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李氏武氏(1)

關燈
一句話,如同在心尖兒上繞了根極細的線。

    稍不慎,就會勒緊緻命。

     我摸着杯沿,琢磨着如何作答,她卻忽而一笑,說:“好了,不難為你了,宜都已經都告訴我了。

    ”她意味深長地歎了口氣。

     我笑了笑,不管宜都說什麼,總歸是圓了這個謊:“我也有件事百思不得其解。

    ”她微側頭看我,等着我問。

    我停了片刻才笑道:“婉兒姐姐是如何知道,我和郡王一定會自禦花園西門而入?” 我本想借着這一問轉了話題,将她的疑心淡化。

    豈料她竟神色驟黯,默了片刻才道:“那條路我曾和一個人走過,而他恰好極偏愛幼年時的永平郡王……若他想避開宮中大多數耳目,從那裡走最安全。

    ” 她話說的模糊不清,我卻已聽出‘那個人’是個身份顯赫的。

     婉兒走後,宜平才入内收拾茶具,連帶将我字帖收好,邊說邊不住贊歎我的筆法越發好看了。

    我被她這一說,才猛地記起今日晨起尋她的緣由,忙道:“婉兒給我的手抄詩卷,你可動過?” 宜平想了想,将字帖收入箱内,自箱底拿出了那一卷封皮無字的書,說:“縣主說的是這個?”我接過翻了一下,長出口氣,說:“好在好在,我還以為小命不保了。

    這卷書要是讓有心人看到,決計是個大禍。

    ” 宜平倒吸口氣,試探看我:“那奴婢把它偷拿去燒了?” 燒了?我倒從未如此想過。

    婉兒當初偷給我時,曾說過整個大明宮也就這一卷了,還是她憑着幼年記憶寫下的,若是燒了……我攥着那書卷正在猶豫時,卻不期然想起那濃的化不開的目光,和他告誡的話。

     “算了,”我将書卷遞給宜平,“燒了吧,即便藏得再好,也是禍。

    ” 躲不出這個大明宮的暗箭,也要小心躲些明禍。

     秋夜正涼,卻響了幾聲驚雷。

     我聽這雷聲,竟有些心神不甯。

    要将書遞給出時,卻猛地收住了手:“你在宮外燒東西總會有人看見,端個火盆來,就說我畏寒。

    ”宜平會意點頭,出去了片刻就命人端了火盆進來,又屏退了其他宮婢,親自将書卷撕開,一頁頁小心燒着。

     我盯着盆裡的火苗,一個勁兒的心疼,早知今日就多看些。

     宜平燒完,又去拿了燭剪,撥弄着沒燒透的,直到徹底成了灰融入炭灰中才作罷。

     她直起身,舒展腰身感歎說:“好在每晚都要給床帳熏香,否則有人聞見也會問的。

    ”我托着下巴看她,隻覺得這一整天心神折騰的極疲憊:“你不說我還不覺得,好困了。

    對了,今日我本來是去掖庭找你的,你不好好喝藥去了哪裡?” “縣主忘了?”宜平拿起早備好的熏香爐,在床帳處走了一圈,“每月朔望,武姓的各位親王郡王不是要入宮面聖嗎?今天奴婢被梁王遣來的宮女叫走了,囑咐了些話。

    ” 武三思?論輩分,他是我叔父,但因父親不大熱衷武家勢力,走得并不近。

    最多是在宮中遇到寒暄幾句,也是因為我常随在皇姑祖母身側,說起來,那日狄仁傑拜相還是說話最多的一次。

    可他為什麼單獨叫走我的婢女囑咐? 我嗯了一聲,說:“都說什麼了?” “其實奴婢不大明白,”宜平把熏香放帷帳内的案幾上,學舌道,“這趟朝見要縣主務必提前些到,總有些好戲能看。

    ”我愣了一下,不安自心底悄然蔓延:“還說什麼了?” 宜平輕搖頭:“沒了,隻這一句。

    然後婉兒姑娘就來尋奴婢了。

    ” 我唔了一聲,沒再問什麼。

     因這話,我連着恍惚了幾日,大明宮也蒙了數日陰雨。

     這一日,我照例睡得極早,因着後日便是朔望,竟是一夜七想八想,朦胧間天已朦朦亮。

    拉開床帳時,熏香爐中蠟燭已滅,濃香在厚重的帷帳内濃的化不開,頭更加昏沉了。

     宜平聽見動靜,忙挑開帷帳進來伺候我梳洗。

    待她将裙上的絲帶系好後,我才有些清醒了:“這雨似乎永不會停似的,你這幾日去内教坊了嗎?” 宜平吐了下舌頭,說:“這幾日縣主總不大舒服,奴婢就尋了個借口沒去。

    ” 真是個偷懶的丫頭。

    我笑看她說:“别看不起内教坊的學問,婉兒當年就是自那裡出來的。

    況且你借着年紀小多學一些歌舞雜技,日後給皇子們表演時說不能一步登天。

    ” “縣主才不到十二歲,怎麼就教起奴婢了,”宜平也就和我說話時伶牙俐齒些,“婉兒姑娘那是名臣的後代,奴婢自然不能和她比。

    再說,自打陛下登基了,宮女們也就懶散了不少,畢竟咱們陛下如今是個女人,皇子皇孫們又大多不在宮中。

    ” 我拍了她頭一下,低聲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