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東宮驕子
關燈
小
中
大
而已。
記得事後皇上曾對我說道:‘分封藩王,為的是防範邊境,讓你今後做一個太平天子。
’我心中頗不以為然,便問道:‘若邊防胡虜入侵,有各位藩王率兵禦敵固然是好,但如果藩王不安份萌生異心,那又讓誰去對付、抵擋他們呢?’皇上大約不防我有此一問,一時無語回答,默思良久,問我道:‘那麼依你主見,又當如何?’這事我曾想過,便道:‘以德使諸王歸心,以禮法制約他們,若是施德施禮無用,仁至義盡,便削其封地以示警戒,要是再不改悔,依然如故,則廢為庶人,奪其封号。
對有謀反之心的藩王,隻好興兵征讨,維護大統!’皇上點頭稱贊:‘皇孫言之有理,舍此别無良法。
’……”說到這裡,朱允炆停了下來,端起酒杯啜了口酒,續道:“适才我說所慮者為何,你該知道了吧?” 公冶勳直聽得一顆心亂跳,皇太孫将宮中的機密大事告訴他,這可不是妄加議論的事,他隻能保持沉默,最好就是沒有聽到。
朱允炆見他低頭不語,微微一笑:“我視君為心腹,所以才将宮中機密相告,君不必這般拘泥。
”一頓,又道:“順便知會兄一聲,我已奏請皇上,任你為東宮衛隊忠信衛從三品指揮同知,待兄熟谙軍旅事務後再領指揮使。
此令由吏部頒下,後日可行文到府。
但兄暫不必到宮中任職,我有要事相托。
” 公冶勳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未回過神來。
按大明軍制,五千六百土卒為一衛,主官為指揮使,正三品,副職為指揮同知,從三品,設兩人,之下為指揮佥事,正四品,設四人。
衛之下設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
副千戶一人,從五品,統兵一千一百二十人,下設百戶,正六品,統兵一百一十二人。
入伍後要想升遷,唯憑戰功。
可自己不過是個官紳子弟,一下子便任了東宮衛隊忠信衛的指揮同知,從品階上說,隻比任吏部侍郎的爹爹低了一級。
侍郎是吏部副職,正三品。
爹爹從做官那天起,曆經二十多年才升遷到這個品級。
他不禁感到惶惶然,竟然忘了向皇太孫殿下叩謝龍恩。
朱允炆見他局促不安,也不說話,便道:“怎麼,公冶兄可是不願意嗎?” 公冶勳這才省悟過來,連忙站起,長袖一甩,跪下叩頭謝恩。
口稱:“臣公冶勳叩謝皇上隆恩,叩謝殿下……” 朱允炆大悅,雙手将他扶住,不讓他再叩拜,道:“請起請起,賜卿平身!” “謝殿下,微臣……” 朱允炆笑道:“你可是感到意外?這事本該和你先說一聲,但遲早你都要應召入宮,不如早些到職,我有事相托。
” 公冶勳赧然道:“臣并無建樹,受之有愧,這指揮同知一職……” 朱允炆道:“以你的武功文才,定不負我重托,卿不必再謙遜,且聽我把話說完。
” 公冶勳隻好不作聲,但心裡卻不知是什麼滋味。
以他本意,的确不想進入仕途,隻想自由自在做個遊俠。
皇太孫垂青于自己,可說有知遇之恩,不能不報。
再說爹爹就在朝中做官,豈能拒不受命給家帶來災禍。
他暗暗歎息,命中注定要為皇太孫效命,看來隻有勉為其難、報效皇恩了。
他念頭急轉,聽見朱允炆又往下說,便收束心神,專心緻志,因為已說到正題了。
隻聽朱允炆道:“近來太祖皇帝因年事已高,龍體間或不适,常患小恙,精神大不如前。
據錦衣衛密報,諸王越來越不安份,都派有親信匿居京中,刺探皇宮動向,并在京師廣招文武賢才。
據雲在各王封藩之地,加緊訓練甲兵,并廣招江湖能人,擴充實力。
當然,所說這一切均在暗中活動,抓不到把柄,不能憑借這些消息就判定諸王有篡位之心。
再說,我也不願相信諸王叔願鬧出一家相殘的慘劇。
因此,我想請公冶兄秘密到各藩王駐地一行,暗查他們的所作所為。
我相信以公冶兄的才智,不難作出公允的判斷。
但此項差務卻極兇險,晉王、周王、齊王、代王脾性暴烈,一旦兄被其手下發現,必會緻兄于死地。
而兄到各地暗訪,不能涉及官府,隻有忠信衛跟去的人可資調度。
當然,兄也可自行物色人才,查訪歸來後,論功行賞。
”說到這裡一頓,又道:“這許多藩王兄台一人不能兼顧,先查晉王、燕王……”一頓,歎口氣道:“我不願懷疑諸位王叔,錦衣衛的人難免捕風捉影、疑神疑鬼,是以請兄涉險一行,以明真象,不知兄可願……” 公冶勳連忙答道:“謹遵台命。
” “你準備上幾日再動身,此行切勿對外人提及,以防洩漏消息,對兄不利。
” “是,微臣記住了。
” 朱允炆歎息道:“我實在不願以後面對骨肉相殘的慘景,願上天佑我大明,平平安安!” 言罷低頭沉思,公冶勳不敢驚動,默坐相對。
須臾,朱允炆一擡頭,打起精神道:“為使以後兄台可方便出入宮廷,将此物贈兄。
”說着,從腰上摘下一個玉佩遞給公冶勳,續道:“有此玉佩,通行無阻,兄可随時來見。
” 公冶勳雙手接過,隻見玉佩碧綠晶瑩,是塊上好翡翠,一面雕刻着一條龍,一面镌有“東宮”二字,當下要跪下謝恩,被朱允炆止住,道:“不必多禮。
我還有話說。
諸王中,秦王劣迹最多,也最不安分,但前兩年已死去。
而甯王、晉王、燕王擁兵最重,三王中燕王政績昭著,戰功顯赫,也深得皇上寵幸,若說治國之才,這皇位非燕王莫屬。
但依長幼之序,先父就成了太子,我成了皇太孫……” 公冶勳見他臉上并無笑意,語氣中也毫無得意之色,心情反似沉重,不禁十分驚異。
“以我之柔弱,登上大位時,能統馭諸王嗎?記得剛立我為皇太孫之時,我曾請教太常寺卿黃子澄先生,他曾是先父太子的伴讀。
我問他:‘諸王在封藩地權位極尊,又各自擁有重兵,然而這些年來他們并不守法,皇上在位時尚且如此,以後又該怎麼辦?’黃先生答道:‘殿下不必憂心,諸王雖有甲兵,但為數不多,隻是充作侍衛而已,至多也隻能自守疆土。
若是哪一位王爺敢違背祖訓、叛變朝廷,隻要皇太孫一聲令下,派大軍進剿,諸王那是誰也抵擋不住!’我心想,話雖如此說,但真是鬧到兵戎相見的地步,那不是太殘酷了嗎?我與諸王是叔侄,本就是一家人哪!所以,我希望諸王叔與我同心同德,共治下天,同享福貴。
我這樣反複向兄台說明我的厚望,就是要兄台代我一行,眼看為實,不輕易聽信别人之讒言。
”說到這裡—頓,道:“我想兄台已經明了,不需要再多說,以兄台之智慧,不難作出明斷。
” “是,微臣深知責任重大,不敢輕率從事。
” 朱允炆又道:“為使兄台有人手可資調派,我讓忠信衛指揮使何骐,撥一千戶所歸兄節制,指揮佥事葛鎮海、千戶張銘、副千戶施鵬、衛剛。
這四人是東宮衛士中的佼佼者,是我親自挑選的,無論是武功還是心智,都有過人之處,且忠誠可靠,我命他們與你見面,從此刻起,便聽你調遣。
”說完舉起石桌上放置的一隻銅鈴搖了幾下,數丈外樹蔭下閃出一名小太監,快步奔過來。
朱允炆命他傳葛鎮海等人,片刻後便來了四名年青武士,在亭外叩安。
朱允炆命他們免禮,入亭相見。
葛鎮海三十五六歲,身軀魁梧,張銘中等個,施鵬、衛剛英俊挺拔。
這三人都不超過三十歲,衛剛年歲最小隻二十五六。
這四人精神抖擻,雙目精光閃爍,都是内外兼修的高手。
彼此見過禮,四人對公冶勳執禮甚恭。
朱允炆道:“爾等從此時起,受命于忠信衛指揮同知公冶勳,所行之事指揮使不得幹預,一切由公冶勳做主,各位明白了嗎?” 四人同聲答道:“遵旨” 朱允炆道:“各位暫時退亭外聽命。
” 四人遂退亭外七八丈外垂手待命。
朱允炆道:“一切拜托公冶兄了!” 公冶勳遂辭别皇太孫,出亭後約葛鎮海等人半個時辰後在三山街中段之“品香茶室”會面,叫他們換下戎裝,着平民服。
回到家讓門役牽走馬匹,遂往三山街來。
“品香”茶室分樓上樓下,裝飾得十分雅緻,室内明亮寬敞,牆上貼有字畫。
公冶勳在靠窗處坐下,等候葛鎮海等四人。
茶樓上,客人不多,隻坐了三成,說話都是低聲細語,無人高聲喧嘩。
蓋因茶樓收費較高,來此閑坐的多半是文人書生,并非販夫走卒雲集的嘈雜場所,公冶勳選這裡與葛鎮海等人見面,說話還比較方便。
他邊品茶,邊打量飲茶客人,見都是些斯文人,隻有牆角一桌,坐着兩個婦人和一個後生。
一個婦人四十五六歲,一個卻是十七八歲的年青女子,她臉上蒙着一塊白綢巾,隻露着兩隻水汪汪的大眼睛。
使他好笑的是,那姑娘喝茶時,須得以一隻手撩開一角面巾,一手端茶盅往小嘴裡送,喝兩口又把面巾放下。
他不由心想,這姑娘也真是的,又何必不将面巾取下? 此時,他聽到了一些茶客的議論,這才發現整個樓面上的四桌茶客,都把目光往姑娘那兒睃,難怪她不取下面巾,甯肯費點事喝茶了。
但那後生帶着把雁翅刀,中年婦女旁邊的凳子上,也擺着一把柳葉刀,看來都是會家子,并不好惹,是以茶客們評論那姑娘隻敢竊竊私議,用詞也不敢放肆,不禁一笑。
那姑娘和婦人也早注意到他,不時投來一瞥,若公冶勳的目光與那姑娘相遇,姑娘就會趕快别轉臉去,不一會兒又偷偷地觑他一眼。
公冶勳覺得有趣,也不時瞟她一眼。
片刻後,樓梯輕響,葛鎮海等四人來到。
在梯口一打量,見公冶勳在招手,便連忙走了過來。
一到近前,葛鎮海等人就抱拳行禮,葛鎮海輕聲道:“參見大人……” 公冶勳忙道:“各位請坐……”随即壓低聲音道:“以兄弟相稱,切勿洩露身份。
” 四人點頭,拉開椅子坐下。
公冶勳命小二沏上好龍井茶,并将瓜果零食送上幾碟。
公冶勳見他們有些拘謹,低聲道:“在下從未進過軍旅,諸事不通,望各位多多指教!” 葛鎮海道:“不敢,無塵公子大名,我等聞之久矣,隻是無緣結識,今後能與公子共事,實是我等之大幸,當效犬馬之勞!” 公冶勳還未及答言,千戶張銘道:“葛兄所言,均是在下等人所想,公子有何差遣,隻管吩咐,我等誓死效命,忠心不二!” 副千戶施鵬道:“與公子共事,不勝榮寵,公子文武全才,我等渴慕久矣,望公子不吝賜教,在下等俯首聽命,萬死不辭!” 公冶勳道:“蒙各位擡愛,在下受之有愧,好在大家今後同乘一條船,患難與共,請各位不必客氣,大家以兄弟相稱。
” 副千戶衛剛笑道:“在下入京師三年,無塵公子大名如雷貫耳,早想登門請教,又恐過于唐突,不敢冒然打擾。
其實在下未出師時就聽家師說過,下山後行走江湖,若有幸遇到公子,要多向公子請教……” 公冶勳奇道:“敢問令師尊諱,何以知我?在下雖行走江湖,結識之武林前輩并不多。
” 衛剛道:“家師乃華山派掌門元華道長,與令師印真大師相識,常謂當今武林異人名聲最著者為武當開山祖師張三豐真人。
然印真大師不涉足江湖,故未揚名,實則武功造詣隻怕不在張真人之下。
又說印真大師已收了衣缽弟子,将來必定名揚四海,要門下弟子相遇時,多向公子請教。
是以小弟對公子聞名久矣!” 公冶勳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華山掌門元華道長是家師交往的少數武林前輩之一,衛老弟是道長親傳弟子,可謂福澤深厚。
” 衛剛道:“小弟蒙恩師調教,受益匪淺。
”一頓,續道:“然并非小弟一人出身名門正派,表兄鎮海出自保定名武師天罡刀張甯門下,張兄系武當外家弟子,施兄家學淵源,武功出自黃山派。
” 葛鎮海笑道:“表弟不要出愚兄的醜了,與公子相比,我等皆差之甚遠……” 公冶勳忙接嘴道:“葛兄不必太謙,能在東宮衛隊當差,又豈是等閑之輩?”略一頓,道:“公子稱謂免去如何,大家兄弟相稱。
” 葛鎮海道:“這個嘛,恐怕不妥……” 公冶勳道:“這有何妨?又不是在軍中。
”旋又問衛剛:“衛兄弟是如何進了忠信衛的?” 衛剛道:“三年前小弟被師父遣下山,回老家保定省親,與表兄葛大哥不期而遇。
閑談中表兄問我作何打算,并邀小弟入京衛。
家父母頗為贊成,力促小弟與表兄同行,要小弟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到京師後表兄将小弟薦給指揮使何大人,經何大人考核,報奏皇太孫親準,授以百戶官職。
今年初皇太孫令何大人在全衛挑出武功最高的十人賜見,令我等各自演練一套功夫,皇太孫看完頗為嘉許,然後親自遴選了小弟等四人,并将小弟提升為副千戶,說不久另有差遣,想不到竟是分在公子手下當差,我等無不感到歡欣。
” 公冶勳又問了葛鎮海等人經曆,以葛在軍中最長,已有十多年之久,對宮中情形最為熟悉。
談說一陣,公冶勳低聲交代了差務,限五日内安排好軍中事務,第六日出發。
剛說完正事,隻見一個身軀高大的頭陀和一個三十來歲的公子哥兒以及兩個壯漢上了茶樓。
那頭陀滿臉橫肉,一臉兇相,站在梯口用目一掃,立即盯住了牆角蒙面姑娘那一桌,嘿嘿嘿冷笑起來。
那公子哥兒生得塌鼻斜眼,滿臉邪氣。
他稍後看到了蒙面姑娘,也立即跟着笑起來,道:“妙、妙,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叫有緣處處來相會!” 公冶勳看那蒙面姑娘,隻見她倏地站了起來,順手一抄,将擱在凳子上的劍抓了起來。
與此同時,那中年婦女和那男子也把刀抓在手裡,并肩擋在蒙面姑娘前面。
那中年頭陀冷笑道:“怎麼,還想動手?見了佛爺,還不快快放下兵刃,束手就縛,莫要惹得佛爺性起,一個個活劈了你們!” 那書生陰陽怪氣地道:“使不得使不得,莫吓壞了那個小嬌娘,這樣的美人兒打着燈籠難找,咱們追蹤而來,不就為了她們?” 中年婦女怒道:“姓馮的,休要逼人太甚,隻要姑奶奶在,休想得逞!” 樓上茶客一個個看得呆了,竟忘了自身處境,遂聽頭陀一聲喝道:“你們還不快滾,要佛爺将你們這班東西踢下樓去嗎?”這才吓得趕緊留下茶資,一個個溜之大吉。
公冶勳等人坐着不動,一個個從容自在。
頭陀見五人沒有走的意思,怒喝道:“你們五個王八羔子,不要命了是不是?” 衛剛大怒,一拍桌子站起來:“秃驢,你敢随口罵人,大爺今日不走,看你奈何?” 張銘厲聲道:“非但不走,還要伸手架梁,有大爺們在此,決不容你欺辱那位小姐!” 頭陀怒極,一張醜臉脹得通紅,喝道:“好小子,原來你們是一路的,那就先死!” 那公子哥兒忙擋住他,道:“慢來慢來,等小弟問問他們是哪條道上的!”一頓,道:“你們是什麼人,敢來伸手架梁,報上姓名!” 中年婦女雙手抱拳道:“多謝各位仗義,這個頭陀人稱鬼面頭陀悟修,無惡不作,那姓馮的名錦泰,人稱追魂秀士,另外兩人是馮錦泰的爪牙劉永、胡辰,人稱江南雙虎,他們迫得我家小姐有家難歸,那馮錦泰渾不知恥,上主人家逼婚,欺我家老主人剛剛過世……” 馮錦泰歪着頭、笑嘻嘻聽着,岔話道:“餘三娘你說夠了嗎?馮大爺既然看上你家小姐,那是她的福分,應該歡天喜地才是……” 餘三娘罵道:“無恥小人,你……” 馮錦泰突然闆下臉來,惡狠狠一指,喝道:“你再敢罵你家姑爺,立刻就讓你死在五毒針下,讓你受夠活罪,全身腫脹……” 這幾人的兇名,公冶勳等人都是聽說過的。
馮錦泰為人陰險,武功極高,五毒針傷人于三丈外,十分惡毒。
那鬼面頭陀和江南雙虎都是極兇殘的黑道高手,想不到今日竟然碰上。
那餘三娘報出他們的姓氏,就是想提醒自己一方,以防輕敵上當吃虧,足見餘三娘甚是善良,這事非管不可。
公冶勳正待出聲,衛剛已離座而去,走到餘三娘
記得事後皇上曾對我說道:‘分封藩王,為的是防範邊境,讓你今後做一個太平天子。
’我心中頗不以為然,便問道:‘若邊防胡虜入侵,有各位藩王率兵禦敵固然是好,但如果藩王不安份萌生異心,那又讓誰去對付、抵擋他們呢?’皇上大約不防我有此一問,一時無語回答,默思良久,問我道:‘那麼依你主見,又當如何?’這事我曾想過,便道:‘以德使諸王歸心,以禮法制約他們,若是施德施禮無用,仁至義盡,便削其封地以示警戒,要是再不改悔,依然如故,則廢為庶人,奪其封号。
對有謀反之心的藩王,隻好興兵征讨,維護大統!’皇上點頭稱贊:‘皇孫言之有理,舍此别無良法。
’……”說到這裡,朱允炆停了下來,端起酒杯啜了口酒,續道:“适才我說所慮者為何,你該知道了吧?” 公冶勳直聽得一顆心亂跳,皇太孫将宮中的機密大事告訴他,這可不是妄加議論的事,他隻能保持沉默,最好就是沒有聽到。
朱允炆見他低頭不語,微微一笑:“我視君為心腹,所以才将宮中機密相告,君不必這般拘泥。
”一頓,又道:“順便知會兄一聲,我已奏請皇上,任你為東宮衛隊忠信衛從三品指揮同知,待兄熟谙軍旅事務後再領指揮使。
此令由吏部頒下,後日可行文到府。
但兄暫不必到宮中任職,我有要事相托。
” 公冶勳驚得目瞪口呆,半晌未回過神來。
按大明軍制,五千六百土卒為一衛,主官為指揮使,正三品,副職為指揮同知,從三品,設兩人,之下為指揮佥事,正四品,設四人。
衛之下設左、右、中、前、後五個千戶所,每千戶所設正千戶一人,正五品。
副千戶一人,從五品,統兵一千一百二十人,下設百戶,正六品,統兵一百一十二人。
入伍後要想升遷,唯憑戰功。
可自己不過是個官紳子弟,一下子便任了東宮衛隊忠信衛的指揮同知,從品階上說,隻比任吏部侍郎的爹爹低了一級。
侍郎是吏部副職,正三品。
爹爹從做官那天起,曆經二十多年才升遷到這個品級。
他不禁感到惶惶然,竟然忘了向皇太孫殿下叩謝龍恩。
朱允炆見他局促不安,也不說話,便道:“怎麼,公冶兄可是不願意嗎?” 公冶勳這才省悟過來,連忙站起,長袖一甩,跪下叩頭謝恩。
口稱:“臣公冶勳叩謝皇上隆恩,叩謝殿下……” 朱允炆大悅,雙手将他扶住,不讓他再叩拜,道:“請起請起,賜卿平身!” “謝殿下,微臣……” 朱允炆笑道:“你可是感到意外?這事本該和你先說一聲,但遲早你都要應召入宮,不如早些到職,我有事相托。
” 公冶勳赧然道:“臣并無建樹,受之有愧,這指揮同知一職……” 朱允炆道:“以你的武功文才,定不負我重托,卿不必再謙遜,且聽我把話說完。
” 公冶勳隻好不作聲,但心裡卻不知是什麼滋味。
以他本意,的确不想進入仕途,隻想自由自在做個遊俠。
皇太孫垂青于自己,可說有知遇之恩,不能不報。
再說爹爹就在朝中做官,豈能拒不受命給家帶來災禍。
他暗暗歎息,命中注定要為皇太孫效命,看來隻有勉為其難、報效皇恩了。
他念頭急轉,聽見朱允炆又往下說,便收束心神,專心緻志,因為已說到正題了。
隻聽朱允炆道:“近來太祖皇帝因年事已高,龍體間或不适,常患小恙,精神大不如前。
據錦衣衛密報,諸王越來越不安份,都派有親信匿居京中,刺探皇宮動向,并在京師廣招文武賢才。
據雲在各王封藩之地,加緊訓練甲兵,并廣招江湖能人,擴充實力。
當然,所說這一切均在暗中活動,抓不到把柄,不能憑借這些消息就判定諸王有篡位之心。
再說,我也不願相信諸王叔願鬧出一家相殘的慘劇。
因此,我想請公冶兄秘密到各藩王駐地一行,暗查他們的所作所為。
我相信以公冶兄的才智,不難作出公允的判斷。
但此項差務卻極兇險,晉王、周王、齊王、代王脾性暴烈,一旦兄被其手下發現,必會緻兄于死地。
而兄到各地暗訪,不能涉及官府,隻有忠信衛跟去的人可資調度。
當然,兄也可自行物色人才,查訪歸來後,論功行賞。
”說到這裡一頓,又道:“這許多藩王兄台一人不能兼顧,先查晉王、燕王……”一頓,歎口氣道:“我不願懷疑諸位王叔,錦衣衛的人難免捕風捉影、疑神疑鬼,是以請兄涉險一行,以明真象,不知兄可願……” 公冶勳連忙答道:“謹遵台命。
” “你準備上幾日再動身,此行切勿對外人提及,以防洩漏消息,對兄不利。
” “是,微臣記住了。
” 朱允炆歎息道:“我實在不願以後面對骨肉相殘的慘景,願上天佑我大明,平平安安!” 言罷低頭沉思,公冶勳不敢驚動,默坐相對。
須臾,朱允炆一擡頭,打起精神道:“為使以後兄台可方便出入宮廷,将此物贈兄。
”說着,從腰上摘下一個玉佩遞給公冶勳,續道:“有此玉佩,通行無阻,兄可随時來見。
” 公冶勳雙手接過,隻見玉佩碧綠晶瑩,是塊上好翡翠,一面雕刻着一條龍,一面镌有“東宮”二字,當下要跪下謝恩,被朱允炆止住,道:“不必多禮。
我還有話說。
諸王中,秦王劣迹最多,也最不安分,但前兩年已死去。
而甯王、晉王、燕王擁兵最重,三王中燕王政績昭著,戰功顯赫,也深得皇上寵幸,若說治國之才,這皇位非燕王莫屬。
但依長幼之序,先父就成了太子,我成了皇太孫……” 公冶勳見他臉上并無笑意,語氣中也毫無得意之色,心情反似沉重,不禁十分驚異。
“以我之柔弱,登上大位時,能統馭諸王嗎?記得剛立我為皇太孫之時,我曾請教太常寺卿黃子澄先生,他曾是先父太子的伴讀。
我問他:‘諸王在封藩地權位極尊,又各自擁有重兵,然而這些年來他們并不守法,皇上在位時尚且如此,以後又該怎麼辦?’黃先生答道:‘殿下不必憂心,諸王雖有甲兵,但為數不多,隻是充作侍衛而已,至多也隻能自守疆土。
若是哪一位王爺敢違背祖訓、叛變朝廷,隻要皇太孫一聲令下,派大軍進剿,諸王那是誰也抵擋不住!’我心想,話雖如此說,但真是鬧到兵戎相見的地步,那不是太殘酷了嗎?我與諸王是叔侄,本就是一家人哪!所以,我希望諸王叔與我同心同德,共治下天,同享福貴。
我這樣反複向兄台說明我的厚望,就是要兄台代我一行,眼看為實,不輕易聽信别人之讒言。
”說到這裡—頓,道:“我想兄台已經明了,不需要再多說,以兄台之智慧,不難作出明斷。
” “是,微臣深知責任重大,不敢輕率從事。
” 朱允炆又道:“為使兄台有人手可資調派,我讓忠信衛指揮使何骐,撥一千戶所歸兄節制,指揮佥事葛鎮海、千戶張銘、副千戶施鵬、衛剛。
這四人是東宮衛士中的佼佼者,是我親自挑選的,無論是武功還是心智,都有過人之處,且忠誠可靠,我命他們與你見面,從此刻起,便聽你調遣。
”說完舉起石桌上放置的一隻銅鈴搖了幾下,數丈外樹蔭下閃出一名小太監,快步奔過來。
朱允炆命他傳葛鎮海等人,片刻後便來了四名年青武士,在亭外叩安。
朱允炆命他們免禮,入亭相見。
葛鎮海三十五六歲,身軀魁梧,張銘中等個,施鵬、衛剛英俊挺拔。
這三人都不超過三十歲,衛剛年歲最小隻二十五六。
這四人精神抖擻,雙目精光閃爍,都是内外兼修的高手。
彼此見過禮,四人對公冶勳執禮甚恭。
朱允炆道:“爾等從此時起,受命于忠信衛指揮同知公冶勳,所行之事指揮使不得幹預,一切由公冶勳做主,各位明白了嗎?” 四人同聲答道:“遵旨” 朱允炆道:“各位暫時退亭外聽命。
” 四人遂退亭外七八丈外垂手待命。
朱允炆道:“一切拜托公冶兄了!” 公冶勳遂辭别皇太孫,出亭後約葛鎮海等人半個時辰後在三山街中段之“品香茶室”會面,叫他們換下戎裝,着平民服。
回到家讓門役牽走馬匹,遂往三山街來。
“品香”茶室分樓上樓下,裝飾得十分雅緻,室内明亮寬敞,牆上貼有字畫。
公冶勳在靠窗處坐下,等候葛鎮海等四人。
茶樓上,客人不多,隻坐了三成,說話都是低聲細語,無人高聲喧嘩。
蓋因茶樓收費較高,來此閑坐的多半是文人書生,并非販夫走卒雲集的嘈雜場所,公冶勳選這裡與葛鎮海等人見面,說話還比較方便。
他邊品茶,邊打量飲茶客人,見都是些斯文人,隻有牆角一桌,坐着兩個婦人和一個後生。
一個婦人四十五六歲,一個卻是十七八歲的年青女子,她臉上蒙着一塊白綢巾,隻露着兩隻水汪汪的大眼睛。
使他好笑的是,那姑娘喝茶時,須得以一隻手撩開一角面巾,一手端茶盅往小嘴裡送,喝兩口又把面巾放下。
他不由心想,這姑娘也真是的,又何必不将面巾取下? 此時,他聽到了一些茶客的議論,這才發現整個樓面上的四桌茶客,都把目光往姑娘那兒睃,難怪她不取下面巾,甯肯費點事喝茶了。
但那後生帶着把雁翅刀,中年婦女旁邊的凳子上,也擺着一把柳葉刀,看來都是會家子,并不好惹,是以茶客們評論那姑娘隻敢竊竊私議,用詞也不敢放肆,不禁一笑。
那姑娘和婦人也早注意到他,不時投來一瞥,若公冶勳的目光與那姑娘相遇,姑娘就會趕快别轉臉去,不一會兒又偷偷地觑他一眼。
公冶勳覺得有趣,也不時瞟她一眼。
片刻後,樓梯輕響,葛鎮海等四人來到。
在梯口一打量,見公冶勳在招手,便連忙走了過來。
一到近前,葛鎮海等人就抱拳行禮,葛鎮海輕聲道:“參見大人……” 公冶勳忙道:“各位請坐……”随即壓低聲音道:“以兄弟相稱,切勿洩露身份。
” 四人點頭,拉開椅子坐下。
公冶勳命小二沏上好龍井茶,并将瓜果零食送上幾碟。
公冶勳見他們有些拘謹,低聲道:“在下從未進過軍旅,諸事不通,望各位多多指教!” 葛鎮海道:“不敢,無塵公子大名,我等聞之久矣,隻是無緣結識,今後能與公子共事,實是我等之大幸,當效犬馬之勞!” 公冶勳還未及答言,千戶張銘道:“葛兄所言,均是在下等人所想,公子有何差遣,隻管吩咐,我等誓死效命,忠心不二!” 副千戶施鵬道:“與公子共事,不勝榮寵,公子文武全才,我等渴慕久矣,望公子不吝賜教,在下等俯首聽命,萬死不辭!” 公冶勳道:“蒙各位擡愛,在下受之有愧,好在大家今後同乘一條船,患難與共,請各位不必客氣,大家以兄弟相稱。
” 副千戶衛剛笑道:“在下入京師三年,無塵公子大名如雷貫耳,早想登門請教,又恐過于唐突,不敢冒然打擾。
其實在下未出師時就聽家師說過,下山後行走江湖,若有幸遇到公子,要多向公子請教……” 公冶勳奇道:“敢問令師尊諱,何以知我?在下雖行走江湖,結識之武林前輩并不多。
” 衛剛道:“家師乃華山派掌門元華道長,與令師印真大師相識,常謂當今武林異人名聲最著者為武當開山祖師張三豐真人。
然印真大師不涉足江湖,故未揚名,實則武功造詣隻怕不在張真人之下。
又說印真大師已收了衣缽弟子,将來必定名揚四海,要門下弟子相遇時,多向公子請教。
是以小弟對公子聞名久矣!” 公冶勳恍然大悟:“原來如此。
華山掌門元華道長是家師交往的少數武林前輩之一,衛老弟是道長親傳弟子,可謂福澤深厚。
” 衛剛道:“小弟蒙恩師調教,受益匪淺。
”一頓,續道:“然并非小弟一人出身名門正派,表兄鎮海出自保定名武師天罡刀張甯門下,張兄系武當外家弟子,施兄家學淵源,武功出自黃山派。
” 葛鎮海笑道:“表弟不要出愚兄的醜了,與公子相比,我等皆差之甚遠……” 公冶勳忙接嘴道:“葛兄不必太謙,能在東宮衛隊當差,又豈是等閑之輩?”略一頓,道:“公子稱謂免去如何,大家兄弟相稱。
” 葛鎮海道:“這個嘛,恐怕不妥……” 公冶勳道:“這有何妨?又不是在軍中。
”旋又問衛剛:“衛兄弟是如何進了忠信衛的?” 衛剛道:“三年前小弟被師父遣下山,回老家保定省親,與表兄葛大哥不期而遇。
閑談中表兄問我作何打算,并邀小弟入京衛。
家父母頗為贊成,力促小弟與表兄同行,要小弟謀個一官半職,光宗耀祖。
到京師後表兄将小弟薦給指揮使何大人,經何大人考核,報奏皇太孫親準,授以百戶官職。
今年初皇太孫令何大人在全衛挑出武功最高的十人賜見,令我等各自演練一套功夫,皇太孫看完頗為嘉許,然後親自遴選了小弟等四人,并将小弟提升為副千戶,說不久另有差遣,想不到竟是分在公子手下當差,我等無不感到歡欣。
” 公冶勳又問了葛鎮海等人經曆,以葛在軍中最長,已有十多年之久,對宮中情形最為熟悉。
談說一陣,公冶勳低聲交代了差務,限五日内安排好軍中事務,第六日出發。
剛說完正事,隻見一個身軀高大的頭陀和一個三十來歲的公子哥兒以及兩個壯漢上了茶樓。
那頭陀滿臉橫肉,一臉兇相,站在梯口用目一掃,立即盯住了牆角蒙面姑娘那一桌,嘿嘿嘿冷笑起來。
那公子哥兒生得塌鼻斜眼,滿臉邪氣。
他稍後看到了蒙面姑娘,也立即跟着笑起來,道:“妙、妙,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功夫,這叫有緣處處來相會!” 公冶勳看那蒙面姑娘,隻見她倏地站了起來,順手一抄,将擱在凳子上的劍抓了起來。
與此同時,那中年婦女和那男子也把刀抓在手裡,并肩擋在蒙面姑娘前面。
那中年頭陀冷笑道:“怎麼,還想動手?見了佛爺,還不快快放下兵刃,束手就縛,莫要惹得佛爺性起,一個個活劈了你們!” 那書生陰陽怪氣地道:“使不得使不得,莫吓壞了那個小嬌娘,這樣的美人兒打着燈籠難找,咱們追蹤而來,不就為了她們?” 中年婦女怒道:“姓馮的,休要逼人太甚,隻要姑奶奶在,休想得逞!” 樓上茶客一個個看得呆了,竟忘了自身處境,遂聽頭陀一聲喝道:“你們還不快滾,要佛爺将你們這班東西踢下樓去嗎?”這才吓得趕緊留下茶資,一個個溜之大吉。
公冶勳等人坐着不動,一個個從容自在。
頭陀見五人沒有走的意思,怒喝道:“你們五個王八羔子,不要命了是不是?” 衛剛大怒,一拍桌子站起來:“秃驢,你敢随口罵人,大爺今日不走,看你奈何?” 張銘厲聲道:“非但不走,還要伸手架梁,有大爺們在此,決不容你欺辱那位小姐!” 頭陀怒極,一張醜臉脹得通紅,喝道:“好小子,原來你們是一路的,那就先死!” 那公子哥兒忙擋住他,道:“慢來慢來,等小弟問問他們是哪條道上的!”一頓,道:“你們是什麼人,敢來伸手架梁,報上姓名!” 中年婦女雙手抱拳道:“多謝各位仗義,這個頭陀人稱鬼面頭陀悟修,無惡不作,那姓馮的名錦泰,人稱追魂秀士,另外兩人是馮錦泰的爪牙劉永、胡辰,人稱江南雙虎,他們迫得我家小姐有家難歸,那馮錦泰渾不知恥,上主人家逼婚,欺我家老主人剛剛過世……” 馮錦泰歪着頭、笑嘻嘻聽着,岔話道:“餘三娘你說夠了嗎?馮大爺既然看上你家小姐,那是她的福分,應該歡天喜地才是……” 餘三娘罵道:“無恥小人,你……” 馮錦泰突然闆下臉來,惡狠狠一指,喝道:“你再敢罵你家姑爺,立刻就讓你死在五毒針下,讓你受夠活罪,全身腫脹……” 這幾人的兇名,公冶勳等人都是聽說過的。
馮錦泰為人陰險,武功極高,五毒針傷人于三丈外,十分惡毒。
那鬼面頭陀和江南雙虎都是極兇殘的黑道高手,想不到今日竟然碰上。
那餘三娘報出他們的姓氏,就是想提醒自己一方,以防輕敵上當吃虧,足見餘三娘甚是善良,這事非管不可。
公冶勳正待出聲,衛剛已離座而去,走到餘三娘