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 李氏武氏(1)

關燈
這話也就和我說,知道嗎?” 宜平點點頭,乖巧地将我按到裝台前:“今日要陪陛下在绫绮殿侍宴的,縣主要精神一些。

    ”我靜看鏡中的自己,說:“簡單點兒好,今兒個不少縣主來,我可不想搶了風頭。

    ” 宜平依言照辦,隻喃喃說:“搶了風頭也好,陛下一高興說不定就賜婚了。

    ” 我無言,待她擺弄好,終于長出口氣,說:“午膳要吃的好一些,你去吩咐弄得豐盛些,免得我晚膳不敢吃東西要一直餓到晚上。

    ” 宜平點點頭,依言吩咐去了。

     我提裙走到宮門前,濃重的雨幕湮滅了天地。

    看雨水順着檐頂滑下,墜落一道道水流,我深吸了一口氣,仍在琢磨明日之事,什麼樣的熱鬧,能讓粱王親自來提點,卻又含糊不清? 我想了片刻,終無奈作罷。

    不去便是了,何必想這麼多。

     待回了神,我才發現遠處回廊下有個面生的宮女,似有意想要靠近。

     我随口支開了門口的宮女,向她招了招手,她果真就跑了過來。

    待到近前她忙行了禮,自懷中摸出一個錦布包裹:“這是永平郡王給縣主的。

    ” 我不解看她,她沒有再多說,隻将布包又遞了遞。

    我也不好為難她,接過布包,還未等再說什麼她就一躬身跑走了。

     待回到屋内,我特地放了帷帳,坐到床上打開那布包。

    是一張紙箋和一本書。

     紙箋的字風骨淩然:“陛下素來信奉嵇康之道,恰偶得手抄卷,閑暇時或可翻閱怡神。

    ” 寥寥數句,沒有落款。

     嵇康的《釋私論》我曾聽過,因魏晉的書作多流失,從未見過完整一卷,連宮中亦僅有殘缺半部。

    我拿起那卷書翻開,竟有一瞬的恍惚,又連翻了數頁,字迹皆與紙箋上一般無二……難道這是他親手抄的書卷? 我捧着這書卷,竟像觸及他微涼的手指。

    窗外的落雨聲漸遠了,唯留了潮濕的味道。

     靜靜盯着書卷,片刻後才發現竟一句也未讀全。

     “縣主?” 宜平在帷帳外輕喚了一聲,我忙将那信收好,獨留了書在床上:“我有些累,想先睡會兒。

    ”我說完伸手又放下了床帳。

     “奴婢過兩個時辰再來,”宜平低聲說,“绫绮殿侍宴不能耽擱了。

    ” 我應了一聲,躺在床發呆,因一夜未沉眠,真就困意上湧又睡着了。

     待到醒來竟已是黃昏,宜平抱怨她叫了我數次,我卻睡得極沉。

    她早早備好一切,伺候我又收整了一番,陪我行到了绫绮殿外。

    我走下時,内裡正傳來一陣陣清透的笑聲。

     這聲音極好認,是廬陵王的永泰縣主,李仙蕙。

     同樣是皇姑祖母的兒子,廬陵王似乎運道比太子還要差些,繼皇位才兩個月就被貶出京,獨有韋氏陪伴,子女都留在了大明宮中。

    當然,還有兩個在流放路途中降生的女兒,自然被留在了韋氏身邊,小一些的仙蕙則被送回了宮中。

     對一個七歲的縣主來說,之前的動蕩都與她相去甚遠。

    大明宮中的明媚春色才是她成長的土壤,她并不知道對于她未蒙面的親姐姐,她是多麼幸運。

     我平白感歎了半天,理了理衣裙,着内侍通禀後,靜立片刻入了殿。

     殿内正是香煙缭繞,宮燈如錦。

    龍榻後,二十八個宮女持着雉羽宮扇,挑着赤金提爐,焚着龍涎和蘭葉調制的熏香,身後十八個青衣拂塵的内侍靜候着。

    屏風後細樂喧音,絲絲缭繞。

     因為這侍宴,早有人用暖爐将宮内的潮濕蒸散,一室暖意融融。

     仙蕙正笑着坐了回去。

    陛下身着紅金廣袖,極盡雍容地側靠在塌上,垂着鳳眸聽太平公主說着什麼,忽而會心一笑輕搖頭,擡頭看我。

     “皇姑祖母。

    ”我俯身一拜。

     陛下微笑颔首,說:“快坐吧。

    ” 我應了一聲,又向幾位縣主分别躬身行禮,走到近殿門的案幾後,待坐定才留意到上手處竟多了數個案幾,尚是空置無人。

     宮女迅速将菜品擺上時,陛下似乎并不急着起筷,反而掃了一眼衆人,笑說:“太平說的不錯,這一轉眼都是大姑娘了。

    ”太平則笑吟吟地接口說:“除了仙蕙,都是能賜婚的年紀了。

    ” 披帛旋繞于她手臂腰間,随霓裳飄搖,牽扯着衆人的心思。

     陛下開了口,必是已有意賜婚,隻是不知此番又是哪個要嫁入朝臣之府。

    坐上的縣主都有些忐忑,婉兒立在陛下的坐榻後,卻是神色了然。

     我垂頭盯着玉杯,極坦然。

     論年紀,論身份,這等時候都不該輪到我。

     就在各人心思蔓延時,宮門處的内侍忽然入内通禀:“陛下,幾位郡王都在宮外候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