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玉搔頭(3)

關燈
色發白,緩緩跪了下來,沒有答話。

     這一跪,在場人才覺事有蹊跷,太子李旦更是斂了笑容,眸中憂心漸深。

     陛下再不去問他,緩緩環視衆人後,竟将視線停在了我身上:“永安,今日隆基都說什麼了?你可還記得?” 我驚得起身,險些撞翻了案幾,卻僵了片刻才走上前跪了下去。

    我若不說,就是有意偏袒,更顯得他是有心之舉,我若說,卻也不會好到哪裡。

    我緊攥起手,竟是左右猶豫下,半個字也沒有說出來。

     殿中瞬時安靜下來。

     陛下靜了片刻,才道:“永安,你隻管據實說。

    ”我垂着頭,緊咬着唇,腦中反複都是李隆基字字有力的話,如今想來竟是每句都可犯聖怒,每句都可招大禍。

     “皇祖母。

    ” 李成器忽然起身行禮,打斷道:“永安縣主年紀尚幼,恐是記不大清楚了,可否由孫兒來奏禀?”我心中猛跳,卻不敢擡頭看,隻聽得陛下默了片刻,說道:“也好,成器來說吧。

    ” 一雙黑靴停在眼前,李成器就立在我身側,平聲道:“隆基所言甚多,唯有點睛之句頗有些見解。

    ‘論地勢,洛陽北通幽燕,西接秦隴,東達海岱,南至江淮,确可居中而攝天下;論軍政,洛陽确可控以三河,固以四塞,是以陛下才如此看重洛陽,但長安自西周起便為都城,曆經十二朝,早已為天下民心之所向,絕非遠超一疆一土,唯有長安為中,才能真正安天下民心,昭四海同心朝觐!’” 我聽到最後一句已是手心冰涼,除卻語氣聲音,一字不差!既然已有人禀告在先,他若有分毫偏差便是欺君,所以,他如實禀告,語氣雖溫和,卻掩蓋不住這字裡行間身為李氏皇族的傲氣。

     陛下又靜了片刻,才道:“說得極好,”她頓了一下,道,“永安,可正是如此。

    ” 我緊咬唇,擡頭回話:“回皇姑祖母,一字不差。

    ” 陛下神色越發淡漠,衆人卻已噤聲,連要放茶杯的父王都不敢動,隻能緊握着茶杯盯着我。

    所有人都明白此話嚴重,卻無人能猜透陛下究竟會如何,包括跪着的我、李隆基,和背脊挺直站立的李成器。

     “成器,”陛下,道,“你認為,你弟弟這話說得如何?” 李成器未立刻答話,隻撩起衣衫,直身下跪,道:“孫兒叩請皇祖母降罪。

    ” 陛下,道:“話并非出自你口,何來降罪?” 李成器,道:“隆基尚年幼,不過是聽孫兒當年之話,才記在心裡。

    今日入國子監見衆學子高談闊論便起了争強的心思。

    說此話的雖是他,但最初教他的卻是孫兒。

    ” 陛下深看他,道:“何為當年之話?” 李成器,道:“數年前孫兒閑走國子監,曾說過‘長安,天下之長治久安’,彼時不過是随性所至,卻招來一衆學子的附和,不禁有些忘乎所以。

    今日故地重遊,便當做閑話講給弟妹們聽,豈料卻讓隆基起了好勝之心。

    是以,此話的根源在孫兒,而非隆基。

    ” 陛下細看他,道:“長安,天下之長治久安,也是句好話。

    ” 我聽到此處,已是衣背盡濕,殿中雖暖意融融,卻比殿外寒風襲身還要冷上十分。

     “話雖是好話,卻是忤逆之言。

    身為皇室理應謹言慎行,為朝臣之表率。

    皇室安,才是天下安,神都之位絕不可輕易動搖,”李成器緩緩叩頭,道,“請皇祖母降罪,以儆效尤。

    ” 李隆基已是臉色煞白,欲要起身,卻被身側二哥李成義穩穩按住。

     陛下默默看了會兒他,才道:“數年前的随心之言,朕本不該追究,但朕在數日前已下诏書,集天下學子論述洛陽之重,今日你們竟以皇孫身份在國子監說此言論,不能不懲,”她将手中茶杯遞給婉兒,歎了口氣,道,“去殿外跪上十二個時辰,聊以自省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