子。
熱騰騰的水潑上去,冒起白煙。
兩人看到何未,面露喜色:“二小姐。
” “嗯,”她問,“九爺一家到了嗎?” “上午到的,都在收拾呢。
” 何未牽着斯年的手,走上石階,進了院子。
家裡人手腳利索,不過一日夜,東西院全收拾妥當了。
她把斯年交給扣青,先去了東院,探望九叔。
九叔把大書房的院子收整出來,茶室成了卧房,倒是沒動書房大格局。
她繞過屏風,九叔正在卧榻上斜倚着,恍惚有了何知行過去的影子。
小嬸嬸收走藥碗,九叔感慨望着她:“若不是天津有變,不會給你去電報的。
” 她把羊毛毯子蓋到九叔膝蓋上:“路上聽說了,天津不如北平太平。
” 九叔大略給她講了本人于天津日租界悄然運走遜清皇帝,籌備在東三省扶持一個傀儡皇帝的事。
“前清那個格格,聯合青幫做了個局,用箱子把前清皇後藏着,運去了關外,”九叔歎氣,“湊足了一對帝後,這是真要重新登基了。
” 面對遜清皇帝的選擇,那些前清遺老遺少分了兩派,心有家國的并不支持皇帝去做日本人的傀儡,不少人離開了天津,放棄了這種喪權辱國的複辟夢;可仍有頑固的人,認為這隻是一個緩兵之計,大清複國在即。
“那些個走的,倒是有幾分骨氣。
”九叔評價。
叔侄二人,自東三省談到天津,再到航運。
“幾個江湖幫派有主張抗日的,也有和日本人勾結的,自己人先鬧起來了。
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港口,雖地處關内,但日本人的勢力大,不好應對,”九叔眉頭深簇,低聲道,“你須考慮清楚,倘若天津淪陷,當如何做。
” 她聽出九叔的意思,遲早要有取舍。
“何家是不會在淪陷區做生意的,”她答,“更不會為日本人運送貨物。
若天津北平淪陷,何家航運在北方的航路将會徹底關閉。
” 九爺微微颔首,大拇指上的玉扳指輕敲着扶手:“二哥在,也會如此決斷。
” “但在長城未破前,航運一直在。
”她道。
何知卿大病未愈,元氣大傷,說到這裡已沒大力氣。
天津辦事處被查封當日,何知卿已請昔日老友運送天津寓所地下室内的航運資料入京,堆滿了西院兒的書房。
何未繞過堆得半人高的紅木箱子,于卧榻上坐下,望着箱子山後多寶格隔斷牆的一角,上頭原樣原位,擺着那座自幼買來的自鳴鐘。
不知怎地,浮現出謝骛清送來幾盆海棠和一句“以命相酬”那夜,兩人握着電話你來我往的打啞謎。
“謝骛清,”她和那座自鳴鐘兩兩相望,停了好一會兒,輕聲又道,“清哥。
” 她偏過頭,盯着老式的電話機……想象謝骛清的樣子。
他于百花深處的卧房内,挂上佩刀和軍裝,背對着珠簾的樣子。
那是她清俊的少将軍。
*** 月色中,謝骛清頭戴氈帽,一副本地工人打扮,帶着兩個同樣裝扮的警衛員,跟随火車站的人流,進了碼頭。
上海南外灘十六鋪碼頭,被南京通緝的謝少将軍,順利登上一艘何家客輪。
三等船艙的房間,僅有一張可拉開的雙人沙發床。
白熾燈泡上蒙着灰塵,沾染黃漬。
“後半夜有客人,”謝骛清低聲道,“你們準備一下。
” 兩個警衛員給槍上了膛。
“不用,一個老朋友。
”他道。
客輪駛出港口後,警衛員照謝骛清的意思,離開房間。
走道外,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各自房門口,操持着全國各地口音,暢想着前往香港後的生活。
兩個警衛員以家
她撩開窗簾,看外頭浮動的人潮,在黑禮帽、軍帽和深褐色瓜皮帽當中,飄着的小旗子上寫着某老派軍閥大名。
“這半個月,入京的老軍閥有不少,都想在華北,在北平東山再起。
” 關外淪陷後,南京那邊換屆頻繁。
蔣汪和孫先生的兒子輪番上台,争鬥不休。
華北這裡,成了老派軍閥的栖息地,家國有難,有人籌謀救國,有人圖謀找尋機會、重新登上曆史舞台。
着實熱鬧。
站台上除了迎接舊軍閥的,還有東交民巷日領事館的人,接站日本僑民。
幾個穿着木屐和服的中年男人依次下了火車,迎上站台迎接人群的注目。
南京政府的妥協退讓,助長了那所謂的大和民族自豪感。
在火車的餐車上,何未曾聽到日本人的歡呼慶賀,同在一列火車上的乘客面色難看,卻無能為力。
政府在妥協談判,軍隊在撤退放棄。
平民空有一腔悲憤,無處發洩。
斯年看在眼裡,把有關文人怒斥南京政府,還有東北民間組織抗日的報道一一收集,夾在本子裡。
她問何未:“謝少将軍一定會抗日的,對不對?” 何未點頭。
隻要他們能在南京政府的圍剿下,順利突圍,他們那些軍人勢必會第一時間抗日的。
轎車接了他們,前往早前的何二府。
于上海決定返京後,打了一份電報給均姜,将早先遣散的老人都找回來,重新搬回何二府。
同一時間,她緻電天津,讓兩個嬸嬸收拾細軟,搬回北平。
轎車停在紅漆大門外,兩個過去的護院,撸起衣袖,頂着深秋冷風,以熱水清洗蹲于兩側的石獅子。
熱騰騰的水潑上去,冒起白煙。
兩人看到何未,面露喜色:“二小姐。
” “嗯,”她問,“九爺一家到了嗎?” “上午到的,都在收拾呢。
” 何未牽着斯年的手,走上石階,進了院子。
家裡人手腳利索,不過一日夜,東西院全收拾妥當了。
她把斯年交給扣青,先去了東院,探望九叔。
九叔把大書房的院子收整出來,茶室成了卧房,倒是沒動書房大格局。
她繞過屏風,九叔正在卧榻上斜倚着,恍惚有了何知行過去的影子。
小嬸嬸收走藥碗,九叔感慨望着她:“若不是天津有變,不會給你去電報的。
” 她把羊毛毯子蓋到九叔膝蓋上:“路上聽說了,天津不如北平太平。
” 九叔大略給她講了本人于天津日租界悄然運走遜清皇帝,籌備在東三省扶持一個傀儡皇帝的事。
“前清那個格格,聯合青幫做了個局,用箱子把前清皇後藏着,運去了關外,”九叔歎氣,“湊足了一對帝後,這是真要重新登基了。
” 面對遜清皇帝的選擇,那些前清遺老遺少分了兩派,心有家國的并不支持皇帝去做日本人的傀儡,不少人離開了天津,放棄了這種喪權辱國的複辟夢;可仍有頑固的人,認為這隻是一個緩兵之計,大清複國在即。
“那些個走的,倒是有幾分骨氣。
”九叔評價。
叔侄二人,自東三省談到天津,再到航運。
“幾個江湖幫派有主張抗日的,也有和日本人勾結的,自己人先鬧起來了。
天津港是北方最大的港口,雖地處關内,但日本人的勢力大,不好應對,”九叔眉頭深簇,低聲道,“你須考慮清楚,倘若天津淪陷,當如何做。
” 她聽出九叔的意思,遲早要有取舍。
“何家是不會在淪陷區做生意的,”她答,“更不會為日本人運送貨物。
若天津北平淪陷,何家航運在北方的航路将會徹底關閉。
” 九爺微微颔首,大拇指上的玉扳指輕敲着扶手:“二哥在,也會如此決斷。
” “但在長城未破前,航運一直在。
”她道。
何知卿大病未愈,元氣大傷,說到這裡已沒大力氣。
天津辦事處被查封當日,何知卿已請昔日老友運送天津寓所地下室内的航運資料入京,堆滿了西院兒的書房。
何未繞過堆得半人高的紅木箱子,于卧榻上坐下,望着箱子山後多寶格隔斷牆的一角,上頭原樣原位,擺着那座自幼買來的自鳴鐘。
不知怎地,浮現出謝骛清送來幾盆海棠和一句“以命相酬”那夜,兩人握着電話你來我往的打啞謎。
“謝骛清,”她和那座自鳴鐘兩兩相望,停了好一會兒,輕聲又道,“清哥。
” 她偏過頭,盯着老式的電話機……想象謝骛清的樣子。
他于百花深處的卧房内,挂上佩刀和軍裝,背對着珠簾的樣子。
那是她清俊的少将軍。
*** 月色中,謝骛清頭戴氈帽,一副本地工人打扮,帶着兩個同樣裝扮的警衛員,跟随火車站的人流,進了碼頭。
上海南外灘十六鋪碼頭,被南京通緝的謝少将軍,順利登上一艘何家客輪。
三等船艙的房間,僅有一張可拉開的雙人沙發床。
白熾燈泡上蒙着灰塵,沾染黃漬。
“後半夜有客人,”謝骛清低聲道,“你們準備一下。
” 兩個警衛員給槍上了膛。
“不用,一個老朋友。
”他道。
客輪駛出港口後,警衛員照謝骛清的意思,離開房間。
走道外,有形形色色的人聚在各自房門口,操持着全國各地口音,暢想着前往香港後的生活。
兩個警衛員以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