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宮驕子
關燈
小
中
大
不自禁又将她擁在懷中,喃喃道:“妹妹、妹妹,愚兄情願不去做官,隻要能和妹妹長相厮守,今生今世還有何求?什麼功名富貴,不過是過眼雲煙……”
柳錦霞伸出個纖纖玉指,在他腦門上輕輕戳了一下,嗔道:“沒志氣、沒出息……”
公冶勳歎道:“有妹妹相伴,哥哥隻有柔情,哪來的志氣,再說志氣要來何用……”
柳錦霞伸出小手捂住他的嘴:“不許你說!這麼大的人了,說話像小孩子!”
公冶勳不再作聲,他軟玉溫香在抱,隻有滿腔的柔情蜜意,如醉如癡,什麼都不願去想,心中隻裝得下柳妹妹……
柳錦霞低聲道:“放開我,有人……”
公冶勳滿不情願松開雙手,重重歎了口氣。
柳錦霞舉個手指在自己粉臉上輕輕刮兩下,笑道:“羞、羞,男兒漢這般沒出息!” 公冶勳道:“沒出息就沒出息……”說着伸開兩臂又想來抱,柳錦霞一閃躲開。
“坐下,規規矩矩坐着,妹妹有話說。
” “是,小兄遵命!” 公冶勳裝個正經面孔,雙手放在膝上,目不斜視,像個木頭人,連眼睛也不眨。
柳錦霞“噗哧”一聲笑起來:“沒想到堂堂無塵公子,居然會裝相,扮小醜!” 公冶勳笑道:“這不是規規矩矩的樣子嗎,若不準如此,我可要放肆了!”說着伸出雙手,假裝又要撲過去抓她。
柳錦霞笑叫道:“你敢你敢!”一邊退到石凳外,防他當真發瘋。
公冶勳大笑:“原來你怕我!” 柳錦霞笑道:“别鬧了,我有話說!” “洗耳恭聽,請講!” “你今夜不要再到萬家去,好嗎?” 公冶勳一愣,蹙起額頭:“霞妹,你對古雷兄弟帶有偏見,他并不是你說的那種小人,愚兄與他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柳錦霞見他沉下了臉,看來不讓他交這個朋友不行,便道:“吾兄心目中隻有朋友,沒有小妹一席之地是嗎?那小妹隻有退避三舍。
” 公冶勳急道:“霞妹千萬别這麼說,在愚兄心中自是霞妹第一,但‘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愚兄要成就一番功業,豈能無人相助?總不能形單影隻……” “夠了夠了,哥哥不必再說,小妹隻問哥哥,萬古雷除了賣弄口舌,武技平平……” “霞妹錯了,古雷兄弟的武功在我之上……” “胡說,我不信!” “愚兄折枝當劍,與古雷兄弟切磋,三百招愚兄未勝一招,愚兄豈是信口開河的人?” 柳錦霞十分驚異:“照這麼說來,他的武功還高過我了?”搖搖頭:“這真叫人難以相信。
想不到他挺會裝蒜,居然深藏不露。
” “不錯,他雖身懷絕技,卻并不張揚,但對愚兄卻不相瞞。
說來十分湊巧,他的師父與家師相識,也是得道高僧。
” 柳錦霞越聽越驚訝,心想原來是這麼回事,看來再阻止他與萬古雷交往就不明智了,不如随他去了,以後慢慢再使之疏遠。
她道:“既然如此,我便不阻止你與他交往,但你為他卷入江湖是非,卻令我放心不下,要是有個閃失,怎麼向皇太孫交代!” “賢妹放心,憑愚兄與古雷兄弟的武功,再有方天嶽和江湖名士胡琴先生相助,對付四煞綽綽有餘,決不會出意外。
” “雖說有高人相助,小妹總是不放心,看來小妹為了哥哥,隻有攜上兵刃跟在身邊……” “啊喲,這如何使得,妹妹千萬别去!” “怎麼,可是嫌小妹武技低人一等嗎?” “妹妹武功得自家傳,兼有高人指點,不在愚兄之下。
但妹妹千金之體,何苦與那些惡徒去争鬥,這事妹妹就不必過問了。
” 柳錦霞一笑:“承哥哥瞧得起小妹,小妹也自信武功不差于人,等有機會,定向萬古雷讨教幾招,看看他是不是像哥哥說的那樣高明,小妹不信他的武功高于哥哥。
” 公冶勳一驚,忙道:“古雷兄弟武功與我在伯仲之間,這并非誇大之詞,至于比試就請妹妹免了,愚兄不想無故生出事端!” 柳錦霞笑道:“你急什麼,人家說着玩的,我素來不願搭理俗人,怎會和他動手?” 公冶勳想轉換話題:“妹妹的亮銀鞭使得神出鬼沒,那觀音指更是武林絕技……” “你不用誇我,觀音指雖然厲害,但我才練到七成火候,防身有餘,克敵則不足。
” 公冶勳拿眼去看她,笑道:“有誰想得到,妹妹金枝玉葉體,居然懷有上乘武功?” “别盡拿話誇我,萬古雷當真不需要妹妹追随在你身邊嗎?我放心不下你呀!” “不必擔心,愚兄隻等除掉四煞後就來陪妹妹,并不過問江湖事,妹妹等好消息吧!” 此時丫鬟來請小姐用午膳,柳錦霞要公冶勳留下,他也不推辭,心中甜蜜蜜地跟着走。
還未來到小花廳,與柳銘相遇。
柳銘道:“小弟正要去花園找公冶兄,貴府來人禀報,皇太孫遣人到府上召兄入宮。
” 公冶勳一愣:“什麼時候?” “就是此時,小弟剛打發來人回去。
” 公冶勳搖頭:“我吃了飯去吧!” 柳銘道:“皇太孫有話,請兄進東宮小酌,寒舍這頓午膳,兄台是吃不成了!” 公冶勳剛與柳錦霞挑明心事,正是情濃之時,隻想多和柳錦霞在一起,聞言直歎息。
柳錦霞看出他的心事,又羞又喜,柔聲道:“哥哥隻管去,改日小妹備酒把盞……” 柳銘故作驚訝:“咦,妹妹要愚兄哪裡去?皇太孫召的是公冶兄,不是……” “去、去去,誰和你說話?” “你叫哥哥不是叫我嗎?唉,怪不得人家說,女大心朝外,一個時辰不見就認了新哥哥,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要了!”說着就趕緊溜。
錦霞臉紅啐道:“打你!你好可惡……” 公冶勳卻哈哈大笑,十分得意。
錦霞氣得跺足道:“還不快去,傻笑什麼?”又對躲得遠遠的柳銘嗔道:“你等着……”公冶勳笑着,戀戀不舍出了柳府。
吏部侍郎公冶子明自幼崇佛,為官後不忘佛事,閑暇時常讀佛經,喜同高僧論禅,故而與他相識的高僧不少。
在公冶勳七歲那年,印真大師相中了他,與公冶子明商議後,攜至浙江西天目山授藝,三年後公冶子明調京師任職,印真大師将他送回京師,在家中另壁靜室,由大師繼續授藝。
一年後,大師離去,在京郊佛寺挂單,時時前來授藝,八年後習得上乘武技,印真大師臨别前囑他行走江湖,扶危濟困,體察百姓下情,遊曆山川,以增閱曆,并積陰功。
于是他仗劍出行,行俠仗義,博得了無塵公子的雅号。
公冶子明盼他科舉會試,他卻不願做官,說受不得官爺的閑氣,讓他再過幾年逍遙日子。
公冶子明無奈,隻好由他。
至于婚姻,他自視甚高,決不娶庸碌女子為妻,為此得罪了不少上門提親的官紳。
此後,他不時出遊,直到去年皇太孫見召,他才半步未出京師。
有一天,他正在家中作畫,清涼寺方丈覺玄大師命僧人送來書信,邀他父子明日午時到寺用午膳。
覺玄大師熟悉他父子倆,他有時去寺中與方丈對弈,說佛論經。
第二日,父子倆驅車前往清涼寺,被請至方丈室中,除覺玄禅師外,還有本寺監寺覺勝大師以及一位不曾見過面的六旬高僧。
經引薦,才知是朝廷僧錄司的右善世悟性大師。
僧錄司乃管理全國僧尼的官署,設左右善世及闡教、講經、覺義等職。
左右善世品級雖不高,隻是正六品,但任職的都是極有名望的高僧,官職由皇上親授。
這位僧官何以要見他父子,不禁有些奇怪。
寒喧見禮後,方丈覺玄大師道:“今日悟性師兄有事要與兩位施主相商,老僧特備素席,恭請二位,用膳後再作詳談。
” 有事相商?有什麼事何不早說?直叫人納悶。
但父子兩人都有涵養,并不多問。
匆匆食畢,撤去碗盅,小沙彌奉上香茶。
悟性大師開言道:“貧僧常奉召至東宮與皇太孫說佛。
皇太孫宅心仁厚,禮賢下士,謙恭有禮,常思在公卿将相子嗣中覓一二良伴,托貧僧代為物色。
貧僧自感責任重大,不敢随意推舉。
與皇太孫為伴者,不獨是容貌俊逸,尚需超塵拔俗,就此兩項覓之已不易,皇太孫還指明要文武雙全。
半年多來,老衲多方打聽,也見于不少官紳子弟,卻都不是入選之材。
前日偶與覺玄師兄說及此事,蒙師兄薦引公子,并得知公子乃印真大師高徒,貧僧便預知已為皇太孫覓到良伴矣!”一頓,續道:“老衲二十年前曾受過印真大師教誨,悟通了不少禅理。
印真大師文武兼修,實為佛門之高僧也。
今日一見公子,果然人中骐骥,若是凡夫俗子,印真大師決不會收為衣缽弟子。
貧僧明日當禀明皇太孫,薦公冶公子為良伴,不知公冶大人與公子允準否,還請示下。
” 一時間,父子倆驚得呆了。
這是天大的好事!公冶子明連做夢也未做到過。
兒子一旦受到皇太孫寵幸,這是何等的榮寵,何等的福氣啊! 公冶子明激動萬分,當即站起施禮,感謝大師的提拔。
而公冶勳卻是不大樂意,皇太孫乃帝位繼承人,自小頤指氣使,自己該怎樣侍奉這位龍孫呢?要是不合他的意,豈不累及家庭?但他不能說出心中所想,隻能跟着父親向這位僧官道謝。
第三天,他惴惴不安地随悟性大師到東宮去谒見皇太孫。
那一次,他已記不得自己說了些什麼,隻記得皇太孫與他談文論詩,他漸漸去了拘束,和皇太孫竟然十分投契。
皇太孫朱允炆溫文爾雅,年歲比他輕,待人和藹,毫無霸氣,就像個儒雅的學子。
回來後,爹娘叫他講述經過情形,一遍又一遍。
問他皇太孫對他到底如何,他說他不知道。
三天後,他又奉召入東宮。
此後,他頻頻奉召,使爹娘大大松了口氣。
要是兒子不受皇太孫賞識,這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有一次,皇太孫說要奏請爺皇封他為親軍官佐,他連忙婉言推拒。
皇太孫想了想,顧慮到他一旦入了軍旅,被皇上派到錦衣衛去,要見他一面也難了,便決定等自己登位時再說。
這就是公冶勳奉召入東宮的前因後果。
且說公冶勳自柳家出來,匆匆回家乘坐早已備好的馬車,直往奉天門趕去。
和往日一樣,他被帶進了禦花園一亭中,摒退左右,兩人随意談話,無拘無束。
皇太孫朱允炆乃太祖孫,懿文太子之第二子,他頭上有個哥哥朱雄英已故去,是以洪武二十五年其父太子朱标瘍故後被立為皇太孫,明年十五歲。
他生得眉清目秀、溫文爾雅,聰穎慧智,惟身體柔弱,與乃父一樣,從小喜文不尚武,心地仁柔,性至孝。
立皇太孫後,他曾遍考禮經、參照曆朝刑律,将本朝量刑過重的七十三條律法改定,足見其宅心仁厚。
今年他已屆滿二十歲,太祖頻頻讓他參與政事,所以閑暇之日無多,有空閑時便召公冶勳入宮一叙。
朱允炆笑道:“匆匆召卿入宮,連午膳也不讓卿在家安享,特備幾個小菜,以補過失。
” 公冶勳見亭中石桌鋪了錦緞,擺滿了菜肴,忙道:“蒙殿下恩典,草民……” 朱允炆道:“卿不必客氣,今日忙裡偷閑,與卿小酌,并有事相商。
” 公冶勳道:“殿下差遣,草民萬死不辭!” 朱允炆笑道:“此地無人,别一口一個殿下草民的,太生分了不好說話。
” 公冶勳道:“遵命!”于是端起玉壺,将兩隻白玉杯斟滿,他不是第一次在宮中用膳,是以并不拘束。
皇太孫舉起酒杯抿了一口,他則一飲而盡,隻覺滿嘴清香,爽口已極! 酒過三巡,朱允炆道:“公冶兄,你看我将來能治理天下嗎?請君據實相告。
” 公冶勳吃了一驚,一時回答不出。
皇太孫在無人時稱他為兄,這早巳聽慣,不足為奇。
令他驚異的是能不能治理天下的問話。
一年多來,皇太孫喜談經史,要不就是要他講述遊曆天下山川的經曆以及各地風土人情,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很少涉及政事。
有一天,也就是半月前見面的那一次,皇太孫忽然問起他的武功,之後叫來了兩個會武功的太監,一名張泰,一名康鶴,據說是大内中的一流高手。
兩個太監都在三十上下,一臉傲态,根本就不将他放在眼内。
張泰與他比兵刃,使的是彎刀,但大家都沒有帶兵刃,便折枝以代。
交手十合,公冶勳看出對方武功确實高明,難怪眼高于頂。
但他自信三十招内就能取勝,隻是當着皇太孫的面,最好不要傷其面子,以免結怨,最好鬥個平手了事。
三十招後,他說到此為止,彼此不軒轾。
哪裡想到張泰非要打出個輸赢來,話中之意挑明他再有二十回合必敗。
他一時興起,二十招内将張泰胸前點了三下。
康鶴說沒兵刃就比拳腳,也是個不打出輸赢就不罷手的家夥,他隻好在五十招上輕輕拍了對方肩頭一下。
張泰、康鶴當着皇太孫的面丢了臉,雖不敢發作,但也說得清楚:“承教承教,他日再以兵刃領教!” 皇太孫見他勝了,喜形于色,誇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後要“多多倚重。
” 今日皇太孫提起如此重大的話題,是不是要倚重于他呢?他不禁心跳起來。
朱允炆見他不答,又道:“其實我有自知之明,仁弱有餘而悍勇不足,皇上以武開創大明基業……”一頓,沒有往下說。
公冶勳答道:“殿下以仁義治天下,萬民歸心,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聖人之言,誠不欺我,殿下不必多慮!” 朱允炆道:“治國之理,古人議論頗多,但大緻不外乎三點,其一,任官唯賢材;其二,要有公正的法度,不能濫用刑;其三,善于理财,不可驕奢淫逸。
然而,我就是做到了,也未必就能治理天下,所慮者……”一頓,沒有往下說,卻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公冶勳不便多問,隻是默默陪着喝酒。
朱允炆吃了些菜,又道:“我曾說過要借重公冶兄的話,不知兄還記得否?” “殿下之言不敢忘,隻是……” “隻是什麼,我替你說了吧。
草民不才,不堪重用;或是小民愚魯,有負殿下重托……” 公冶勳不禁笑了,這正是他想說的話。
朱允炆一頓,續道:“今日我請公冶兄來,隻想聽兄一句大實話,我有國事相托,君願不避艱險,承擔此重任否?” 公冶勳又是一驚,看皇太孫鄭重其事的樣子,當不是與他說笑,但以國事相托,這責任就大了,要是難以勝任,該當如何? 朱允炆見他沉思不語,輕歎道:“我知公冶兄隻想嘯傲江湖、無拘無束,一旦為國事所困,辛勞自是難免,而且兇險萬分,兄若不願擔當重任,我也不會勉強。
” 公冶勳忙道:“殿下差遣,小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唯恐才疏學淺誤事耳!” 朱允炆道:“君文武雙全,足當此任,隻是兇險萬分,甚至有性命之虞,君應慎之。
” 公冶勳昂然道:“蒙殿下隆恩,小民刀山火海敢闖,大丈夫為國為民,死而何憾!” 朱允炆點頭道:“兄能受命,我就放心了。
别看宮中高手不少,但我又怎能放心他們?思來想去,幾經猶豫,方才決定請兄出馬。
” “殿下差遣草民何事?” “請兄滿飲此杯,聽我慢慢細說。
” 公冶勳舉杯一口喝幹,靜候下文。
朱允炆慢慢說道:“公冶兄想必知道,太祖皇帝至今已封了二十四位藩王,但這其間,有好幾位藩王已仙去,那又自當别論。
記得當初隻封了九個藩王,就是秦王、晉王、燕王等王叔。
太祖皇帝分封藩王之本意,旨在衛國安民。
以諸王節制元勳宿将,以防尾大不掉,确保大明江山之永久……” 公冶勳有些緊張,大氣也不敢出。
“據我所知,朝臣中對分封藩王之舉也有非議,膽大者上書皇上,言分封藩王屬地,轄域邑數十,甲兵上萬,日後諸王倘生異心,為禍大矣,并援古例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以證之,請皇上消除此議。
皇上見奏,龍顔大怒,拘該大臣下獄問罪,此後再無人敢言,惟交好者私下議論
柳錦霞舉個手指在自己粉臉上輕輕刮兩下,笑道:“羞、羞,男兒漢這般沒出息!” 公冶勳道:“沒出息就沒出息……”說着伸開兩臂又想來抱,柳錦霞一閃躲開。
“坐下,規規矩矩坐着,妹妹有話說。
” “是,小兄遵命!” 公冶勳裝個正經面孔,雙手放在膝上,目不斜視,像個木頭人,連眼睛也不眨。
柳錦霞“噗哧”一聲笑起來:“沒想到堂堂無塵公子,居然會裝相,扮小醜!” 公冶勳笑道:“這不是規規矩矩的樣子嗎,若不準如此,我可要放肆了!”說着伸出雙手,假裝又要撲過去抓她。
柳錦霞笑叫道:“你敢你敢!”一邊退到石凳外,防他當真發瘋。
公冶勳大笑:“原來你怕我!” 柳錦霞笑道:“别鬧了,我有話說!” “洗耳恭聽,請講!” “你今夜不要再到萬家去,好嗎?” 公冶勳一愣,蹙起額頭:“霞妹,你對古雷兄弟帶有偏見,他并不是你說的那種小人,愚兄與他一見如故,相見恨晚……” 柳錦霞見他沉下了臉,看來不讓他交這個朋友不行,便道:“吾兄心目中隻有朋友,沒有小妹一席之地是嗎?那小妹隻有退避三舍。
” 公冶勳急道:“霞妹千萬别這麼說,在愚兄心中自是霞妹第一,但‘大丈夫處世,當交四海英雄’,愚兄要成就一番功業,豈能無人相助?總不能形單影隻……” “夠了夠了,哥哥不必再說,小妹隻問哥哥,萬古雷除了賣弄口舌,武技平平……” “霞妹錯了,古雷兄弟的武功在我之上……” “胡說,我不信!” “愚兄折枝當劍,與古雷兄弟切磋,三百招愚兄未勝一招,愚兄豈是信口開河的人?” 柳錦霞十分驚異:“照這麼說來,他的武功還高過我了?”搖搖頭:“這真叫人難以相信。
想不到他挺會裝蒜,居然深藏不露。
” “不錯,他雖身懷絕技,卻并不張揚,但對愚兄卻不相瞞。
說來十分湊巧,他的師父與家師相識,也是得道高僧。
” 柳錦霞越聽越驚訝,心想原來是這麼回事,看來再阻止他與萬古雷交往就不明智了,不如随他去了,以後慢慢再使之疏遠。
她道:“既然如此,我便不阻止你與他交往,但你為他卷入江湖是非,卻令我放心不下,要是有個閃失,怎麼向皇太孫交代!” “賢妹放心,憑愚兄與古雷兄弟的武功,再有方天嶽和江湖名士胡琴先生相助,對付四煞綽綽有餘,決不會出意外。
” “雖說有高人相助,小妹總是不放心,看來小妹為了哥哥,隻有攜上兵刃跟在身邊……” “啊喲,這如何使得,妹妹千萬别去!” “怎麼,可是嫌小妹武技低人一等嗎?” “妹妹武功得自家傳,兼有高人指點,不在愚兄之下。
但妹妹千金之體,何苦與那些惡徒去争鬥,這事妹妹就不必過問了。
” 柳錦霞一笑:“承哥哥瞧得起小妹,小妹也自信武功不差于人,等有機會,定向萬古雷讨教幾招,看看他是不是像哥哥說的那樣高明,小妹不信他的武功高于哥哥。
” 公冶勳一驚,忙道:“古雷兄弟武功與我在伯仲之間,這并非誇大之詞,至于比試就請妹妹免了,愚兄不想無故生出事端!” 柳錦霞笑道:“你急什麼,人家說着玩的,我素來不願搭理俗人,怎會和他動手?” 公冶勳想轉換話題:“妹妹的亮銀鞭使得神出鬼沒,那觀音指更是武林絕技……” “你不用誇我,觀音指雖然厲害,但我才練到七成火候,防身有餘,克敵則不足。
” 公冶勳拿眼去看她,笑道:“有誰想得到,妹妹金枝玉葉體,居然懷有上乘武功?” “别盡拿話誇我,萬古雷當真不需要妹妹追随在你身邊嗎?我放心不下你呀!” “不必擔心,愚兄隻等除掉四煞後就來陪妹妹,并不過問江湖事,妹妹等好消息吧!” 此時丫鬟來請小姐用午膳,柳錦霞要公冶勳留下,他也不推辭,心中甜蜜蜜地跟着走。
還未來到小花廳,與柳銘相遇。
柳銘道:“小弟正要去花園找公冶兄,貴府來人禀報,皇太孫遣人到府上召兄入宮。
” 公冶勳一愣:“什麼時候?” “就是此時,小弟剛打發來人回去。
” 公冶勳搖頭:“我吃了飯去吧!” 柳銘道:“皇太孫有話,請兄進東宮小酌,寒舍這頓午膳,兄台是吃不成了!” 公冶勳剛與柳錦霞挑明心事,正是情濃之時,隻想多和柳錦霞在一起,聞言直歎息。
柳錦霞看出他的心事,又羞又喜,柔聲道:“哥哥隻管去,改日小妹備酒把盞……” 柳銘故作驚訝:“咦,妹妹要愚兄哪裡去?皇太孫召的是公冶兄,不是……” “去、去去,誰和你說話?” “你叫哥哥不是叫我嗎?唉,怪不得人家說,女大心朝外,一個時辰不見就認了新哥哥,連自己的親哥哥都不要了!”說着就趕緊溜。
錦霞臉紅啐道:“打你!你好可惡……” 公冶勳卻哈哈大笑,十分得意。
錦霞氣得跺足道:“還不快去,傻笑什麼?”又對躲得遠遠的柳銘嗔道:“你等着……”公冶勳笑着,戀戀不舍出了柳府。
吏部侍郎公冶子明自幼崇佛,為官後不忘佛事,閑暇時常讀佛經,喜同高僧論禅,故而與他相識的高僧不少。
在公冶勳七歲那年,印真大師相中了他,與公冶子明商議後,攜至浙江西天目山授藝,三年後公冶子明調京師任職,印真大師将他送回京師,在家中另壁靜室,由大師繼續授藝。
一年後,大師離去,在京郊佛寺挂單,時時前來授藝,八年後習得上乘武技,印真大師臨别前囑他行走江湖,扶危濟困,體察百姓下情,遊曆山川,以增閱曆,并積陰功。
于是他仗劍出行,行俠仗義,博得了無塵公子的雅号。
公冶子明盼他科舉會試,他卻不願做官,說受不得官爺的閑氣,讓他再過幾年逍遙日子。
公冶子明無奈,隻好由他。
至于婚姻,他自視甚高,決不娶庸碌女子為妻,為此得罪了不少上門提親的官紳。
此後,他不時出遊,直到去年皇太孫見召,他才半步未出京師。
有一天,他正在家中作畫,清涼寺方丈覺玄大師命僧人送來書信,邀他父子明日午時到寺用午膳。
覺玄大師熟悉他父子倆,他有時去寺中與方丈對弈,說佛論經。
第二日,父子倆驅車前往清涼寺,被請至方丈室中,除覺玄禅師外,還有本寺監寺覺勝大師以及一位不曾見過面的六旬高僧。
經引薦,才知是朝廷僧錄司的右善世悟性大師。
僧錄司乃管理全國僧尼的官署,設左右善世及闡教、講經、覺義等職。
左右善世品級雖不高,隻是正六品,但任職的都是極有名望的高僧,官職由皇上親授。
這位僧官何以要見他父子,不禁有些奇怪。
寒喧見禮後,方丈覺玄大師道:“今日悟性師兄有事要與兩位施主相商,老僧特備素席,恭請二位,用膳後再作詳談。
” 有事相商?有什麼事何不早說?直叫人納悶。
但父子兩人都有涵養,并不多問。
匆匆食畢,撤去碗盅,小沙彌奉上香茶。
悟性大師開言道:“貧僧常奉召至東宮與皇太孫說佛。
皇太孫宅心仁厚,禮賢下士,謙恭有禮,常思在公卿将相子嗣中覓一二良伴,托貧僧代為物色。
貧僧自感責任重大,不敢随意推舉。
與皇太孫為伴者,不獨是容貌俊逸,尚需超塵拔俗,就此兩項覓之已不易,皇太孫還指明要文武雙全。
半年多來,老衲多方打聽,也見于不少官紳子弟,卻都不是入選之材。
前日偶與覺玄師兄說及此事,蒙師兄薦引公子,并得知公子乃印真大師高徒,貧僧便預知已為皇太孫覓到良伴矣!”一頓,續道:“老衲二十年前曾受過印真大師教誨,悟通了不少禅理。
印真大師文武兼修,實為佛門之高僧也。
今日一見公子,果然人中骐骥,若是凡夫俗子,印真大師決不會收為衣缽弟子。
貧僧明日當禀明皇太孫,薦公冶公子為良伴,不知公冶大人與公子允準否,還請示下。
” 一時間,父子倆驚得呆了。
這是天大的好事!公冶子明連做夢也未做到過。
兒子一旦受到皇太孫寵幸,這是何等的榮寵,何等的福氣啊! 公冶子明激動萬分,當即站起施禮,感謝大師的提拔。
而公冶勳卻是不大樂意,皇太孫乃帝位繼承人,自小頤指氣使,自己該怎樣侍奉這位龍孫呢?要是不合他的意,豈不累及家庭?但他不能說出心中所想,隻能跟着父親向這位僧官道謝。
第三天,他惴惴不安地随悟性大師到東宮去谒見皇太孫。
那一次,他已記不得自己說了些什麼,隻記得皇太孫與他談文論詩,他漸漸去了拘束,和皇太孫竟然十分投契。
皇太孫朱允炆溫文爾雅,年歲比他輕,待人和藹,毫無霸氣,就像個儒雅的學子。
回來後,爹娘叫他講述經過情形,一遍又一遍。
問他皇太孫對他到底如何,他說他不知道。
三天後,他又奉召入東宮。
此後,他頻頻奉召,使爹娘大大松了口氣。
要是兒子不受皇太孫賞識,這後果就不堪設想了。
有一次,皇太孫說要奏請爺皇封他為親軍官佐,他連忙婉言推拒。
皇太孫想了想,顧慮到他一旦入了軍旅,被皇上派到錦衣衛去,要見他一面也難了,便決定等自己登位時再說。
這就是公冶勳奉召入東宮的前因後果。
且說公冶勳自柳家出來,匆匆回家乘坐早已備好的馬車,直往奉天門趕去。
和往日一樣,他被帶進了禦花園一亭中,摒退左右,兩人随意談話,無拘無束。
皇太孫朱允炆乃太祖孫,懿文太子之第二子,他頭上有個哥哥朱雄英已故去,是以洪武二十五年其父太子朱标瘍故後被立為皇太孫,明年十五歲。
他生得眉清目秀、溫文爾雅,聰穎慧智,惟身體柔弱,與乃父一樣,從小喜文不尚武,心地仁柔,性至孝。
立皇太孫後,他曾遍考禮經、參照曆朝刑律,将本朝量刑過重的七十三條律法改定,足見其宅心仁厚。
今年他已屆滿二十歲,太祖頻頻讓他參與政事,所以閑暇之日無多,有空閑時便召公冶勳入宮一叙。
朱允炆笑道:“匆匆召卿入宮,連午膳也不讓卿在家安享,特備幾個小菜,以補過失。
” 公冶勳見亭中石桌鋪了錦緞,擺滿了菜肴,忙道:“蒙殿下恩典,草民……” 朱允炆道:“卿不必客氣,今日忙裡偷閑,與卿小酌,并有事相商。
” 公冶勳道:“殿下差遣,草民萬死不辭!” 朱允炆笑道:“此地無人,别一口一個殿下草民的,太生分了不好說話。
” 公冶勳道:“遵命!”于是端起玉壺,将兩隻白玉杯斟滿,他不是第一次在宮中用膳,是以并不拘束。
皇太孫舉起酒杯抿了一口,他則一飲而盡,隻覺滿嘴清香,爽口已極! 酒過三巡,朱允炆道:“公冶兄,你看我将來能治理天下嗎?請君據實相告。
” 公冶勳吃了一驚,一時回答不出。
皇太孫在無人時稱他為兄,這早巳聽慣,不足為奇。
令他驚異的是能不能治理天下的問話。
一年多來,皇太孫喜談經史,要不就是要他講述遊曆天下山川的經曆以及各地風土人情,每次都聽得津津有味,很少涉及政事。
有一天,也就是半月前見面的那一次,皇太孫忽然問起他的武功,之後叫來了兩個會武功的太監,一名張泰,一名康鶴,據說是大内中的一流高手。
兩個太監都在三十上下,一臉傲态,根本就不将他放在眼内。
張泰與他比兵刃,使的是彎刀,但大家都沒有帶兵刃,便折枝以代。
交手十合,公冶勳看出對方武功确實高明,難怪眼高于頂。
但他自信三十招内就能取勝,隻是當着皇太孫的面,最好不要傷其面子,以免結怨,最好鬥個平手了事。
三十招後,他說到此為止,彼此不軒轾。
哪裡想到張泰非要打出個輸赢來,話中之意挑明他再有二十回合必敗。
他一時興起,二十招内将張泰胸前點了三下。
康鶴說沒兵刃就比拳腳,也是個不打出輸赢就不罷手的家夥,他隻好在五十招上輕輕拍了對方肩頭一下。
張泰、康鶴當着皇太孫的面丢了臉,雖不敢發作,但也說得清楚:“承教承教,他日再以兵刃領教!” 皇太孫見他勝了,喜形于色,誇他是不可多得的人才,以後要“多多倚重。
” 今日皇太孫提起如此重大的話題,是不是要倚重于他呢?他不禁心跳起來。
朱允炆見他不答,又道:“其實我有自知之明,仁弱有餘而悍勇不足,皇上以武開創大明基業……”一頓,沒有往下說。
公冶勳答道:“殿下以仁義治天下,萬民歸心,孟子曰:‘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以德服人者,中心悅而誠服也。
’聖人之言,誠不欺我,殿下不必多慮!” 朱允炆道:“治國之理,古人議論頗多,但大緻不外乎三點,其一,任官唯賢材;其二,要有公正的法度,不能濫用刑;其三,善于理财,不可驕奢淫逸。
然而,我就是做到了,也未必就能治理天下,所慮者……”一頓,沒有往下說,卻舉起酒杯,一飲而盡。
公冶勳不便多問,隻是默默陪着喝酒。
朱允炆吃了些菜,又道:“我曾說過要借重公冶兄的話,不知兄還記得否?” “殿下之言不敢忘,隻是……” “隻是什麼,我替你說了吧。
草民不才,不堪重用;或是小民愚魯,有負殿下重托……” 公冶勳不禁笑了,這正是他想說的話。
朱允炆一頓,續道:“今日我請公冶兄來,隻想聽兄一句大實話,我有國事相托,君願不避艱險,承擔此重任否?” 公冶勳又是一驚,看皇太孫鄭重其事的樣子,當不是與他說笑,但以國事相托,這責任就大了,要是難以勝任,該當如何? 朱允炆見他沉思不語,輕歎道:“我知公冶兄隻想嘯傲江湖、無拘無束,一旦為國事所困,辛勞自是難免,而且兇險萬分,兄若不願擔當重任,我也不會勉強。
” 公冶勳忙道:“殿下差遣,小民赴湯蹈火,在所不辭!唯恐才疏學淺誤事耳!” 朱允炆道:“君文武雙全,足當此任,隻是兇險萬分,甚至有性命之虞,君應慎之。
” 公冶勳昂然道:“蒙殿下隆恩,小民刀山火海敢闖,大丈夫為國為民,死而何憾!” 朱允炆點頭道:“兄能受命,我就放心了。
别看宮中高手不少,但我又怎能放心他們?思來想去,幾經猶豫,方才決定請兄出馬。
” “殿下差遣草民何事?” “請兄滿飲此杯,聽我慢慢細說。
” 公冶勳舉杯一口喝幹,靜候下文。
朱允炆慢慢說道:“公冶兄想必知道,太祖皇帝至今已封了二十四位藩王,但這其間,有好幾位藩王已仙去,那又自當别論。
記得當初隻封了九個藩王,就是秦王、晉王、燕王等王叔。
太祖皇帝分封藩王之本意,旨在衛國安民。
以諸王節制元勳宿将,以防尾大不掉,确保大明江山之永久……” 公冶勳有些緊張,大氣也不敢出。
“據我所知,朝臣中對分封藩王之舉也有非議,膽大者上書皇上,言分封藩王屬地,轄域邑數十,甲兵上萬,日後諸王倘生異心,為禍大矣,并援古例西漢七國之亂、西晉八王之亂以證之,請皇上消除此議。
皇上見奏,龍顔大怒,拘該大臣下獄問罪,此後再無人敢言,惟交好者私下議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