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八章 北平暮色濃(2)

關燈
林骁已在院子裡忙上了晚飯。

     她和他住了兩日,覺察到如今他為養内外的傷,吃的全是林骁親手熬煮。

    既林骁已挽起袖子下廚了,交給人家更好。

     “幼時入京,我和三姐一起來的,”他望那面相片牆,見到叔叔嬸嬸的合照,“嬸嬸是北京人,和你一樣。

    她帶我們從正陽門入城,城樓還是燒剩下的廢墟。

    ” 謝骛清說着她沒出生前的事。

    1900年,正陽門因八國聯軍入侵被燒毀。

     何未生在清末,對幼時的四九城印象不深,依稀記得姐姐們珠翠滿頭,胭脂塗抹得重,面頰上總是兩片紅。

    她年紀小,不戴珠翠,隻是臉夾在元寶領當中,脖子上沉甸甸地挂了個項圈兒,扭動脖頸都費力氣。

     那年秋天,為賞楓葉,一大家子往香山的靜宜園去。

    出行的女眷坐馬車,一串望不到頭。

    那裡有昭寺,有七級浮屠塔,大鐵香爐。

    她初見二叔,他穿着古怪的西裝,走在何家宗親之後,在那一個個灰袍子、紫金袍子當中,格外打眼。

     那些戴着皮帽的宗親攏着手,熱絡地仿佛一家人,一個個走過去,因在宅子裡都病恹恹地躺着抽大煙,走起路來虛弱乏力的步伐像,睜不開眼的神态像,仿佛都是同一張面孔,分辨不出哪個是哪個。

     唯獨後頭這個二叔,面上溫溫和和的,眼睛裡有亮光。

     她在白石階的上頭,悄悄在暗紅的雕花排門後,望外頭。

    那群宗親走在台階下頭走過去。

    娘的貼身丫鬟耳語說,那就是剛留學回來的,二少爺。

    那時祖父尚在,二叔這輩仍是少爺。

     丫鬟又說,八國聯軍進來那年,二少爺運米進斷糧的北京城救災,被對家誣告走私米糧,關起來打了幾日夜,如今不能生養了,宗親們商量過繼個孩子給他呢。

     那年何家錢莊生意鼎盛,尚未有何家航運。

     宗親們商量來商量去,沒人願過繼孩子給何知行,此事不了了之。

     她再聽說二叔,是偷聽親爹和娘閑聊,親爹憤懑地說二弟鬧革命,惹了禍,逃去了海上。

     謝骛清草草用了晚飯,回卧房小憩。

     何未掩上門,到院子裡納涼。

     林骁打了盆水,準備洗把臉。

    他從回到百花深處,忙裡忙外,汗出了好幾身。

    他的手剛剛探到水裡,瞧見何未,剛沾濕的手立刻從水裡抽回來,在襯衫上擦了擦:“要我進去?” 她擺手:“他睡了。

    ” 林骁腼腆笑笑,想端着白銅臉盆去一旁洗。

     “直接洗好了,”何未笑他,“怕什麼?” “林副官是見過世面的,”扣青拿着斯年換下的小襖裙,用木勺子在水缸舀了半盆水,澆在衣服上,“怎麼在我們面前洗臉都不敢?” 林骁見女孩子就臉紅,被揭穿了心中的羞怯,反而不好再扭捏。

    他捧了兩把水撲到臉上,用毛巾擦幹了。

     “交給我洗吧。

    ”林骁說。

     “我可是正經工作,領工錢的,”扣青說,“林副官是領軍饷的,各司其職才好。

    ” 扣青不想吵到睡覺的人,端着水盆,去大門口外,坐着小闆凳,在石階上搓洗起來。

     何未拉林骁在院子的石凳上坐了。

     他們從天津來的那批人沒來百花深處,去了東交民巷的使領館區。

     “認識好多年,沒和你認真說幾句話。

    ”何未打着扇子,見林骁身上冒汗,将石桌上老伯用的蒲扇遞給他。

     林骁接過來,握着蒲扇對她笑:“我不愛說話,許多兄弟認識十年了,都沒大聊過。

    ” 他怕冷場,努力找尋話題:“營救少将軍時,我見過何家長江航運的船,真大,”他欽佩地說,“還有省港航路,二小姐這幾年,幫着送了我們不少人撤退到港澳避難,我們的人總說,那是一條救命的航路。

    ” 林骁似有許多話想稱贊她,想了想,擔心問:“這對二小姐會不會有危險。

    ” “這種世道,做什麼不會有危險?”她笑,輕聲說,“何家航運從過去就是幫着救革命黨的,你不知道?” “少将軍說過。

    ”林骁未料何未如此坦誠。

     當年二叔身為革命黨,被迫逃到海上,被人救,由此萌生了做航運的想法。

    何家未記錄在案的生意,全憑叔侄三人的腦子記,記路程記通關的時間,唯獨不記姓名。

    多年來救走、送出的革命人士不計其數。

     “少将軍說,航運你看得比命重,你沒辦法跟他走。

    開始我還不明白,這幾年看清了。

    ” “少将軍把你看得也比命重。

    ”林骁說。

     她笑。

    這話由他身邊人說,意義不同。

     “當年,”林骁兩手握着蒲扇柄,思慮再三,說,“三小姐和少将軍都在金陵。

    三小姐想見你,她說,一家四姐妹隻有她沒見過弟妹,就悄悄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