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 玉搔頭(3)

關燈
非……李成器喝了口茶,帶趣地看了我一眼,才對李隆基,道:“煙花之地也是聚賢之所,古來多少文人雅士皆喜紅袖添香的雅緻。

    那日他去是為了偷書,而我卻是為了尋才,恰巧撞上也算有緣。

    ” 他說的坦蕩,李隆基聽得不好意思起來,輕咳了一聲,道:“弟弟錯了,大哥素來潔身自好——”他溫聲打斷,道:“此人确是不凡,日後朝堂上必有他一席之地。

    ”李隆基點頭,漆黑眼眸沉寂下來,毫不像個孩子。

     李成器拿起手卷翻看,沒再說話。

     我捧着茶暖手,被紅泥爐子烘烤着,微帶了些困意,沒敢再去看他。

     因昨日到時皇姑祖母乏力,所有人便偷了個閑,将晚宴挪到了今日。

    我們到殿外時,已是華燈初上,紛走的宮婢都在忙着準備,裡處諸位尊貴人都已坐下,陪着陛下在品茶。

     我随他二人行了禮,便走到矮幾後坐下。

    身側仙蕙沖我眨了眨眼,輕聲道:“姐姐今日遊玩的可盡興?”我笑看她,道:“你不說我都忘了,你怎麼沒一起去?”仙蕙努嘴看我,道:“隆基哥哥是來尋過我,可我昨日在水邊着了涼,現在還頭疼呢。

    ” 我嗯了一聲,細看她臉色,确有些發熱的潮紅,便道:“那怎麼還來侍宴了?讓宮婢來說一聲就好,又不是什麼要緊的宴席。

    ” 仙蕙哀看我,低聲道:“我是這麼想的,可皇祖母晚宴前特地命人去各宮吩咐,今日晚宴哪個都不能缺席。

    ” 我愣了一下,不解此話意思。

    但看她一個半大的孩子也肯定不清楚什麼,也就沒再追問,可總覺此事絕不是如此簡單。

     今日人來的齊全,陛下身後是婉兒和韋團兒,右手側是我幾個叔父,左手側是太子及皇孫輩的人,太平公主并未随行。

    我視線滑過時,正對上婉兒的目光,略停了一下,見她蹙眉向我輕搖頭,心裡不禁咯噔一聲。

     周國公武承嗣正停了話,陛下看了看他,忽然對李隆基道:“隆基今日去國子監,可有什麼新奇事?說給皇祖母聽聽。

    ” 婉兒此時已垂了頭,倒是韋團兒冷冷看着李隆基,似有看好戲的架勢。

    我見此狀,猛地記起婉兒說的話,韋團兒欲嫁太子卻被婉拒,必會伺機報複。

    而這把柄,莫非就是今日國子監一遊? 李隆基正是恭敬起身,回道:“孫兒今日去國子監,巧遇崇文館學士杜審言,後又随他見了崔融,與二人暢談一個多時辰,深得其益。

    ”陛下颔首,道:“這民間的‘崔李蘇杜’你倒有幸遇了兩個,崔融曾是你三皇叔廬陵王的侍讀,為文華美,朕記得他。

    ” 我聽皇姑祖母這一說才想起來,當年廬陵王李顯做太子時,對此人極依賴,東宮表疏多出自此人之手,不過那已經是過去了。

    看陛下面色如常,該不會為這等人遷怒的。

     李隆基回道:“孫兒幼時也曾聽過這四人的名号,今日也算是有緣。

    ” 陛下颔首,道:“讀書人多有些清高氣,你可是露了身份引他二人留意的?”李隆基搖頭,笑道:“孫兒自始至終都未表露過身份,是與一些學子論書,說了些話,才引得杜審言駐足留意。

    ”陛下笑道:“不愧是朕的孫兒,八歲便能與國子監學子論書了。

    都說了些什麼?” 我心頭一跳,李隆基亦是一僵,才猛然發現今日那話極不妥。

     陛下自定洛陽為神都後,所做的每件事都在擡高洛陽地位。

    自登基起,便在洛陽建武氏七廟,遷徙十萬戶,又将科舉由長安移至洛陽,擡高洛陽國子監地位。

    如今,又廣招天下學子論述洛陽之重,恰在此時李隆基在國子監出此言論,皇姑祖母又怎會不知? 叔父們似乎早已知曉,都在一側聽着,李隆基已漸變了臉色。

    我偷看向李成器,卻見他仍舊嘴角含笑,隻是眼中已沒有半分溫度。

     陛下又問了一次,李隆基卻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